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朔州市旅游
朔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1、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位于山西大同南约70公里。它建在应县城佛宫寺的山门内,原名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应县木塔建于辽代清宁二年(1056),它建在4米高的两层石砌台基上,顾名思义,木塔确是全部用木建成的。木塔通高67.13米,底层直径为30米,平面为八角形,五层六檐。外观是五层,但是塔内夹有暗层四级,实为九层。塔内各层,使用了中国传统的斜撑、梁枋和短柱等建筑方法,使整个塔连成一个整体,既坚固,又壮观。据测,建筑该塔实用木材3500立方米以上,重达3000吨左右。木塔自建造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长期经受风雨侵蚀,并曾遭受军阀炮击以及多次强烈地震,虽有轻微倾斜,仍巍然屹立。实践证明,它是建筑结构与使用功能设计合理以及造型艺术的典范之作,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辽代是公元十至十二世纪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一个封建王朝,当时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大力提倡佛教,在山西、河北一带大兴土
2、朔州崇福寺
崇福寺创建于唐麟德二年(公元665年)。辽时曾作为林太师衙署,亦称林衙院。辽统和年间改名林衙寺,金天德二年(1150年)题额“崇福禅伟”,建筑壮丽。现存山门及观音、弥陀、地藏、文殊诸佛殿,并有藏经阁、钟鼓楼等。布局严谨,主次分明。藏经阁位居殿前,为他处所罕见。弥陀寺,是规模较大的金代建筑。殿内金代塑像壁画保存完好。福州崇福寺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郊北岭象峰南麓,距市区约8公里,该寺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初名“崇福院”,建筑规模较小,后遭废圮。概况崇福寺位于朔州市朔城区东街北侧,是一处规模宏敞,殿阁群居的古寺庙。崇福寺坐北朝南,外观古朴、庄严,门前雄狮端坐,寺内,殿阁五重,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17米,面积23400平方米。崇福寺创建于唐代麟德二年(公元665年),由唐代大将军、朔州人、鄂国公尉迟敬德奉旨建造。到辽代,寺被改为林太师府衙,后又改为寺庙,取名林衙寺
3、华严寺砖塔
介绍:华严寺砖塔位于怀仁县何家堡乡悟道村西2.5公里的清凉山。山分为南北两峰,南峰海拔1467米,北峰海拔1500米。二峰之间山凹盆地上有华严寺遗址。考之残垣断壁和部分残存筒板瓦等,当系辽代始创,清代重建。寺院座北朝南,全部范围原有正殿、乐楼、东西厢房等。寺之西北有蹬道,通向山脚,为进入寺院的道路。寺前方靠右散存三件残石雕像和塔址遗迹。正北山腰开凿石窟,石窟背山面谷,依岩雕凿。窟前砖砌出前檐洞,外檐砖雕精致,明间上题曰“清凉寺”。石窟的开凿年代史籍无载,从现存佛像考查,系辽金时期雕凿。窟门洞上有咸丰八年(1858)重装题记。至于窟檐洞和砖雕当系清代重加无疑。东侧有文殊院遗址。石窟是寺中附属奉佛场所。在西南峰顶端造塔,为主要建筑。这些文物的遗存,足证这里当年是佛教的繁盛之地。华严寺砖塔,俗称清凉山塔。创建年代不详。从其他佐证和现存结构分析,应为辽代中期遗构。塔耸立在山巅,座北朝南,平面呈八角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李林烈士陵园
李林烈士陵园,前身为平鲁县烈士陵园,位于平鲁区井坪镇。1987年,该园被山西省政府正式批准为“省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5年至2004年先后被中共山西省委、省人民政府、中共朔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先后被团省委、省教委、省国防动员委员会命名为“全省青少年传统教育基地”、“德育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2002年4月26日被全国侨联授匾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2008年、2010年被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命名为“山西省文明和谐景区”。2009年3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的平鲁区,北以长城为界与内蒙古接壤,东连右玉,西接偏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山陡路险,沟壑纵横,依据特殊的地理环境,抗日战争时期是革命老根据地之一,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在这块英雄的土地上,洒满了革命先烈的鲜血。著名抗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5、朔州古城
介绍:北齐朔州古城与元末明初朔州城,位于现朔州市朔城区,是山西省现存较早、残垣保存较完整的古城之一。它雄踞雁门关外内外长城之间,北连内蒙,南控雁门、偏关、宁武三关,有通达忻、代、原平诸县之道,古为边陲之要塞,既可应援大同,又能拒防全晋,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匈奴、突厥、回纥、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统治者南犯取晋,多先围守朔州,而后入雁门,直取晋阳。西汉韩信于马邑叛汉降匈奴,大将周勃血洗马邑城;汉朝诱灭匈奴的“马邑之谋”;隋末刘武周于马邑起事斩太守;唐武德年间唐军与突厥的马邑争夺战;宋杨业在寰朔二州与契丹的激战取胜,在陈家谷的失利被俘;明代俺答族的不时袭掠朔州;清代的农民熊六起义等,均发生在朔州之地。古城城垣的确切建筑年代,据《朔州志》记载,创建于北齐天保八年(557),其周长九里十三米,为土城夯筑城垣。隋、唐、辽、金各代沿用,距今已有1439年的历史。它是在秦汉马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马邑汉墓群
介绍:马邑汉墓群分布于朔州市朔城区四周20公里以内范围。朔城区现址是秦汉马邑城的一部分,地处雁门关外,为中原地区通往塞外漠北草原的必经之路。南部通过阳方口、雁门关可达中原,北有腊河口、刘家口可达平城(今大同市),西南有大水口、北岔口直达黄河。历史上胡人的南侵掳掠,汉人反击围剿,均以该地区作为重要的进攻和防守目标。尤其在汉代,这里是重要的关外军事重镇。那些守卫边关的将士死后大都埋葬在这里,形成这一带地区密集的汉代墓葬群。该墓群由许多较为集中的墓葬群组成,以汉马邑故城周围5公里以内最为密集,其他墓群则分布于有战略意义的重要隘口附近。70年代以来,由于平田整地等农田基本建设,原有封土大多铲掉,现今尚有大型封土近150处,分布于三青梁至照十八庄村一线,祝家庄村到牛家店村一线,南关到水泉梁一线,南邢家河村到白庄一线。1982年以来,由于汉马邑故城东北4公里处开辟平朔生活区,在地表没有任何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花寨关帝庙
花寨关帝庙(第五批省保)时代:明、清地址:朔州市应县臧寨乡花寨村花寨村关帝庙,位于花寨村内东侧。坐北向南,二进院落布局,占地面积1264平方米,建筑面积287平方米。中轴线建有正殿、戏台、两侧为东西配殿等文物建筑,现遗存有正殿、戏台、东配殿3座文物建筑,是一处保存较为完整的传统式庙院建筑群。正殿:坐北向南,面阔五间,进深五椽,前插廊,单檐硬山式,青灰筒板瓦屋面,殿内梁架为五架梁对前单步梁,通檐用三柱。梁架主体结构为清代建筑特征。殿内神像为新塑,后墙和东西山墙上的壁画为历史原作。东配殿:坐东向西,面宽三间,进深三椽,四架梁通搭前后,单檐硬山顶,门窗改制。戏台:坐南向北,坐于石砌台座上,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单檐卷棚式,青灰筒板瓦屋面,梁架为五架梁通搭前后通檐用两柱。梁架主体结构为清代建筑特征,五架梁上施驼峰和三架梁,其上瓜柱、叉手等构件承托脊部节点。后檐墙有麒麟壁画。花寨村关帝庙正殿、戏台梁架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平鲁南山文昌塔文化公园
平鲁南山文昌塔文化公园又称南山公园,分为文昌塔区、战国秦汉墓遗址保护区、石碑及出土文物保护展览区、四季植物公园区。中部为文昌塔区,主要建筑有文昌塔、牌楼、山门、戏台与看台及附属设施。西部为四季植物园,种植不同季节的植物、花卉。配有亭、廊、座椅等,由小道连接为一体。东部为战国秦汉墓遗址保护区、石碑及出土文物保护展览区,主要建有博物馆、碑廊、仿汉亭等。文昌塔于2008年10月竣工,塔为平面正八边形,塔体内高6层,外部高9檐,兼具楼阁式与密檐式塔的特征,塔下基座3层,塔基总高24.9米,塔身端立于方形主台基中央。塔基周缘设有石雕栏杆,基座四周栽植樟子松等景观树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怀仁永宁寺
永宁寺是怀仁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之一。位于怀仁县城东南7.5公里的南小寨村,始建于元代,续建于明、清两代。寺院坐北朝南,呈长方形状,占地面积近5000平方米,主要建筑坐北朝南,渐次展开,沿中轴而上,依次排列着乐楼、下佛殿、中佛殿、上佛殿,在乐楼和下佛殿之间配有钟鼓楼。寺内各种建筑均为砖木结构,各佛殿有泥塑佛像60余尊,墙壁有壁画。永宁寺是晋北一座结构严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雄伟壮观的佛教寺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永宁寺千佛舍利塔
永宁寺千佛舍利塔位于亲和乡南小寨村永宁寺西院,“万佛宝殿”前边十米处,是一座八角十三层26.8米高,直径8.6米的铁质石材混相结构佛塔。塔建在1.5米高的平台上,占地220平方米,塔坐四边镶有白云石栏杆。雕刻优美精致,图案自如花石。塔体坐中央,八面八角,南面是设门可入塔室。其它七面是脚踏莲花,手持莲花台的阿弥陀佛接引像。这节一层全部是白云石建成。佛像顶是开展的经书,曰:经书飞悦,八面相同;再上一层是佛手相接,为:“八方连手必成功”;再上一层是门顶,是太阳系运转图,往东转,1.观音手持净水瓶,2.天马云中奔驰图,3.八仙过海图,4.如来讲经图,5.天宫图,6.哪吒悟空大战图,7.唐僧师徒取经图。各图背后都用绿玉石镶衬托。最上一层是佛手高兴夜明莲花灯,示以照明万特,佛光普照。斗栱茅图案清新自然,生龙活现,调值精美大方。上边十二层为铁铸工艺件拼成,共九十六个面,面上都置有金色坐佛,共1118尊。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朔州峙峪遗址
峙峪遗址(第一批省保)时代:旧石器地址:朔城区峙峪村附近遗址描述峙峪村位于大同盆地西南朔州黑驼山东麓,桑干河上游的支流峙峪河绕村而过,西、北、南三面由群山环抱,东面是广阔的桑干河平原。遗址就在峙峪河与小泉沟汇流处的一个孤立的岛状沙丘中。遗址面积南北长100米,东西宽15米。1963年调查发现并进行局部发掘。发现的遗物有:人类枕骨一块,石制品15000多件,烧石和烧骨等多块,装饰品1件、各类动物牙齿5000余枚。该遗址以细小石制品为主要特征。时代属晚更新世,经C14测定,距今为28945±1370年和28135±1330年。峙峪遗址文化遗物包括石制品、骨器和装饰品。出土石器有:尖状器、雕刻器、刮削器、石镞等两万余件。制造石器的原料有脉石英岩、硅质灰岩、燧石、火成岩等。石器主要是小型的,大型石器极少,砍砸工具罕见。此外,发现了细致打击成的骨尖状器,其它一些打制痕迹清楚的骨片,也可作为某种工具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王宪武墓
王宪武(王家屏之父)墓,位于山阴县北周庄镇北周庄村南1千米。墓地东西长30米,南北宽400米,分布面积1.2万平方米。时代为明代。地面现存砖砌仿木结构建筑“纶褒堂”、“礼器库”。纶褒堂面宽五间进深三间,顶部为横向拱券,前檐明间辟石质拱形门洞,门两侧各辟石质拱形窗一个,门洞上方石雕匾额一方,-“纶褒堂”檐下四周砖雕斗栱54朵由南向北内树依次一字排列石碑5通,分别为明隆庆六年敕命碑、明万历七年敕命碑、明万历十年诰命碑、明万历十四年诰命碑、明泰昌六年赠诰碑。碑文记载王家屏官级从明隆庆六年的七品递升至明泰昌元年的一品,历次升迁后为父母加封爵位之事。碑全为青石质。“礼器库”面宽三间进深两间,顶部为横向拱券,前檐明间辟石质拱形门洞,门两侧各辟石质拱形窗一个,门洞上方石雕匾额一方,-“礼器库”檐下四周砖雕斗栱44朵,室内无遗存物件。墓地原存的封土均已夷平,据历史照片可知墓地曾设石羊、石马、石虎等,现已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广武城
介绍:古城城墙的确切建筑年代,史籍无载,据有关文献佐证和现存建筑考究,始建于辽代,当时为夯筑城垣,明洪武七年(1374)包砖,清代曾作过维修和补葺。现存城墙除外观具有明代特点外,其主体规制和构造基本为辽代故物。古城城墙周长1652米,总占地16296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城墙总高8.3米,下宽5米,顶宽3.4米,外表全部砖砌,石条作基。最上沿矮墙置垛口、望洞和射孔。整个城墙共施马面16座(包括城门马面),马面紧贴墙体,雄伟稳健,其尺度大小不等。城墙东、南、西三面设城门,不置北门,原城门上有门楼,在解放前和“文革”当中破坏。城内街道建筑布局基本保留原制。旧广武古城是研究辽金以及明代城池的重要实物资料。其造型独特,别具一格。近年,山西省文物局拨款设专人保护和管理,并于1984年、1991年分别对城墙、西北角马面、南城墙马面进行维修,使之更加绚丽多彩。山西朔州市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4、丹阳王墓
介绍:丹阳王墓位于怀仁县城北4公里的大运公路边。《怀仁县志》记载墓主人是丹阳王叔孙建,但无确凿史料及出土文物为证。建造年代当是北魏无疑。该墓分墓道、甬道、前室、后室和东西侧室。墓室平面均呈弧边长方形,四角攒尖顶,墓室高7.2米,墓室面积前后室为8平方米,东西侧室为28平方米。墓室内有少量的砖,砖的了头制有阳文魏体“丹扬王墓砖”五字。四条甬道壁及前后甬道、前后室的地面都是考古资料上未见的花纹砖。花纹有类似宝相花瑞兽,各种忍冬,变形龙、凤,武士纹等共15种类型。在墓道和甬道交接处两边各有1.5平方米的壁画。绘着三面六臂手持异形武器的武士、瑞兽、花卉等。1994年在省、市考古部门的支持下,该墓已全部复原。该墓从尺寸、形制上看比方山永固陵、司马金龙墓都大,但不如其精致。未发现随葬器物和人骨架,只发现少量金箔屑,是研究北魏墓葬习俗及修正史料的重要遗迹。丹阳王墓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朔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5、汉墓群
介绍:位于朔州市平朔露天煤矿生活区附近。已发掘的汉墓有800多座。墓葬分布密集。有墓穴、洞室、砖室、木椁等多种,墓道和墓室有多种形制。墓中所葬,大多属王、泰两姓家族,而且多是一棺一椁。墓中有陶器、铜器、玉器、漆器等生活用具和珍贵的殉葬品。出土文物中有一件直径18厘米的百乳镜。乳镜聚于镜面,如繁星闪烁,是汉代铜镜中的佳品。此外,铜质四种熏炉、龟鹤博山炉,完好的棋盘等,都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据考古人员认定,出土文物中最珍贵的是一件造型生动、工艺考究的鹈鹕衔鱼灯。整个灯用铜铸成,灯形作鹈鹕衔鱼伫立状。若将灯烛点燃,烟雾袅袅上升,进入鱼与鹈鹕相连的管道,凝积成烟灰,可导入鹈鹕体内,溶入水中。早在2,000年前的汉代就能设计出消除灯烟污染的灯具,实属难能可贵。墓群出土文物中,兵器所占比重很大。山西朔州市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6、梵王寺墓群
介绍:梵王寺墓群位于朔州市朔城区西南25公里处的梵王寺乡梵王寺村附近3公里以内范围。亦即汉初楼烦县放城的近郊。这里紧靠阳方口,与宁武关相望。70年代以前,西起照壁山之巅,东到恢河西岸,西汉至北朝时代的墓葬封土星罗棋布。后因村民整地平田,原有封土大部铲平,成为良田耕种。现存明显封土21处,分布于梵王寺、水泉梁、趄坡、梨元头四村之间,封土均呈圆锥体,残高2—7米,底边周长20—100米。这批墓葬与楼烦故城紧密相关,生活在这里的汉代先民一定给我们留下许多难以估计的宝贵资料,有待于将来的发掘和研究。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朔州市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7、鹅毛口遗址
鹅毛口遗址是中国迄今最早农具的发现地,在怀仁县城西北10公里鹅毛口镇鹅毛口村西1公里处鹅毛口遗址的瓜地沟内。瓜地沟又分为大瓜地沟和小瓜地沟,是桑干河的支流——鹅毛河的两条小冲沟。遗址就在两条冲沟的源头一带和源头周围几个相连的小山包上。该遗址是一个石器制造场,范围约两万平方米,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1963年7月在山西北部考察时发现。制作石器的原料以凝灰岩为主,次为煌斑岩,极少数是石英岩制作的。石器类型有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龟背状斧形器、石斧、石锄、石锤、石镰等。鹅毛口遗址的石器绝大多数是打制的,其中一些类型很原始,而某些类型如石斧、石镰、石锤等又具有新石器时代特征,因此属新石器早期。鹅毛口遗址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鹅毛口遗址是华北地区发现的一处大型石器制造场。1963年发现,遗址范围约2万平方米,并有大量的打制石器分布。由于山体长期遭受侵蚀和雨水的冲刷,石器多暴露于地表,遍地皆是。山坡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朔州城墙
朔州城墙朔州城墙(第三批省保)时代:北齐地址:朔城区古北大街以南朔州秦时称马邑,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大将蒙恬在此筑城养马,抗击匈奴。古城垣的建筑年代,创建于北齐天保八年(557年),是在秦汉马邑城旧址上扩建而成的。北齐天保年间(550—559年)迁朔州治于马邑,并在秦汉故城废址上重新筑城,朔州之名自此始。城为正方形,每面边长2000米左右。1983年6月调查,未发掘。残垣大部存在,残高6—10米,城宽12—20米,夯层厚度为7—12厘米,夯窝密集,夯窝直径2厘米左右。夯层内夹有大量的汉代陶片及布纹板瓦、绳纹筒瓦等。该城墙时代为北齐,是国内现存时代较早,保存较完整的古城墙之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瑞云寺塔
介绍:瑞云寺,位于山阴县沙家寺村。塔身上承顶座,座身上刻仰莲,再上立刹尖。寿塔古朴简单,是研究元代墓塔的重要实例。砖塔,创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总高约11米,外表楼阁式样,其建筑风格、造型、体例和早期塔完全不同。最下施砖砌塔座,不施须弥座式,上挑出塔檐。二层各面设佛龛,内置木雕佛像,盘膝端坐于莲花宝座上,其雕刻水平较高,线条流畅自然,比例协调,是明代木雕佛像中较好的作品。塔的三层、四层、五层不设佛龛,上檐挑出砖雕椽飞、连檐、瓦口等。通体不用木材和斗拱。每层之间相距较大,立面形象简朴平整,稳固庄重,对研究明代砖塔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山西朔州市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化悲岩寺
化悲岩寺,名曰碧岩禅寺,又名化悲庙,俗名羊驮寺。位于山阴县后所乡辛立庄村西南3千米处,距县城35公里。始建于北魏时期,几经沧桑,几度重修,漫漫的历史给这片神奇的土地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凡民间庙像,这里几乎应有尽有,正如民间传说“人无全人人,化悲庙有全神神”。化悲岩寺,座落在翠微山东麓西侧山腰,大自然以其卓越的天赋,煞费心机地安排这一处胜境,寺院依山傍水,寺内石洞别致相连。“孤松独石”、“听响滴脆”、“两山夹一楼”、“百里鸣钟”、“二泉映月”、“朱砂洞”、“碑岩晚照”、“佛灯长明”这八大景观更使人流连忘返,触发思绪,其宏伟、壮丽之势,较浑源悬空寺略胜一筹,故有北岳“恒山庙”之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