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忻州市旅游
忻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黛螺顶
在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中心寺庙集群区,有台内五峰”紧紧环抱:黛螺顶、菩萨顶、寿宁寺、灵应寺在四周的山脊、山顶上坐落,与腹地巍然高耸的大白塔相呼应,确实象雄伟壮阔的生座会预下面秀丽挺拔的“台内五峰”。简介黛螺顶,在台怀中心寺庙集群区东,位于陡峭的半山脊上。从山下仰望,只见巍巍高山的半山腰间又耸起一座小山。山顶寺宇的山门和牌楼围在树木之中,常有云雾缭绕。小山形如大螺,盛夏草木萋萋,呈一片黛青,故山顶寺宇名为大螺顶,又称黛螺顶。黛螺顶亦名大螺顶,又名青峰,古寺名叫佛顶庵。这处寺庙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万历年间重修。清乾隆十五年(1750),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台山海会庵
五台山海会庵,位于五台县金岗库乡金岗库村西北约1500米。坐北朝南,东西长64.61米,南北宽60.45米,占地面积3905.67米,创建年代不详。清光绪十年(1904)重建,民国初年重修。现存建筑为清代建筑。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依次建有山门(天王殿)、观音殿和大雄宝殿,两侧为钟楼、鼓楼、耳殿及配殿。除念佛堂与西南角库房外,余下的建筑皆为清代遗构。大雄宝殿石砌台基,宽19.35米,深10.4米,高1.1米,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单檐硬山顶。七檩前后廊式构架,檐柱间雀替浮雕二龙戏珠及双凤朝阳图,明、次间设四扇六抹雪花纹、梅华纹、回环纹格扇门。殿顶明间辟斗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台山明月池
五台山明月池,也称观海寺,位于五台县台怀镇黄土咀村北约1600米。坐北朝南,东西长62米,南北宽41米,占地面积为2542平方米。据明《清凉山志》载,始建于北宋。明成化年间(1465——1487)、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重修。除东偏院、木牌楼为新建外,余皆为清代遗构。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依次建有木牌楼、天王殿和金刚殿(金刚密迹殿),两侧为便门、配殿,东侧设跨院一所。金刚殿石砌台基,宽13.35米,深9.8米,高0.84米,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前重檐后单檐硬山顶。六檩前廊式构架,前檐上下层斗栱一斗二升交麻叶,明、次间均设四扇六抹斜方格扇门。殿内佛台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州城遗址
武州城遗址武州城遗址(第四批省保)时代:辽、金、元地址:五寨县小河头镇大武州村西据记载,东周的赵惠王置武州塞,魏置神武县,唐末置武州,后唐改毅州,辽重熙九年复武州,号宣威军。武州城系历代兵家屯兵要塞,也是历代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之地。遗址有城址两处,小城平面呈长方形,大城平面呈正方形。小城周长约1.46公里,城墙底宽3-5米,顶宽1-2米,残高4-6米;大城周长约3公里,城墙底宽8-10米,顶宽4-5米,残高2-5米。两城相邻,小城位于大城的西北。经调查发现,现存城址地表散落着大量瓦片、瓦当等建筑构件和宋辽时期的瓷片。城址的西北坡地有约4—5平方公里墓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状元塔
河曲县城东大墩梁,有一座高约31米的塔。此塔亦称“状元笔”,俗名“文笔”,有文笔凌云之趣。文笔非常特殊,无边无檐,外形是一优美的由下而上略有收缩的圆柱体,底部周长98米;塔身为灰色全砖结构,塔顶是一黑色锥形尖顶,远远望去,就像一巨型毛笔。文笔塔创建于清乾隆末年,人民生活异常艰辛。河曲穷,人们认为是风水不好,就在县城东边的一座高土坡上建造了这座塔。而这座塔的建造并不简单。古人充分利用了天文、地理及几何学的知识。风水先生认为,文笔塔的塔尖,也就是文笔的笔头,每年须有一日在太阳初升的时候,将塔尖或笔头正好投影到数里之外的大口村。巧的是,大口村有一巨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佛堂
位于定襄县城东60余里,雷轰尖山峰南。系石窟寺。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僧道众士,四方募化,就山凿殿,石窟造像,历时九年,造成石殿一座,内镌造千叶宝莲玉像一尊,就殿壁雕刻石像,故亦称百佛堂。石殿三间,深广各三十余尺,全仿木结构建筑,呈一般大殿形式。柱、梁、斗拱、檩、椽、瓦当等全部就山石雕成,石雕工艺古朴而精细。石殿内,百尊石佛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石殿为主殿。还有东配殿(龙王庙)、西配殿(圣母庙)、关帝庙、钟楼等。殿庙及神像均系清代修建补塑。秀容书院:秀容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当时忻县称秀容县,故以此得名,为忻州市第一所学府。原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察冀边区银行旧址
晋察冀边区银行旧址,位于五台县石咀乡石咀村普济寺南侧。民国二十七年(1938)3月2日,晋察冀边区政府利用普济寺南院,改建成立边区银行,下设冀晋、冀察、冀中三个分行。首任经理关学文,职工20余人,8月撤至河北阜平。旧址现有金库1座,设在南厢房内墙根石洞内,洞口宽0.7米,高1.73米,洞内分上下两层,洞与洞形成90度转折。上层石洞长5米,宽2.25米,高2.03米;下层石洞长4米,宽2.15米,高2.6米,顶部有“晋察冀边区银行,民国二十七年仲秋建”字样。占地面积19平方米。1985年7月13日,五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忻州文物荟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台山三泉寺
五台山三泉寺,位于五台县台怀镇杨林村东庄自然村西南约700米。坐北朝南,东西长42.7米,南北宽30.8米,占地面积为1315.16平方米。据明《清凉山志》载,建于元代。明天顺年间(1457-1464)重建,明弘治八年(1495)创建观音殿,清雍正三年(1725)重修。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依次建有山门、观音殿和大雄宝殿,两侧为耳殿、配殿,2006年在寺东又新建房屋一所。大雄宝殿石砌台基,宽10.8米,深8.2米,高1.42米,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硬山顶。七檩前后廊式构架,明、次间均设四扇六抹斜方隔山门,上置横盈。殿内佛台上一字排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忻州七贤寺
七贤寺是指导一个寺庙中同时供奉七位贤人的寺庙。忻州七贤寺专门供奉春秋时期的赵盾、韩厥、公孙杵臼、程婴、灵辄、鉏猊、提弥明等七位贤士。过去,忻州古城北关路面通往匡村的一条街道叫七贤古道。明朝嘉靖二年,山西佥事李谦选定在城西北方面与匡村交界的地方(现忻府区工程质量监督所),为彪炳赵盾和救赵盾的三位义士,加上救赵盾孙子赵氏孤儿赵武的三位义士而建。这座祠庙就叫七贤庙,也叫七贤寺,七烈士庙,于是把这条街也叫做七贤巷或七贤古道。李谦还在七贤古道的东端尽头临界南北大街处筑了一道木质结构牌坊,正面题“七贤古道”,阴面书“晋烈士祠”,起名“晋烈士祠坊”,一直保留到五十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两涧福田寺
两涧福田寺,位于五台县沟南乡两涧村中。始创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清代。坐北向南,一进两院,占地面积1119平方米。中轴线上建有大门、里门洞、过殿、正殿,两侧为配殿。拾阶而上是大门,面一间,前出廊,小悬山顶,斗栱一斗二升交麻叶,后为一字形砖墙,中间砖券门洞、板门,两侧看墙雕团龙,顶中间花栏,左右直棂墙。里门洞面宽三间,进深二椽,硬山顶,斗栱大斗左右出花牙子,宝装莲瓣柱础。过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斗栱五踩,单幅云耍头,平身科一朵,硬山顶。后正殿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前设廊,斗栱大斗左右伸出花牙子,三幅云耍头,平身科每间一朵,单檐小悬山顶。东配殿已毁,西配殿面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平寿宁寺
寿宁寺,位于原平市中阳乡井沟村东约5000米的五峰山腰。坐北朝南,东西长53.6米,南北宽69.29米,占地面积3714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据碑文记载,元大德年间(1297-1307)重建,明成化年间(1465-1487)、嘉靖年间(1522-1566)、清康熙六十二年(1722)和咸丰年间(1851-1861)屡有修葺、扩建。“文革”受损严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寺僧人主持复修、重修。现存建筑为明清风格。由东院、中院、西院三座院落组成。中院中轴线建有照壁、牌楼、大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两侧为钟楼、鼓楼、碑廊。东院中轴线仅存圣母殿,两侧为碑亭。西院中轴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代县文庙
代县文庙(第六批国保)时代:明至清地址:代县城内西南街始建年代不详,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毁于战火,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重建,明洪武二年(1369年)竣工,成化、嘉靖年间扩建,清代屡有修葺。至此,文庙已有殿、亭、祠、廊、池、桥、坊等建筑,布局基本完整,规模颇具。现存建筑为明代遗构,个别建筑为清代所筑。文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4400平方米。总体布局采用中轴线对称的宫殿式,规制严谨,布局有序。沿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为万仞坊、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敬一亭。万仞坊与棂星门两翼均设八字墙,戟门前左右分列名宦、乡贤、节孝三祠。大成殿两侧各为十五间廊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寺
上寺,又称紫府庙,位于代县新高乡潘家庄村南。创建年代不详。据寺内碑载,明万历十八年(1590)、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乾隆四十一年(1776)、光绪三十二年(1906)重修。献殿和正殿为明代遗构,余皆为清代建筑。坐南向北,占地面积1571平方米。二进院落布局,主院中轴线上建有戏台、献殿和紫府殿,两侧为东西配殿。东侧院南并排建有玉皇殿和关帝殿。紫府殿与献殿相连,屋面呈勾连搭式,台基共用,砖砌台基,基宽12.4米、深13.7米、高1.25米。紫府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五檩无廊式构架,前檐柱头斗栱三踩单翘,平身科每间二攒,前檐明、次间施四扇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台山龙泉寺
龙泉寺(第二批省保)时代:民国地址:五台山台怀镇南5公里处小车沟村九龙岗山腰相传,昔有九龙作恶,文殊菩萨将其压在山下,清澈的水底可见九条小龙的影子,寺因此而得名。寺始建于宋代,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重修,清末民国初年又重建,现存建筑多属民国初年建筑。寺院坐北朝南。现存有牌楼、影壁、台阶和三座院落,主要建筑中院有天王殿、观音殿、大佛殿,西侧两院分别为门殿、宗堂殿和祖师堂及普济墓塔。另一院有文殊殿,东侧为厢房配殿。石牌楼座落于殿宇最前端,是一座纯汉白玉雕刻建筑。石牌楼下接一百零八级台阶,阶下为青砖影壁,影壁八字形,周边沿以雕刻图案为装饰,正中嵌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关关帝庙
东关关帝庙,位于原平市崞阳镇东关村,距崞阳城东门外100米。坐北向南,东西长24.5米,南北宽87米,占地面积2218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据正殿梁架题记载,清咸丰三年(1953)重修,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建有影壁、大门、正殿和圣母殿,两侧为东西配殿。正殿砖砌台基。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七檩前后廊式构架,斗拱五踩重翘,平身科每间一攒,出45度斜栱,前檐各间均设四扇六抹卍字纹槅扇门,前设月台,其上三面设勾栏,望柱,栏上雕有各种花卉、如意及禽兽。圣母殿砖砌台基,殿身面宽三间,进深三椽,单檐硬山顶,四檩前廊式构架。明间四扇六抹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平普济桥
普济桥(第二批省保)时代:金地址:原平县城北四十里的崞阳镇南门外因桥居于城南,所以又名南桥。创建于金泰和三年,明成化年间重修,清乾隆二十年、道光十年因桥洞坍塌二次重修,光绪二年和五年又曾补修、铺道、筑堤。普济桥为石砌拱桥,南北走向,主桥全长30米,宽8米,高7米。南引桥长28.5米,北引桥长34.5米。桥两边均置雕石实体栏杆,分别有望柱20根,栏板19块。望柱顶部有桃形雕石,柱高87厘米。栏板为整石雕花卷边,高80厘米。桥身两端缓向下斜连接引桥,桥整体呈马鞍型。桥面通铺石板。桥由单孔长券和四个小券口组成,大券口跨度19米,高6.5米。大小券口均为石料横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磨沟舍利塔
大磨沟舍利塔位于太平庄乡大磨沟村西500米处的摇铃山上,矗立着一座高4.6米的舍利塔;地面3.8米,地底0.8米,塔身10层,地面9层,地底1层;塔基径33厘米,覆八角石檐两重;塔身沙石,平面八角形,塔沿为风蚀剥落;八角密檐式塔顶,雕仿木斗拱。顶置莲花合龛,内雕石佛,龛顶八角系铃,覆以塔刹。相传原有此塔两座,忽一日见一和尚双手合十,口念阿弥,顶礼膜拜,倾刻间狂风大起,电闪雷鸣,风雨交加。须臾,风静而止。舍利塔徐徐离地而起,一道彩虹划破天空,人们寻着塔顶八角的响铃声远远望去,只见石塔塔顶系着一条彩虹,塔基浮着一朵彩云飘飘而去,但不知飞往何处。舍利塔是我县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力安故居
李力安故居,位于五台县东冶镇槐荫村三南巷10号。李力安,本名赵子斌,又名亮生,槐荫村人,1920年生。曾任中共中央委员、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1987年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秘书长。故居坐北向南,一进两院布局,占地面积720平方米。砖券大门,石券门洞,匾书“树德”。影壁砖雕,前置辟邪石狮一只。后院北房于1990年拆迁改建为二层楼房。东西配房各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卷棚硬山顶,门窗已改建。二门呈前厅后仪门式,前厅宽深各一间,歇山顶,斗栱大斗左右伸出花牙子,耍头龙形。梁架结构用四根抹角梁,四垂莲柱承托歇山式屋顶。石雕柱础石。仪门与前厅结构互为整体,走马板书“光裕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雁门关堡
雁门关堡,位于代县雁门关雁门关村中。平面呈不规则形,南北宽约200米,东西长约500米,现存东墙残长约200米,西墙残长约250米,南墙残长约300米,北墙残长约50米。基宽4.5~5米,顶宽0.5~3米,残高0.5~6米。墙体为土、石、砖混筑,外侧包砖。有东、北二座城门,东城门砖券顶,拱内侧高4.4米,外侧高约5.2米,门道内侧宽约3.4米,外侧宽约4.5米,进深21米。包砖、基石俱存,南门额书“天险”二字。北门砖券顶,拱内侧高约5米,外侧高约4.2米,门道宽约3.3米,进深约21米,包砖、基石俱存,门额书“地利”二字。北城门外设一瓮城,东北向开一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台山清凉寺
五台山清凉寺,位于中台南瓦厂村东北的清凉谷,距台怀镇约15千米,寺内因有著名的文殊圣迹“清凉石”而得名。现今的清凉寺,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香港黄惠卿女士等筹资、山西省文物局工艺美术大师胡银玉设计施工重建的一座新寺。据“清凉山志”载,此寺肇于北魏孝文帝延兴二年至太和十七年间(472-493)。唐代时,它是替国行道的镇国道场。唐代历元年(766),不空三藏密宗道场。清乾隆年间,寺宇建筑整齐一新,规模宏大。民国年间再度扩建,“文革”时期,整座寺庙作为迷信产物而被毁,惟天生之清凉石尚存。清凉石是清凉寺的象征,文殊菩萨曾于清凉石上讲经说法,因此也称“曼殊床”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