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长治市旅游
长治市文物古迹介绍
1、长治正觉寺
正觉寺正觉寺(第五批国保)时代:金至明地址:长治县城北10公里司马乡看寺村始建于唐大和年间(827~835年),金代重建,元、明时期均予重葺。现存建筑后殿为金代遗构,东西配殿为元代重建,过殿为明代建筑。寺坐北朝南,南北长64米,东西宽32米,占地面积2448平方米。二进院落,中轴线上有过殿、两侧为配殿,后院北面为后大殿。过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殿内梁架为五架梁对双步梁通檐用三柱。檐下斗栱七踩双翘头,麻叶形耍头。东西配殿均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殿内梁架结构为三椽栿对后搭牵通檐用三柱,脊部无叉手。柱头上设大额枋一道,前檐斗栱五铺作双下昂,重栱计心造,里转重栱偷心造,无补间铺作,后檐四铺作出单昂。后殿为正觉寺的主要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六架椽,单檐歇山顶,布灰筒板瓦顶。平面呈长方形。前檐斗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重栱计心造,里转重栱偷心造,昂后尾压于四椽栿下,无补间铺作。殿内梁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辛村天齐王庙
辛村天齐王庙又称东岳庙,位于黎城县东阳关镇辛村东部。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占地面积1340平方米。据庙内碑碣载,创建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明、清屡有修葺。现存大殿为元代遗构,其余为明、清建筑。中轴线上由南向北现存有山门(倒座戏楼,戏楼正中下部南向辟门)、大殿;东西两侧由南向北有倒座夹房、廊房、耳殿等建筑。庙内还有元、明、清创修、重修碑记5通。戏楼为硬山顶二层楼阁式建筑,下层中为门洞,设板门两扇,里转为戏台,面宽三间,进深六椽,灰筒板瓦屋面,柱头科三踩单翘。大殿建于0.6米高青石台基上,悬山顶,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前檐柱头斗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无补间铺作,侧角显著,出檐深远。前檐装修为板门、直棂窗。大殿前设0.5米高方形青石砌露台。2007年被长治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国保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中共太岳区党委阎寨旧址
中共太岳区党委阎寨旧址(第五批省保)时代:1937-1949年地址:长治市沁源县沁河镇阎寨村西岭上1940年1月,“晋西事变”后,为巩固太岳区,加强该地区的军事力量,八路军第386旅集总部特务团进入太岳区,配合决死第1纵队予进攻张家店之阎军以严重打击,巩固了太岳区根据地。6月,根据北方局黎城会议决定,成立太岳军区,由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兼军区领导机关,对外称太岳纵队。该军区组成后,先后参加了“百团大战”和太岳区冬季反“扫荡”作战。1942年,太岳军区部队先后参加了反“蚕食”斗争和岳南、岳北秋季反“扫荡”作战及春季、夏季、秋季反“扫荡”作战和沁源围困战。太岳区党委初期称太岳特委驻沁县,特委书记安子文。1939年9月迁驻沁源县柏木村,1940年4月在阎寨村正式成立“太岳区党委”,驻阎寨所属自然村——西岭上。太岳军区区党委旧址是一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窑洞组群,现存6个院落,第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4、潞安府城隍庙
潞安府城隍庙潞安府城隍庙(第五批国保)时代:元至清地址:长治市东街庙道巷13号府城隍庙建筑群是为祭祀城隍神而营建的,是全国现存已知的府城隍庙中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一处古建筑群。潞安府城隍庙创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明弘治五年(1492年)、嘉靖、万历及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均有扩建和重修。现存建筑中大殿和角殿为元代建筑,寝宫、戏楼、玄鉴楼等为明代建筑,余皆清代所建。城隍庙坐北朝南,一进三院,占地面积12229平方米,建筑面积5175.03平方米。前有神道,南北向中轴线长408米,由南往北依次有六龙壁、宏门、木牌楼、石牌楼、山门、重楼(玄鉴楼)、戏楼、献亭、城隍殿、寝宫及各院东西配殿、廊房等建筑。寝宫建筑面积181.7平方米,开间明三暗五,是城隍神与夫人休息之所,为明代遗构。后殿正脊上黑釉行龙亦为明代原物。中大殿为元代原构,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建,面阔五间,进深六椽,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神头之战纪念碑
1938年初,狂叫“踏破太行山”的日本侵略军在扫通长邯路后,进而占领了上党首府长治,威逼晋南重镇临汾。-同志决定以一部分兵力袭击盘踞在重镇黎城的日军,吸引潞城的敌军来援,以便集中三个团的兵力埋伏在长邯大道上消灭援敌,给骄横的日本侵略者以迎头痛击。1938年3月16日,陈赓旅长令?个连的兵力奇袭黎城,果然把驻在潞城的日中世尾林清岛部队吸引了出来。当日军到达潞城与黎城之间的神头岭时,埋伏在岭后的我军771团等部队向敌人发起了突然攻击经过2个小时的激战,我军以伤亡200人的代价歼敌步、骑兵1500人,并缴获大量军用物资。这是八路军赴太行山抗战以来取得的第?个重大胜利,它再一次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为纪念神头之战,1988年潞城县人民政府在当年战地建造了纪念碑和烈士亭。纪念碑高15.8米,上面镌刻着-元帅亲笔题写的“神头之战纪念碑”七个大字。碑亭上还镌刻着-、陆定一、-等-的题词。碑亭周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6、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
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第二批省保)时代:1940—1942年地址:沁源县城东南7公里太岳军区正式成立于1940年6月7日。是根据朱总司令指示,-率决死一纵队在晋东南开辟抗日根据地,在沁源开展游击战,粉碎闫锡山“十二月事变”以后,为了适应新的斗争形势,根据黎城会议整编建立的。由386旅旅长陈赓任司令员,王新亭任政委,周希汉任参谋长,苏精成任政治部主任。军区归属192师指挥,下设3个军分区。军区成立伊始,司令部驻于闫寨崔家大院。1940年11月18日,日军第41师团,36师团和独立混战旅团各部7000余人对沁源进行了第一次扫荡后,闫寨成为一片废墟。太岳区领导号召军民挖窑洞安居,继续战斗。军区党政军领导亲自动手,带领官兵打土窑洞达170余孔,旧址现存的土窑就是当年挖成的。1944年秋司政机关南撤。旧址由三孔院落平行布列组成,通面宽60米,通进深22米。建筑依山开凿窑洞10孔,主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7、路堡龙王庙
路堡龙王庙(第五批省保)时代:元、明、清地址:长治市黎城县程家山乡路堡村据庙内碑记载创建于元大德二年(1298),明、清历代重修。路堡龙王庙据碑记载原叫圣源王庙,坐北朝南,面积1028平方米。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建有山门、龙王殿、三宝殿,两侧为妆楼、厢房、关爷庙、土地庙。现存建筑龙王殿、三宝殿为元代遗构,其梁架、檐柱、斗栱等均保留了原有构件,其余均为明、清时所建。三宝殿为面宽三间,进深二间的建筑,与龙王殿并列,坐北向南,台基为砖砌台座,前设垂带踏跺,殿宇屋顶为悬山式,斗栱为四铺作,柱头铺作不在柱心之上,这是该建筑的一个特殊之处,斗栱下施圆形额枋这是元代建筑的特点之一。龙王殿面宽五间,进深二间,与三宝殿并列,坐北向南,台基前设垂带踏跺,殿内梁架形式为六檩双步廊式,大殿明间设板门,板门上设五路门钉,门簪四枚,斗栱形制为四铺作出单昂,斗栱下圆形额枋,这是元、明时期常用的一种手法。庙内保存有元创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范家岭五龙庙
由于龙为司水之神,凡有水之处,无论江河湖海,渊潭塘井均有龙王,职司该地水旱丰歉。于是大江南北龙王庙林立,成为中国龙崇拜的重要一部分。在襄垣北关甘水河畔有一座五龙庙。五龙即青龙、赤龙、黄龙、白龙、黑龙。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诏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五龙庙供奉的就是这五位龙王。范家岭五龙庙位于襄垣县夏店镇范家岭村中。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布局,东西长21.82米,南北宽29.65米,占地面积646.96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碑刻记载,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修葺厢房。现存正殿为明代遗构,其余皆为清代建筑。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倒座戏台)、正殿,东西两侧对称为妆楼、厢房、耳楼。正殿建于高1.05米的砖砌台基之上,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硬山顶,七檩前廊式构架,柱头科为一斗二升,装修已改。庙内存清道光十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南垴上周公神祠
南垴上周公神祠位于襄垣县侯堡镇南垴上村中部。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布局,东西宽19.65米,南北长20.16米,占地面积约为396平方米,中轴线上从南到北依次有山门、正殿,均为硬山顶;两侧仅存东配房三间,东耳殿三间。正殿建在一米高沙石台基上,面阔三间,进深六檩,前廊式,一斗三升拱,前檐墙近年新加。西耳殿、配房为近年新修。周公神祠供奉的是周公旦。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他生于岐邑,死于丰都(今西安市西),曾辅佐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是周王朝的开国勋臣。武王死后,成王继位,少不更事,由周公摄政。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和蔡叔心中不服,他们散布流言蜚语,说周公有野心,有可能谋害成王,篡夺王位。周公闻言,尽管非常痛心,但他不惧流言,忠心辅助成王。后管蔡勾结纣王的儿子武庚发动叛乱,周公率军东征,平定了管蔡之乱,稳定了周初政局。同时,他还制定礼乐,建立朝纲制度,为巩固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侯村玉皇庙
侯村玉皇庙位于襄垣县古韩镇侯村西高地上。坐北朝南,东西长20.1米,南北宽19.1米,占地面积为384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正殿攀间枋上有题记“大清同治十年岁次”,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建有山门、正殿,两侧东西厢房、东西耳殿。正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梁架为五檩前廊式构架,柱头斗拱为三踩单昂,殿内山墙存壁画40余平方米。庙内存有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立施地守庙碑记;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布施碑一通。玉皇即玉皇大帝。相传玉皇大帝生前原是一个寨主,名叫张友人,又称张百忍。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天地间一切祥和,后来诸神开始争斗,人间荒淫无度,使得天地三界大乱,太白金星因此下凡寻找才德兼备之人来做三界大帝。太白金星化身成为乞丐,四处寻找,后来到了张家湾,发现人称“张百忍”的张友人将寨内治理得非常和睦,并且为人和善慈悲,因此带回天庭做了玉皇大帝。后来三界众神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长治观音堂
观音堂观音堂(第五批国保)时代:明地址:长治市郊区小常乡梁家庄村创建于明万历九年至十一年(1581——1583年),清代屡有修葺。现存建筑正殿为创建时原构,余皆清代所建。寺院坐东朝西,二进院,占地面积7400平方米。中轴线上自西向东有天王殿(山门)、献亭、正殿,两侧为钟、鼓楼及东西配殿。主殿观音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前檐出卷棚抱厦,廊下与柱头斗栱均为三踩单下昂。梁架为四架梁对后单步梁通檐用三柱。门楣上挂有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郜钦立的“观音堂”鎏金匾。殿内密布明代圆塑、悬塑500余件,儒、释、道三教内容汇集一堂,其塑造技法、圆塑、悬塑、凸塑、组塑、贴塑、浮塑等手法齐全,山石、树木、建筑、人物贯穿其间,在不大的殿堂之中,反映出佛国极乐世界,艺术价值极高。主殿前为献亭,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卷棚顶。南、北为两列配殿,均为三间,西为天王殿兼山门,钟、鼓二楼立其两侧。院中有一株四百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长治玉皇观
长治玉皇观(第六批国保)时代:元至清地址:长治县荫城镇长春村长春玉皇观位于荫城镇长春村内。坐北朝南,东西长31.4米、南北宽88.15米,占地面积2786.75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据观内碑碣记载,明成化九年(1473)大修,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屡有修缮,现存正殿为元代遗构,大佛殿为明代遗构,其余皆为清代建筑。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有戏台、山门、正殿、大佛殿;两侧仅存钟、鼓楼,西耳殿。观内存明、清各代重修碑5通,碣1方。创建年代无考。据大殿正脊大吻、正门门扇题记,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均有修葺,现存建筑五凤楼和东配殿为元代遗构,余皆为明清所建。观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五凤楼)、拜厅、后殿;两侧有配殿、钟鼓楼。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五凤楼为元代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平面方形,二层四檐五滴水歇山顶,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武乡真如寺
武乡真如寺原名真如院,清代改为现名,位于武乡县韩北乡土河村。坐北朝南,现存一进院落。据有关文献记载,元至治三年(1323年)、至顺四年(1333年)在宋代祭祀真如场所的基础上扩大建筑规模,增建大殿和南殿。明、清两代均有增补。现存大殿为元代建筑,南殿为明代建筑,其余则为清代所建。寺院由南至北依次为:南殿、大殿,西侧廊房,东侧仅存廊房遗址。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五椽,单檐悬山顶,筒板瓦屋面,琉璃脊饰。前檐柱头施五铺作双下昂斗栱,耍头斜杀内凹,令栱抹斜。当心间斗栱斜出耍头。不设补间铺作。殿内厅堂造,仅施内柱两根,当心间梁架为四椽对搭牵,次间则施五椽直通前后檐。梁栿为自然材。南殿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筒板瓦屋面。檐下柱头斗栱为三踩单下昂。明间和次间各施平身科一攒,明间出斜栱,次间形制同柱头科。殿内梁架上彩绘清晰可见。正殿保存完好,南殿的屋脊残毁。武乡真如寺大殿基本保持着元代建筑特征,具有较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4、上党西岩寺塔(丈八寺塔)
丈八寺塔丈八寺塔(第二批省保)时代:唐地址:长治县荫城镇桑梓村寺内大殿有石佛立像,高一丈八尺,故寺称丈八寺,塔亦称丈八寺塔。现存建筑有山门、大殿、垛殿及东西配殿,皆为清代所筑,唯寺内西南隅的丈八寺塔,为唐代原物。塔平面方形,九层,高约16米。塔不做基座,只砌一高0.30米的台基,台基之上为第一层塔身,为四层石块砌筑,南向开券门一道,自第二层以上塔身均俱高三砖,每层塔檐叠涩收分出檐,平面逐渐缩小。塔内为一方形空筒,上下直通。塔身一层西侧镶有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四月《丈八寺重修塔记》碣一块。从碑中所载及塔的形制来看,塔除基部为清人补修外,余皆唐代原物。丈八寺塔,外观造型及内部结构分析与西安市小雁塔造型相似,确属唐代遗物,对研究上党地区寺院佛塔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2019年10月7日,上党西岩寺塔(丈八寺塔)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5、积石双桥
积石双桥(第五批省保)时代:金、明地址:长治市屯留县积石河上村镇河段,距县城9.16公里积石双桥位于屯留县积石河上村镇河段,距县城9.16公里。清光绪《屯留县志》载,“积水出县东北十五里南浒庄,经石聚山下东流五里入潞城界,注浊漳”,积石河现已干涸,河道由东北向西南走向,横穿208国道与漳泽水库相连。双桥分别位于国道东西两侧,相距约800多米,皆砂岩石单孔实肩栱桥。仙济桥(西桥)创建年代不详。桥南侧为上村,北侧为小河北村。桥面长38米,宽6.45米,采用分节并列法砌筑券栱,是古老的栱券技术,北方地区后世已较少使用。其吸水兽和望柱栏杆的雕饰都表现出早期风格,当是一座宋金风格石栱桥。积石桥(东桥)创建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南侧为上村,北侧为积石村,桥面长53米,宽6.12米,采用纵联成栱技术,无吸水兽,券脸亦无雕饰,是典型的明代石栱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6、真泽二仙宫
真泽二仙宫真泽二仙宫(第五批国保)时代:元地址:壶关县城东南45公里的树掌镇神郊村真泽宫俗称二仙庙、奶奶庙,始建于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宋、元、明、清历代均有修葺,至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形成五进院建筑格局。二仙宫坐北朝南,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中轴线依次有牌坊、山门、当央殿、真泽寝宫、圣公母大殿。当央殿为真泽宫的主体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斗栱五铺作,单抄双下昂,计心造。殿内梁架粗犷,为典型元代建筑。殿内东、西、北绘有壁画,面积约76.2平方米。寝宫为二仙宫主殿,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为明代遗物。殿内塑二仙真人卧像,四壁绘神态各异的百子图,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寝宫两侧分别有插花楼,并有楼式廊房各九间分布东西。殿内木质构件均为明代遗物。真泽宫现存宋、元、明、清、民国历代碑碣38通。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7、洪济院
洪济院洪济院(第五批国保)时代:金至清地址:武乡县东良乡东良候村创建年代不详。元、明、清历代屡有修葺,现存主体建筑正殿为金代风格。余皆明、清重建。寺院坐北朝南,两进院落,占地面积1036平方米。主要建筑正院有戏楼、钟鼓楼、南殿、正殿、东西配殿;偏院内主要建筑为关公殿。寺院山墙外有千佛塔一座。南殿面宽三间,进深二间,单檐悬山顶。东西两侧廊庑各七间,均为硬山式建筑。正殿为寺院主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明间辟板门,两次间均为直棂窗。檐下柱头斗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无补间铺作。殿内梁架彻上露明造,用材规整,梁枋断面之比基本符合宋《营造法式》,金代建筑特点明显。正殿和南殿内存有壁画九十二幅,内容为人物、山水、建筑风景等,共约120平方米,为清代绘制。千佛塔,平面方形,高约2米,每边宽0.8米,各面浮雕坐佛一千余尊。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会仙观
会仙观会仙观(第五批国保)时代:金至清地址:武乡县城东25公里监漳镇监漳村始建于金正大六年(1229年)(即南宋韶定二年),后历代曾数次修葺,现存主体建筑三清殿为金代遗构,玉皇殿为元代建筑,余皆明清所建。观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263平方米,为三进院落,中轴线依次为山门、关公殿、玉皇殿、三清殿,东西两侧对称分布钟、鼓楼、厢房、廊房、耳殿。玉皇殿,座落在1.1米高的石砌台基上。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檐下斗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无补间铺作。砂石覆盆式柱础。梁架为自然材锛砍。三清殿,座落在1.2米的石砌台阶上,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殿顶筒板布瓦覆盖,前檐插廊。檐下斗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无补间铺作。殿内梁架四椽栿对前乳栿,通檐用三柱。柱为石质,仰覆莲花柱础。梁架结构简洁,形制手法古朴,为典型的金代建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潞安府衙
潞安府衙潞安府衙(第六批国保)时代:明地址:山西省长治市城区庙道巷附近始建于隋开皇年间(581——600年),元泰定二年(1325年)毁于兵火。泰定3年(1326年)重建公廨厅堂等。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上党门门庭。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增建右侧钟楼。成化七年(1471年)增建左侧鼓楼。弘治三年(1490年)重修。1932年再次重修。府衙坐北朝南,现存大门、钟鼓二楼、府二堂、办公院、西花园等建筑。大门与钟鼓二楼平行排列,台基高峙,主从有别,错落有致。大门面宽三间,进深四椽,明间辟门,两次间青砖砌筑扇面墙,单檐悬山顶。钟鼓二楼青砖砌筑城垛、券洞、踏道,上筑0,广深三间,重檐歇山顶。东侧钟楼——曰风驰,西侧鼓楼——曰云动,以示高耸入云之意。钟鼓楼斗栱密致,脊兽华丽,与门庭高低错落,交相辉映。是一处地方衙署中富有民族风格的门庭式古建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中漳伏羲庙
中漳伏羲庙位于长子县城以东十公里的中漳村,现存正殿、朵殿、献殿及两厢等建筑,其中正殿三间四椽元代风格,其他建筑都是清代补建。中漳伏羲庙正殿大约在明清维修时被整体举高,前檐石柱可见上部接了一米多高,使这座三间小殿显得很巍峨。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碑载:明、清均有重修。坐北朝南,一进院落,中轴线现存有正殿、献亭;两侧有东、西耳殿,上、下厢房。东西长23.6米,南北宽29.4米,占地面积693.8平方米。大殿为元代遗构,献亭为明代遗构,其余为清代建筑。正殿建于砖石台基之上,长7.4米,宽8.3米,高0.3米;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三椽栿搭前搭牵,柱头斗拱为四铺作单下昂,檐柱为石质,明间板门为新设,两次间为直棂窗。庙内存明崇祯十三年(1643)、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碣各1方,清同治七年(1868)重修碑1通。2013年5月,中漳伏羲庙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