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忻州市旅游
忻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圣寿寺
圣寿寺,位于宁武县东寨镇三马营村中。坐北朝南,东西9.15米,南北6米,建筑面积约55平方米。创建年代为隋代,现存建筑为清代。现存圣寿寺天王殿(山门),面宽三间,进深四椽,硬山顶,檐下有装饰性斗栱。据新编《宁武县志》记载,原传为隋炀帝避暑处,金天会年间更名为圣寿寺,明成化年和崇祯年、清光绪年均有维修。现存清光绪年间碑1通。圣寿寺现为三马营小学占用。(《忻州文物荟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石寺塔
上石寺塔,位于原平市崞阳镇上石寺村西300米处丘陵台地内。据碑文记载,建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六角单层喇嘛石塔。通高7米,坐北朝南,塔基平面呈六边形,上置两层束腰须弥座,高2.3米,束腰部浮雕仰覆莲。塔身单层,为圆形覆钵体,南侧辟尖拱形眼光门。塔刹为六角形相轮五层、上承华盖、仰莲、宝珠。1985年,原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寨摩崖石刻
东寨摩崖石刻,位于宁武县东寨镇东寨村楼子山雷鸣寺西的岩壁上。宋元祐六年(1091)造。石刻为长方形,长约1.1米,宽约0.8米,上有“重修雷道禅寺”“元祐六年秋七月口巳”和“修造人张徹庵”等字样。碑文记载宋代军政各位官员游汾河源头,酒酣奏乐的情景,并记述了同游人员。字为楷书,大小约0.2~0.3米。其他字已不可识。1985年,宁武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峨口遗址
峨口遗址,位于代县峨口镇峨西村南约100米处。东西约300米,南北约200米,分布面积约6万平方米。遗址地处峨河西岸高台地,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分布,西临水冲沟。地表采集有新石器时代的夹砂灰陶和泥质红褐陶片,器表饰有绳纹和蓝纹,器形不详;东周时代的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片,器表饰有绳纹,器形不详。1984年,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阳蒿塔遗址
阳蒿塔遗址,位于岢岚县岚漪镇阳蒿塔村东南约1000米处。东西约400米,南北约300米,分布面积约12平方米。遗址地处岚漪河与南川河交汇台地。地势东高西低,呈阶梯状分布,南侧临沟。文化层厚0.4~0.7米,采集有新石器时代的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片,器表饰有绳纹和篮纹,器形不详;汉代的泥质灰陶片,器表饰有绳纹或为素面,器形不详。1984年,岢岚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毛泽东故居陈列馆
位于五台山塔院寺方丈院内。1948年春天,毛泽东率领0中央机关离开延安,路经晋西北,开赴河北省西柏坡,期间曾居住在这里。后院正房的左间,就是毛泽东当年的住室。室内按原样陈设,炕上铺一床军被,地上摆一张木桌,放有砚台和插着毛笔的竹筒,桌子前有一把木椅,木桌和炕沿中间的方台上放火盆,上架一只铜茶壶。后院东房三间,中间是堂屋,左右两间分别是-和任弼时当年居室。山西忻州市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宁武神阁
神阁,位于宁武县化北屯乡坝门口村中。坐西朝东。占地面积45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清代建筑。二层楼阁式建筑,通高6米。基座平面呈正方形,长、宽均为6.6米,高3米,基础石砌。中设券洞,南北贯通,洞额北面刻“古”南面刻“慈航”。阁的上层为木结构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周围回廊,保存完整。据题记记载,民国年间维修。1985年,宁武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章遗址
东章遗址,位于代县峪口乡东章村东南。东西约500米,南北约700米,分布面积约35万平方米。遗址地处滹沱河南岸丘陵台地,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分布,东西两侧临沟。未发现文化层堆积,地表采集有夏代的夹砂灰陶片,器表饰有绳纹,可辨器形为瓮;汉代的泥质灰陶片,器表饰有绳纹、弦纹或为素面,可辨器形为折沿盆。1981年,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射虎川二喇嘛僧舍
射虎川二喇嘛僧舍,位于五台县石咀乡射虎川村台麓寺西南角。二喇嘛本名依什棒搓,为黄庙台麓寺主持。在清末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曾代表清政府同八国联军德国统帅默什拉进行谈判,并签订了停战合约。僧舍为清代建筑,坐西朝东,占地面积85平方米。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青瓦布顶,堂二屋,堂前设厅,木雕券口,明间、两次间为隔扇窗,额枋施彩绘,屋内铺木地板。(《忻州文物荟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泥湾村石刻
泥湾村石刻,位于宁武县涔山乡沤泥湾村南约1000米处。坐北朝南。面积约5平方米。明代石刻。现存一块通高3.4米,宽1.45米,长方形岩石上,竖刻“紫塞长城”四个隐形楷体大字,每字径约0.6米。题首竖文隐刻小字“张凤翔”,落款竖文“大明正德”小字风化难辨,经考证为明正德七年(1512)兵备张凤翔题。1985年,宁武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忻州文物荟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和岭口遗址
太和岭口遗址,位于代县雁门关乡太和岭口村东。东西约200米,南北约400米,分布面积约8万平方米。遗址地处七里河东岸台地,地势北高南低,呈阶梯状分布,东、北侧临沟。文化层厚0.3~0.6米,采集有夏代的夹砂灰陶片,器表饰有绳纹和附加堆纹,可辨器形为斝、盆和罐;东周时期的泥质灰陶片,器表饰有绳纹、弦纹或为素面,可辨器形为壶、盆、豆和器盖等。(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田院大殿
福田院大殿,位于忻府区合索乡北合索村南约30米。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92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元代重修,清嘉庆三年(1798)维修,现存为元代遗构。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梁架结构为二椽栿对前后乳栿,通檐用四柱。柱头斗栱五铺作双下昂,补间斗栱明间两垛,次间一垛,形制同柱头牛栱,覆莲式柱础。1985年4月10日,原忻州市人民政府(县级市)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胡岱岳庙
岱岳庙,位于忻府区奇村镇杨胡村南约1000米处。坐北向南,占地面积4395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献殿、大殿为清代遗构,余皆为新建。大殿石砌台基,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七檩前后廊式构架,斗栱五踩双昂,前檐明、次间设四扇六抹三交六斜格扇门,稍间设四扇四抹格扇窗。庙内存清代碑刻1通。1985年4月10日,原忻州市人民政府(县级市)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平佛堂寺
佛堂寺佛堂寺(第四批省保)时代:元、明、清地址:原平市西镇乡前沙城村始建于宋代,元、明、清历代均有修葺。坐北朝南,沿中轴线依次有过殿、佛殿,两侧有神棚、罗汉殿、关帝庙等,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其中佛殿为元代建筑,过殿为明代建筑。佛殿为大雄宝殿。整个殿宇置于台基之上,前有月台,面阔进深各三间,平面正方形,单檐悬山顶。殿内塑有三世佛。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下社财神庙
正下社财神庙,位于代县峨口镇正下社村中。创建年代不详,据财神殿题记载,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重修,现存为清代遗构。坐北向南,占地面积785平方米。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有戏台、财神殿,东西两侧为耳殿。财神殿石砌台基,基宽9.2米、深7.2米、高0.45米。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五檩前廊式构架,前檐明、次间施四扇六抹格扇门。(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代县毛泽东路居
毛泽东路居,位于代县上馆镇东北街村东大街北侧县政府后院。1948年4月6日,毛泽东、周恩来和任弼时等率中央机关由陕北赴河北西柏坡时途径住宿。路居坐北向南,一进院落布局,占地面积654平方米。现存正房6间,西厢房7间,均为硬山顶木结构建筑。现室内陈设有毛泽东当年使用过的物品。2007年,忻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忻州财神庙
财神庙,位于忻府区南城办事处西街村财神庙巷。坐西向东,东西长55.6米,南北宽25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2007年对过殿、鼓楼、大殿进行过维修。中轴线上现存过殿、大殿、两侧存有鼓楼、偏殿。过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卷棚顶悬山式。大殿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五檩后廊式构架,斗栱三踩单昂。2007年6月6日,忻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扶苏太子庙
扶苏太子庙,位于代县上磨坊乡赤土沟村东。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清代风格。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716平方米。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建有太子殿,东西两侧为耳殿,余皆为新建。太子殿石砌台基,基宽10.1米、深9.1米、高0.3米。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单檐悬山顶,五檩前廊式构架,前檐明、次间施有四间六抹格扇门。2006年,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忻州文物荟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西力大寺
北西力大寺,位于定襄县晋昌镇北西力村中。坐北向南。东西长11.1米,南北宽8.4米,占地面积约93平方米。据梁架题记载为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所建。大寺沿中轴线原建有山门、过厅、正殿,两侧建有东西配房。现仅存正殿,是该大寺庙内主要建筑,二层楼结构,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前设廊,单檐悬山顶,五檩架结构。二层廊前两侧有人物壁画约4平方米。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韩沟墓葬
韩沟墓葬,位于忻府区豆罗镇韩沟村西500米处。墓地坐北向南,东西10米,南北20米。封土堆直径3米,高0.5米。传说墓主人为韩献子,名厥,春秋时晋国司马,参与晋景公对楚、齐作战有功,晋置六卿,厥为六卿之一,与公孙杵臼同救赵氏孤儿。墓前有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墓碑1通。1981年钻探,无穴,为疑冢。1985年4月10日,原忻州市人民政府(县级市)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