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晋城市旅游
晋城市文物古迹介绍
1、泽州岱庙
泽州岱庙泽州岱庙(第五批国保)时代:宋至明地址:泽州县南村镇冶底村西隅据碑文记载,庙创建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金、明、清历代曾多次补葺。现存建筑天齐殿为宋代原构,余皆明、清遗物。庙坐北朝南,由两进院落组成,占地面积3720平方米。庙最前端的山门,内有东西廊庑,中有一方形水沼,沼北建舞楼一座,楼北后院正中为天齐殿,两侧东西配殿、东西垛殿各三间。天齐殿是寺内主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平面正方形,建筑面积190.2平方米。前檐设廊,施方形抹角石柱四根,柱础为覆盆莲瓣式。大殿明间设板门,次间设破子棂窗。门周围的立颊、门额、地栿、门槛等都为青石雕花,图案为牡丹、宝相、荷花、化生童子等。门额上有“大定岁次丁未(二十七年…1187年)巳月¨¨¨”题记。檐下斗栱五铺作双下昂,真昂,后尾偷心造,每间施补间铺作一朵。殿内梁架彻上露明造,四椽栿前对乳栿通檐用三柱。神台为石雕束腰须弥座式,台上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陵川崇安寺
崇安寺,古称凌烟寺,位于山西省陵川县崇文镇西北的卧龙岗上,大有居高临下,俯瞰全城的雄伟气魄,先有崇安,后有陵川的远古说法在当地流传甚广。崇安寺的创始年代已无从稽考,唐初原名为丈八佛寺,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敕命为崇安寺,此外古代并有凌烟寺之称。由于历代重修和增建,从现存建筑来看基本上都是明代改建的,但也部分地保留着宋、金原作。主要建筑山门、钟鼓二楼。山门位于中轴线前,系明代建筑,面宽五间,进深六架椽,平面形制为长方形,屋顶形制为二层三重檐歇山顶,房坡为灰色筒板瓦铺制,正脊为彩色龙吻图案对峙,彩色琉璃剪边。山门一层檐下,南面悬有行山钟秀四个大字,北下悬有留月栖云四个大字。此楼虽改建于明代,但大门上仍用的是宋代青石门框,门框上还刻着嘉佑辛丑六月三日等字样,殿内有宋碑一通,院内金、明、清碑共十三通。钟鼓二楼位于中轴线山门两侧,左为钟楼,右为鼓楼,均为重檐歇山顶,彩色琉璃剪边。钟楼内悬有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高平金峰寺
金峰寺金峰寺(第三批省保)时代:元地址:高平市城西南1公里的西山东麓亦名灵严院,创建年代不详,旧时为高平三大寺院之一,僧人众多,这里风景优雅,前临丹河,东望大粮山,隔河相对,登高远眺,整个高平市区尽在眼底。寺内院落重叠,楼阁相联,地址清幽。殿前碑碣、牌匾书撰皆出于当时名流之手。金峰寺曾毁于兵火,元时又进行大规模的重修。寺坐西朝东,依山势而建,四进院落。现存建筑有:山门、雷音殿、七佛殿、后殿、配殿、僧堂、厢房等共计80余间。山门面阔三间,悬山式屋顶,门前有砖雕对联一副:“金峰月似灯,石室云为幕”。雷音殿为元代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八椽,单檐悬山顶。柱头斗栱五铺作,殿内使用减柱法,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对前后乳栿通檐用四柱。七佛殿为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八椽,副阶周匝,柱头斗栱五铺作。相传寺内有尊弥勒佛像,每当皎月东升,月光正好照在佛爷的鼓肚上,金光四射,满殿生辉,实为奇观,高平八大风景之一的“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三都古城堡
湘峪三都古城堡,是明代嘉靖年间政治家、军事家孙居相、孙可相、孙鼎相一代名臣的故居。居沁水县城东南55公里处。孙居相曾任南京御史、户部侍郎、工部侍郎、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元帅总督户部尚书等职,时称“天下第一清官”,著有《皇明留台奏疏》36卷,《笔严证集》20卷,《承恩堂遗稿》数卷等书。其二弟孙可相曾任七省巡抚,御史都堂;三弟孙鼎相曾任御史都堂、通议大夫、四部首司、巡抚广西等处地方并提督军务。明天启三年孙氏故居始建蜂窝城堡,古城东西长280米,南北宽100—150米,城周总长约760米,城墙宽4米,南城墙高从藏兵洞底算起最高处有25米,通常为4—5米,古城总面积32500平方米。现保存完整的南城门、东城门及南、北两段城墙与防御城堡等建筑,西城门也留有部分拱状墙基。被誉为“中国北方乡村第一城”。城内主要建筑有:三都府、十大宅院、大小男院,坐北朝南,格式为“东单西双”。此建筑群均为木雕、石雕、砖雕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西顿济渎庙
时代:金至清该庙坐落在晋城泽州县高都镇西顿村东,修建于(北)宋、金交替之时,庙内存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及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重修碑各一通。西顿济渎庙坐落在泽州县高都镇西顿村东,修建于(北)宋、金交替之时,庙内存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及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重修碑各一通,该庙的修建,不仅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崇拜的延续,而且对研究当地宋、金社会变迁有一定的意义。该庙最有价值的是正殿,正殿创建于宋徽宗宣和四年,砖木结构,梁架纵横,斗拱搭牵,美不胜收。古人为防虫蛀风蚀,在上面涂刷了黑色墨汁。西顿济渎庙修建于宋宣和四年,已存世近千年,建筑形制独特,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反映了宋金时期程灏兴学之后,我市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时代特点。2011年12月4日,西顿济渎庙入选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2013年5月,西顿济渎庙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姬氏民居
姬氏民居姬氏民居(第四批国保)时代:元地址:高平市城东北18公里的陈塸镇又称姬氏老宅,是迄今全国发现年代最早的民居建筑。坐北朝南,建在一高0.42米的砂岩台基上,平面呈矩形,面宽三间,进深六椽,悬山式屋顶。屋顶举折平缓。屋面覆以板瓦。明间辟门,内框向内收缩半架,横向与内柱列成一线,装板门,上有门钉五路,六枚。两次间于槛墙上置窗,窗棂为方格形。建筑除前檐四柱露明外,其余全置于墙内。露明柱及柱础皆为砂石质,柱础为素面覆盆式,柱子平面呈抹角方形,抹角处皆作外凸弧形。柱头无砍刹,收分、侧角明显。斗栱仅装于前檐,为四铺作单抄计心造,耍头作麻叶形。无补间铺作,泥道慢栱为隐刻,斗之欹幽十分明显。梁架为彻上露明造,四椽栿前压搭牵用三柱。加工粗糙,使用自然弯材制成,为典型元代手法。左门砧上刻有“大元国至元三十一年岁次甲午仲口口口姬宅置口石匠天党郡冯口冯口口”字样,可知宅主姬姓,建造年代为元至元三十一年(12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西溪二仙庙
西溪二仙庙(第五批国保)时代:金至清地址:陵川县城关镇西溪村亦称真泽宫,据碑文记载,寺创建于唐乾元年间(758-759年),宋崇宁年间(1102-1106年)加封“真泽宫”,金皇统二年(1142年)扩建,后历代皆有修葺。现存建筑后殿、东西梳妆楼为金代遗构,余皆明清所建。庙坐北朝南,二进院落,整个院落呈长方形。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山门、拜亭、中殿、后殿,山门和中殿之间的东西两侧设廊,中殿至后殿之间的东西两侧建梳妆楼及配殿,后殿两侧各置耳房三间。山门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面宽三间,进深两间,前廊式悬山顶,上建戏楼三间。中殿重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清乾隆年间重修。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殿前设拜亭,拜亭较大,面宽三间,进深二间,单檐卷棚顶。后殿建于高0.89米的高台之上,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前檐设廊,单檐歇山顶。筒板瓦屋顶,上有琉璃脊兽、吻饰等。檐下斗栱五铺作双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川底佛堂
时代:元至清该庙位于山西晋城泽州市以西约二十余公里的川底村中,现存一座狭小的四合院,正殿最古,两厢为清代建筑。这座佛堂没有留下有价值的创建碑刻题记,正殿根据建筑形式推断为金代建筑。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九脊顶,建在高于地面的台基上,檐柱全部采用四楞抹角石柱,阑额和普拍方过柱相交出头,柱头铺作四铺作单假昂,令栱、短替木托橑风槫,柱头铺作里转为一跳华栱上托压跳,四面各在当心间各用一朵补间铺作,四铺作单昂,用真昂,前后檐昂尾抵平槫,两山昂尾抵于平梁下。转角铺作正出为一跳华栱,斜出为一跳假昂上加一道由昂。2013年5月,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村里老乡介绍土改时庙里两厢的房子分给村里两户人家居住,正殿是村里的开会场所,后来由于渗漏严重无法维修弃之不用,现在正殿状况非常糟糕,前后檐屋顶都塌了大洞,尤其是前檐屋顶的大洞足有一间大,构件淋雨多年糟朽严重,西缝大梁前端直接淋雨,眼观已经腐蚀很深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郭壁村古建筑群
郭壁村古建筑群位于山西省沁水县东沁水西岸郭壁村。在明代,村主街即长达五里,有“金郭壁”之誉。坐西向东,背山临河,呈带状。村东沿河石砌护坡,村西山上筑有夯土城捕。村内分坊区,以“坊”、“里”命名,如“宁远坊”、“三槐里”等。村内现存多座内门楼、过街楼。过街楼下行人,楼上则作寺阁、戏台。山坡上有一座内门楼设“丁”字形门洞,十分奇特。村内有一座纪念清官崔钰的“崔府君庙”,庙中有建于明天启七年(1627年)的乐楼。村中民居为典型的晋东南风格,以二三层的四合院为主,大多为明末、清代遗构。村北民居、古街保存相对较好,建筑和装饰水平亦较高。村内建筑较豪华的“进士第”保存数座,砖、石、木雕装饰精美,有的门楼外有雕刻忠孝二字的砖雕照壁。村西北山上的书香门第“青缃里”,俗称“王家屹洞”,显赫的王家宅院集中于此,有“堡中堡”之称,这里的巷道全用条石铺就。南侧有古书院藏书楼,为五开间二层楼,六根石质明柱高达10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屯城东岳庙
屯城东岳庙屯城东岳庙(第二批省保)时代:金地址:阳城县屯城村东的卧虎山脚下庙创建于金,明清时期均有修葺。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是在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庙坐北朝南,为单进四合院落布局。庙内建筑现仅存中轴线上舞台、正殿,两侧存垛殿、西廊房、钟楼。正殿为金代遗构,余皆为明清时期所建。占地面积1932平方米。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前檐设廊,单檐悬山顶,殿顶筒板瓦覆盖。建于一须弥式长方形台基之上,台基高1.9米,长10.7米,宽8.6米,中间束腰石上浮雕人物、桥梁、花卉、云龙等图案。间柱石上各雕侏儒力士,为金代原物。大殿前檐廊柱为方形抹楞石柱,上遍刻游龙花卉图案。明间设板门,次间设直棂窗,斗栱为单抄双下昂六铺作,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对前乳栿通檐用三柱。在东面第一间束腰石上刻有“泰和戊辰年(1208年)已未月”的题记。庙内现存清碑3通,为修葺者及布施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府城关帝庙
时代:清地址: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城北10公里处的金村镇府城村府城村关帝庙位于泽州县城北金村镇府城村,它坐落在村东的青岗上。系由上、下、外、中、前院组成的一组庞大建筑,占地数十亩。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戏台、关帝殿、三义殿,西侧建筑有廊庑、钟鼓楼、僧楼。正殿为关帝殿,面阔三间,进深八椽,单檐悬山顶。庙宇应该在深山高崖之上,云雾缠绕,烟霞相伴。府城关帝庙却不然,它在村庄外,大路旁。环绕它的自然是一片繁杂喧器。关帝庙至少有800年的历史,最有名的就是石雕。关帝庙石雕,每个院落都有不同。二进院的石雕最富童趣,北过亭的廊柱柱上刻着山羊和骏马。吃奶的小羊羔和啃脚丫的小羊羔,特别吸引来这里游玩的小朋友。门道两侧有三个狮子大家庭,狮子父母带着一群狮宝宝的门前石鼓上嬉戏。三进院是关帝圣君殿,当地人为了表示对关帝的尊崇,每年都要专门请戏班子来唱大戏。百姓也扶老携幼,焚香揖拜,祈求关帝老爷的佑护。关帝圣君殿的每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景忠桥
景忠桥(第二批省保)时代:元地址:山西晋城市城区东关东门外沙河上景忠桥又名永济桥,俗称东关桥、东大桥。晋城老城区古桥,从清朝泽州府时期至今,仍是山西晋城市东向交通往来的必经之路。据清乾隆《泽州府志》载,桥始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初建时为木构桥梁,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仿晋城西关景德桥大券拱式样,改建为石桥。清乾隆三年(1738年)重建,四十八年(1783年)又进行了大的修葺。景忠桥是一座单孔弓形石拱桥,桥长16.55米,桥宽5.7米,桥面略有弧度。桥身为单孔拱券,桥拱宽6.5米,共由99道石圈采用并列自由错缝法砌造而成。拱石厚0.62米,上、下接面处不设露明腰铁,拱背上设有护拱石一层,拱外券面石素平面无雕饰,拱顶锁口石刻作兽面。桥身两侧各设一根长条石,外端刻作龙首形。桥面栏杆低矮无奇,是清代桥梁上常见的形制。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古中庙
古中庙古中庙(第六批国保)时代:元至清地址:高平市城东北10.5公里的下台村西北的高地上该庙创建年代不详,坐北朝南,分为上下两院,建筑规模宏大。下院建筑有舞台、看楼、香积厨等。上院有山门、太子殿、正殿、耳殿、厢房等。山门为三道门洞,在西面的拱券式门洞上方,有明代石刻一块,上面刻有“古中庙”三个大字。太子殿为元代遗构,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平面方形,单檐歇山顶。殿内无梁,所以亦称无梁殿。周檐施大额枋,殿内施八角藻井,中悬垂莲柱,柱头斗栱为五铺作双下昂。建筑形制独特,是我国有关祭祀始祖炎帝现存最早的建筑。正殿为清代遗构,面阔三间,进深六椽,悬山式屋顶。殿内东山墙上,有一块清康熙年间的碑刻,记叙了始祖炎帝开粒食之源的伟大功勋,其碑云:“帝亲尝百草,乃得味于天造晦冥之初,是帝之德,在养生立命而帝之功,在亿万斯年也。”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4、景德桥
景德桥景德桥(第一批省保)时代:金地址:晋城市城区西关白水河上又称西大桥。因其“通沁水、阳城之路”亦称沁阳桥。据《重修沁阳桥堤碑》载,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清乾隆四年(1739年)重修。新中国建立初期,桥身拱券崩塌,桥上栏板残损无几,1956年,国家拨款重新维修,增筑栏板,使桥恢复旧貌。景德桥是一座敞肩式单孔圆弧弓形石拱桥,桥长21.62米,桥面宽4.8米。主拱券由十五道等截面独立圆弧拱石圈纵向并列错缝砌置而成,券体宽6.65米,上、下各拱石接面处及相邻拱圈内部,均采用银锭卯腰铁相连,增强了各拱石及十五道拱券内的纵、横向联系。主拱券两侧,各设泄洪小券一个,小券跨度3.05米,也由十五道拱石构成,采用了镶边纵联错缝砌置法砌造,别具匠心。景德桥整体造型平坦舒展,形制与隋代赵州桥基本相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5、陈廷敬故居
陈廷敬故居时代:明、清地址: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陈廷敬故居为清代名相陈廷敬及陈氏家族的故居,建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至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是一处城堡式古代官宦家居建筑群。故居由内城和外城两部分组成,内城为明代建筑,是陈氏家族的故居,城墙周长466.55米,占地11565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城墙、河山楼、藏兵洞、陈氏宗祠、树德居、世德居、容山公府、御史府及麒麟院等。外城为清代建筑,是陈廷敬的私邸。城墙周长313.75米,占地11583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相府、书房、花园、管家院、内宅、城墙、御书楼及功德牌坊等。陈廷敬墓位于皇城村北2000米处静坪山上,占地16000平方米。有保存完好的康熙皇帝御书挽诗碑及10通镌刻康熙皇帝御制祭文的碑刻。陈廷敬(1639年——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清代泽州(今山西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改为庶吉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6、八里坪遗址
八里坪遗址八里坪遗址(第二批省保)时代:新石器地址:沁水县城东35公里郑庄镇八里村东北台地八里坪遗址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形成阶梯状。东接荒沟,西至晋禹公路,北靠圪聚沟,南临沁河。东西长约1300平方米,南北宽约1200米,面积约15.6万余平方米。从暴露地面的灰层、灰坑、石灰面、墓葬等迹像表明,内涵遗存比较丰富,因遗址靠山近水,交通方便,顶部平坦,适宜人类生活劳动,时间延续比较长。在遗址内发现三处规整的灰面,东南一处长达20余米。墓葬居于遗址的北部,地形呈凹形。断壁上有袋形竖穴墓多处。在灰层中发现的石器有石核、杏叶状石箭头和磨光石斧石铲,双孔石镰等;陶器有带足鬲、小口罐、平口缸、深腹罐、豆、碗等器形。纹饰有绳纹、竺纹、磨光素面、方格纹、附加堆纹;陶质有泥质灰陶,夹砂灰陶以及褐陶和红陶。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7、高都东岳庙
高都东岳庙高都东岳庙(第二批省保)时代:金地址:泽州县城东北21公里的高都村亦名东大寺。始建于金大定年间(1161年—1189年)。清康熙五十七年与乾隆五年重新整修。现存建筑为山门、东西廊庑、大齐殿、藏经阁及两侧垛殿等。其中大齐殿为金代原构,余皆明清重建。大齐殿内奉齐天大帝。殿前月台上建卷棚顶抱厦一座,大齐殿面宽三间,单檐悬山顶筒板瓦顶,前檐为一间敞廊,廊柱上刻有金大定年间布施题记。檐下斗栱四铺作单下昂,殿内梁架规整,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对前乳栿通檐用三柱。屋顶上三彩琉璃剪边。殿内泥塑五尊,基本完好。神台基座束腰须弥式,满雕力士及各种花纹图案,有“金大定二十九(1189年)题记。板门四周立额、门额、门槛皆为石质,上雕线刻荷花、牡丹、化生童子等各种纹样,图案精细,刀法洗炼,堪称金代佳作。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阳城开福寺
开福寺开福寺(第六批国保)时代:金至明地址:阳城县城内始建于北齐天保四年(553年),后历代均有修建。开福寺原为三进院,现存大雄宝殿、献殿、戏台,占地面积1095㎡,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大雄宝殿为金代遗构,献殿为元代建筑,余皆明清所建。献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柱头斗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对后乳栿通檐用三柱。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檐,单檐悬山顶。柱头斗栱五铺作双下昂,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对后乳栿通檐用三柱。寺内建筑琉璃脊饰独具特色,除献殿因天灾而塌毁了部分琉璃外,其余琉璃脊饰均保存较好,尤其是戏台的琉璃有明嘉靖年号及工匠题记,从琉璃烧造工艺看,大雄宝殿和献殿均早于戏台,均是阳城乔氏琉璃存世的代表作。寺内存民国时期碑1通。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阳城寿圣寺及琉璃塔
阳城寿圣寺及琉璃塔时代:明地址:阳城县城西北20公里芹池镇阳陵村简介:据清同治年旧志记载,寺建于后唐,原名福庆院,宋代改为泗州院,毁于真宗年间。天禧年间(1017——1021年)僧人法澄等重建,治平四年(1067年)英宗赐额为“寿圣禅院”。寺内布局为二进院落,现存主要有大雄宝殿和琉璃塔,大雄宝殿为清康熙36年所建。琉璃塔为寺内主体建筑,八角十级,高约27米。塔身平直,收刹甚微。塔基为两层,皆为砂石岩。上有浮雕花饰,角上雕侏儒力士。塔身各层皆为琉璃构件镶嵌,外壁嵌满佛教故事琉璃浮雕像。富丽堂皇,光彩夺目。塔内中空可登。塔身一层后门洞左侧,嵌琉璃题记一方,上刻“大明万历三十七年五月二十二日阳城琉璃匠人乔永丰男乔常飞乔常远”。2019年10月7日,阳城寿圣寺及琉璃塔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小会岭二仙庙
小会岭二仙庙小会岭二仙庙(第五批国保)时代:北宋至清地址:陵川县城西南17公里附城镇小会村庙内奉冲惠、冲淑二仙女,故名。庙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正殿为宋代遗构,余皆明、清所建。庙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占地面积为1254.96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献厅、正殿,东西两侧分布有垛楼、廊庑、配殿、耳殿。献厅为清代建筑,台基高0.41米,面宽三间,进深一间,单檐卷棚顶。正殿面宽三间7.75米,进深六椽7.45米,平面方形,单檐歇山顶。屋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檐下柱头斗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梁架结构简洁严谨,用材粗大,主体梁架为五椽栿对后搭牵通檐用三柱。门窗设格扇门,显为后人改制,但原有榫卯仍可寻见。整个殿宇的建筑形制、结构手法为宋代建筑风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