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中山市旅游
中山市文物古迹介绍
1、郑观应故居
郑观应故居位于广东中山市三乡镇雍陌村。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坐北朝南,为硬山式砖木结构,前后两进,中间天井加盖改为住房,面积约204.5平方米。1903年郑观应出资为其父郑文瑞而建。现故居门额镶嵌一块长2.35米、宽65厘米的石匾,楷书阴刻:“秀峰家塾”四字,落款:“光绪二十九年孟春立”。有灰雕、墙画。屋内保存有木雕镂空神楼、神台,并雕有人物、花鸟、狮子等,具有中山清代的雕刻艺术特色。屋内还存有:“奉旨出使暹罗查办事件”、钦命广西分巡左江兵备道两块木匾(已破损)。该故居现由郑福田代管和居住,保存良好。郑观应(1842-1921)是中国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最负盛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实业家,中国近代史上改良主义的杰出代表,著有《盛世危言》。故居现状郑观应故居位于三乡镇雍陌村,郑观应(1842-1921)是中国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最负盛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实业家,中国近代史上改良主义的杰出代表,著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珠江纵队司令部旧址(古氏宗祠)
珠江纵队司令部旧址位于中山市五桂山镇槟榔村。原为古氏宗祠,由乡绅古腾芳兄弟于清道光年间为纪念开村先祖古琪胜而捐资兴建,光绪九年(1883年)重修。祠为硬山顶,三间两进布局,面积1602平方米。头进为砖木结构,两边有偏殿,天井两边有廊,后进为抬梁式木构架。1943年7月,南(海)、番(禺)、中(山)、顺(德)游击区指挥部从禺南迁来此地。1944年10月1日,中共广东省委和省军政委员会在这里召开了有珠江地区指挥部、粤中、西江、珠江二个特委领导参加的干部会议,筹备成立珠江纵队。1945年1月15日,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公开宣布成立,并以此作为司令部的办公地点及举行各种会议的会址。解放战争期间,古氏宗祠仍为中山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指挥部。1990年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双美桥
双美桥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北街新市社区,建于明代洪武元年,由驻榄都第一任巡检陈冲突所建。该桥为单孔石桥,长18.5米,宽3.16米,高4.5米,现该桥保存尚好。双美桥原是横跨水色匝,南连永宁北村北街,东接蓝田大街的主要交通枢纽,随着经济发展,其功能逐渐被距10多米之远的一座平坦开阔的水泥隐桥替代。桥为南北走向,南有8级步级,北有10级步级。东面上方石刻为“康熙伍拾伍年丙申孟冬吉旦岁进士何圣强重修”,下方石刻为“双美桥”,上款:“嘉靖岁次辛酉”,下款:“孟秋吉旦重修”。西面石刻为“道光贰拾年岁次庚子十月十一日阖乡重修”。约15米长的水色匝,弯弯曲曲地从西端不知名的角落流过双美桥,站在双美桥上,感慨它600多年的风雨沧桑。双美桥在1990年被公布为中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浦江世泽坊
“浦江世泽”坊位于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濠头村,建于明代崇祯九年(1636年)。据义门郑氏家谱记载:“崇祯九年(1636年)丙子,邑侯虞国镇赠坊。曰:‘浦江世泽’,‘昭世褒崇‘。雍正八年(1730年)庚戌重修。”该牌坊为四柱三间三楼牌坊,以花岗石雕凿构筑。楼为歇山顶,三楼顶均用石雕斗拱承托,高约9米,柱下镶嵌抱鼓石。牌坊横匾原字样曾用水泥覆盖,改为中山县濠头中学,后得复原。是中山市最早的牌坊建筑。现保存完整。花岗石雕凿构筑。楼为歇山顶,三楼顶均用石雕斗拱承托,高约9米,柱下镶嵌抱鼓石。牌坊横匾原字样曾用水泥覆盖,改为中山县濠头中学,后得复原。是中山市最早的牌坊建筑。现保存完整。201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冯氏宗祠
冯氏宗祠位于翠亨村东部,是孙中山幼年读书处。建于清代前期,坐西朝东,占地118平方米,砖木结构。冯氏宗祠是翠亨村冯姓人家的祠堂。清代后期曾作为翠亨村村塾使用,主要招收农家子弟学习四书五经,进行启蒙教育。清光绪元年至四年(1875~1878年),孙中山曾在此读书,并对塾师只要求学生背书而不给学生讲解的教学方法提出质疑。在此期间,孙中山与陆皓东等同学结为好友。冯氏宗祠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多次对该祠堂进行保护性维修。冯氏宗祠,为硬山式砖木穿斗抬梁混合结构,抬梁为瓜柱形穿斗。二进四间并辟有厨房建筑布局,二进前置有天井。2000年11月29日,市人民政府把冯氏宗祠确定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曹边武侯庙
曹边武侯庙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南区北台社区曹边华立大街尾,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中华民国八年(1919)、2000年重修。建筑坐北向南,三间两进,两进间夹一天井,面阔11.28米,进深16.93米,面积约191平方米。硬山顶,博古脊,素胎瓦简,绿釉瓦当、滴水,青砖墙。头进为凹门廊,有木雕檐板,檐墙墙楣与内墙墙楣皆有壁画。后进为硬山搁檩结构。该建筑体现了中山清代坛庙建筑的风格,有一定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崖口遗址
崖口遗址位于南朗镇崖口村海边沙丘上,主要出土的历史遗物有泥质灰陶瓮。据考究为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的文物。其形体较大,通高为59厘米;口径为35厘米;烧制火候较高,胎质较硬;器物多为侈口、卷沿外翻、广肩、深腹、下腹瘦长、斜收成小平底;器表多饰以“米”字纹。按出土的器物推断为战国时代遗存,属战国时代的文化遗物。另在崖口还出土了汉代的硬泥质陶罐、口径10厘米。泥质橙陶,直口、唇外翻、深腹微鼓、平底。肩饰一周凹弦纹,其下拍印方格纹,据遗物的考究属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的文物,还有小口壶等历史遗物,被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保护文物,上述文物由中山市博物馆收藏,均保存良好。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烟洲书院
烟洲书院位于西区长洲村,建于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年),由乡绅黄虞臣等创建。该书院坐北向南,三进三间布局,面积540平方米。硬山式顶建筑,前进和后进为砖木结构,二进为抬梁式木结构。前进二进间天井中间有廊,中座后座间天井两边有廊,均为卷棚顶。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该书院先后改名为“烟洲高等”、“初等”、“两等”、“第一简易小学”等学校,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及抗日战争时期,工农革命军和抗先队等共产党人曾在此进行办识字班、学习班等活动。现为烟洲小学。2008年11月8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公布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通知》,烟洲书院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中山县殉国烈士纪念碑
中山县殉国烈士纪念碑位于广东省中山市石岐区太平社区西山公园内,建于1927年。此碑是为纪念在1916年讨伐龙济光战斗中牺牲的烈士而由华侨捐建的,故又称“讨龙纪念碑”。现由主碑、石碑记和照壁组成,总面积约36平方米。纪念碑坐西南向东北,正中用篆书阴刻碑名,两边用楷书阴刻烈士姓名。碑两旁建有巴洛克风格的护墙,后方有一石碑记,前方有一照壁,上镶嵌有孙中山笔迹“天下为公”石刻。该纪念碑是中山市现存的唯一一个反映1916年讨伐龙济光斗争的纪念建筑。2008年11月8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公布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通知》,中山县殉国烈士纪念碑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北台康真君庙
北台康真君庙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南区北台社区共和南街2号民居旁,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1984年、1990年重修。建筑坐东北向西南,有左右两路,右路为三间两进。两进间夹一天井,左路单间两进。总面阔约17.38米,总进深约20.36米,面积约357平方米。右路为青砖墙,硬山顶、博古脊,素胎瓦简,绿釉瓦当、滴水。头进前廊有两根花岗岩石柱,上有石质枋、瑞兽托脚、雀替,墀头有花果灰塑,花鸟、人物木雕檐板,檐墙墙楣与内墙墙楣均有壁画。后进为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由四根木质金柱支撑。左路为硬山搁檩,檐墙墙楣有灰塑装饰。该建筑体现了中山清代坛庙建筑的风格,装饰精美,具有一定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马公纪念堂
马公纪念堂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南区沙涌社区应彪路,始建于1923年,1933年建成,是先施百货公司创始人马应彪为纪念其父马在明而建的。纪念堂坐北向南,建筑占地面积为1278平方米,分布面积约7620平方米。正门为四柱三间三楼排放,进门中央置有一重檐八角攒尖顶的“在明亭”,亭后正中为仿意大利罗马穹顶式的两层建筑“一元堂”,右边为仿英国钟楼式的三层建筑“南源堂”,左边为仿西班牙式的三层建筑“妇儿院”,均为砖木和混凝土相结合的结构,是中山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近代华侨建筑,2008年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泮沙遗址
泮沙遗址位于南朗镇泮沙村,属沙丘遗址。其遗物散布范围约300平方米,文化层已乱。所采集文化遗物有夹砂陶罐,陶色呈土黄色和褐黄色。纹饰有菱形方格纹、曲折纹,拍印纹,纹饰清晰,比龙穴出土的器形大,造形讲究,器壁较薄。根据出土遗物反映,属于商代晚期的文化遗物。陶瓮,高44厘米,口径27.5厘米。泥质灰陶,胎质硬。侈口,卷沿,沿面外翻,束领、度肩,深腹斜收为平底,最大径在上腹。器表饰“米”字纹。据考究,属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的文化遗物。上述文物由中山市博物馆收藏,保存良好。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龙穴遗址
龙穴遗址位于中山市南蓢镇龙穴村东南。年代为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面积约5000平方米。1986年发现,其后两次发掘共310平方米。出土陶器以夹砂红褐陶和泥质红陶为主,纹饰以绳纹、条纹、赭红色彩绘较常见,也有少量刻划纹、压印纹,主要器类有夹砂陶釜、罐、器座、支脚和彩陶豆、圈足盘。石器有锛、拍、饼形器、球以及打制的尖状器。1990年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中山市文物保护单位。此外,遗址附近还发现有铜斧、铸铜石范和饰曲折纹、云雷纹、夔纹的陶器,年代应晚至青铜时代。1990年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4、水洲山炮台遗址
水洲山炮台位于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沙边村的水洲山上,建于清代咸丰四年(1854年)。水洲山高24.71米,全山面积约8000平方米。清代期间水洲山四周全是水道,后为冲积农田,现正准备开发建厂。炮台偏东北可见中山港,东面是中山港公路,西南面可见中山城区。炮台占地面积660平方米,平面呈八角形圆形,正中设有三间室作驻兵用,四周共有十三个炮位,原有铁炮五支(已失)。炮台用夯土墙修筑,土墙高4米,厚0.9米。1990年被公布为中山市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5、沙涌文笔塔
沙涌文笔塔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南区沙涌社区文笔山上,始建于清代,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1988年重修,是沙涌村民为纪念马南宝抗元抚宋有功,同时也为了壮乡声、振兴科举功名而建。塔高约18米,底周长为13米,占地面积约23平方米。花岗岩台基,青砖砌筑塔身,外覆砂浆,塔呈笔尖状,简洁古朴,造型独特,塔身镶嵌“彩笔生花”石刻及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重修碑记。旧时曾有塔洞,重修时填堵,现塔身有部分损坏。该塔是当地少数尚存的古塔之一,有纪念意义,价值较高。2009年公布为中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6、长洲黄氏大宗祠
中山黄氏大宗祠位于中山市西区长洲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历代均有重修。该祠坐北向南,三间三进布局,中、后座置有左右厢房,其规模布局颇大,面积1600平方米。抬梁式木构架,前檐园盘形坐斗,上置如意斗拱,雕龙托脚。硬山顶,用蚝壳作外墙,龙船脊灰雕,槅扇装修部份的木雕精堪,灰塑、砖雕艺术品均保存完好。1990年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11月8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公布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通知》,长洲黄氏大宗祠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7、二圣庙
二圣庙坐落于太平村,相传是当地人为纪念康公真君、洪圣大王两位圣人兴建。1902年第二次重建,1966年“0”时期被拆除。1991年,由香港同胞筹资20万元按原貌重建,占地1069平方米,建筑面积312平方米。主体建筑为砖、木结构,庙内由辰居、天后宫、香亭、大殿、义勇祠等组成。手艺颇为精湛,集木雕、石雕、灰雕、陶塑于一体。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为神诞日,白天村民带着三牲、果品、冥纸等齐集于二圣庙,焚香拜祭康公真君和洪圣大王,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晚上也有“雾七姐”活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石仔庙
石仔庙,又称匡庐古庙。位于南朗镇大车村蒂峰山腰上,依山建筑,建于清代光绪己丑年(1889年)。该庙坐东北向西南,初建时用麻石构筑,后改为砖瓦结构。该庙并不大,深2.2米,宽0.9米。民国廿五年(1936年),在庙前加建平顶凉亭和护栏。庙前第一对石联为:神仙福地真人府,名士骚肠古佛心。背面对联为:洞卧云霞清意障,亭凝烟霭篆心香。第二对石联为:山入画图天乍晓,境催诗句月三更。庙额横匾隶书:匡庐古庙。庙门对联为:米石倪山处,尧天舜日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竹秀园三圣庙
竹秀园三圣庙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南区竹秀园社区竹园路4号民居旁,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及近年重修。建筑坐北向南,三间两进,面阔11.23米,进深19.2米,面积约219平方米。硬山顶,博古脊,青砖墙,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灰碌简瓦,青釉瓦当、滴水。头进前廊有木雕檐板,两根檐柱上有石质瑞兽托脚、雀替,人物、花鸟石雕墀头,涡卷状抱鼓石,三级花岗岩踏跺,花岗岩门墀。内山墙墙楣有花鸟、人物故事等壁画。该建筑体现了中山清代坛庙建筑的风格,具有一定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渡头雷氏大宗祠
渡头雷氏大宗祠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南区渡头社区云梯里1号,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光绪十五年(1889)、1999年重修。祠堂坐北向南,三间三进,面阔13.2米,纵深37.15米,面积约484平方米。硬山顶,青砖墙,花岗岩墙脚,博古脊。每两进间夹一天井,天井两旁有廊。蓝釉瓦当、滴水,门前台阶两侧各有一抱鼓石,头门前廊有四根石檐柱,石质瑞兽托脚、雀替、挑头,两侧有塾台。头门为硬山搁檩,中堂、后堂为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梁架由四根木质金柱支撑。该建筑为当地较为典型的清代祠堂建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