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 > 淮南市旅游
淮南市文物古迹介绍
1、中共寿县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
中共寿县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安徽寿县寿春镇红星社区照壁巷1号是中国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仿中式古建,重檐歇山顶,简瓦屋面,是目前安徽省省发现最早的砖混建筑。1924年美国基督教传教士出资兴建,是基督教徒聚集场所。1928年,皖北特派员来寿,在此召开了反对蒋介石叛变的革命大会。该建筑佐证了中共寿县一大会议的历程,传递了寿县党组织发展的历史信息。该建筑结构独特,是抬梁式建筑向豪式建筑过渡的标志物。为安徽省近现代建筑的最佳之作。为我们研究江淮之间近现代建筑的特点和风格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保护范围:东、南至围墙外侧,西、北至旧址墙基外。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南、西、北各100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黄泥孤堆(黄歇墓)
黄泥孤堆位于淮南市谢家集区李郢镇政府西约100米。黄泥孤堆,又名黄歇墓,位于淮南市谢家集区李郢镇政府西约100米,封土高11米,面积3500平方米。黄歇初为楚顷襄王左徒,曾同太子完在秦国作人质。考烈王元年黄歇任楚令尹。《史记·春申君列传》:赐封春申君淮北12县,后改吴墟。黄歇为相25年,富有学识,同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史称战国四公子。黄泥孤堆封土高11米,面积3500平方米。黄歇初为楚顷襄王左徒,曾同太子完在秦国作人质。保护范围:封土边缘外,东5米,南10米,西10米,北2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50米(局部至镇政府围墙),西、北各50米,南至春申路。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留犊祠巷
留犊祠巷,又名留犊池巷,巷内有留犊池遗址和时公祠。时公祠亦名留犊祠,这是为纪念东汉末年寿春令时苗而修建的。据古籍记载,时苗是乘一辆自带的黄母牛拉的牛车,拖着简朴的行囊去寿春赴任的。居官岁余,牛生一犊。及去任,他把牛犊留下,谓主簿曰:“令来时本无此犊,犊是淮南所生有也。”群吏曰:“六畜不识父,自当随母。”苗婉拒,毅然留犊而去。由此而名闻天下。后人为了纪念时苗,即把牛犊饮水之池取名留犊池,并在池畔建留犊坊。明成化年间,寿州知州赵宗,始建时公祠供人祀之。后年久荒废。现在的时公祠是1990年当地政府拨款重修的。一千多年来,许多地方-和骚人墨客常来池畔瞻仰凭吊,留下了许多赞颂时苗清风惠政的诗篇。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魏家古堆遗址
魏家古堆遗址位于安徽淮南市田家庵区史院乡庞岗村魏郢村名组。该遗址为不规则台地,高出地表3.6米,面积近2万平方米,现遗址为农田。地表有早期陶残片,主要为夹砂红陶、泥质红陶、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另有少量雷纹印纹陶;此外,还发现有少量汉代砖石瓦残片。遗址西侧因早年取土形成断面,距台地表面下1.6米处有螺壳密集层。从遗址上采集到的陶器标本和动物骨骼来看,该遗址具有典型的淮河流域早期文化特征。遗址保存较为完整,地表遗存丰富,文化层自新石器时代可至商周、汉代。对于研究淮河中下游地区史前及先秦时期淮河流域遗址分布及淮夷文化内涵、特质、文明发展进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赖山清真寺
赖山清真寺位于淮南市谢家集区李郢孜镇赖山村。坐西朝东,为硬山式建筑,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由门楼和一进院落组成。门楼庑殿顶,飞檐翘角,脊上立有瑞兽,下有一匾额,书“清真寺”三字,鎏金;下为双扇木门,门两侧各有一刻龙首衔环石鼓,石质门槛;大殿面朝东,五开间,南北宽20米,进深8.3米。门为六扇,楣上有一组花卉为主的木雕。西墙中部向外伸一讲经堂,长4米、宽2米,穿梁式木构。南北两侧各一偏房,南偏房长11.04米、进深5.8米,北偏房长11.54米、进深5.3米,均为三开间,三架梁,各有两扇门,为砖木混构。北偏房南侧立一石质龙纹额无字碑。保护范围:院落本体外,东南至居民住宅,东北至寺院外墙,西南至寺与杨岐珍墓园东北门接合处,西北至大殿外墙。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约46.5米至小巷,西约49.5米至村委会,南约48米至春申路,北50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八公仙阁
八公仙阁是淮南市八公山镇兴建的古典式园林。位于西汉淮南王刘安丹井遗址和《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八公山麓,淮南市八公山境内,总面积一百亩,创建于一九八五年春。园内主要建筑有八公阁、八公群雕、八公仙阁碑亭、荟萃茗馆、和香这泻云窦,聚星井、曲廊、曲桥、假山瀑布、观鱼池、石雕、古生物化石等,庄重典雅,富有江南园林之特色。八公仙阁园名由著名书法家张建中草书。主建筑八公阁系双层亭阁,旁有八公仙阁碑亭和千吨级假山瀑布组成的泻云窦、七星桥和园心池。另一级建筑是大厅荟萃茗馆,馆名由著名书法家李百忍题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寿县奎光阁
在城西大街孔庙的右侧,耸立一座三层楼阁,这就是亦被称为奎星楼的古建筑——奎光阁。这是在清乾隆年间,由知州张佩芳主持建成的,匾曰:“奎光”。至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知州龚式谷鉴于奎光楼年久失修,“岌岌可危”,又于原址改建成今日的奎光阁。虽几经修葺,但原貌未改。阁为三层,高二十米,木结构,平地六角形,自下而上,逐层收缩,飞檐斗拱,造型别致,挺拔宏丽,为阁类建筑的珍品,阁基于石台,五面设栏,成宽敞的回廊。阁内六根“通天柱”直通顶层,每层梁木与柱相连。阁内沿壁设有旋梯,游人可拾级登临,凭窗瞻望古城秀色。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大孤堆
大孤堆位于淮南市曹庵镇孤堆村境内国道206与省道S102交口南侧路旁。大孤堆古墓葬为一不规则形土堆,高出地表6米,显得十分高大。顶部较平,长35米,宽30米;底部东西近70米,南北约50米,总面积约3500平方米。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地西北为古寿春城,是春秋蔡国、战国楚国和汉淮南国的京畿要地,较为集中分布有春秋战国及汉代时期墓葬。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武王墩、黄泥孤堆及李三孤堆呈有序排列分布,封土高,规模大,推测应为重要的贵族墓葬。为研究淮南地区春秋战国至汉代时期的区域政治、文化和丧葬制度都有较高的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硖山口《慰农亭》及摩崖石刻
硖山口《慰农亭》及摩崖石刻位于凤台县城西南约3.5公里处的刘集乡山口村硖山口:古称硖石口,始于大禹治水时开凿的山峡,西硖古时建有禹王庙,又称淮河第一硖,古为据险屯兵之地,被历代兵家称为长淮津要,是淝水之战古战场之一,西硖石尚存淮上罕见的文物摩崖石刻,即公元1274年南宋夏松题石之《筑城记》,北侧50米处西硖之巅(现位于淮水中心80×40米孤岛)有清代光绪三年(1877年)修复的慰农亭。硖山口已于1991年因水利施工需要经省考古研究所抢救发掘文物250多件,经考证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1)“慰农亭”。保护范围:慰农亭所在的孤岛。建设控制地带:同保护范围。(2)摩崖石刻。保护范围:摩崖石刻所在巨石。建设控制地带:同保护范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李三孤堆墓群
李三孤堆墓群位于安徽淮南市谢家集区双庙村杨孙路路东。又名离散孤堆,为楚幽王墓,是迄今发现的唯一可以确认的楚国国王墓。出土文物近4000余件,时代明确、文化面貌清晰,成为楚国晚期器物断代的标准器。2012年6月21日公布为安徽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墓坑边为基点,东60米到水沟西侧,西55米到一水沟,南120米到小路,北100米到水泥路。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6米到水泥路,西95米到孤堆乡—杨公的027县道,南到水塘,北同保护范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闪冲清真寺
闪冲清真寺位于八公山区国营妙山林场闪冲村,该寺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间。寺院中有一株银杏树,树龄800年以上,树干粗壮,四人尚可环抱,树冠如巨伞,树荫可遮400平方米。树旁还有一棵何首乌,主茎粗如儿臂,被视为镇寺之宝,倍受族人呵护。清真寺位于八公山区国营妙山林场闪冲村,该寺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间。寺院中有一株银杏树,树龄800年以上,树干粗壮,四人尚可环抱,树冠如巨伞,树荫可遮400平方米。树旁还有一棵何首乌,主茎粗如儿臂,被视为镇寺之宝,倍受族人呵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柏家台遗址
1985年4月,在寿(县)蔡(家岗)公路拓宽工程施工中,于今东津渡西公路边沿发现一古代建筑遗址,总面积约三千平方米,因遗址天柏家台村,故名为柏家台遗址。省、县文物研究工作者,对遗址作了发掘,发现有大型石柱础、长方形铺地灰砖和四叶纹、山字勾连纹槽形砖,凤鸟纹、树云纹圆瓦当等遗物,建筑规模宏大,器物纹饰丰富多彩。参加全国楚文化研究会的人员亦专程来此考察,引起考古界的高度重视,“认为该遗址可能是楚郢都寿春城内宫殿建筑的一部分,是楚文化考古的一大发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白塔寺
白塔寺背靠妙华山,面朝马鞍山,两侧青山簇拥,仿佛坐在一把太师椅上,风水绝佳。白塔寺开始建于北宋,同时建白塔寺于白鹗山山巅,后塔庙尽废,仅余遗址。现今的白塔寺系今年重建,前后两进院落,南派建筑风格。寺内除阿傩、迦叶两尊菩萨为木雕外,其余28尊菩萨造像全为铜铸,民间谓之金身菩萨。大雄宝殿内释迦摩尼佛铜坐像,高8.5米,重2.5吨,为省内寺庙中室内铸铜坐像第一大佛。院内回廊中镶嵌的砖雕贴金五百罗汉壁画,也为省内寺庙中唯一景观。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4、中共小甸集特支纪念馆
中共小甸集特支纪念馆:中共小甸集特支于1923年冬在寿县小甸集小甸小学成立,是安徽省最早的党组织。特支直属党中央领导。新建的特支纪念馆建筑风格为四合院式的仿古建筑,总建筑面积541.2㎡。纪念馆内采用文物、历史照片、声像资料、蜡像、雕塑、绘画、油画等反映历史情节,展示历史人物,展现特支成立前后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安徽省廉政教育基地、中共淮南市委党史教育研究基地和领导干部廉政教育基地、中共寿县县委党史教育基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15、春申君墓
春申君黄歇墓冢,战国晚期楚国贵族,富有学识且机敏善策,与当时以养士明闻海内的齐孟尝君,赵平原君、魏信陵君齐名,称楚春申君。根据《凤台县志》中“县东隗家店西大阜(西大阜,即今安徽淮南谢家集区李郢孜镇沈郢孜村一带)名黄歇冢”的记载,又-物普查,黄歇墓址得以确认。1992年6月,谢家集区人民政府正式为黄歇墓立碑,使这座淹没多年的古老的墓冢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6、寿县古城墙
寿县古城墙,是全国屈指可数的保存完好的城墙之一。由于寿县地处襟江扼淮的重要位置,千百年来一直是兵家争夺的军事重镇。因此,历代对其城垣修筑颇为讲究,屡毁屡建,日益坚固。保护范围:城墙墙基外延伸至护城河外堤埂,城墙内延伸1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250米至白骨塔一线,西450米至寿西湖农场中学一线,南360米至县公路站一线,北700米至北关集旧址一线。城墙内均为建设控制地带。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7、刘少海宅
刘少海宅位于六安市寿县,年代为清。光绪廿六年(1900),州人刘少海在北过驿巷设一当铺,与南过驿巷孙蟠开的“石舟当铺”南北对峙,时人称为“南当”、“北当”,非常有名气。刘少海故居曾经做过中医院的门诊部。现在里面住满了学生和陪读的家长。2012年,刘少海宅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古建筑主体全部。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南、西、北各50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斗鸡台遗址
斗鸡台相传是当年为楚王斗鸡的地方,位于寿县双侨镇。1982年秋,曾作试掘,认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代遗址。斗鸡台遗址为典型的台地型遗址,以寿县斗鸡台遗址而命名的“斗鸡台文化”作为该地区龙山时代晚期至二里头文化时期的代表,学界对其基本内涵、文化分期、源流谱系等相关问题的探讨仍有待深化。遗址位于寿西湖南岸的台地上,平面近长方形,高约3—4米,面积1万平方米。遗址地面遗物和地下文化内涵丰富。1934年考古前辈李景聃、王湘曾作过调查。1982年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在此进行过考古发掘,发现有陶器、石器、铜器、骨器和大量卜骨等。因文化内涵丰富,器物特征明显,被学者命名为“斗鸡台文化”。该遗址为商周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极为难得的资料。1982年秋,曾作试掘,认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代遗址。现今,台上台下都有近似黑陶系统的陶片分布。斗鸡台遗址为典型的台地型遗址,以寿县斗鸡台遗址而命名的“斗鸡台文化”作为该地区龙山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廉颇墓
廉颇墓,位于今寿县八公山纪家郢放牛山之西南坡,俗称“颇古堆”,距县城7.5公里。古堆高约20米,周约30米,基有条石垒砌。背东靠山,面西平原,里许便是淮河。今日为旅游胜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宓子墓
宓子即宓子贱,春秋末鲁国人,名不齐,孔子学生。曾为单父宰,死于楚地,其墓在瓦埠镇东南铁佛岗。墓周140米,封土高3米,时有过客凭吊。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