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重庆市 > 渝中区旅游
渝中区文物古迹介绍
重庆人民解放纪念碑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为了动员民众抗日救国,于1941年12月31日在重庆市中区都邮街广场建成了一座碑形建筑,名为精神保垒(意指坚决抗战的精神)。保垒为四方形炮楼式木结构建筑,共5层,通高7丈7尺(象征七·七抗战),为防日机轰炸,外表涂成黑色。抗日战争胜利后,重庆市决定在原精神保垒的旧址上,建立“抗战胜利记功碑”,以纪念全国军民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的巨大牺牲。抗战胜利纪功碑于1946年10月31日奠基,12月动工,1947年8月竣工。全部采用钢筋水泥建造,十分坚固。碑高27.5米,为八角形柱体盔顶钢筋混力土结构。1949年11月30日,解放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华日报》民生路营业部旧址
《新华日报》民生路营业部旧址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民生路中段北边。此楼建于20世纪30年代,建筑面积274平方米,原为四川聚兴城银行修建。1940年8月,原设在重庆西三街12号的《新华日报》营业部被日机炸毁。通过各种关系,冲破国民党当局的无理-,《新华日报》租下了这栋位于当时重庆“文化街”上的三层楼房作为营业部门市和办公用房,于同年10月27日迁此对外营业和办公,一直到1946年2月22日被国民党特务暴徒捣毁为止。营业部大门上方和正面墙体上,分别砌挂着由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写的“新华日报”四个大字招牌。底楼为营业部,面积约六十余平方米。二楼是营业部办公室,营业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通远门及城墙
通远门及城墙位于渝中区七星岗金汤街段,时代为明、清。通远门的前身为镇西门,基址为三国建兴四年(公元226年)蜀都护李严修筑的江州城墙和南宋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彭大雅为抗击蒙古铁骑修筑的石基构造墙。现存的城墙及城门遗址为明洪武年初,戴鼎在原有城墙的基础上修筑的石砌城墙。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战乱动荡,通远门城墙在风雨中矗立了六百多年,默默的见证着重庆城历史发展的轨迹。通远门那座小门洞历来是重庆城通往外界唯一的陆路通道,门外的七星岗则是一片乱坟岗。一首流传至今,以城门为内容的《重庆歌》中唱到,“通远门,锣鼓响,看埋死人”。重庆通远门自建成以来发生过两场惨烈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重庆人民大礼堂
人民大礼堂是山城建筑艺术的瑰宝。其总面积2.5万平方米,高度65米。内部除设有池座、底层座外,还有四层环形楼座,可容纳四千多人。大礼堂的设计,仿明、清的宫殿形式,采用轴向对称的传统手法,结构匀称,对比强烈,布局严谨,古雅明快。主体部分的穹庐金顶,脱胎于北京[视频]天坛的皇穹宇;正中的圆柱望楼,是北京天安门的缩影;南北两翼,镶嵌着类似北京紫禁城四角的塔楼;广袤的庭院中,前阶宽阔平展,梯次六重。1997年,重庆设立直辖市,大礼堂前改建为有草坪与喷泉的人民广场,成为供游人参观、休息和举办节庆-的重要景点和场所。重庆人民广场是1997年6月与重庆直辖市同时诞生的
重庆大轰炸惨案遗址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至1938年上海、南京、武汉相继被侵华日军占领,国民政府沿长江节节败退至重庆。此后,重庆不仅成为国民政府的陪都及政治、军事、文化中心,而且成为日军实施以炸迫降战略企图最主要的空袭目标。据有关史料统计:1938年至1943年间日机空袭重庆(含对空监视范围)203次,出动飞机437批,9166架次,炸、焚毁房屋17452栋,37182间,造成人员伤亡2、5万余人。其间的1941年6月5日晚,日机24架分三批偷袭重庆,在5个多小时的疲劳轰炸中,渝中区十八梯、石灰市和演武厅(现磁器街)三段防空隧道内,发生了震惊中外、惨不忍睹的避难民众窒息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华观藏经楼
东华观藏经楼位于渝中区凯旋路,时代为明。东华观藏经楼,又名玉泉殿、皇经楼,位于重庆市渝中区凯旋路(原东华巷)7号。始建于元代,重建于明代,是重庆主城区现存最古老的木质建筑。东华观始建于元代,重建于明代。据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巴县志》记载:“东华观,在东华巷,元至元年间(1335~1340年)建,明朝天顺七年(1463年)、正德十一年(1516年)重修。有唐宋御制碑赞,按《蜀中名胜记》引旧《志》云:城中有东华观。观后有东华十八洞,皆相通。今士人呼其为神仙口,相传东华真君于此得道。观之后殿,民国毁于火”。1926年,东华观遭遇大火,整个道观烧掉了三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同盟国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官邸旧址(重庆史迪威博物馆)
同盟国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官邸旧址(又名重庆史迪威博物馆),位于渝中区嘉陵新路63号,博物馆成立于1991年,原占地面积不足500平方米。早期为宋子文行馆,1942年到1944年间,为史迪威将军故居。美博物馆是重庆重要的陪都遗迹。平均每年接待美国来客超过3万人。是中美两国人民共同抗战、友好往来的象征和中国对外民间交往的一条重要渠道。2014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官邸负一楼是当时随行人员居住和存放军械的地方。这里变成了几个展厅。200多幅珍贵的历史照片,按照时间顺序,为我们展现了“史迪威与中国”、“征战印缅”、“飞虎空军”、“驼峰飞行”、“美军驻延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重庆罗汉寺
罗汉寺坐落在渝中区民族路,是全国汉族地区重点佛教寺庙之一。重庆市佛教协会设于此。罗汉寺始建于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年),原名治平寺。寺因罗汉洞而建。《蜀中名胜记》载:“治平寺有罗汉、先天二洞,皆古洞。”罗汉寺内长20多米的古佛岩,存有宋代摩岩石刻佛像400余尊,其中卧佛涅像(俗称“睡佛”)、观音像和供养人像等,风格颇近大足宝顶山石刻。罗汉寺大雄宝殿中有许多佛教艺术珍品,有十六尊者塑像,即释迦佛的16位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有明代的“西方三圣”铜铸像,缅甸的“释迦牟尼成道玉佛”,临摹印度壁画“释迦牟尼离宫出家图”等。寺内藏经楼收存的大藏经、梵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川革命先烈纪念碑
四川革命先烈纪念碑坐落于渝中区新华路人民公园内。渝中区人民公园是一座依山而建的大众休闲场所,纪念碑就建造于公园最高处的一块平地上。碑体周边绿树环抱,雀鸟轻啼,幽静中透出几分肃穆。“黄花岗72烈士”中,有三位四川籍人士,分别是喻培伦、饶国梁和秦炳。为纪念他们在黄花岗起义中舍生取义的英勇事迹,于1946年2月建造了四川革命先烈纪念碑。纪念碑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全部为上等青峡石建成。全碑由碑帽、碑身、碑座、碑台四部分组成,通高7.18米,正反两面均饰满卷云纹浮雕图案。碑体正面镌“喻饶秦三烈士纪念碑”九字,碑身背面镌碑文26行,主要叙述烈士革命事迹。她是旧民主革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邹容烈士纪念碑
邹容烈士纪念碑,坐落在今重庆市渝中区南区公园内。该碑是国民党重庆市党部根据1941年召开的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决定建立的。碑由汉鸿顺营造厂承建,于1946年1月26日动工,同年6月29日落成。碑为八角形塔式,石碑通高5.5米,碑身高3.52米,碑的东、南、西、北四面,均镌有“邹容烈士纪念碑”七个鎏金大字隶书,八面皆镌刻碑文。碑文是根据章太炎民国十一年(1922年)为营建上海邹容墓所撰写的《赠大将军邹君墓表》一文略加修改而成的,主要叙述了烈士生平。碑文为隶书,落款:“重庆市市长张笃伦敬立。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建国后。邹容烈士纪念碑曾数次遭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国民政府行政院旧址
时代:1938-1947年类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地区:重庆市渝中区批次:第七批国民政府行政院旧址是一座仿巴洛克式建筑,砖木结构,坐北朝南,二楼一底,楼宽23.3米,进深24.7米,楼高19.4米,共有房屋19间。它原是重庆德国天主教堂,现为中共重庆市纪律检察委员会办公楼;怡园是一座哥特式砖石城堡,外面是全石砌成,二楼有一个半圆台,三楼有一个小阳台,都面临四新路牛角沱大街。该楼有一层是地下室,一楼一底,共三层16室。曾为宋子文公馆。抗日战争胜利后,国-事谈判期间,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将军调处停战期间居此;康心远公馆为康心远所建,建筑面积573平方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共产党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旧址
中国共产党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旧址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二府衙街70号,是一幢中西式砖木结构建筑,坐西向东,二楼一底,总建筑面积165.6平方米。1925年,根据中共中央“要在四川建立党的正式领导机构”的决议,由杨闇公、吴玉章负责筹备建立党组织的工作。1926年2月底,经党中央批准,中共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简称“中共重庆地委”)成立。之后,杨闇公、吴玉章、童庸生等领导中共重庆地委勇敢地承担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顺应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的大趋势,与国民党左派密切合作,广泛开展反帝反封建群众运动,实现了党对四川革命运动的统一领导,从而使重庆成为四川革命运动的中心。中共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重庆巴曼子墓
介绍俗称“将军坟”,坐落在渝中区七星岗莲花池旁。墓地为拱形石洞,面积约20平方米。墓由石条砌成六角形,棱高约1米。顶为圆形,以三合灰封砌。正面嵌青峡石碑,现存墓碑为民国初荣县但懋辛题,曰“东周巴将军曼子之墓”。巴曼子是距今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巴国的将军。据《华阳国志?巴志》载:东周末期,巴国将军曼子求楚国出兵平内乱,许诺以三座城池相谢。乱既平,巴曼子不忍国家割让城池,“乃自刎以头授楚使”,请向楚王致歉。楚王感动,“以上卿礼葬其头”,巴国“亦以上卿礼葬其身”。有诗赞其事曰:“刎颈高风悬日月,存城旧事邈山河”。巴曼子墓始建年代已不可考,历代皆有所修葺。现存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重庆能仁寺
重庆能仁寺处于繁华的解放碑商圈的中华路,被周围的高楼大厦所包围,是重庆市内唯一的一座尼姑寺庙。能仁寺原名三教堂、海云寺,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属佛教临济宗派,是华岩寺大老堂上慧楷和尚的法嗣。能仁寺有四重殿宁,依次是书驮殿、观音殿、祖堂、禅堂。1926年,能亮住持时改子孙庙为十方丛林。解放前,该寺常住尼众10余人,信教徒众多,常年香火不断。直到今天,逢每月的初一、十五,寺庙会迎来众多的香客在此烧香拜佛,同时庙里中午还供应价廉味美的斋饭供香客食用。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中华路92号类型:古迹历史建筑寺庙游玩时间:建议10-20分钟开放时间:8:00-16:30门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巴蔓子墓
巴蔓子墓俗称“将军坟”,坐落在渝中区七星岗莲花池渝海大厦下方(上海一百旁的家具店负一楼)。墓地为拱形石洞,墓长4.78米,宽5.2米,高2.6米,面积约20平方米。墓由石条砌成六角形,顶为圆形,以三合灰封砌。墓前有石砌仿木结构歇山式房盖,正面嵌青峡石碑,现存墓碑为辛亥革命元老但懋辛题,曰“东周巴将军蔓子之墓”。墓室及墓碑等风化现象严重。隐约能看出墓呈六边形,全部石封。正中墓碑上篆书东周巴将军蔓子墓,上款中华民国十一年二月吉旦,下款荣县但懋辛题。在500多年前的明朝时期,有本《蜀中名胜记》上这样描述墓室所在的七星岗:“郡学后莲花坝,有石磷石虎,相传为巴王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培爵烈士纪念碑
张培爵,字列五,号智涵,1876年(清光绪二年)生于荣昌县荣隆场,幼时入私塾,23岁中秀才,1906年加入同盟会,后为四川反清独立运动领导人之一,近代民主革命烈士。辛亥革命前,张培爵任中国人在重庆办的第一所学校--重庆府中学堂学监,推翻清朝统治前,做义军军运、交通、联络工作,蜀军政府成立后,张培爵任都督。1912年4月25日,应四川军政府邀请到成都共图新治,就任四川军政府副都督,不久,被袁世凯调到北京,加以软禁,同年被害,终年36岁。1943年3月29日,在重庆国民政府大礼堂举行了邹容、张培爵二烈士纪念碑奠基典礼大会。“张培爵烈士纪念碑”出自但懋辛的手笔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国民参政会旧址
在中华路174号有一座二楼一底的西式砖木结构建筑,它便是国民参政会旧址。国民参政会是抗日战争时期由国民党、共产党及其他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组成的全国最高咨询机关。1938年7月6日,国民参政会一届一次会议在武汉召开,随后迁往重庆。1946年四届二次会议后,参政会随国民政府迁回南京,1948年3月宣告结束。前后历时十年,共召开四届13次大会,提出各种建议案多达2600余件,其中有11次会议都是在重庆举行。国民参政会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国共两党共同努力的结果,其前期对于团结全国人民,推动全面抗战起到了积极作用。2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中山医院旧址
国民政府-、-及蒙藏委员会旧址这里是中山医院,曾经是1935年成立的民营义林医院。义林医院的创始人李义铭,华西大学医科部首届外科毕业生。义林医院大楼是李义铭仿造华西大学的一幢大楼而建,为当年重庆三幢最高建筑之一。中式的飞檐屋顶、西式的弧形门窗,中西合壁的风格成为那时重庆的标志性建筑。1937年抗战爆发,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便将这幢古色古香的建筑征为-、-等办公之用。重庆大轰炸时,民国政府文职机关迁到乡下,卫戊司令部又进驻了义林医院大楼。抗战胜利后,该大楼退还给医院。解放后不久,该医院成为公立医院,直到现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重庆市关岳庙
重庆关岳庙原位于重庆市渝中区较场口建设公寓,始建于明神宗年间,原庙规模宏大,共有大小殿堂36间,其中有三重大殿,正殿供奉着高约3米的关帝铜像(现在三峡博物馆内),后殿供奉岳飞,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供奉关羽、岳飞像,是川渝地区有名道观。明末失火被毁,清康熙年间,由总督李国英恢复重建,1914年奉大总统令将岳飞像请入,改名关岳庙。原关岳庙是道教全真派十方丛林,也是川东道教活动中心。民国时期,巴县道教会、重庆道教会、四川道教联合会会址都设于此,成为重庆地区有重要影响的著名道观。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重庆苏联大使馆
重庆苏联大使馆位于渝中区枇杷山正街104号旧址,时代为1938-1946年。在渝中区枇杷山正街,现在的第三人民医院内,有一栋爬满青藤的小洋楼,楼体有着美丽的石膏门楣与窗楣,蓝、绿、黄、银四色配搭的窗户玻璃,透出异域风格。这栋建筑就是重庆珍遗的抗战遗迹——前苏联大使馆。这栋四楼一底的欧式仿巴洛克不对称别墅,见证了抗战期间,中国和前苏联的深厚友谊。2000年,重庆苏联大使馆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