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北省 > 保定市旅游
保定市文物古迹介绍
1、涿州海禅林寺
海禅林寺地处河北省涿州市城区东15公里的义和庄乡东茨村。该寺始建于明末,参照泰山娘娘庙宫修建,供奉圣母。起初,当地冯氏善人用40余亩地以供养之费兴建而成。原寺庙于20世纪60年代拆毁,后于20世纪90年代重建新庙,分东西两院。该寺的东院重建于1990年,占地619.44平方米,为一进院。主要建筑有:山门1座、正殿7间、东西配房各4间,一共计16间,都是单檐硬山式仿清式建筑。西院在1996年重建,占地面积2558.63平方米,为两进院。主要建筑有:山门,为左和中、右3间,单檐歇山顶无梁殿式的结构;天王殿、面阔3间、进深2间、单檐歇山顶;正殿,高台式前出月台、面阔7间、进深3间、单檐硬山前出廊式;东西配房各17间,都是硬山前廊式。该寺整体建筑都是仿清式。寺内时下保存明、清碑刻6通、石狮一对。重建的海禅林寺庙宇宏伟。天王殿供奉四大天王像,中间为1尊弥勒佛;大雄宝殿内供奉三世佛及五百罗汉。佛像彩绘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大道观玉皇殿
大道观玉皇殿位于河北省定州市城内兴华中路。始建于元代,明代重建。该殿颇具元代建筑的典型减柱造特色,东西长七间,南北宽四间,庑殿顶琉璃瓦剪边,设三跺单翘单昂斗拱。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大道观东曾有池塘,养鱼栽荷。州人每逢中秋佳节携酒前往赏月,因景取名“西溪玩月”,被列为定州八景之一。殿内四壁现存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沥粉贴金帝王出巡图。画面人物栩栩如生,画工可与五岳之一的北岳庙壁画媲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道观原为中轴式群体建筑,由南向北依次为大照壁、关帝殿、二神殿、六神殿、玉皇殿、老君殿五座大殿,现仅存玉皇殿。玉皇殿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面阔七间,南北进深四间,采用了元代常用的减柱造,庑殿顶,琉璃瓦剪边,设三踩,单翘单昂斗拱。昂嘴造型似为明清中叶时期造型,但昂嘴根部与宋式做法相合,反映该大殿可能经历了明清时的大修。中殿内四壁均绘有沥粉贴金众神朝拜图和玉皇大帝天上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宋辽边关地道
宋辽边关地道,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遗址类,编号7-1945-1-002,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公布。时代:宋、辽。地址:河北省保定市雄县。归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边关地道遗址。位于雄县的宋辽边关地道于1964年发现。此地道分两部分:祁岗地道位于双堂乡祁岗村中心,邢村大台地道位于小步村乡邢村南200米处。宋辽边关地道为青砖结构卷顶,由甬道和洞室两大部分构成,内部结构复杂。最大的洞室长8米,宽3米,高3米,甬道最低处仅0.6米。地道内有翻板、翻眼、通气孔等。据县志记载此地道由雄州通向霸州城,两城相距70余华里。由于没有进一步勘查、发掘,地道的实际长度不明。雄县历史悠久,北宋名将杨延昭曾在这里驻守16年。在与辽军周旋之中,修筑了一条地下战道。从初步发掘情况看,古战道始于雄县圆通阁之八角琉璃井,经大台,祁岗向东北延伸至霸州和永清。1964年祁岗村打井时发现了结构复杂的古地道(祁岗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卧龙岗遗址
卧龙岗遗址卧龙岗遗址属商代遗址,位于定兴县东落堡乡东引村东。遗址东300米临拒马河,西南700米临易水河,两河在遗址东南汇合向东流泻。遗址面积2.8万平方米,中心高l.5米,两侧缓坡而下,自然形成自西向东延伸的土岗。纵观全貌,蜿蜒若龙,故称卧龙岗。1975年10月平整土地挖土时,在遗址附近农田中发现砂红陶片(鱼骨盆)、绳纹筒瓦、板瓦、灰陶豆颈、罐颈部、盆口沿、牲畜骨骸、灶和灰坑等。1976年5月,省、地、县三级考古工作者对该遗址进行了钻探,探明文化层厚度为2米,由东南向西北发展,时代逐渐变晚,经考证为商、周遗址。l984年一l987年,省、地、县三级文物考古工作者先后几次对遗址进行重点复查,采集了大量标本,其中石器有石镰、石斧、石镞;骨器有骨针;器形有罐、盆等;陶器有纺轮、豆柄、鬲足等器物残片。质地以夹砂灰陶为主,红陶次之;纹饰大部分为绳纹。遗址东西长200米,南北宽200米,文化层厚约2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皇甫寺塔
皇甫寺塔位于涞水县城东偏北7.5公里的寺皇甫村东北0.5公里处。是该地毗卢寺的一座舍利塔,后因寺毁,只留下塔和两通古碑(现仅一通存县城西岗处)。该塔便以村名被称做“皇甫寺塔”。据涞水县志记载,该塔为金朝大定年间所建,据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该塔为正8角形,十三层密檐式结构实心塔,通高22米,塔身直径为5米,塔下有方形石基,塔角两层莲花座用砖叠摞手法砌成,没有任何雕刻图案,第二层细腰部分也无雕花,但往上,每角都有一斗三升出檐,塔身中部面向正南有一拱门,高2米有余,内有彩绘图案,一尊汉白玉雕白娘娘神像(抗日战争时期被人推下摔坏),其东、北、西三面有同形砖雕假门,四边有砖雕假窗,雕工十分精致。葫芦形的塔顶由金属铸造而成(铜、铁传说不一)。2005年4月25日,寺皇甫村民曹继海在给牛场测水平时,无意中发现塔顶上铸有字迹,经许多人认真反复辨认:东南方向铸字是“大明嘉靖八年四月初八日,鲁家庄住人,佟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中山靖王墓
中山靖王墓位于河北省满城县城西南的陵山东麓。此二墓是西汉时期中山靖王刘胜夫妇的墓葬,根据《史记》和《汉书》的记载,刘胜于公元前154年立为中山王,死于公元前113年,其妻窦婠的卒年稍后于刘胜。196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物工作队联合对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两墓南北并列,凿山为陵。墓室是仿照宫廷的建筑布局兴造的。刘胜墓长51.7米,宽37.5米,高6.8米,由墓道、车马房、库房、前堂、后室等几个部分组成。前堂为瓦顶木结构,建在岩洞内,陈设物有青铜鼎、釜、甗、钟、礨、壶等食器和酒器。后室内放置有汉白玉的棺床,后室的内侧是盥洗室,墓内的排水系统完备。窦婠墓较刘胜墓的规模更大。两墓出土的随葬品共计有4200余件,其中以出土的青铜器最为精美,如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错金银秒鸟篆文壶、鎏金银蟠龙纹壶、鎏金银镶嵌乳钉纹壶等。墓中还出土有两套完整的金缕玉衣葬服,这在中国是首次发现,也是迄今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涿州永安寺塔
永安寺塔,位于河北省涿州市城东10公里刁窝乡塔照村北50米处。当地人俗称“塔儿照塔”。建在当地原永安寺内,遂定名为永安寺塔。原寺坐北向南,包括山门、前殿、门楼、后殿、东、西配殿等建筑。寺拆毁于1952年,现仅存佛塔一座。此塔为八角密檐式实心砖塔,由塔基、塔身及7层密檐三部分组成,高19.1米。塔基呈须弥座式,高3.5米,围长24.8米。其束腰部分砖雕几何图案及花纹,现已残损;上层须弥座有斗拱及勾栏平座,座上砖雕三层硕大的仰莲莲瓣以承托塔身。塔身层高3.6米,正南面辟券门佛龛,高2米,宽1米,壁厚0.72米,龛壁正面墨书“界纳须弥”四字。其它各面间作砖雕隔扇券门及破棱盲窗,每窗上方嵌梵文石刻。塔第一层檐置砖雕斗栱,每面三攒挑出塔檐,以上诸层为叠涩出檐,塔檐自上而下逐层递减。各层木质角梁上原系风铎,今已无存。因塔顶层破损缺失,塔刹形制不详。此塔虽未见各种文献记载,但其建造工艺和艺术风格均与涿州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伍侯塔
伍侯塔坐落在顺平县城东北15公里腰山乡南伍侯村西北隅,系辽代建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塔基和塔身都有不同程度风化。该塔坐北朝南,为六角密檐式五层空心砖塔,。全塔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又分毛石基、砖基,毛石基平面呈六边形,高0.9米;砖基平面亦为六边形,高3.5米,共分六层,4-5层、5-6层之间的束腰均雕壶门,壶门内雕有人物、鸟兽、花卉等图案。塔身也分两部分:一层塔身和五层塔檐。一层塔身平面呈六边形立于平座之上,南北两面为砖雕假门,四抹两扇,假门两侧各有一佛龛,其余四面均为砖雕盲窗,两抹两扇,菱花加斜方格。五层塔檐中,除第一层没有两层仰莲座外,其余四层均坐于两层仰莲之上,每层均为仿木结构,置阑额、普柏枋,枋上为斗拱,塔檐琉璃剪边。塔刹为琉璃莲花宝珠式。伍侯塔的雕刻极富研究价值,除斗拱、枋材仿木结构建筑形制外,其余花卉、人物、禽兽等皆采用剔地突起或圆雕手法雕刻而成,其造型丰富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清西陵行宫
清西陵行宫始建于乾隆十三年三月(1748年),完工于同年八月,是乾隆皇帝专为拜谒其父雍正的泰陵而建的。与其同时还建有房山的黄新庄行宫、涿州的丰壁店行宫、涞水的秋澜行宫。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三座行宫已荡然无存,而梁格庄行宫(清西陵行宫)却比较完好地保留下来。清西陵行宫,坐落于梁格庄村西,与御用喇嘛庙永福寺毗邻。南面有座小山叫龟山,北易水河沿山脚潺潺流过,山清水秀,风景宜人。行宫门内,是一组布局合理、排列有序的灰布瓦建筑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屹立在中轴线上的一座雕梁画栋的垂花门和长长的彩绘走廊。垂花门内,有一座八角形喷泉鱼池,池中置假山。冬季,泉水结冰,假山变成为奇形怪状的玉石;春、夏、秋三季,水清见底,池边观鱼,别有情趣。鱼池北面坐落着一处前辟走廊、后附抱厦的大殿,是皇帝驻跸后处理朝政的地方。大殿后有皇帝安歇的寝殿,两侧有后照殿、三卷殿等后、妃居住之地,还有值房、膳房、穿堂殿、銮舆库和御林军居住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阜平烈士陵园
阜平烈士陵园阜平县革命烈士陵园建于1959年12月,位于县城东寺大街街北小派山半山腰,从平地通往烈士陵园大门66个石条台阶,陵园正门镌刻“烈士陵园”四个镏金大字。大门正面耸立一尊人民子弟兵战士手握钢枪冲锋向前的石膏塑像。整个陵园占地四万平方米,分上、中、下三院,中院东西厢房为陈列馆,正厅在上院为烈士纪念堂,共有房屋29间,两个八角亭,陵园布局严谨,层次分明,建筑典雅肃穆。每年春节、元宵节常有县民来瞻仰参拜,清明节常有教师学生来祭扫陵墓。1986年县政府又投资15万元,在陵园后山顶建八角凉亭一座,山腰建六角亭两座,使陵园更有气势。县烈士陵园烈士堂设有1123位革命烈士灵牌。园外陵区有上百名革命烈士的墓碑,有二十四军赫光军长及红军战士的墓和碑;有八路军烈士的墓和碑,有阜平各界人民立的1943年秋季反“扫荡”纪念碑,有“平阳千人墓”碑,有《晋察冀日报》为战友立的《忠魂碑》,有《晋察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11、定兴县清真寺
清真寺定兴县清真寺位于城内清真寺街路西(慈云阁西北)。占地36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是回族人民聚会、节日和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该寺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名为清真义学。初建时在路东,后因地基小,民国三年(1914年)迁至现址。该寺在建筑造型上别具一格。前面是三个花瓣型高耸拱门,门顶上镶嵌着技艺精美的宗教图案装饰,正中为正门,西旁为边门,具有中国式的伊斯兰教特有的古老建筑风格。进门为宽敞明亮的过厅,是回民小型机会的地方。正点为高大的三歇山顶连为一体的五进大厅,门正中悬挂清同治四年(1865年)定兴知县德成所书“遵训无差”的匾额。纵观整个建筑布局合理,结构严谨,庄严雄伟,恢宏大方,给人以肃穆清雅之感。文革期间,寺内一些建筑遭破坏,设备及财物大部分毁失,回民宗教活动也被禁止。1982年,清真寺重修,并恢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寺内设管理委员会,有教长(阿訇)1人,主持处理日常杂务,长教1人负责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慈云阁
慈云阁慈云阁位于定兴县城内,据《定兴县志》载,慈云阁原名大悲阁,其始建年代不详,以阁内大悲佛铜像而得名,后毁于战乱。元大德十年(1306年)僧德宝在故址重建此阁,明万历年间李尽传重修,因佛教视心慈为贵,贵慈如云,改名慈云阁。并明嘉靖、清康熙年间对阁均有修葺。现存建筑仍为元构。慈云阁原为一组建筑群,总平面为舟形,分前、中、后三部,现前后两部分被毁,惟存中间慈云阁。阁平面近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问,建筑面积142平方米,二层楼阁式,重檐歇山布瓦顶,通高13.3米,南北长12.6米,东西宽11.9米。构架及做法均很有特点,内外檐柱相距很近,均包于墙体之内。屋架只有东西两壁,都是利用下平博平梁,载于山面上檐昂尾上,四隅施垂柱及抹角梁。上檐斗拱五铺作双下昂,其中上昂为真昂。下檐四铺作。慈云阁为元代建筑的典型作品,是中国古代建筑从宋代风格向明清风格过渡的最好例证。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修德寺塔
修德寺塔位于河北省曲阳县境内北岳庙南300米处。塔平面成八角形,共七层,通高32米,造型奇特。第二层塔身特别高大,一反传统造塔的0样式与密檐样式,周身砌小型塔龛110座,呈现“一多相即,大小互融,重重无尽,事事无碍”的华严法界胜境,建筑界称之为“花塔”。“花塔”实质上是佛教信仰中国化在建筑上的反映,而此种形制的塔类建筑流传下来的的确非常少见。此塔年代据塔身所嵌一方石碑载:“大宋天禧三年四月八日,水斗岩等村邑众共修舍利塔一级。”可知此塔始建年代应早于北宋。1953年,在修德寺塔基下出土了一批北魏至唐代的汉白玉石雕佛教造像。修德寺纪年造像中,以隋大业年间造的最多,共48躯,其次是北齐天保年间的,共33躯。修德寺石造像的题材,经历了对释迦和弥勒菩萨信仰为主,过度到重视阿弥陀佛和菩萨信仰的过程。修德寺塔出土造像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和河北省博物馆。2006年修德寺塔作为宋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4、保定钟楼
保定钟楼又叫古鸣霜楼,位于保定市裕华路,紧邻大慈阁,背后是钟楼商厦。楼内藏钟,钟体通高2.55米,口径2米,唇厚17厘米。铸成于金大定廿一年(公元1181年)。据《中国名胜词典》介绍,该钟早于西安钟楼大钟203年,早于北京大钟寺钟王552年。该钟造型庄重,比例科学,选料考究,以生铁为原料,采用我国传统工艺——无模铸造法浇铸而成。千百年来,它经受了无数次的撞击和风雨沧桑,至今完好无损,体现了我国古代冶炼技术的高超水平。钟悬挂在二层楼上,它由两根高8.5米,直径0.45米的木柱(又叫擎天柱)支撑,在柱的顶端有八根横梁搭成框架,钟挂在最上方的双坊上,这样每根横梁均匀受力,既减轻了柱子的压力,又起到了固定支架的作用,具有抗震功能,使钟体保持平衡,悬挂十分科学。用手轻轻一拨大钟便能晃动,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工匠高超的建筑技能和对力学原理的巧妙运用。钟钮蒲牢,紧啃钟首。传说蒲牢是龙王第七子,因喜好音乐,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5、南虎元代庄园遗址
南虎元代庄园遗址遗址在高碑店镇南虎村(原名南虎贲驿,占时这里驻过虎贲军)。整个村庄和村外的一部分耕地下面都是遗址,内藏十分丰富,仅瓷器一项就包括七个窖口。而且数量不少。属南方窑的有:影青、枢府卵白、龙泉青釉、湖田窑。属于北方窑的有磁州窑,定窑,均窖,以均窖瓷最多。其中还有不常见的天青两系罐、盘碗和小盂.有的具有典型的窑变和红斑,千变万化,鲜艳夺目。在同一文化层中,还采集到一块青花瓷片,胎薄质坚,青花料兰中带黑有钱锈斑,可能是苏麻离青。采集的陶器有建筑构件大吻残片、有盘龙纹的瓦当和简瓦。另外此处还发现两门铁炮,长筒竹节形,长一米多,重约二百余斤,还有铁矛头,铁练子锤等。村中一些老年人还能指出古时城墙的大概轮廓,并能指出几口古井(俗称浇花井)的位置和现在仍保留的井口,其位置是对称的。据《一统志》载:“元英宗至治三年驻跸于高碑店,赐拜住为别墅”。根据出土器物判断,此处即元英宗时赐拜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6、东黑山遗址
时代:战国、汉东黑山遗址位于河北省徐水县大王店乡东黑山村村南,南北长约800米,东西宽1200米,处于丘陵山地向平原的过渡地带。南水北调天津干渠的渠线从遗址中、北部贯穿而过,发掘面积5200平方米。时代有战国、两汉、唐、宋、金、元。其中,以战国城址和西汉中晚期一东汉遗存最为重要。2013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的主要文化内涵以战国、汉代为主,发现战国时期小城址一座,各时期灰坑345座、灰沟10条、房址13座、井7座、墓葬19座、路8条,出土陶、铁、铜、石等各类遗物500余件。出土文物以陶器为主,另有铁、铜、石器等。陶器类型主要有碗、罐、盆、豆、小口瓮、壶、杯、纺轮等,陶质有泥质灰陶、泥质红陶、泥质灰褐陶、夹砂夹蚌红陶、夹砂夹蚌灰褐陶、瓦当、板瓦等。铜质器主要是铜钱,有半两钱、五铢钱以及宋、金、元、明清时期的铜钱,铜器有镞,多数为铁铤,少数为全铜质,铜勺,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7、顺平子城遗址
顺平子城遗址位于顺平县子城村一带,为战国、汉代古遗址。1982年7月23日,顺平子城遗址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子城遗址属战国、汉代时期遗址,位于顺平县城东南10公里的高玉铺镇大王、子城村一带。为战国时期曲逆县旧城。遗址现存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子城遗址原为顺平县古治所,传说尧之子丹朱不孝,尧不容,在此筑城而居。春秋时,晋国在此设逆畴邑,战国时中山国在此置曲逆。《史记-陈丞相世家》载:“高帝南过曲逆,上其城,望见其屋室甚大,日‘状哉县!吾行天下,独见洛阳与是耳’。”从而可知该城确实不小。古城遗址呈长方形,四边长均为2500米。文化层厚达2.5米。子城墙多已塌毁,现南城墙存422米,东城墙存200米,北城墙存234米,西城墙存280米。城墙宽约25米,残高7.5米。子城遗址面积之大,内涵之丰富,在河北省同时期的城址中少见。现存遗迹为战国、汉代,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城市建设提供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紫荆关长城
紫荆关,位于易县城西北45公里处的紫荆岭上。紫荆关地理位置显要,关城建在依山傍水,两峰对峙的广阔盆地内,四周形成天然屏障,是京西内长城荆关汉朝时为土石夯筑,后历经各代扩建,修葺,到明洪武初年,则改用石条作基础,以砖砌面封顶,并用石灰碎石灌注。自明成祖迁都北平(北京)更大兴土木,修城建关。在正统、景泰、弘治、嘉靖、万历、崇祯年间,都曾改筑、扩建关城,增设城堡、隘口,开凿盘山道等,使紫荆关形成了一个较完备的防御体系。《畿辅通志》称:“控扼西山之险,为燕京上游路,通宣府、大同。它是一处重要关隘,位于居庸关、倒马关之间,与居庸、倒马合称“内三关”。紫荆关它是进入太行的要口之一,是“太行八径”的第七径,称为“蒲阴径”。紫荆关秦汉时称上谷关,东汉时名五阮关,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称子庄关,宋时称金陂关,金、元时因山上多紫荆而改称紫荆关至今。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河北保定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要庄遗址
时代:商至周要庄遗址,位于保定市满城县城东北十二华里要庄乡要庄村,是商代至周代时期的历史文化遗存,范围包括要庄村西俗称“南城”和“北城”的高地上及村东南俗称“南马圈”和“北马圈”的高地等处。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长约700米。遗址四周断层上约有3-4米文化层堆积,还有灰坑、灶坑、土堆及夯迹多处。遗址分为东西区,东区为南、北马圈,西区为南、北城。1982年1月至1983年12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保定地区文物管理所、满城县文化馆,对这一带进行了考古勘查和初次发掘。遗址地面和断崖上散见大量遗留物,主要为陶器,其次为石器、骨角器、蚌壳、动物骨骼等。陶器以灰陶为主,器物用轮制或轮模合制,陶器纹饰以粗绳纹为主,此外有弦纹、堆纹等,陶器器型主要有鬲、鼎、罐、豆等。要庄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保定天主教堂
保定市天主堂始建于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901年),扩建于清宣统三年(公元1910年),名“圣伯多禄圣保禄堂”,是由法籍传教士所建,是河北省著名的天主教堂之一。该教堂位于保定市中心,是一处典型的罗马式建筑。南面与古莲池遥遥相对,东面是著名的佛教寺庙大慈阁,西面是直隶总督府。教堂长54.3米,宽17.6米,主,高20.38米,气势恢弘,风格典雅,可容纳千余人礼拜。教堂内有14根高耸的红色圆柱支撑屋顶,祭台上有12根石柱象征着耶稣基督的12位门徒。两侧的墙壁上悬挂着14幅美丽的圣经画像,描述的是耶稣基督受苦受难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故事。广阔的穹顶,舒展的空间使教堂显得庄严而神圣。在“文革”期间,天主教堂曾遭到严重破坏,并被挪作它用,宗教活动也被迫停止。1980年,政府落实宗教政策,教堂归还教会,经过重新修缮后,于1981年正式开放使用。该堂为天主教保定教区主教府所在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