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河源市旅游
河源市文物古迹介绍
81、圣迹苍岩摩崖石刻
圣迹苍岩摩崖石刻位于连平县内莞镇小洞村圣迹苍岩岩口内右侧石壁,记载上党人、龙川知县韩京斥资修复圣迹苍岩的摩崖石刻。刻于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全文面积0.8平方米,每字径0.08米。阴刻楷书,文曰:“上党韩京,顷尝从此地,念境幽地僻,山水之佳,往往不减衡霍。然重罹凶焰,梵宇一空,为可深惜。今兹摄鼎龙川之三闰,遂辍己资而鼎新之,山态水容须改观焉。磨崖以记。绍兴戊辰周正吉日”。圣迹苍岩是连平历史悠久的老八景之一。1986年连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2、龙子山墓
龙子山墓位于和平县阳明镇东北4公里处的丰道村龙子山东坡。1986年发掘。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坑窄长,长2.8米,宽0.7米~0.85米,残深0.32米。墓向281°。人骨与葬具均已朽。随葬品主要置于墓坑的前后两端,共21件,有铜鼎、戈、钺、刮刀,其中鼎铸饰窃曲纹和圆圈纹;陶器有罐、盉,罐饰弦纹、篦点、方格组合纹,盉饰重圈纹与大方格纹组合;原始瓷豆,施黄绿色釉;还有一组11件玉玦,大小相递,最大的外径6.2厘米,最小的外径1.9厘米,磨制精美。1995年河源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3、紫金县农民协会旧址
紫金县农民协会旧址位于紫金县紫城镇永安居委会儒林街钟氏宗祠内。1925年至1927年紫金县农民协会在此办公。会长钟一强,他领导全县农会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指挥农民自卫军打击地主武装。钟氏宗祠始建于清朝中期,2003年按原布局重修。坐西南向东北,三间二进,面阔13.2米,进深15米。砖墙结构,大门开在左侧廊子间,门内置木质屏风。黄色琉璃瓦,硬山顶。内外墙花岗条石墙基,贴瓷砖。1987年6月,被紫金县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月,被紫金县委、县政府公布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84、胜利村塔
龙川新塔,也称胜利村塔,位于河源市龙川县佗城镇胜利村,矗立在一个小山坡上。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川新塔建设于明天启二年(1622)。为八角七级楼阁式,青砖砌成,每层有重檐,且设塔门。塔身底部有一面有一个大洞,可能是坍塌所至。塔身内部有两层,内层为空心直筒式,可能原有木构,顶部看到一些残存木料,摇摇欲坠;外层和内层之间设有螺旋式砖砌阶梯,可通到塔顶,但破坏严重。龙川新塔先後公布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河源龙川新塔被列为第八批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5、红军号兵训练所旧址
红军号兵训练所旧址位于苏区镇炮子村老寨岗。训练所成立于1929年8月,负责人是麦胜标同志(原红二师司号官),第一期训练班有学员7人,训练时间为2个多月,结业后分配到各连队当司号员,同年底,训练所迁至海丰开办第二期。训练所是一座民房,始建于清代,2011年重建,建筑面积100多平方米。2009年3月,被紫金县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11月,被河源市委、市政府公布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6月,被广东省宣传部公布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86、长沙大夫第
长沙大夫第位于连平县隆街镇长沙村的长沙大夫第修建于清乾隆年间,是赖家先祖赖运昭公获诰命连封三代“大夫第”所建,整体坐南朝北,三面环绕丘陵,大门(北面)前有半月型的池塘,池水四季充盈。大夫第建筑内部格局分布层次分明,房屋方正。前厅和中堂之间、中堂与主堂之间,修建的天井十分精美,天井内壁有形状完整的石刻花纹,天井地面由条石铺成,据说每一块条石对应了大夫第的一个房间。用作装饰的石雕木雕和彩绘,或花草,或动物,或人物故事,造型奇特,栩栩如生,精妙绝伦。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7、水西摩崖石刻
水西摩崖石刻在连平县田源乡肖屋村东南向约2公里处道旁石壁。系明嘉靖四十五年(1658米)总兵都督俞大猷等镇压李亚元等农民起义之后,班师回朝的纪功石刻。全文面积6平方米,镌60字,每字径0.20米,镌深0.05米。字体凌乱,深浅不一,疑为剑镌。全文为“明嘉靖丙寅岁二月初七日,总兵都督俞大猷、副使张子弦、参议诸公高、游击魏寇治统督汉土官兵,剿戳叛贼李亚元等二万余众,四月尽竣事,班师谨识。”1985年连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8、热水革命烈士纪念碑
热水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热水镇镇府背后的山岗上。1963年,热水人民公社为纪念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热水籍革命烈士,建立了该纪念碑。该纪念碑是方塔形,砖石砌筑,表面批搪石灰,尖顶,边长1.84米,高9米,2米高处灰塑腰檐,檐下四面嵌花岗岩石碑刻,南面碑刻镌刻纪念碑志,西面镌刻烈士芳名,东、北两面无字。檐上四面浮塑“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碑四周砌有八角形栏杆。2010年1月,被和平县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89、骆八十娘墓
骆八十娘墓位于紫金县中坝镇孙屋排村墩子上。为明代孙氏南迁的入粤始祖妣墓,面积约30平方米。墓坐北朝南,用花岗石砌筑,由坟堂、祭坛、墓碑构成,墓顶形似铁锅复盖。碑高0.70米、宽1.34米。阴刻碑文:乾隆三十三年重修。孙氏祖妣八十娘骆孺人墓,四大房同立。”保存尚好。骆八十娘,原居福建长汀县河田,于明永乐年间随夫孙友松南迁,定居长乐县(即今五华,中坝镇原属长乐县辖地)。1987年紫金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0、钟镇鲁墓
钟镇鲁墓位于紫金县苏区镇小北村枫树坪。为明代将军墓,占地面积约1300平方米。墓为灰沙夯筑,有墓穴、坟框、坟堂、祭坛和墓碑。碑高0.60米、宽0.43米,阴刻墓主人姓名和官职。清代重修,保存尚好。钟镇鲁,字天升,永安(今紫金)县人。明嘉靖年间,在南澳岛开打铁铺。“海倭侵岛”时,钟镇鲁因勇退海倭有功,被委任守备之职,官广东总兵官兼水陆挂印左都督。年老致仕,卒葬于此。1987年紫金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1、高安楼
位于和平县合水镇彰洞村的高安楼,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建后不久就被流寇烧毁,后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重修,重修的新房比原貌要高大,也更加华丽。高安楼是方围屋型,占地1100平方米,为三进三横式布局,四角建有碉楼,主体建筑坐东朝西。高安楼大门上镶嵌着青石匾额,上面浮刻着“儒林第”三字。门前立有两对桅杆甲,上刻“候选直隶州分州黄蔚楠率男贡生宝辉同竖,皇清道光二十七年冬月吉旦立”。高安楼大门门上建有三层仿楼阁式砖砌牌坊,特色鲜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2、杨村坳遗址
杨村坳遗址位于和平县大坝镇岭下村背后山岗,又名石林坪。属周代遗存。1983年发现。可分两期。第一期有陶器罐、钵,纹饰有夔纹、细方格纹、弦纹、篦点纹。有原始瓷豆、鼎,鼎有双耳,圆柱形足,内外施黄釉,腹、底印细方格纹,底部还见一组刻划符号,是少见之器。第二期有陶器瓮、罐,饰米字纹。原始瓷器瓿、盅、盂、三足盒等。还有青铜器斧、镞。可能是墓葬遗存。1986年和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3、卢屋嘴遗址
卢屋嘴遗址位于和平县附城新社村一座较平缓的山岗。考古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后段。1985年发现。遗址面积5000平方米。1986年试掘。文化层厚0.35米~0.45米,含红烧土块、炭屑。出土陶器有釜、罐、豆等,纹饰多见几何印纹,以曲折纹为主,其次是方格纹、长方格纹、叶脉纹、梯格纹、篮纹、重圈纹等。石器有梯形锛、有肩锛、凿、镞、砺石等。1986年和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4、在光顶遗址
在光顶遗址位于紫金县紫城镇东南较场村。考古年代为青铜时代。1956年发现,1956年发掘40平方米。文化层厚0.7米。文化内涵可分两大期。第一期陶器有釜、罐、鼎、器座、豆、碗、壶、器盖等,纹饰有绳纹、条纹、方格纹、篮纹、编织纹等。石器有凿、刀、有肩锛、镞、环。属夏商时期。第二期有陶器瓮、罐,纹饰有夔纹、云雷纹、圆圈纹、方格纹(多作组合纹)及米字纹、三角纹等,应属周代。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5、坑仔里遗址
坑子仔里遗址位于龙川县佗城镇西南坑子里山。年代为商时期。1956年发现。其后多次复查。文化层厚0.6米。出土较多陶器和石器。陶器有折肩凹底罐、浅盘细把豆、杯、圈足鸡形壶、纺轮等,纹饰以方格纹为主,还有曲折纹、双线方格纹等。石器有梯形锛、有肩锛、镞、戈、环等。据考察,部分遗物似为墓葬所出。1962年7月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6、羊公寨遗址
羊公寨遗址位于和平县大坝镇高发村东北面山岗上。年代为商周至汉。1983年发现。面积约3000平方米。陶器有凹底罐、圈足罐、瓮、豆,还有原始瓷豆,纹饰有方格纹、篦点纹、云雷纹、夔纹、水波纹、米字纹、方格戳印纹等。石器有锛、镞。青铜器有斧。遗物丰富,所属的年代跨度较大,是一处较重要的遗存。1986年和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7、文天祥二女墓
文天祥二女墓在太湖镇三角村苏坑北部山麓。墓的主穴碑文曰:“敕封护国仙神烈女定娘、寿娘合墓”,横批是“仙宫”。墓穴前两旁,石雕丹柱成对高耸。遮墙石盖栉比鳞次,火砖石灰围墙延伸抱拢。墓前有一偌大拜坪,碑座林立。《文山二女墓记》和《宋故丞相文信公二女墓铭》,东西分立。其间,有历朝创、修墓地善信捐题芳名录,有府、县官衙保护墓地告示、禁牌。碑、铭、记文皆有楷书镌刻,笔法遒劲,字迹仍清晰可辨。从追述当年文天祥戎马倥偬,捐输国难,到定娘、寿娘流落三角,憔悴以死,为父尽孝,以及乡绅仁人义举营葬,历数史实,凿凿有据。拜坪下有一小溪,迂回横亘。溪面,有一小石桥。相传:文丞相二女因避元兵,至苏坑过此桥,惧追,随投桥下,妹牵姐衣,并溺而死。农民见而捞其尸置于山麓,搜其身,有文天祥书一缄,遗谢叠山(注:谢叠山,又名枋得,南宋诗人,是文天祥的同科进士,同举义军抗元的战友。)托顾其二女,方知为文丞相女,遂具棺葬之。后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8、上洋遗址
上洋遗址位于连平县陂头镇莲光村基头岩下。考古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面积约2000平方米。1984年发现。文化层厚约1米。出土陶器有釜、鼎、罐、豆、纺轮等,鼎足造型丰富多样,纹饰有绳纹、方格纹、曲折纹等。石器有锛、镢、斧、镞、铲、刀、纺轮等。从遗物特征看,应属石峡文化。1986年连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9、连平合水塔
连平合水塔位于连平县忠信镇柘陂村塔岭山。建于明代。为六角七级楼阁式砖塔,六角攒尖顶葫芦状收刹,高约22米。底层壁厚0.65米,门高1.8米,宽0.65米。塔身外壁每层均有腰檐及假平座,转角柱做成竹节状。每层间设一门及三扇假门。现除塔内木楼层已朽外,余皆基本完好。1985年连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12月10日,连平合水塔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为第八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0、朝山遗址
朝山遗址位于连平县隆街镇西边的朝山。年代为春秋战国时期。面积1万平方米。出土陶器有瓮、罐、盅等,纹饰有夔纹、方格纹、叶脉纹、编织纹、篦点纹、方格凸点纹等,其中不少是组合纹。有的陶器上可见刻划符号。还有两件青铜剑,有剑格及喇叭形剑首。是否墓葬遗物,未能确定。1986年连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