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肇庆市旅游
肇庆市文物古迹介绍
101、庆云寺祖师墓塔群
庆云寺祖师墓塔群位于肇庆市鼎湖山,分布于天溪和云溪两风景区内。庆云寺初代祖塔建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二代祖塔建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历代住持普同塔建于康熙三十年。当时,庆云寺立碑,合山僧众相约:“今后历代住持,不宜再在庆云寺周围建骨灰塔。另建一历代住持普同塔,今凡继本山席者,佥奉灵骨入内”(所指即是此塔)。但其后,一些住持和地位显赫的尊宿长老和尚圆寂后,不遵碑约,另行建墓(塔)。如:常朗和尚墓,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德霞和尚墓,建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十六代住持墓以及四十代住持墓,建于同治十年(1871年)、作云和尚墓以及正辉祖明老和尚墓,建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五十六代住持墓,建于民国4年(1915年)、六十一代住持墓,建于民国16年(1927年)、六十八代住持墓,建于民国19年(1930年)、六十九代住持墓,建于民国30年(1941年)等。初代祖师栖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2、永丰古建筑群
在距德庆中部永丰镇三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古老的村落——古蓬村。该村始建于明朝嘉靖年代,成村于清朝中前期,现存约300多座古老的民居,形成一个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古蓬村座北向南,建在坡度较小的坡地上,建筑物较为齐整,纵巷较直,大小巷道均用石头铺就,是名副其实的“石头巷”。在古建筑群中,有15间火砖祠堂和一间四层高的青砖瓦木结构的太平楼,其他多为民居。在祠堂群中,要数伯甫陈公祠最具规模。该祠堂座落在古蓬旧村中央,占地面积达738.7平方米,在清朝前期建成,是所有祠堂中建筑历史最早的一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整座建筑从低到高,分前、中、后三厅,各厅之间有天井相隔,两边由厢房连接,结构严谨,所有木柱均是用扫杆枝木原条成材,现在仍十分坚固。在古村后面最高处,有一座高约20米的平安楼,是古时村民为防止土匪入侵而修建的炮楼,楼高四层,第一层用9层火砖砌成,墙厚近1米,往上依次递减,至第四层墙厚约0.5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3、莫公毓芳祠
莫公毓芳祠,座落开悦城罗洪村。在悦城罗洪村,村民世传一首歌谣道:南山对面是莫家(祠),条条桁梁雕晒花(全都雕花),格木屏风玻(琉)璃瓦,瓦檐滴水牡丹花。歌谣说的是莫公毓芳祠,该祠始建于明代隆庆5年(1571年),早于封开莫公(宣卿)祠260多年,乾隆36年(1771年重修)。该祠也是三进三开间。山门是大理石,接合非常精密。最为引人称赞不已的是祠内檐口饰板及横梁的木雕,工艺之精巧不亚于悦城龙母祖庙的木雕。该祠堂保存一块完好的碑石,记述莫毓芳为岭南第一位状元封开莫宣卿的第十五代裔孙,因来罗洪设馆授徒,遂安家落户。身后有四子,各有祠堂。毓芳祠中座横梁尚有扁型大钉,中悬“岭南始第”匾额,左右两边悬挂唐朝皇帝御赐莫宣卿的诗文匾额。可惜今已不存。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4、肇庆牌坊广场
七星岩牌坊始建于1958年,为肇庆市标志性建筑。牌坊广场设计的色调是红色、绿色、天蓝色,基本格局是奔放、热情、开朗。这种传统模式的格局,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现今,七星岩牌坊、牌坊广场、彩色音乐喷泉这三者的组合,由于迎合了人们怀旧、幻想和回归自然的心理,已成为肇庆牌坊广场文化的一大标志。七星岩牌坊两侧的建筑物拆除后,代之而起的,是对称地建造的步级、花坛、磨菇形水帘亭和八字形九级叠式喷泉。正是这些绿色和流动的景点把红棉树簇拥的牌坊烘托得更为开阔、明朗、亮丽。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装饰的霓红灯流光逸彩,使牌坊更显瑰丽夺目。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这里都人群如潮,或后照留念,或交流拳术。或与少儿嬉玩耍真是不亦乐乎。牌坊广场于1994年11月6日正式交付使用。由于牌坊广场是市区与星湖的第一结合部,面积大、人流多、宣传效果好,所以不少活动都在这里举行,如咨询活动、图片展览、风景摄影作品展览、肇港两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5、清任书室
清任书室座落于德庆县凤村镇,建于清代末年嘉庆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建筑艺术巧夺天工。经过两百多年的风吹雨淋,无情的战火,其原貌基本不变,依旧如新。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48年曾是绥贺支队二团团部所在地。清任书室坐西向东,占地面积477.89平方米。三进三开间,每进屋脊次递拔高。中、后堂前带天井、两廊,头门、后堂次间设耳房,硬山顶,镬耳封火山墙,宅大庭深,富有岭南建筑特色。清任书室的保护对研究德庆革命史和清代岭南建筑有重要的价值。据德庆县党史资料记载,1948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绥贺支队第二团主力开进凤村九龙地区建立游击根据地后,支队和二团领导机关随后设在大村的清任书室。书室前厅曾作军事接待室,后厅为警卫员营房,左右厢房为-卧室、议事室。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绥贺支队二团团部曾设在清任书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106、贞寿牌坊
昔日,封建统治者,为了愚昧妇女,严格要求妇女坚守贞节,力尽妇人之孝道。在封建社会里的许多年青妇女,一旦丈夫死去,便作寡居,不思再嫁,以博取坚守贞节,尽守妇道之孝芳名。当时,这样尽孝守节的年青寡妇为数不少,社会上为稳住这些寡妇的芳心不思再嫁,便树立了一座“节孝流芳”的石碑坊以为寡妇树碑立传。这样做法,虽属愚昧,但却可使不少年青寡妇得以安慰而求心理上的平衡。贞寿牌坊座落于德庆县官圩镇江村,距今170多年历史,见证了江伍氏身见七代的殊荣。现为德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7、西江宣传养成所遗址
西江宣传养成所遗址位于肇庆市区宝月台原高要县中学内,今为肇庆市端州区文化馆所在地。原建筑仅存被改建的汉谋图书馆。汉谋图书馆在宝月台中部北侧,坐北向南,两层,建筑面积共400平方米,砖木结构,歇山顶,上铺绿色琉璃瓦,四周圆柱回廊。该处原是星岩书院众绿厅,民国初年又称魁星楼,因年久失修坍毁。1935年,由肇庆籍国民党高级将领余汉谋捐资改建。1925年冬,广东省省长古应芬为培养西江各县民团骨干,开办西江宣传养成所。所址设在高要县立中学内(即现在肇庆市宝月台端州区文化馆内)。国民党左派黄锡源任所长,中-员陈殿邦任副所长,黄秉勋为教导主任。学员共有110多人,来自高要、四会、广宁、新兴、云浮、罗定、郁南、德庆、封川、开建、高明、三水等12个县。1925年11月起,叶挺独立团和广东省农民协会西江办事处曾以宣传养成所为活动阵地,开展革命活动。独立--了团部参谋董仲明(中-员)任军事教官,开展军事训练和宣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8、官圩古城墙
官圩江村古砖城墙:位于德庆县官圩镇江村,始建于南宋,距今已有700多年。该砖城墙高3.76米,厚0.35米,周长480.5米,总面积13192.6平方米(0.013926平方公里)。城墙座北朝南,呈长方形,东西城墙长度与南北城墙长度比例为1:2。共设四座城门:南城墙正中设“仁和门”凸出向前,与东西两端城墙连接后呈弧形;北城墙设三座城门,正中为“仁义门”,靠东称“福禄门”,傍西称“福德门”。城门城墙宽5.3米,高3.76米,厚为0.42米。城门高2.90米,宽1.23米,厚1.10米。江村古砖城墙传为南宋江璆所建。江璆,南宋江万里之子,德庆府知军州事、兵部尚书。据《光绪德庆州志》记载:宋,江璆宦康州。遂家金林乡二都钦仁里双朵村,卒,葬村后圣岭岗。后,孙曾就墓前族居,遂改双朵村为江村。又《光绪德庆州志》:“江村旧名双朵(垛)村,有故砖城,有江璆墓。”目前,江村故砖城保存至今基本完好,特别是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9、黄岩洞遗址
黄岩洞遗址陈列馆位于河儿口镇河儿口管理区狮子岩西南山麓。是一座屹立于岩溶谷地之中的三叠纪石灰岩孤峰,洞穴前为坡地,背后山岳亘横,峰丛起伏。洞口向西南,相对高程为15米,洞内可分上下两层,洞厅的西、南面各有支洞。198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8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对粤西地区岩溶洞穴进行考察,发现了黄岩洞遗址。在洞厅出土了80多件打制石器和一件刃部经磨制的残石器;1964年4月,广东省博物馆会同封开文化馆,再次对黄岩洞进行复查和发掘,在洞口右侧的灰裼色堆积中发掘出两个人类颅骨化石,以碳十四测定距今年龄为11930±200年。并在洞厅的黄裼色堆积中获得一批打制石器;1978年7月,广东省岩溶洞穴考察队及肇庆地区岩溶洞穴考古训练班学员又对黄岩洞洞进行发掘,在洞口和洞厅堆积0土一批石器;1989年冬至1990年春,广东省博物馆和封开县博物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0、中共西江特委交通站旧址(高要书店)
中共西江特委交通站旧址(高要书店)位于现肇庆市城中路15号,坐北向南,占地面积约30平方米。该建筑为骑楼式商业店铺,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体建筑基本保存完好,分上下两层,首层为店铺,二层为居室。由于年久失修,该建筑现已十分残旧,多处出现裂缝,属危房。1940年1月1日,在中共西江特委和中共高要县工委共同领导下,在此开办了书店。书店开业之前,西江特委组织部部长梁嘉亲自指派共产党员谢权到四会党组织开办的书店学习,两个月后正式开业。书店经理是谢权,店员邓锦波(来肇庆后改名邓子英)、苏带,都是共产党员。这3名党员成立中共小组,邓锦波任小组长。该书店出售进步书刊,是中共传播进步思想,宣传抗日政策,团结教育群众的一个文化宣传基点。同时,又是中共西江特委的一个联络站。初期由“牛哥”(即梁嘉)来书店联系,后改由他爱人“牛嫂”(即许桂生)来联系。书店出售的进步书刊,对群众特别是青年群众影响较大,来店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111、德庆孔庙
广东肇庆市德庆孔庙是我国南方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最具特色的孔庙,1996年1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德庆孔庙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重建于元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整个庙以南北为中轴,分左、中、右三路建筑群,可以说是集殿、坛、阁、祠、庑(也就是廊)以及池、桥等各式建筑于一身,现在整个景区主要由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名宦祠和乡贤祠、尊圣义祠、东西两庑、崇圣殿、尊经阁、仰圣园等组成,占地面积一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将近五千平方米(4889?O)。其中大成殿和仰圣园更是特色显著,被誉为我们孔庙的两岸大镇庙之宝。德庆孔庙被称为国之瑰宝,以古、奇、雄、厚四大特点而为世人称道。孔庙建筑艺术精湛,建筑风格独特,庙内以南北为中轴,共分左、中、右三路建筑群,有殿、坛、阁、祠、庑(廊)以及池、桥等各式建筑。现在我们看到的大成殿是我们孔庙的主体建筑,它保留着宋、元两代木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2、高要文明塔
明高要文明塔位于高要市南岸镇的镇塘岗,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肇庆知府郑一麟为振兴文风而建。因与肇庆府学宫文明门隔江相对,故名文明塔;又因建在镇塘岗,俗称镇塘塔。相传,凡塔上空乌云翻滚,肇庆必生风雨,故又称雨云宝塔。塔平面六角形,塔身外观七级,内13层,高45米,为穿楼阁式砖塔。塔基为石砌,塔刹为铁铸。底层南北对开一平门;西北面开一上落门,可循级壁绕平座盘旋登上顶层。首层边长6.8米,墙厚3.98米,二至六层开四门,第七层开两门。塔身用一顺一丁的青砖铺砌,中为泥浆粘砌,外表用灰浆砌缝,白纸筋石灰批荡。各层以菱角牙子砖与线砖相隔叠涩出檐。1986年、1996年两次维修。1989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3、蛇埇山墓
蛇埇山墓位于封开县江口镇西北郊,大龙山之西。1972年及1983年共发掘汉墓3座。一号墓与二号墓方向为290°,两墓相距约20米,高度位置亦相同。一号墓为土坑墓,长4.1米、宽2.6米,墓内棺木、骨架已不存,在墓底发现一层木炭,厚10厘米。二号墓为券顶单室砖墓(已被盗),仅出一只银指环及一些釉陶器碎片。三号墓为长方形土坑墓,墓向320°,墓长3.5米,宽2.5米、深3.5米,墓底有二层台,宽15厘米、高20厘米。蛇埇山一、二号墓出土的随葬物有铜、铁、银、料器、炭精和陶器共51件,其中有铜镜、货泉铜钱、残铁器、银指环、珠饰、炭精装饰器和铜五铢钱;陶器有泥质陶作坊、囷、灶;釉陶器有陶鼎、三足釜、长颈圈足瓶、钵、碗、豆、井亭盖、壶、罐。釉色青绿,多已剥落,器物花纹多为水波纹、双线方格纹、弦纹、划纹及篦点纹等。三号墓出土的随葬物18件,有铜灶、铜釜、三足铜釜、铜五铢钱、铁刀。陶器有三足鼎、三足釜、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4、石洞古庙
石洞古庙位于肇庆七星岩东北石洞岩,始建于唐初,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重修,清嘉庆三年(1798年)。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重修。与石洞岩为一体,岩中有庙、庙在岩洞中,古庙建于0.5米高的台基上,木结构,小型单间殿式,坐北向南,长3米,宽3米。庙内四柱高各为2.1米;前二柱为八角形,石质;后二柱为方形砖柱,重檐,四面斗拱三跳。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在石洞岩口增建山门,面积48平方米,无斗拱铺作。1983年重修,部分改为钢筋混凝土梁架。大门上花岗岩石匾额阴刻“石洞古庙”四字。檐柱两根,花岗岩石质,刻有楹联;石柱础为花篮形。庙中所祀为县人周氏塑像,已毁,1983年立玉石浮雕“祥风甘雨图”。2002年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5、乌骚岭墓群
乌骚岭墓群位于封开县杏花镇乌骚岭山脊上,高出地面约100米,周围山丘起伏。1983年发现,1990年发掘。共清理111座,分布于不足150平方米范围内。墓葬分布密集,排列有序,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一般长50厘米~70厘米、宽35厘米~50厘米、深10厘米~25厘米,墓向在40°~70°之间。墓坑经火烧烤,填土中含竹、木、炭屑、炭灰甚多,呈灰黑色。坑内人骨均腐朽无存。随葬品有陶器、石器。陶器均破碎,可辨其器形有圜底釜、三足鼎(釜形鼎或盆形鼎)、圈足盘等。石器有斧、锛、铲、钁、凿、刀、镞及臂环、耳坠等。陶器以夹砂陶为主,仅见少量泥质陶,烧制火候低;纹饰简单,仅见绳纹、篮纹。石器多见小型器,均为磨制。从墓坑短小和随葬品残缺表明,这是一处二次葬公共墓地。竹木炭灰标本,经碳14测定为距今3900年~4600年。同类墓葬还可见于附近的山岗等地,同属“石峡文化”的一个地方类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6、乡贤牌坊
乡贤牌坊位于封开县南丰镇侯氏宗祠前面。是清初侯村族人为纪念乡贤侯应遴而建。为八柱三门三楼木石牌坊,高约5.6米、通面宽7米、深2.08米,歇山顶,绿琉璃瓦剪边,脊饰鸱吻。如意斗拱挑檐。柱为方形花岗岩石质。明间两柱阴刻对联:“鸢喜天飞,杨翊清芬荣绰楔;鱼欣渊跃,昭彰雅化耀灵祠”,坊额为“鸢飞鱼跃”。背面对联:“乡非阿好覃恩赐;贤有-也泽垂”,坊额为“光前裕后”。正门两侧边柱脚各镶嵌一块水波纹大理石抱鼓。牌坊左右围墙下部各镶嵌4幅石质动物花卉浮雕。该牌坊造型美观,工艺精细。侯应遴,开建二都(今侯村)人,生于明代。由选贡任广西容县知县,为官廉正,逢荒年,集资济贫。又藤县、北流两邻邑缺官,当地父老赴道请求应遴兼摄政事,侯允之。晚年辞官归田后,热心修庙、筑路、架桥等,深得乡人敬仰,被誉为乡贤。1985年封开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7、莫宣卿墓
莫宣卿墓位于封开县渔涝镇锣鼓岗,墓始建于唐朝,历代有重修。墓向西南,墓为太师椅形,正中墓碑高86厘米、宽40厘米,刻有“唐朝状元讳宣卿莫公大人之墓”,碑前有拜台,墓台前后占地约100平方米。1988年,其后裔及各方人士捐资重修。建有砖石牌坊,为四柱三间三楼式,两边设耳房。牌坊上横书“岭南首魁状元莫宣卿墓园”。莫宣卿,字仲节,文德乡人,幼年丧父,随母梁氏改嫁到开建(今南丰镇金楼村),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中状元,年十七岁,为两广第一个状元。莫宣卿初留京入翰林院,后迁台州(今浙江省)别驾(四品)。惜未到任即死。著有“莫宣卿诗集”,惜已散失。仅10多首见于《全唐诗》、《粤诗蒐逸》、《封川县志》、《开建县志》等。1993年封开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8、龙嘴岗墓群
龙嘴岗墓群位于广宁县南街镇巷口村。年代为战国晚期。1995年~1996年在龙嘴岗西南山脊清理15座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规模较小,但墓向较为一致,在8°~45°之间。最大的一座(14号墓),长4.15米,宽2.56米;最小的一座(10号墓),长1.62米,宽1.2米,似为小孩墓。墓坑的长宽比,多数是3:1,少数是2:1。8号墓底部有较浅的腰坑,内无器物,是腰坑作用退化的表现。7号墓与14号墓有棺椁痕迹,可惜早期已被盗。因施工破坏,这些墓残深0.3米~1.1米,随葬品最多的有45件。除2座墓仅见陶器外,其余各墓均有铜器,其中8座墓随葬有兵器。本墓群出土随葬品共230件,其中铜器166件,陶器42件,砺石22件。器种有铜器鼎、盘、铎、戈、长剑、短剑、矛、镞、钺、斧、锛、削、刻刀、刮刀、凿、锯等,部分器身有“王”字形纹样。陶器瓿、碗、盂、钵、杯、盒,少量碗施黄绿色釉,纹饰主要有方格纹、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9、利羊墩墓群
利羊墩墓群位于封开县北部南丰镇郊约1公里的封(开)、怀(集)公路东侧,距贺江东岸约0.5公里。1988年9月发现,1989年秋冬发掘,共清理古墓55座,其中战国至西汉早期墓38座,其余为西汉晚期至明清时期墓葬。利羊墩战国至西汉早期墓出土随葬品共计170多件,包括陶器、原始瓷器、青铜器、铁器和玉、石器等。陶器59件,器形有瓮,罐、罍、瓿、盒、洗、碗、豆等。原始瓷器30件,胎质致密呈灰白色,青灰釉匀称有光泽;器形有碗、杯、盅、孟等。青铜器49件,器形有斧、锛、锥、凿、刮刀、钺、剑、短剑、戈、矛、镦、镞、鼎、带钩等。铁器4件,器形有锸、刮刀。其他有陶纺轮6件,均为算珠形。砺石14件,多为方条形,有的四面有磨光。玉玦、和玉环共7件,石质均为页岩,玉质为高岭岩。该墓群形制结构,除19号墓为带斜坡墓道的凸字形单室土坑墓外,其余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有腰坑的约80%。腰坑有圆形、长方形或小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0、华表石摩崖石刻
华表石摩崖石刻位于德庆县回龙镇。华表石,又名锦石山、锦裹石。明万历初年,瑶民-,明王朝遣两广总督凌云翼亲率大军在罗旁一带平定瑶乱。平息后,见罗旁对面之石山,如巨大华表直插云天。于万历七年(1579年)时已升任南京兵部尚书的凌云翼,命人在石山南崖峭壁上刻上“华表石”三个大字及四行题款128字以纪功。字距为0.7米,题款小字,楷书阴刻,每字高0.24米,宽0.21米,内容为:“钦差总督两广军务兼理粮道带管盐法兼巡抚广东地方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今升南京兵部尚书太仓凌云翼;钦差总督两广口口兼理粮道带管盐法兼巡抚广东地方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临武刘尧诲;巡按广东监察御史内江龚懋贤;巡按广东监察御史当涂梅淳。万历七年已卯季冬吉日题。”华表石题刻为当时广东著名书画家黎民表所书。其题刻在省内少见。刻于华表石南面的峭壁上“华表石”三字为楷书阴刻,每字高4.2米,宽3.3米,是广东古代最大的摩崖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