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阳泉市旅游
阳泉市文物古迹介绍
1、石评梅祖居
石评梅祖居(第五批省保)时代:清至民国地址:阳泉市郊区义井镇小河村石评梅祖居所在的小河村是20世纪20年代我国新文化运动先驱、著名作家、诗人石评梅女士的祖籍故里,石评梅女士短暂的生命光彩照人,她与我党革命先驱高君宇的爱情故事凄美动人。小河村石家祖居始建于清雍正年间,距今已有270多年历史。石评梅祖居初为石显玉家所建,坐落在小河村南口的西山坡上,坐西朝东,背山面水。院落布局呈阶梯状分布,从下而上是大致可分为三个大的层次:第一层,主要是“含清堂”的院落;第二层,主要是“三元堂”的院落;第三层,也是最上边的一层,主要是“明远堂”的院落。建筑面积约10000平方米。院中有窑洞65眼,房屋112间。院落北侧建一座玲珑剔透的小花园,透着江南园林的灵气。石评梅祖居是由二十一个小院组成的一个大院,大院有六座大门,三个后门,二十一个小院由七十二道过门相连,或上或下,或左或右,院中有院,院上有院,院旁有院。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狮脑山百团大战遗址
百团大战纪念碑景区位于山西省阳泉市区西南5公里处的狮脑山风景区,建成于1995年,1997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百团大战纪念碑位于狮脑山巅,建成于1987年6月30日。纪念碑座北朝南,由主碑、3座副碑、1座大型圆雕、2座题字碑、烽火台及“长城”组成。整个建筑群占地25亩。主碑正面镌刻着彭真同志题词“战绩辉煌永垂史册”;两侧分别为徐向前同志题词“参加百团大战的烈士们永垂不朽”、薄一波同志题词“百团大战,抗日战争中最光辉的一页,必将载诸史册,永放光芒”。第一座题字碑正面是“百团大战纪念碑”七个大字,背面是“百团大战示意图”。第二座题字碑的正反面分别镌刻着中共中央阳泉市委、市政府撰写的《百团大战纪念碑记》和《狮脑山战斗纪略》。碑群前面是大型锻铜圆雕――“奋起的母亲”。3座副碑上镶着6块巨大的锻铜浮雕,生动地反映了百团大战中军民“出击”、“破路”、“攻坚”、“支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药林寺
介绍:药林寺森林公园位于平定县城南20公里处,占地4000余亩,是平定县境内一片较为整齐的针、阔叶混交林,主要树种是油松和栎树,灌木有黄栌、刺梅等,园内有数十种飞禽走兽,是一个乔、灌、草相间,动植物共存的不受外界环境污染的动植物乐园。药岭寺在药岭山,原名清凉寺,始建于明宣德九年(1434)。寺院由石洞、东西楼等大型建筑组成。石洞供奉雕像共38尊,东西大殿供有关羽、岳飞、枷蓝、药王等塑像。除立佛外,尚有无数小像,各类人物,比比皆是。另有石刻、碑石等宗教文物。明代张三漠有七律《药岭寺》写道:“清凉古寺出城瘭,寂寞烟村总莫邻。绝顶阳崖藏虎穴,参天古木作龙鳞。云深采药迷仙子,夜静悬藜见老人。书舍僧居两不厌,可能一坐隔嚣尘。”药岭山山势挺拔险峻,怪石嶙峋,置身此地如人间天堂。站地山顶俯视全景,四季各异。春季是花的世界;一到夏季鸟语花香,万紫千红的世界变为绿色的海洋;在秋季,各种药材、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水神山烈女祠
水神山也称烈女山,位于盂县县城东北5公里处,海拔1200米,三山环抱,山势迤逦,松柏叠翠,在山腰处,建有一庙宇———烈女祠,亦名“圣母祠”,当地人称“奶奶庙”。相传,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后周世宗柴荣之女柴花公主为避战乱,携宫女潜入此山,面对国破家亡,回天无力,悲愤之极,自缢于山上的一棵枣树之下,后人为纪念其忠贞节烈,立庙祀之。关于这段传说,光绪七年版《盂县志》中艺文志《水神辨疑》记载:“水神山即烈女山,庙祀柴花圣母,俗称周世宗女,秉性贞烈,不欲适人,经于此山为神。旧志言之谓贞烈,为神似也”。烈女祠始建年代难考,但从文献记载有金代盂州知州《游烈女祠诗》可以推断,该庙至迟建于金代,以后元、明、清三代历加修缮,才有今天的规模。水神山灌木丛生,一到春夏,山花争艳,碧草如茵;而到了秋天,则是漫山红叶,层林尽染,如画境一般。烈女祠位于水神山半山腰,整个建筑群由低到高,依山傍壁而建,曲折迂回,高低错落。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药林寺森林公园
山西省药林寺森林公园位于平定县城南20公里处东临阳涉县和207国道,北靠石太铁路和太旧高速公路,交通便利。公园面积4000余亩,是平定县境内一片林相整齐的针、阔叶混交林,主要树种是油松和栎树,灌木有黄栌、刺梅等,园内有数十种飞禽走兽,是一个乔、灌、草相间,动植物共存的不受外界环境污染的动植物乐园。在药岭山腰中有一巨石曰清凉石,石中凿一石洞,洞内雕大佛像菩萨及八仙过海、十八罗汉等几十余尊,洞顶雕有飞龙、花鸟图案,龙下有八角井一眼,井内有神水,龙倒影水中,犹如飞龙戏水。清凉石上还建有大佛殿,殿内大小佛像七百余尊,东西配古称伽兰殿、关公殿。此外,园内还有蓬松、井沟泉、将台岭、一线天、待月石等多处景点,使您留连忘返。药岭寺。公园内的古建筑清凉寺,又名药岭寺,其创建历史久远,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重修。该寺红墙金瓦,气宇轩昂,掩映于崇山峻岭之中,庙前顽石纵横四卧,有一巨石,镌刻有“药岭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千佛寺摩崖造像
千佛寺摩崖造像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盂县肖家汇乡南兴道村的千佛山。千佛寺造像群是明代或明代以前的,虽在数量上不能和云冈石窟相比,但在朔州地区却是惟一的、时间延续最久、内容最丰富的一处造像。这一发现,填补了朔州地区摩崖造像群空白的历史,同时也为研究晋北地区石造像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北魏孝武帝永熙元年(532)山上曾建千佛寺,寺庙旁侧凿有大型壁龛3处,内有石雕造像总计1100余尊,营造年代自北魏永熙元年(532)始至唐开元(618)时期,长达200余年。民国盂县知事王昌所著《金石志》对此有所记载。现仅存壁龛一处,平面为长方形,无后室,举高米,阔宽8米,面积达40平方米,以营造塔状佛龛为主,故又称塔窟。其左面造像共21层。其中,上5层,每层均列16尊;正中央镌着象征皇帝的主佛像一尊,其两侧并列3层,每层均列车尊;并在其间镌刻有9厘米大小的确良永熙元年造、兴和三年造成的文字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平定冠山书院
冠山书院冠山书院(第二批省保)时代:清、民国地址:平定县冠山镇后沟村西南冠山因其主峰形状似冠,并高冠于附近群山而得名。山间古刹相连,有资福寺、崇古书院、文昌阁(吕祖洞在其下)及夫子洞,人称“冠山书院”。建筑创建年代不详,据碑载,元至顺年间(1330—1332年)左丞相吕思诚重修并扩建,明、清两代多次修葺,现存建筑除夫子洞为明代所筑,余皆为清代晚期重建。资福寺为一单进四合院,占地面积1470平方米。寺坐北朝南,中轴线上有山门、正殿,两侧有钟、鼓二楼对峙,正殿东西为配殿三间,建筑形制为清代风格,寺内存清碑8通、元碑1通。崇古书院位居冠山山腰中部,创建年代不详,元代重修,明、清时重建。坐西朝东,为二进四合院形式,随地势分上、下两院,占地面积为737平方米。院内建筑为窑洞式,正房、配房均保存完整。文昌阁和吕祖洞,依地势分上、下两层,坐西朝东,上为文昌阁,下层为吕祖洞,均为单开间砖结构拱券式窑洞。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西关三圣寺大殿
三圣寺(第五批省保)时代:金地址:阳泉市盂县县政府院内三圣寺坐北朝南,始建年代不详,现仅存金代正殿1座,原为乡政府礼堂,据筒瓦上题记正殿在民国21年(1932)重修。正殿面阔五间,进深八椽,单檐悬山琉璃剪边筒板布瓦顶。梁架为前后乳栿对四椽栿通檐用四柱,脊部使用双叉手,上金部使用双托脚。为了扩大殿身内槽的礼佛空间,正殿平面布局在后槽采用了移柱和减柱两种做法,即减去两次间柱,将明间柱向两次间移位110厘米,在隔架科斗栱下施垂莲柱,用两层内额及绰幕枋将明间柱和垂莲柱构联。前檐柱头铺作为五铺作单抄单下昂重栱计心造,里转五铺作双抄单栱计心造,耍头雕成龙头形,撑头为乳栿伸出檐外制成蚂蚱头,现龙头式耍头和下昂被后人锯截。补间铺作五铺作双抄重栱计心造,每间一朵,除正出华栱外,华栱两侧45度角线上出斜栱两缝,内外相同。后檐柱头铺作为四铺作里外并单抄,撑头为乳栿伸出檐外制成蚂蚱头,补间铺作每间一朵。除四椽栿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坡头泰山庙
坡头泰山庙坡头泰山庙(第六批国保)时代:元至清地址:盂县北下庄乡坡头村始建年代不详,庙内元代经幢记载,元至正七年(1357年)重建。明天顺、清康熙、民国六年都曾进行过修缮。泰山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240平方米,三进院落。自南向北中轴线上依次为戏楼(建筑已毁)、石牌坊、山门、正殿、后殿;两侧分别对称布局有钟鼓楼、配楼、耳殿、禅房、关帝殿、奶奶殿等。庙宇前部开阔疏朗,后部紧凑严密,形成了疏密有序,高低错落有致,建筑形制多样,元、明、清各代建筑并存的群组建筑风格。正殿和后殿均为元代建筑,其余建筑为明、清两代遗物。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斗栱四铺作单下昴。梁架结构为前搭牵对三椽栿通檐用三柱。后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斗栱四铺作单下昴,梁架结构为四椽栿通檐用二柱。正殿、后殿及东西配殿内存有大面积的壁画被白灰覆盖。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冠山天宁寺双塔
天宁寺双塔在山西平定县城南关土垣上。据《平定州志》载:“寺林,太师蔡京书额,寺内有大悲阁,双塔东西对峙。”明、清两代均有补修。寺内建筑残坏,双塔依然如故。寺址高耸,双塔并峙,格外醒目。塔为楼阁式,平面八角形,高约30米,每层收刹甚急,轮廊形制奇异。底层四面砌有券洞,内置佛像一躯,二层以上平座甚高,外观很象七层塔。二、三层刻假门和直楼窗,檐下和平座上砖雕斗拱如木构制,质宝珠,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更换。塔下存有北魏石佛一躯,眉目清晰,躯体完好。关于这对古塔,当地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一天,鲁班和妹妹打,-,要在平定一夜之间建起一对佛塔,妹妹不信,于是半夜四更时,悄悄去察看,发现双塔几近完工,只剩下西塔塔刹还未安上,为了不让哥哥,-赢,故学公鸡打鸣,鲁班听到鸡鸣以为天将放亮,便匆匆收拾工具绝尘而去。天亮后,百姓们看到一夜而起的双塔,十分惊骇,并给双塔起了一个名字叫雌雄塔。2013年5月,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阳泉关王庙
关王庙又称“老爷庙”,座落在中国北部山西省阳泉市东南2公里处的玉泉山山腰,是一座建于北宋时期(公元960~1127年),用来祭祀关公的庙宇。关王庙始建于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进行了重修,以后历代又对其进行了多次修葺。关王庙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分内、外两个院落。建筑以内院的关王正殿为主,包括献殿、端门马殿、南北配殿、围插廊、五关通以及外院的东楼戏台、落箭亭、饮马亭、关庙东门等建筑。除部分建筑沿袭了唐代风格外,大部分建筑均保持了宋代《营造法式》中的建筑规范。殿内供奉有关公、关平、周仓等人的塑像,塑像雕塑精美、形象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关王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关公庙宇,具有重要的文物历史价值。同时它也为人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艺术、科学、建筑等方面的面貌,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国家文物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藏山祠
藏山祠藏山祠(第三批省保)时代:明、清地址:盂县长池镇藏山村东藏山原名盂山,相传春秋时晋国程婴藏赵氏孤儿于此,故称藏山。藏山祠创建年代不详,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重修,元、明、清历代屡有修葺。祠址向南,依山建造。建筑分布于三层递高的平台上,祠前为明代“藏孤胜境”牌楼,祠内中轴线上依次布列山门、乐台、正殿、寝宫、梳妆楼,东西两侧为钟鼓楼、配殿和耳殿。除寝宫部分梁架保存金代风格外,余皆清代建筑。正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殿内山墙和北壁绘壁画69平方米,以连环画形式表现赵武生平。色调淡雅,手法尚佳。寝宫面宽、进深均三间,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顶。前檐双步梁上墨书清嘉庆三年(1798年)重修寝宫题记。院内存有宋宣和六年(1124年)铁钟1口,金、元、明碑各一通,清碑72通,明嘉靖铁焚炉3个。2013年5月,藏山祠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刘备庙
刘备庙刘备庙位于主峰,四周自然人文景观丰富。相传刘备关羽张飞在此以箭卜筑,于是后人分别在刘备山、玉泉山、张飞垴立庙祭祀三义。民间传说刘备庙是由王十万驱羊驮砖背瓦修建而成。刘备庙始建何年已无从考证,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毁于战火,碑碣文物荡然无存。现在的刘备庙由刘备庙民间协调组修复,造型为无梁歇山顶,建筑面积84平方米,庙内塑有刘备、关羽、张飞坐像及关兴张苞站像。庙宇传承旧制重现“一庙檐水滴两州”的奇观。立于庙前东瞰,玉泉山之关王庙和张飞垴之张飞庙遗址隐隐可见。骋目处,犹见三义不朽英灵与山同在;沉思中,坚信中华万古文化与天共长。主峰一带刘备庙四周人文自然景观达20多处。2003年7月,郊区政府将刘备庙及庙周古遗址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电话:0353-2010110地址:山西省阳泉市郊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4、平潭街马王庙
平潭街马王庙。清代文物。市级、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属古建筑坛庙祠堂类文物。位于矿区平潭街街道办事处平潭街东社区(原平潭街村),平潭街小学北侧。始建年代不详;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重修,道光、光绪年间均有修葺。坐北朝南,东西27.55米,南北26.9米,占地面积741平方米。由上下两座院落组成,上院现存正殿,下院由东西两座院落组成,西院建有正殿、南殿和西配殿,东院建有东西山门和钟鼓楼,均为清代遗构,2007年维修。上院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五椽,卷棚顶,筒板瓦覆盖。前檐明间辟门,两次间辟窗。戏台台基条石砌筑,高1米。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卷棚顶,筒板瓦覆盖,三面观。戏台后部置槅扇门窗,将戏台分为前后台。院中有唐槐1株,清碑7通。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5、盂县大铁钟
大铁钟大铁钟(第一批省保)时代:宋地址:盂县长池镇藏山村东原为盂县县城内西寺大殿之物,后移至大王庙保存,现悬挂于藏山祠南洞钟亭。宋宣和六年(1124年)铸。高210厘米、口径286厘米、围长900厘米、壁厚4厘米,重约2000公斤。龙纽身躯盘曲成环状。钮下一圈覆莲,再下是两栏铸铭,以线条分隔成方格,葵形口沿。铭文记载了铸造时间和铸地及助缘人姓名等内容。原为盂县县城内西寺大殿之物,后移至大王庙保存,现悬挂于藏山祠南洞钟亭。铁钟原存放于盂县县委院内的西寺大殿中,1987年,迁移至西关大王庙内,后又迁移至盂县藏山春秋战国城内。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6、简子沟煤炭生产线
简子沟煤炭生产线。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新发现文物,尚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属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工业建筑及附属物类文物。位于矿区蔡洼街道办事处东窑房社区简子沟西侧,分布面积约6050平方米。据当年童工,现年76岁(2008)的老矿工刘守登(小名刘三孩)回忆,该处矿井原为阳泉保晋公司所建,拆除当时烟囱时,砖上刻铭有“民国十三年”(1924)字样。日军1937年占领阳泉时劫夺该矿,雇用中国劳工、矿工,采用残柱法进行开采,并在生产中采用电力,建成由矿井、选煤线、装煤线组成的煤炭生产线。该生产线直到1945年日军投降才停止使用。现存竖井式坑口1个,选煤生产线1条,办公院落2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7、平潭马王庙
平潭马王庙现居平潭街-区旁,是古平定境唯一驿站配套上神庙。始建于隋代时期,据《阳泉市文化志》,载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清乾隆二十一年(l756)重修,清道光、光绪年间均有修葺。曾遭受过帝国列强毁坏。1941年(民国三十年)王步庆任村长时聘用苇泊村的匠人重塑庙内神像。庙院以石筑台包砌,坐北朝南叠层修建,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庙内上院一排四个神殿,马王殿为主殿,高6.6米,面阔五间,檐深四间,五彩斗拱,隔扇门窗均彩绘,重檐硬山式顶履盖青瓦,殿内砖砌出檐束腰雕花刻纹,神台中央端坐金面马王,头戴元帅盔,身披龙袍内着铠甲,腰系玉带,脚登战靴;额上竖眼珠圆玉润,横眼炯炯有神,胁下生有四只手分别执剑、托金砖、掌印、拿金轮,另双手托膝,护心镜光鉴耀眼,衬得马王神,气宇轩昂,神态刚毅,面目惊人;左侧塑有翦除凶恶,护国保邦,管领阴间亡魂的道教护神城隍,右侧塑有道教四御之一身穿长袍戴乌帽,慈眉悦目银须飘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阳泉关帝庙
道教庙宇。在山西省阳泉市东郊十公里的林里村旁。创建年代不详,宋代宣和四年(1122)重修,明清两代均有修葺。现存正殿仍保持宋代建筑风格,殿内原供奉关圣帝君像,今四壁之上留有部分道教壁画,多为清代所作。庙宇背山面水,环境清幽。关帝庙又称关王庙,俗称老爷庙,位于郊区白泉乡林里村南。殿宇由绿树、红墙萦围。占地面积近7000平方米,分内外两大院落。关王庙建成已有900多年,据有关资料证实,是我国最早的关羽庙建筑。关王庙以关王正殿为主,由献殿、马殿、南北配殿,以及外院的戏台、大门、忠恕牌坊、落箭亭、饮马亭等组成,布局合理,气势雄伟。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开河寺
开河寺位于平定县乱流村西的魁头山腹,这里山峰突兀,松柏参天。此寺创建于北魏永平三年(510)。寺内有上、中、下三龛,大小佛像百余尊,佛像大者高4.4米,小者仅高0.12米,其造像风格和神态与大同云冈石窟佛像如出一辙,故有“三晋小云冈”之称。药岭寺在药岭山,原名清凉寺,始建于明宣德九年(1434),位于平定县南20公里处。这里风光优美,景色如画。春天绿茵漫山,夏天清爽凉人,秋天霜叶如花,殷红可爱。因夏天凉爽,成为避暑的好去处。曾有挪威、黎巴嫩、美国等国家相继在这里建造过别墅。抗日战争时期,太行秦、赖支队在此驻扎打击敌人,八路军还在这里办过制药厂。药岭寺在山之腹,寺院由石洞、东西楼等大型建筑组成。石洞供奉雕像共38尊,东西大殿供有关羽、岳飞、枷蓝、药王等塑像。除立佛外,尚有无数小像,各类人物,比比皆是。另有石刻、碑石等宗教文物。明代张三漠有七律《药岭寺》写道:“清凉古寺出城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盂县府君庙
府君庙位于山西省阳泉市盂县万花山主峰北麓,为窑洞式神祠两间。创建年代不详,据正殿攀间枋题记,元延佑二年(1315年)重修。明清时屡有修葺。府君庙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山门前高台凸起,两边石阶对称,形制独特,实属罕见,占地面积936平方米。中轴线前为一百多平方米的平台,平台左右各有配房三间。山门高居正中,面阔三间,井深六架椽,二层三重檐歇山顶。山门明间有宋代青石门框,二层支出平座勾栏,平座下为双抄五铺作斗拱,屋顶斗拱为单抄单下昂,第一跳为偷心造,昂为批竹形真昂,梁架结构为金代手法。山门两侧各有掖门一道,精雕细刻、十分精美。庙内有倒座戏台一座,为祭神演戏而建。正殿面阔五间,悬山式屋顶。殿前为卷棚式拜亭一座,左右两侧有配殿和垛殿,另有东西廊房和东西禅院。看其布局应有后殿一座,不知何故现无遗迹。庙院内有古柏树两棵,牡丹花两蓬,形成一幅对称图案。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延州知府李寿游牡丹山诗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