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长治市旅游
长治市文物古迹介绍
101、八一山烈士陵园
八一山烈士陵园位于襄垣县西营镇西营村西八一山。1942年4月,襄垣县为纪念抗日战争初期英勇殉国的抗日县长徐国华、抗日区长陈培礼等五位列士,在龙王庙原址上修建烈士陵园,并将龙王山改名为八一山。烈士陵园坐北朝南,南北长54米,东西宽15米,占地面积810平方米。分南北两部分,南部为烈士碑亭,北部为烈士墓。南部石砌八角水池,池中建木结构八角攒尖顶碑亭1座,内置四方形烈士碑1通,青石质,高1.6米,宽0.53米;碑文行书11行,满行40字,记述了立碑的经过,落款: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王量宏,襄垣县立第一高小教导主任连次华、连如彬。有烈士墓10座,墓碑2通。1981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2、李庄武庙
年代:元、清地点:潞城市黄牛蹄乡李庄村中李庄武庙又名关帝庙,位于潞城市黄牛蹄乡李庄村,距潞城市14.34千米。武庙现址东西长57米,南北宽22米,占地面积约1254平方米。庙宇坐东朝西,现存中轴线建筑为山门、鼓楼、香亭、大殿;北侧依次为妆楼、戏台北配房、一进院北厢房、一进院北廊房、二进院北廊房、香亭北配房、大殿北耳房;南侧紧邻峭壁,建筑依次为一进院南廊房、二进院南廊房、香亭南配房。庙始建年代不详,据庙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重修碑记及维修大殿时见元至大二年(1309年)修造题记,应为元代建筑,清道光和光绪年间曾有修葺和增建。现存鼓楼为明代遗构,余皆清代遗物。山门(倒座戏台)位于庙宇最前端,一层为山门,二层为倒座戏台,戏台面阔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板瓦屋面。鼓楼位于山门与大殿之间,面宽、进深各一间。原为四角亭,1958年将四面加砌围墙,在四攒角科斗栱下加砌柱子以承托出檐,原四柱均置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3、辛村天齐庙
据庙内存碑记载:创建元至正元年(1341),明清屡有修葺。坐北朝南,一进院落,中轴线上由南向北现存有山门(倒座戏楼)、正殿;东西两侧有妆楼、廊房、耳殿;戏楼下部正中南向辟板门。东西32米,南北42米,占地面积1344平方米。现存正殿为元代遗构,戏楼为明代遗构,其余为清代建筑。正殿建于0.6米高青石台基上,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四椽栿压前乳栿,通檐用三柱,单檐悬山顶,布瓦布脊屋面,前檐柱头斗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无补间铺作,柱头巻刹明显,侧角显著,出檐深远;前檐装修为板门、直棂窗。戏楼单檐硬山顶,面阔五间,进深六椽,柱头科三踩单翘斗栱。庙内存元、明、清创修、重修碑五通。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4、襄垣崇福寺
崇福寺俗称上寺楼,位于襄垣县古韩镇朝阳社区。坐北朝南,东西长36.5米,南北宽32米,占地面积约为1168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清光绪八年(1882年)均有重修。现仅存上寺楼、西配殿、东厢房。上寺楼台基石砌,高0.45米,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底层四周围廊,重檐歇山顶。一层柱头无斗拱,梁头伸出檐外制成蚂蚱头;二层柱头斗拱三踩单翘;三层柱头斗拱五踩单翘。一、二层门窗已改,三层明、次间前后檐均施四扇四抹格扇门。一、二层拱眼壁内存清代壁画约25平方米。东厢房墙嵌清顺治二年(1645年)重修崇福寺东殿碑记。1999年被长治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5、北里信李卫公庙
北里信李卫公庙,又名灵泽王庙,位于襄垣县古韩镇北里信村南。坐北朝南,东西长42.05米,南北宽20米,占地面积约为841平方米。该庙创建年代不详,据明洪武七年(1374年)《重修灵泽王庙碑记》记载,明代重修。现存正殿为明代遗构,其余为清代遗构。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有庙门、戏台、正殿,两侧有一进院东西厢房、东西妆楼、二进院东西厢房、西耳殿。正殿石砌台基,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前歇山后硬山顶。五檩前廊式构架,柱头斗栱三踩单昂。装修已毁。庙内存有明洪武七年重修灵泽王庙碑记(1374年)、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记事碣两方。1981年被襄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6、沁源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第一批省保)时代:抗日战争时期地址:沁源县城南8公里的阎寨村北500米的土丘台上原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纵队阵亡将士纪念碑,由太岳军区、太岳行署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12月15日立。1981年为保护碑加建纪念亭。纪念亭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占地面积48平方米,由砖石水泥砌成。纪念碑共四块,存放于碑亭内,背向而立。四块碑大小等同,高1.3米,宽0.53米,厚0.2米。第一块为碑名,第二块刻碑文,第三块刻决死纵队、抗战四年阵亡指挥员名录500余人名,并记有牺牲烈士4879人,第四块为陈赓、牛佩琮等题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107、合漳大悲庙
合漳大悲庙位于襄垣县夏店镇合漳村北约50米。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布局,东西长27.21米,南北宽46.06米,占地面积1253.29平方米。据庙内碑碣记载,该庙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创建,清道光五年(1825年)、民国二十年(1931年)均有修葺。现存建筑皆为清代遗构。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倒座戏台)、正殿,两侧分别有前院东、西妆楼,东、西配楼,后院钟、鼓楼,东、西配殿,东、西角殿。山门为倒座戏台,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七檩构架,柱头科三踩单下昂,装修已改。庙内存清雍正元年(1723年)创修碣一方。清道光五年(1825年)重修碣一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8、黄崖洞兵工厂旧址
黄崖洞兵工厂旧址黄崖洞兵工厂旧址(第六批国保)时代:1939——1943年地址:黎城县黄崖洞镇下赤峪村“黄崖洞”是一个山区的名称,泛指方圆约10平方公里的地区。当时兵工厂建在水窑山谷中,包括生产区、管理区、生活区,现存当年的厂房残基和后来修复的部分工房,家属区仅剩残垣断壁,从工厂区向北是黄龙洞,该洞为天然石洞,在峭壁之上,是当年的弹药库,洞对面突崖根有左权将军的办公室。黄崖洞兵工厂是在1939年将韩庄修械所迁到此地扩建而成的,当时年生产武器可装备16个团,主要供给华北战场。1943年日军侵入兵工厂,工厂破坏严重,遂撤往平顺西安村。黄崖洞在黎城县北东崖底镇上赤峪村西的板山岭下,面对狭长的河谷平地,面积约10平方公里,因一座海拔1600米的黄色崖壁上有一个可容百人的天然山洞而得名。这里是八路军兵工厂旧址,也是黄崖洞保卫战的战场遗址。四周奇峰绝崖,巍峨雄浑,集太行雄奇、壮美于一体,是一处新开辟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109、灵泽王庙
灵泽王庙灵泽王庙(第六批国保)时代:金明清地址:襄垣县夏店镇太平村创建于金大安二年(1210年),明清均有增修。庙坐北朝南,现存建筑大殿、角殿、耳楼、东西配殿、东西廊房、山门、戏楼、钟鼓楼等,是一座保存完整,集金、明、清各代建筑为一体的建筑群。灵泽王大殿为金代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殿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斗栱五铺作计心造,重栱双下昂。梁架结构为前乳栿对三椽栿通檐用三柱。前檐石柱为四角抹棱起线,均有金代确切记年,整座大殿梁栿用材硕大、结构简洁。山门之上建戏楼与正殿相对,东西角殿和东西廊房左右对称,错落有致,主次分明。灵泽王庙又叫李卫公庙。李卫公本名李靖,据《汉书》和《潞城市志》记载:李靖(571—649年),原为陕西三原人,后落籍潞城沟东村。隋大业末年,任朔县(今朔州)县丞。唐武德初年(618年),因有功授督抚,制定了攻打萧铣的十二条策略,高祖李渊下诏拜为行军总管,授开府,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0、上党战役北关战斗遗址
1945年秋日本投降后,阎锡山为抢夺抗战胜利果实,派兵侵入长治,引发了著名的上党战役。1985年,为了纪念上党战役胜利和长治解放43周年,长治市政府发动机关干部、工人义务劳动,修建起上党战役北关战地旧址纪念地。旧址游园的中心,屹立着刻有“上党战役北关战地旧址”的假山,假山后的铭文,记述了半个多世纪前发生的上党战役,体现了革命先辈们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奋战、不怕牺牲的豪情壮志。2002年,园林部门在旧址游园的南侧又新增园林绿化面积2900平方米,使游园总面积达到6594平方米。园内建有长廊,水池,亭阁,有毛泽东同志手书的纪念三垂岗战役的石刻。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111、仙堂山古建筑群
仙堂山古建筑群仙堂山古建筑群(第三批省保)时代:明、清地址:襄垣县城东北25公里仙堂山腰又名九龙寺。据寺内碑文记载,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咸丰六年(1856年)及民国年间屡有修葺。现存建筑均为明清遗构。寺院依山势而建,坐北朝南,中轴线由低向高,层层向上,错落有致。三迸院落,主要建筑有山门、关圣殿、中殿、三佛殿等。寺前有126阶踏道。三佛殿位居后院,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歇山顶,斗栱三踩单翘,建筑风格仍保留宋代遗风。寺内还保存有宋代碑刻、经幢3通,明、清、民国年间重修碑数通。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2、保卫毛主席先锋队纪念碑
保卫毛主席先锋队纪念碑保卫毛主席先锋队纪念碑,坐落在沁县城南笔峰山上。抗日战争胜利后,-反动派挑起了全国规模的内战,并向我党中央所在地延安发动了疯狂进攻。在此危急关头,党中央指定从太岳老区沁县选调一批优秀翻身青年充实中央警备团。为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保卫解放区,保卫翻身果实,在党的领导下获得解放的沁县人民,于1947年掀起了“二月二大参军”热潮。几天之内12万人口的沁县,5000男儿踊跃报名,3500名优秀青年组成“保卫毛主席先锋队”,光荣入伍,并从中精选出250名优秀分子奔赴陕北,直接担负起保卫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光荣任务。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113、贾郭石窟
贾郭石窟(第五批省保)时代:北魏、隋唐地址:长治市沁源县王和镇贾郭村东石窑湾古庄线北侧崖壁贾郭石窟始凿年代不详,现存石窟造像为北魏至隋唐风格。石窟位于东西长约145米、高约2.5米的崖壁上,坐北朝南,由东向西依崖开凿11窟,分布面积约364平方米。11座窟宽0.60-1.1米,深0.30-1.7米,高0.80-1.20米,大小不等。窟内造像多为三壁三龛式,窟门侧雕有金刚或菩萨立像,窟内壁造像均为一铺三身,或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二弟子。东侧第一窟原有题记,现模糊不清。造像风格既有北魏的秀骨清像,也有隋唐的丰圆广颐。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4、建封寺
建封寺又名百法寺,位于襄垣县古韩镇南里信村南,是唐代高僧、百法疏主释义忠出家和坐化之地,庙西南舍利塔为供养其身之塔。据碑文记载,建封寺创建于唐代,明代、清代均有重修。现存正殿、舍利塔为明代遗构,其余为清代遗构。布局由三条轴线并列,中轴线现仅存正殿;东轴线上有正殿三间、东西厢房各五间、东西耳殿各二间;西轴线上存倒座戏台三间、东西配殿各五间、东耳殿三间。正殿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七檩前后廊式构架,柱头斗拱为五踩双下昂。寺内存明碣五方、清碣三方,为研究当地明代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2007年被长治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5、贾村玉皇庙
贾村玉皇庙(第五批省保)时代:元、民国地址:长治市潞城市翟店镇贾村,地处县城的西部,距县城5公里贾村玉皇庙,创建年代不详,一进院布局,坐北朝南,东西长21米、南北宽10米,占地面积210平方米。现存正殿为元代遗构。正殿位于高0.32米石砌台基上,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四椽栿压前乳栿通檐用三柱,单檐悬山顶,屋面琉璃剪边,施琉璃脊兽,柱头斗栱五铺作双下昂,西耳殿为清代遗构。正殿内下平槫下悬有木制匾额,上楷书“灵雨”,为清乾隆十三年(1748)制。正殿内山墙嵌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碣1方,内容为重修庙碑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6、流渠菩萨庙
流渠菩萨庙位于襄垣县上马乡流渠村中。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布局,南北35.2米,东西25.8米,占地面积913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正殿主体为元代遗构,明、清曾修缮过,大门、戏台、东厢房为清代遗构。中轴线上现存有戏台、正殿,东侧有厢房三间,均为砖木结构建筑,其中东厢房为二层楼房。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梁架四椽伏前后搭牵,用四柱,柱头科四铺做单昂,单檐悬山顶,屋顶琉璃脊饰,筒瓦铺做。东南部辟门,大门东侧有禁赌碣一方。菩萨庙是一座较为典型的元代建筑,为研究当地寺庙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2007年被长治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7、化城寺
化城寺位于襄垣县下良镇下良村东高地上。坐南朝北,东西长13.2米,南北长7米,占地面积为92平方米。据碑碣记载为明嘉靖三十年(1557年)重修,现仅存0为明代遗构,现存阁为重檐歇山顶,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回廊式建筑。一层为砖砌窑洞式;二层楼阁为砖木结构式。面宽三间,进深二间,二层重檐歇山顶,柱头斗拱三踩单昂。寺内存明代重修碑一通。寺名起源:“化城”源出于《法华经》中的佛教故事。传说释迦牟尼与小徒下乡布道,忽为山险所阻,小徒饥渴交加,坐地不起。释迦牟尼手指前方说:“前有一城,速去化斋。”小徒顿为振奋。所谓化城寺乃佛祖点化而成。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8、明慧大师塔
0大师塔0大师塔在县城东部35公里虹梯关乡虹霓村。村落不大,四面环山。塔建于红褐色的紫峰山下海慧院遗址上。塔背嵌有五代唐长兴三年(929)刻记,记0大师一段轶事,谓唐乾符四年(887年)他住持海慧院,有人报说保广要杀大师,师云:“吾久于生死心不怖焉,若被所诛,偿宿债矣。”是年正月十三日果然被杀。后由弟子崇昭等捧舍利,奉潞州节度使命建塔。高丈余,呈方形,单檐五迭四注式,覆钵尖锥顶。塔身雕有金刚像,肌肉丰满,刚劲有力,舞伎活泼多姿。四边线刻缠枝花边,洗练大方,庄重美观。1965年,被确定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9、甘露庙
甘露庙,也叫甘泽王庙,位于古韩镇桃树村中。坐北朝南,东西长21.5米,南北宽8.65米,占地面积约为186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现存正殿,两侧建有东、西耳殿。正殿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梁架为七檩前廊,柱头斗拱为五跴双下昂。庙内存清嘉庆三年(1798年)改建碧霞元君菩萨碑记一通。甘泽王庙主供之神为甘露菩萨。相传甘露菩萨为宫山之灵神,起氤氤之白云,当午夜而润草木,淋瀼瀼之清露,洒百谷而助秀实,与风雨雷神皆奉天命,同施泽于下民者。因念灵神之深思,更有见于救苦济难、除暴安良,故立庙祀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0、炎帝遗址首阳山
炎帝遗址首阳山首阳山又名羊头山,位于长治县西南部的师庄乡境内,它西延长子,南接高平,临顶远眺,三县景色,尽收眼底,俗有“鸡鸣一声听三县”之说。羊头山高峻挺拨,绵延近百里,山顶松林茂盛,山腰灌木丛生。因主峰上有两塔如双锥直刺青天,当地人又称其为锥锥山。据北魏《风土记》一书中写道:“神农城在羊头山,其下有神农泉,山上有古城遗址,北有谷关,即神农得嘉谷处”。《后汉书·王莽传》中记述说:“羊头之扼,北当燕赵”。羊头山从山腰到顶峰,石刻遍布。有石窟石碑,有石塔石树,有群体集合,有单个造型,大都为北魏时的古物。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