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忻府区旅游
忻府区文物古迹介绍
忻州吉祥寺
吉祥寺,位于忻府区豆罗镇东村。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80平方米。创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中轴线上依次有戏台、大殿。大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为清代遗构。戏台面宽三间,进深四椽,悬山顶,明国二十四年(1935)建。寺内存碑刻1通。1985年4月10日,原忻州市人民政府(县级市)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游邀遗址
游邀遗址,位于忻府区董村镇游邀村南约200米处。遗址东西400米,南北500米,分布面积约20万平方米。断崖上暴露有文化层堆积,厚度约1.2~1.8米。1987年、1989年进行两次挖掘,发掘面积约1200平方米,采集有泥质灰陶、夹砂灰陶片,器形有豆等。属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存。2007年6月6日,忻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保沟圣母堂
大保沟圣母堂,位于忻府区庄磨镇大保沟村中。坐北向南,东西49米,南北81米,占地面积3969平方米。清宣统二年(1910)忻州天主教杨雅各神父在此建“圣母堂”。现存有当时建造的正房5间,耳房2间,东房3间,西房3间,均为悬山顶式建筑。钟楼为1988年新建。2007年6月6日,忻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忻府向阳遗址
向阳遗址,位于忻府区豆罗镇向阳村东约500米的牧马河北岸台地上。遗址东西200米,南北250米,面积约5万平方米。1957年发现,未调查发掘。文化层堆积厚0.5~2.5米。采集有夹砂灰褐陶、夹砂红褐陶、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片,其纹饰有蓝纹和绳纹等。为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1965年5月24日,山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伞盖寺遗址
伞盖寺遗址,位于忻府区庄磨镇连寺沟村西约3000米的三嵬山半山腰处。因寺周围松树状如伞盖而得名。始建于唐初,明嘉靖、万历,清康熙年间多次重修,民国时期毁,现存为明清遗址。五爷庙、大雄宝殿、圣母殿、关帝殿、滴水观音殿均为在旧址重建。遗址内存碑刻16通。1985年4月10日,原忻州市人民政府(县级市)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毕威墓
毕威墓,位于忻府区紫岩乡双堡村西北200米处。墓主人毕威,生卒年代不详,官至户部侍郎。墓地坐北向南,东西10米,南北20米,分布面积200平方米。封土残留很小,基本夷平。墓区存元大德十一年(1307)毕公迁茔碑1通,为元代墓地。1985年4月10日,原忻州市人民政府(县级市)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佛湾石窟
石佛湾石窟,位于忻府区三交镇北冯村北1000米的河川东岸岩石崖壁上。分布面积500平方米。据壁面题记载,开凿于北魏孝昌二年(526)。现存洞窟10个,最大者高1.07米、宽0.92米,最小者高0.34米、宽0.29米。2007年6月6日,忻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陀罗寺
陀罗寺,位于忻府区三交镇南陀罗沟村西约600米处。坐北向南,南北长约28米,东西宽约8米,占地面积224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清代遗构。现存正殿、山门、土窑洞。正殿面宽三间,近身二椽,单檐悬山顶。1985年4月10日,原忻州市人民政府(县级市)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部落龙王庙
部落龙王庙,位于忻府区秦城乡部落村中。坐西向东,占地面积805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龙王殿为元代建筑形制,山门、阎罗殿系1997年原址重建。龙王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四铺作斗栱,悬山顶,前出廊。庙内存清代石碑1通。1998年,原忻州市人民政府(县级市)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仝成家烈士墓
仝成家烈士墓,位于忻府区曹张乡伏虎庄村南约200米处。仝成家(1923—1946),曾任区小队长(属武装工作队下属),1946年遭叛徒告密,被国民党抓捕于播明,后解回令狐村被杀害。墓地坐北向南,东西长5米,南北宽4米。封土堆底径约4米,高约1米。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尹村遗址
尹村遗址,位于忻府区秦城乡尹村西北约50米的云中河北岸台地上。遗址东西800米,南北1000米,分布面积约8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度0.8~2.5米。采集有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片,其纹饰为绳纹。属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存。2007年6月6日,忻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月蜍遗址
月蜍遗址,位于忻府区兰村乡北堡村东约1000米处。遗址东西600米,南北700米,分布面积约4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2.4米,地表采集有泥质绳纹灰陶片。属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存。1985年4月10日,原忻州市人民政府(县级市)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沟湾石窟
大沟湾石窟,位于忻府区合索乡苗庄村西约2.5公里处的大沟湾山崖中部。坐北向南,面积10平方米。现存石窟1窟,高1.15米,宽0.75米,深0.9米,窟内雕刻佛像84尊、狮子2尊、飞天造像4尊,窟外雕刻佛像22尊。为北魏雕凿风格。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张洪福寺
洪福寺,位于忻府区西张乡东张村中。坐北向南,占地面积8025平方米。建于明成化五年(1469),清代重修。现仅存观音殿,为清代遗构。观音殿坐东向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悬山顶,隔扇门窗,1985年4月10日,原忻州市人民政府(县级市)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村遗址
张村遗址,位于忻府区张村西约500米。遗址东西300米,南北400米,面积约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0.45~2.6米。采集有泥质灰陶片,其纹饰为绳纹,属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存。1985年4月10日,原忻州市人民政府(县级市)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河崖头寺大殿
太河崖头寺大殿,位于忻府区庄磨镇太河村中。坐北向南,东西12米,南北8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大殿为明正德五年(1510)重修,面宽三间,进深四椽,五檩无廊式构架,悬山顶。殿前存石碑3通。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忻州华严寺
华严寺,位于忻府区阳坡乡何家庄村中。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50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大殿为清代遗构,余皆为新建。大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寺内存清代碑刻2通。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阳村龙王庙
阳村龙王庙,位于忻府区播明镇阳村中。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440平凡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明代遗构。面宽三间,进深四椽,斗栱三踩单昂,悬山顶。明间设板门,两次间为直棂窗。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岱岳殿
位于河曲县城东五公里的岱岳殿村西南梁上。坐北朝南,南北长65米,东西宽50米,占地面积3250平方米,中轴线建筑四层。现存各种建筑15座,有山门、过厅、天齐殿(正殿)、居士殿、龙王殿、灵宫殿、地藏殿、圣母殿、东便门、禅房、关帝庙、-庙、包公祠、日月宫、玉皇阁等。除日月宫为砖砌洞外,其余均为木结构。据碑记,此寺创建年代,最晚为天会十二年(公元1133年),以后历代修复。主体建筑保存较好,大部为明清所遗。该寺各殿壁画,分门别类,绚丽多彩,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孙杵臼墓
公孙杵臼墓位于忻州市城东一公里处,公孙杵臼为春秋时晋国人,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和程婴合谋,藏匿赵氏孤儿赵武,自己献出了生命。墓区现存祠堂与墓。祠堂为长方形院落,占地约7亩,现存房舍殿堂20多间,正殿5间,中为公孙杵臼祠堂,神台木阁内有公孙杵臼夫妇塑像。墓区在祠堂正南200米处,墓丘高2.3米,墓前有明清代正德11年“晋义士公孙杵臼墓”碑通。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