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莆田市旅游
莆田市文物古迹介绍
41、大埔城战斗旧址
大埔城战斗旧址位于莆田市仙游县园庄镇高峰村寨里自然村。1949年5月20日,国民党-武装进攻慈孝游击区。由于慈孝游击队只有30多人-,武器弹药少,势单力薄,遂派人赶往惠安联络,请求惠安县游击大队支援。当天,惠安游击队在中共惠安县工委书记朱汉鹰的率领下向慈孝行进,与慈孝游击队汇合,在义路前梧村稍事休整后,登上大埔城对面的半岭山,准备攻打国民党-武装驻地大埔城。当晚9时多,游击队埋伏在大埔城外密林里待命,11时行动开始,一时间,处于崇山峻岭中静谧的大埔城内外,阵阵-声与叫喊声连成一片,震天动地。在这突如其来的猛烈攻打下,国民党-武装匆忙应战,敌军见游击队攻势锐不可挡,只好边打边退,从西门撤出大埔城南逃而去。此役,游击队击毙敌军数名,缴获-10多支、-2支、手-2支,游击队员负伤4名。大埔城战斗的胜利大大震慑了敌人,鼓舞了斗志。大埔城战斗旧址为石墙围砌的圆形土城,面积2600平方米。1980年9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42、莆田龟山古刹
龟山古刹位于市区以西15公里外的华亭镇境内。因寺院建于形似龟背的山顶而得名。又因山顶上有片2里方圆的-洋,故又称“龟洋”。龟山峰峦重叠,岚雾浓重,清幽阴凉,自古就有“龟洋积雾”之称。该山盛产名茶。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名僧无了禅师来此开山,辟茶园18处。明代礼部尚书陈经邦题寺联云:“山半楼台天半寺,云中钟鼓月中僧”。相传明代这里所产的名茶“月中香”,曾被选为贡品。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又建寺院9座,僧徒多达千余人。到后梁贞明年间(915-920年),闽王王审知给寺院赐名“龟山福清禅院”。明代扩建为寺。现存建筑物乃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重建的,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地藏殿、禅房、方丈室等。寺西有无了禅师墓塔,石雕装饰精美、古雅,颇有艺术特色。今寺中斋房有许多石槽,最大的可储水万斤,刻有“元ネ右四年十一月”字样。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3、中共莆田澳柄支部旧址
中共莆田澳柄支部旧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区白沙镇澳柄村湖井自然村。1926年6月,陈天章、吴梦泽受党组织派遣,利用周末时间回到农村开展活动,发展组织,在澳柄村发展了陈蒲川、陈游、陈燕、王祥、陈顺德等参加中共组织,同年10月,在澳柄村兴隆法坛成立中共莆田澳柄支部,是莆田早期四个农村党支部之一,由陈蒲川任书记,陈游任组织委员,陈燕任宣传委员。支部成立后,积极发动群众,成立农会组织。各村广大农民在党支部和乡农会的组织和领导下,政治觉悟有很大提高,为后来建立澳柄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共莆田澳柄支部旧址为兴隆法坛,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奉祀张公圣君,坐北朝南,单层土木结构,占地面积68平方米,内有书写革命标语的石柱。中共莆田澳柄支部旧址被列入澳柄宫革命旧址的一部分,于1981年10月被莆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莆田县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11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44、仙游龙华寺
龙华寺亦称万寿禅寺,位于仙游县龙华镇灯塔村,离仙游县城约4公里。龙华双塔在龙华寺的前面两侧。乞今已有八百九十多年的历史,比泉州开元寺的东西塔,还早近百年。介绍龙华寺初建于唐垂拱三年(687年),唐宣宗大中初年(847年)赐名“龙华万寿禅寺”。宋天圣年间,仁宗诏龙华寺和尚雪经入京讲道,回寺后扩大建筑规模。宋绍兴年间至元至顺年间,龙华寺几经毁坏,几经重新修建,至元代元贞年间,龙华寺已成为仙游县第一大丛林,辖11院77庵。当时全县和尚尼姑约有一千多人,而龙华寺就拥有僧众近五百人。元末至明、清两朝,龙华寺又四度兴废。尤其是明嘉靖四十三年,倭寇入侵,寺毁僧散,一片凄凉。明万历年间和清顺治、康熙年间又重新修建,到了民国末年,龙华寺又几经荒废。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1988-1992年),侨僧释广静捐资五十五万元,重新修建龙华寺,如今已焕然一新,成为仙游县佛教会的驻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5、开福寺联络站旧址
开福寺联络站旧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区庄边镇岐山村顶隔自然村。开福寺处于莆田、仙游、永泰交界处,来往方便,有利于闽中游击队开展活动,1931年至解放前夕,成为闽中红军游击队秘密--场所和重要联络站。1931年,陈建新等同志向当时寺内住持琼章师父宣传党的政策,使其支持地下党组织以此为据点开展革命工作,发动农民组建农会,开展抗捐、抗税、抗租等斗争。解放前夕,黄国璋、易德及该村的胡文灼、林练、胡茂堂等人在寺内为游击队准备散发的传单、张贴的革命标语。开福寺始建于唐初,原名九座寺,占地10多亩,僧徒近千人,到南宋宝佑二年(公元1254年)再次修建,至元代毁灭于兵火,成为废墟,直到明成祖乙末年间在原址上重建,建筑面积720平方米。现存有石牌、马槽、古钟、牌匾等文物。开福寺联络站旧址于1997年12月被莆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莆田县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0月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46、青垞革命活动据点旧址
青垞革命活动据点旧址位于莆田市荔城区新度镇青垞村王厝自然村。1935年,中共莆田县委在新度青垞村中-员陈发治家建立秘密联络站,闽中党组织领导人王于洁、苏华、黄国璋、张兆汉等同志都到过据点开展革命活动,他们通过陈发治联络,晚上与当地的地下党员陈清凤、王春来等同志一起集中到陈发治家的后山如意坡和香山宫开会,讨论革命活动。村民陈亚连参与散发革命传单活动。青垞地下党活动据点的建立,为莆田(闽中)党组织开展革命活动提供基地,为莆田的解放作出了贡献。青垞革命活动据点旧址为香山宫,坐南朝北,为一层土木结构,中间为主殿,主殿西面有5间砖木结构房子,东面有6间土木结构房子。该宫庙是当地群众用来祭祀宋朝(1064年)来莆田修筑木兰陂的长乐女子钱四娘的宫庙,当时只是一座墓亭,明万历年间拓为宫庙,1958年庙废祀,1985年依山重建,于1986年4月被莆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莆田县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47、枫亭麟山宫
枫亭麟山宫又称保和堂,俗称大宫,位于仙游县枫亭镇麟山村秀郊自然村。宋代始建,清宣统元年(1909)重建,1981年重修。坐北朝南,通面阔32.4米,通进深26.6米,总面积861.8平方米。为单进廊院式建筑,沿中轴线依次为前殿、天井、左右庑廊、正殿及左右报功堂、崇德堂。前殿面阔三间,进深三柱;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柱,单檐歇山顶,抬梁、穿斗木构架结构。大门前有辉绿岩石雕一对龙柱和一对石狮。龙柱高2.73米,围长1.75米;石狮与-高1.32米,宽1.73米。龙柱和石狮均为惠安县清代著名石雕工艺师王成赠雕刻。厅堂两厢有清代著名画家林肇祺于宣统元年绘制巨幅壁画,计19幅。殿堂内的四块匾“麟山宫”、“麟山古洞”、“麟山书院”、“万家生佛”均为清代莆田进士书法名家张琴所书。保和堂是当地宫庙的典型代表,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枫亭麟山宫2009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8、莆田梅峰寺
梅峰寺亦称“报恩光孝寺”,今称梅峰光孝寺。在莆田市区胜利路中段。北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封太安人黄氏感异梦生子李富,逐舍梅峰地百余亩建寺。时因山上遍植梅树,故称“梅峰寺”。宋徽宗赐额”梅林佛国“政和元年(公年1111年),朝廷改为“天宁万寿寺”。南宋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改为“报恩光孝寺”。元朝立为官讲,故俗呼“讲寺”。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寺被焚,仅存佛殿,钟鼓楼。万历六年(公元1604年)、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先后数次重修、增建殿堂亭阁。寺内有钟、鼓楼。钟楼上原有一口宋代名匠蔡通铸的铜钟,“声闻江口间,且音有扬抑,能卜阴阳”。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寺焚时被熔毁。现存钟为民国初年仿铸,重约一千五百公斤,外铸经咒500多字,钟体古朴,发音洪亮。每天清晨,钟声悠扬,人称“梅寺晨钟”,为莆田著名的二十四景之一。近年,海外侨胞热心赞助修扩寺院,现在规模极为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9、莆田三会寺
位于仙游县城西5公里龙山下,相传古时有三龙相会于此,故名。唐景云年间(710-711年)创建,唐会昌年间(841-846年)遭火劫荒废,唐大中年间(847-859年)重建,恢复了旧时梵宇琼宫的堂皇面貌。虽几经损坏,但基本上保持了古时的建筑规模和风貌。现存寺院为明末清袜子重修,有天王殿、大雄宝殿、钟鼓楼、法堂、僧舍等建筑,规模宏伟。大雄宝殿的梁柱斗拱,基本上保持明代风格。寺内现存文物甚多,其中有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的石槽盆1个,石狮1对,以及元代大德九年(1305年)铸的大钟1口。寺内尚有明代和尚秋此(号超国)著的《影月集》以及清代康熙年间寺僧绎斯著的《东林集》等诗集。寺内还有清康熙十二年翰林学士黄起有撰写的重建三会寺碑文等。福建莆田市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0、蔡襄陵园
蔡襄墓位于仙游县枫亭镇铺头社区锦岭自然村。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福建仙游人。宋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任泉州知州时,主持修建洛阳桥,对沟通福建南北交通起重要作用。工书法,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有墨迹碑刻传世。生平著述宏富,后人辑有《蔡襄全集》。成书于嘉祐四年(1059)的《荔枝谱》,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荔枝专著。治平四年(1067年)卒于家。墓地始建于北宋明成化元年(1465),巡抚腾昭为之修墓、建祠、立碑。正德元年(1506)提学副使杨子器重修。1984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拔款按原貌重修,周围砌砖墙保护。1998年,海外宗亲集资重修,并于墓前两侧增建碑亭、碑廊、仪门坊等。墓坐东南向西北,通面阔62米,通进深90.1米,占地面积5586.2平方米。平面呈“风”字形。石构分四级墓埕,墓丘呈龟背状,墓身嵌方形墓碑,碑长1.4米,宽.75米,前置石制祭台;墓前竖清乾隆四十七年(1178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1、鲤江庙
鲤江庙涵江鲤江庙,亦称城隍庙,创建于清康熙五年(1666)秋。座落在涵江鉴前路(古地名称凤岭),坐南朝北。鲤江庙南高北低,整体建筑依地形而建:殿堂节节升高,瞻之弥高,更显气势雄伟。1985年由侨胞捐资重修后,妈祖及其部属千里眼、顺风耳也成为涵江鲤江庙的重要神像。现为市、区人民政府文物保护单位。鲤江庙整体造型为单檐歇山顶,抬梁穿斗结构,大门内二进,有门厅、前殿,正殿面阔三间三进。每年的正月十九,鲤江庙举行一年一度的元宵庙会,庙内外点灯结彩,帷幕如云,雍容肃穆,中堂摆列斋菜供品,荤素兼备,制成飞禽走兽花样。中厅巧匠采撷百花制成百碟斋品,姹紫嫣红,好像一幅百花怒放图,春意盎然,雅俗共赏。庙内点亮重五斤以上的巨大红烛数百对,红烛描金龙凤,辉煌耀眼,插在古色古香的红铜烛台上,层次排列,雅称“烛山”,通宵达旦,璀璨夺目。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2、湄洲岛文化影视园
湄洲岛文化影视园坐落于风景怡人的港湾之滨———东环路东海岸港楼村,是38集大型神话电视剧《妈祖》的拍摄基地。景区内占地面积60多亩,建有风顺牌坊、渔村古堡、妈祖吉祥锁、影视放映厅、湄洲古韵、影视展厅、望海台、平安堡、林家大院、神祗、龙宫、海韵阁等多处景点,与园内的风车、古井、山径、石道、木桥、流水等周边环境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积淀千年历史文化的宋代渔家村落”的壮丽画卷。随着大型神话电视连续剧《妈祖》的拍摄,让更多的海内外游客、信众蜂拥至湄洲岛游玩观光、朝圣,去妈祖文化影视园近距离感受妈祖文化是众多游客、信众必选择的路线之一。周末及节假日期间,来此的旅游团、自助游的游客络绎不绝,整个影视园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3、郑樵墓
郑樵墓位于白沙镇白沙村尖峰尾山近山腰处。墓原在白沙镇越王山下,宋乾道九年(1173)丞相陈俊卿迁郑樵墓于此,历有重修,清嘉庆丁丑年(1817)重修,1984年又修,并向东、西、南扩大保护性墓域。坐南朝北,呈环状,东西宽23.4米,南北深21.6米,占地约505平方米。前有三级墓坪,墓平面呈“风”字形,外墓呈方形,宽5.9米,纵6.05米,内墓呈椭圆形,宽3.4米,墓丘龟伏状,宽1.6米,纵1.87米,高1.2米,前置祭案,为三合土、石结构。墓围正中嵌墓碑,直下楷书阴刻“宋枢密院编修夹漈郑先生之墓”,落款“嘉庆岁舍丁丑阳春榖旦重修”。郑樵墓1985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郑樵,字渔仲,号夹漈(1104-1162),今涵江区新县镇广山村人,宋枢密院编修,史学家,著作甚多,有《通志》二百卷行世。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4、黄璞故居
黄璞故居宋代,黄璞后裔把古官道边的建于唐代的黄璞故居重修。黄璞故居面阔五间,三进,占地面积达1000平方米。大门外一对明代抱石,刻有“猊貅”图案,刻工精巧。两边门门楣上各嵌一块石额,分别用楷书刻上“雾居”、“归隐”,字迹清秀,石色发黄,应是当年建房时的原物。黄璞号雾居,故居内雕梁画栋,气势恢宏,梁架、斗拱、金柱、柱础等物件很有特色,金柱下段用榫卯接上一节,考古专家认为这是抗震结构,在古建筑中有其独特的价值。故居历代均有重修,现存基本为明代建筑,清代重修。1987年6月,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由黄璞裔孙黄子秀、黄春富、黄春泉等倡议重新修葺,共花去四十多万元人民币,使古祠焕然一新。黄璞故居左、右横跨古驿道,有两道牌坊,富有古意,为这条古官道增色生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5、闽中支队粮仓旧址
闽中支队粮仓旧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区大洋乡瑶山村三连自然村。1949年3月底,大洋度口街岗楼被拔除后,中共大洋区委书记蔡光宇在大洋小学主持召开区委会议,蔡光瑜、赖杜等参加。会议决定乘敌逃跑之机,打开国民党设在大洋的粮库。于是,大家分头下村发动群众,组织队伍,由蔡光宇带领,黄兴中率队配合,冲入粮库,仓管员闻讯逃跑,从而顺利打开仓库,将粮食分给贫苦农民,部分谷子运到水头宫粮仓加工成大米,供给闽中地委机关和游击队。闽中支队粮仓旧址为水头宫,始建于宋代,清代重建,坐东朝西,通面阔14.36米,进深18米,由前殿、天井、后殿组成,后殿面阔5间,进深4柱,梁木结构,占地面积258平方米,是奉祀忠顺圣王、姚氏夫人的宫庙。闽中支队粮仓旧址于2006年9月被涵江区人民政府公布为涵江区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56、元龟寺
元龟寺元龟寺坐落在秀屿区东峤镇下屿村南侧的红屿,是广化寺下属寺院。寺背靠满山树林的金莲山,面朝一望无际的盐滩。金莲山草木茂盛,鸟语花香,四周海滩环绕,气候湿润,空气清新。元龟寺创建于清代乾隆戊子年(公元1768年),由出家广化寺的善和禅师创建,奉祀释迦牟尼、观音等佛像。曾经拥有十多人僧众,因历史原因致寺院夷为平地。于1985年由广化寺侨僧圆明法师、定海法师助款重建大雄宝殿和大悲殿。元龟寺创建于清代乾隆戊子年(公元1768年),由出家广化寺的善和禅师创建,奉祀释迦牟尼、观音等佛像。曾经拥有十多人僧众,因历史原因致寺院夷为平地。于1985年由广化寺侨僧圆明法师、定海法师助款重建大雄宝殿和大悲殿。1993年后,由上辉和尚和下屿村等善男信女续建双侧护厝、围墙及山门,使寺院初具规模。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7、国欢寺
国欢寺唐名僧妙应禅师和他的俗家胞弟本寂禅师二兄弟都出家后,于其双亲墓西侧的旧居建庵奉佛,初名延福院,为囊山慈寿寺的属院。后梁开平元年(907),奏请赐额,适闽王王审知以孙王昶出生,因名国欢寺。明末清初,国欢寺住持超元(字道者,为雪峰亘信禅师弟子),于永历四年(1650)东渡日本-,住持长崎崇福寺,传“盘桂派”。今长崎、东京等寺法裔达数千人。回国后于清康熙元年(1662)圆寂于国欢寺,有《南山道者禅师语录》行世。他是莆田僧人出国传教的第一人。国欢寺坐落在松林掩映的国欢坡上,主殿重檐歇山式,抬梁结构,金柱高大,飞檐斗拱,古朴典雅。现有建筑系明代万历四十年(1612)黄起龙重建,曾奏请朝廷颁赐藏经。清康熙八年(1669)又重修。其建筑群基本保存完整,现被列为涵江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8、仙德游击大队驻地旧址玉山祠
仙德游击大队驻地旧址玉山祠位于莆田市仙游县榜头镇望厝村棋杆自然村。1949年8月仙游解放前夕,仙德游击大队及-组奉上级指示驻扎榜头镇玉山祠待命,期间,中共仙德工委对游击队进行整训,组织大家学习《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宣布进城纪律。8月25日,仙德游击队接到通知,开赴城关与仙德工委书记刘佐周率领的永德仙人民游击队会师,浩浩荡荡进入县城接管政权,仙游宣告解放!仙德游击大队驻地旧址玉山祠,原名云山祠,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建于五昆头(今榜头镇光埔村),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移建此处。1979年10月,重建太子殿,1986年5月扩建两边护厝,1988年8月重建观音殿,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仙德游击大队驻地旧址于1984年12月被仙游县人民政府公布为仙游县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59、荔城报恩寺塔
东岩山石塔(报恩塔)位于荔城区镇海街道办事处英龙居委会东岩山报恩寺内。乾隆县志载,塔建于哲宗绍圣年间(1094~1098);又据林氏族谱载,塔建于隋开皇元年(581)。清代学者宋际春的《麟山开皇塔》诗中有“上有开皇砖”句,证知宋石塔前身唐塔为砖塔。三层八角楼阁式石塔,占地面积387平方米,边长4.40米,须弥座高1.20米,塔身通高约13米。须弥座的上下枭浮雕仰莲,上下坊浮雕覆莲,束腰浮雕37只形态各异奔狮。塔身各层叠涩出檐。每层四面开拱门,第一层塔门两旁俱有浅龛,内浮雕金刚武士,线条粗犷有力。底层塔室内壁嵌石级上通第二层,室顶作藻井式样,塔顶的相轮塔刹以8根铁链固定于塔顶角檐脊上。各层八角檐脊上置镇塔石佛1尊。东岩山石塔(报恩塔)1996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7日,荔城报恩寺塔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0、大宗伯第
大宗伯第位于荔城区镇海街道办事处长寿居委会梅园路边,明万历二十年(1592)建,为礼部尚书陈经邦府第。大宗伯第按明制一品官府第规格建造,坐西向东,通面阔29.1米,通进深59.1米,占地面积1724平方米,五进,共120间。为二进合院式建筑,由外大门、小埕、院埕和大院(前、中、后)三进院落组成。四、五进原为御书楼和花园,已毁。每进院落皆由院、厅、护厝组成,厅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穿斗式减柱造木构架,悬山顶。该建筑规模较大,是莆田地区研究明代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大宗伯第2001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陈经邦,字公望,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累官礼部尚书、赠太子少保。神宗曾御书“责难陈善”赐之,外大门的门额“大宗伯第”是明隆庆二年(1568)状元罗万化书。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