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南省 > 衡阳市旅游
衡阳市文物古迹介绍
41、大渔村王氏宗祠
衡南王氏宗祠王氏宗祠位于衡南县栗江镇大渔村,始建于北宋嘉裕六年(1061年),时称崇本堂,是我省保护规模最大、最完整、最具南方典型、最有艺术价值的明代风格古建筑。元代毁于战乱,明永乐时进行过大修,清康熙至光绪年间先后六次维修和扩建,原名“楚南第一家”,明永乐十二年(1441年),衡州知府史中奉旨改为“衡阳第一家”(清嘉庆乙亥年仲冬重刊)。全祠由正堂、左右祠阁五栋联为一体,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特点和风格,门联、柱联保留了明代尚书湛若水、曾朝节、清代状元罗洪先等贤达名流的书法真迹。根据《衡阳渔溪王氏创修祠堂纪略》记载,祠始建于北宋嘉佑六年(1061),明永乐时复修。清雍正、乾隆、光绪年间历经维修。原名“楚南第一家”,民国29年(1940)再次修葺后改今名。祠为砖、石、木混合结构,石构较多。除屋梁是由木头拼装外,其余4根柱子和13条门框、门过梁、门坎,以及门厅、地面、台阶、踏步、水沟等,均用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2、曹炎烈士墓
曹炎烈士墓位于衡阳市祁东县步云桥镇老巡司村五组。曹炎,1920年出生于今祁东县步云桥老巡司村一贫苦乡村教师家庭。1943年秋考入贵州平越交通大学。后来,在中共上海交大地下组织的影响下,积极投入反内战的各项爱国政治运动,从此曹炎炽爱革命活动。1946年6月,他倡导成立学生的进步组织“知行社”,被推选为社长。12月,他召集同学签名,并组织举行--,抗议美军0北大女学生的暴行。1947年5月,交大开展护校反内战斗争,全校3000多学生上南京-,他是组织者之一,被国民党反动派作为共产党嫌疑犯列入重点缉捕对象。后在地下党的帮助下,脱险潜回家乡。1949年5月17日,曹炎组织教师、学生30余人赴四明山参加祁邵衡游击纵队,并在纵队任政治部主任。同年6月3日凌晨,在黄陂桥与国民党军队战斗,不幸被俘就义。1988年上海交大同学会牵头兴建曹炎烈士墓。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上海市委书记江泽民为曹炎烈士墓题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43、白果广公家庙
白果广公家庙位于湖南省衡阳市衡山县白果镇街上。为黄周氏族的一个宗祠,历史悠久,为皇封之家庙。根据《衡山白果黄周氏七修族谱之创修家庙纪略》记载,广公家庙始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为纪念黄周一代祖元朝鉴国大夫周惟瑕(广公)所建。清雍正、乾隆、光绪年间历经维修。经多次维修现保存完好。广公家庙高大雄伟,规模之大,形成其独特的风格,是研究我国古建筑艺术及古宗祠建筑风格演变不可多得的珍贵遗产。建筑以官式建筑(如:大木结构、斗拱等的造型)结构为主体,又结合了当地民间的风俗特点。门厅上方为戏台,正殿为宗本堂,中厅为和议堂,前厅大门门额、门框及22根石柱高高耸立,盁联工整并雕刻二龙戏珠及元、明、清历代文官塑像。中后厅内顶棚间装有圆斗如意澡井,檐枋下有十字牌科斗、如意斗拱等,形式与手法均别致多样;其戗角卷尾和山墙卷尾多做成龙虎、如意等花纹,拱眼内则多刻花草纹样,极具湘南地方特色,祠内外所有木刻、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4、衡山窑遗址
衡山窑系湖南境内继唐代长沙窑之后兴起的彩瓷窑口,时代宋、元;位于,从湘江村的渡口边向北,直到永平村的成家滩。1982年、1983年和2000年,清理了两座龙窑、一座圆窑和一座葫芦形窑以及窑址堆积物。衡山窑的产品有碗、碟、盘、杯、盏、钵、盆、壶、瓶、罐、坛、炉等。特征胎质坚硬,瓷土一般不带砂。胎色瓦灰、赭灰或作猪肝色,少数呈褐红色。釉色除青黄色透明薄釉外,彩釉以深浅不同的绿、蓝、褐三色为主。绿色中有草绿、豆绿、冬瓜绿、孔雀碧和蓝绿;蓝色有宝石蓝或蓝灰;褐色中浅者油黄、浅棕,深者呈板票壳色或酱黑。装饰手法有粉地彩釉绘花、釉下彩、釉上彩、印花、刻划与雕塑等。印花习见于碗、碟内壁,印圆形满花图案,内容有莲花、牡丹、菊花、水草、鸳鸯、游鱼、吉祥语“金玉满堂”等。有些花朵或文字作开窗式装饰。刻划花习见于莲花碗、莲花纹器盖、草叶纹香炉等,也有使用梳篦刻划装饰或刻划牡丹纹的。雕塑仅见于人物雕塑瓶。粉地彩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5、刘氏大屋
位于常宁市三角塘镇罗田村(现为双湾村)的刘氏大屋,有着浓郁的庄园风格,历经200多年,仍保存较为完整,目前在整个湘南地区都不多见。勾镂的窗花,对称的天井,飞翘的檐角,坚固的0,设计合理的粮仓以及一些精致的小部件,无不彰显着当年刘氏大屋的繁华和兴盛。据《刘氏族谱》记载,刘氏先祖是常宁荫田镇人。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0年),刘氏后人为人正直且经商有道,在创造了一定的财富后,觉得祖辈所在的荫田镇村落不够开阔,便有意另寻一处“风水宝地”定居。于是,他们一路沿着进城的方向寻找,后相中了三角塘镇原罗田村一处地势甚为平坦、视野开阔的“宝地”。刘氏便携家眷搬迁至三角塘镇斥资建了一座占地近4000平方米的豪华庄园。因为刘氏所建,后人们将这里称作“刘氏大屋”。大屋坐东朝西,拥山倚水,属于砖木混合结构。屋顶全部由小青瓦覆盖,墙体为跌落式山墙,青砖青瓦占据了房屋大部分结构。大屋的整体建筑结构以刘氏宗祠为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6、陆家新屋
陆家新屋是衡阳市区为数极少的古代湘南民居建筑之一,整个建筑装饰十分讲究,木雕、彩绘、堆塑内容丰富,工艺精湛,是研究晚清民居建筑及见证1944年衡阳保卫战历史的罕见遗址。“陆家新屋”是由陆成祖(1838~1891)出资兴建,于1887年落成。,湖南省衡阳市人。生于清道光18年(1838年),4岁葬父,由其兄陆成珽抚养成人,后在湖北加入曾国藩湘军,屡立军功,被保举为记名提督,曾统带襄河水师正左营,襄河水师健捷营,襄河水师健捷左营,统领陆军成胜左、右两营,被授予振武将军衔。他清光绪17年(1891年)陆成祖去世,享年54岁。由于这座古建筑保存完好,现被辟为旅游点。值得一提的是:在1945年抗日衡阳保卫战期间,这座建筑是日军黑濑联队的指挥部。据有关史料记载,在攻打衡阳的战争中,日军这个联队负责攻打张家山、枫树山守军阵地,战斗异常残酷。为了攻占这两个阵地,日军不断地使用“人海战术”,每次冲锋都用一个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7、水口山铅锌矿冶遗址
水口山铅锌矿冶遗址位于常宁市松柏镇和水口山街道,远溯于汉,延续至今,分布范围达120公顷。遗址主要包括地面遗迹和地下遗迹共19处。地面遗迹由工业遗迹和革命遗迹组成。工业遗迹有:龙王山矿石采选场遗址、水口山第三冶炼厂早期建筑群、水口山铅锌矿办事公署旧址、红色会堂旧址、水口山铅锌矿办公大楼、水口山铅锌矿早期住宅群、水口山铅锌矿专家楼旧址、水口山铅锌矿职工医院旧址、铅锌矿影剧院旧址、铅锌矿职工理发店旧址;革命遗迹有:康汉柳饭店旧址、水口山工人骨干会议旧址、水口山工人秘密聚会旧址、水口山工人俱乐部成立会旧址—康家戏台、刘亚球旧居等。地下遗迹主要有:老鸦巢冶炼遗址、水口山铅锌矿2号、5号矿井及斜坡式矿井(忆苦窿)。水口山铅锌矿是一个有确信史的千年古矿冶遗迹,“官办史”在我国铅锌矿冶史上独一无二。其冶炼技术在不同时期均代表我国铅锌矿业的领先水平。水口山铅锌矿又是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早期亲自开辟的工人运动阵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8、曾熙故居及墓
曾熙故居慈德堂,坐落在衡阳县石市镇石狮村石狮口,建于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慈德堂历130年霜剑风刀,尚余两进,余皆坍塌,如今曾熙故居经过一年多的修复,焕然一新。慈德堂内有长方形草坪、围墙,围墙外有一条小河,跨过河上的小石桥,前方是一片荷塘,每到夏天荷花盛开,一望无际。堂后一排青山,古木参天,分外秀丽。慈德堂建筑的外表全部采用青砖所筑,远远望去,建筑给人以大气的感觉,门前的四根柱子更是独具特色,建筑后面一片山林,树木茂盛,建筑在山的衬托下秀美而典雅,肃穆而庄重。故居内陈列的生平事迹以曾熙先生家乡求学、兵部救国、致力教育、海上扬艺四部分为主线,围绕先生生平及“书画文献”这一核心,展出具有代表性曾熙书画作品真迹复本(包括书画创作和临书作品),展览精选先生之翰黑书札,强调书法与中国学术文化的天然联系,彰显书画背后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突出先生对书画研究与书画学教育的贡献。重修后的曾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9、衡阳抗战纪念塔
衡阳抗战纪念塔时间为1947年。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岳屏山顶,此为衡阳军民英勇抗战的纪念建筑。1944年,日寇在攻陷长沙后,以10万兵力进攻衡阳。衡阳军民奋起抗击,从6月23日至8月8日,毙敌约两万,伤6万,我方军民伤亡近两万人,当时衡阳守军仅两万人。奋力抵御敌军10万余人的进攻,孤军鏖战47天,最后全军覆没,在中国抗战历史上写下了极为悲壮的一页。此战迟滞了日军企图打通大陆交通线的战略行动,有利于全国的战局。当时,重庆《新华日报》发表社论《向衡阳守军致敬》。经南京国民政府批准,于1947年8月10日,举行衡阳抗战城奠基典礼,同时兴建抗战纪念塔,于1948年4月15日竣工。塔为砖石混合结构,通高18.16米,基座八角形,基高1.5米,边长4米,台上围以石栏杆。塔座高4.3米,边长两米。塔身为长方形,南北嵌汉白玉碑,上镌“衡阳抗战纪念城”,系1984年维修时,由省政协主席程星龄题写。塔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0、黄庭观
黄庭观位于中国湖南省南岳衡山集贤峰下,白龙潭东侧,距南岳镇1公里。始建于唐初开德元年(公元816年),五代时名魏阁,后宋徽宗赐名“黄庭观”至今,是南岳古镇景区的一座羽流道观。黄庭观依山临壑,叠石而成。它两进三厢,亭横于前,观宇纵连于后,仍保存古式建筑的面貌。是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所单位之一。据《南岳志》记载:黄庭观是唐初开德元年(公元八一六年)所建。五代时,楚王马希声重修后,名叫魏阁。阁内有魏夫人的石雕像一尊。据《南岳志》记述:宋景祐年间,仁宗赐观名为“紫虚元君之阁”,是依照唐朝大历三年(公元七六八年),大书法家颜真卿游南岳时所书《晋紫虚元君领真司命南岳魏夫人仙坛碑铭》的头衔而命名的。宋微宗崇尚道教,道教经典中最著名的真经为《黄庭经》,于是赐名为“黄庭观”。历元、明、清各朝,屡有修建。现存建筑为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重修。凡三进,一进为路亭。正门额镂“山不在高”,门联为:“欲向西池谒王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1、云集窑
云集窑遗址群位于衡南县新县城云集镇云集村,临湘江西岸,呈带状分布,规格大、数量多,在全国也不多见。云集窑为民间龙窑,始建于唐代末年,兴盛于宋代,终于元代,烧造时间400余年。云集窑是我省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时间最长、贮存量最多的古窑址群之一,对研究我国陶瓷发展有着重要价值。云集古窑遗址坐落在湘江沿岸云集黄金村,现存窑址八座,曾在1997年考古发掘出土两条五代至北宋的龙窑和大批器物标本以及珍贵文物。其中2号龙窑,长达50米,前后有二道由4个匣钵垒成的挡火墙。如此之长的二次投柴孔且保存完好的龙窑,在国内尚属首次发现。2号窑上层覆盖的堆积物近三米,在二米左右处分别出土了刻有“太平兴国四年”、“衡阳县界窑”和“黄竹下窑”的铭文器物和窑具,在同一窑内出土三件标年器、定名器,这在全国是非常罕见的。出土的大量铭文器物的数量,在我国其他古窑址中相比较,出土铭文器物也是比较多的,特别是金玉满堂、天下太平、福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2、刘亚球旧居
刘亚球旧居位于水口山铅锌矿区中部,始建于1952年,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坐南朝北,东西长方形布局,共八套间房(刘亚球居东起第二间),砖木结构,土砖砌成,表层覆以白沙灰,青瓦屋面,歇山顶,屋顶有隔热防漏层。2013年3月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亚球(1904—1984):湖南衡山县人,17岁到水口山铅锌矿做工。1922年任水口山矿工人俱乐部通讯员,从此走上革命征途。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工农革命军,历任红军独立师第三团政委、红六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红二方面军四师政委、八路军一二0师政治部民运部长、湘南地委书记兼支队司令员和政委。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郴州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1950年夏,主动请求到水口山工作,任水口山矿务局筹备处主任,后任副局长、代理局长,组织探明水口山矿区的金属储量。历任中共湖南省委候补委员、湖南省总工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特邀委员、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3、堰城城址
位于大浦镇堰桥村遗存的堰城城址,其完整的夯土城墙、护城壕沟、地下文化堆积等,在我省汉代城址仅此一处。堰城城址地处衡阳盆地东北边沿,位于大浦镇堰桥村中部,当地小地名“城里院”,其坐落处地理环境属山间平地,地域宽广,地势由南向北微微倾斜,缓缓延伸至湘江之濒。从小生活在附近的村民陈从伟告诉记者,原来城墙比现在要高,后来在六、七十年代,村民对城墙进行挖土施肥,高度降低了许多。目前,生活在堰城城墙里的还有三十多户居民。他们告诉记者,听老人讲述,城区原来有六十四条巷子,三十四个马厩。不过这些传说有待考证,但也许可反映当时堰城的规模。经考古专家考证,堰城城址整体平面略呈椭圆形,占地约十二万平方米。城墙最高有五米,最低也有三米,城墙最宽处有七米,最窄也有四米,全部都是采用黄褐色粘土夯筑而成。城内地势平坦,地表可零星发现汉代陶片。城址东部有一条名叫“堰子”的小溪流过,与城墙外侧低洼的水渠相连,形成围绕堰城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4、曾木斋故居
曾木斋故居位于湖南省衡阳市耒阳市上架乡古楼村4组,建于清光绪年间,座东南朝西北,砖木结构,屋高两层,宽五间,硬山顶,左右出三字山墙,建筑面积440平方米。该故居为民间独体建筑,锁筒子屋样式,屋后倚香府当山,门前临无名港,远望对面岭。通面阔20米,进深22米,曾木斋故居基础布于高0.7米的台基上,前设檐廊,立檐柱两根,檐内大门居中,设双开实踏门页,入大门为中堂,堂后设神龛,两侧设门与次间相通,屋上无梁架,山墙搁檩,盖双坡硬山瓦顶,两侧出三字山墙封檐。1876年,曾木斋在这里出生并度过大半生革命生涯。该屋一直由其后裔居住,并负责日常保养及维修,整体基本保存完整。屋上大面积的清水墙面、平直的三字山墙、四分五水瓦顶、锁头形样式等,表现出典型的地方风格和湘南营造形式。曾木斋故居是与曾木斋有着直接联系的重要场所和物质遗存。1876年,曾木斋出生在故居里,并在这里度过他青少年时期,现故居仍遗存有曾木斋生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5、南岳摩崖石刻
南岳摩崖石刻时代为南北朝至近代。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山,众多的摩崖石刻不仅具有书法艺术价值,而且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南岳为历代帝王封祀之名山,既是道家渊薮,又是佛教圣地。此处层峦叠嶂,古木森森,寺观星罗棋布,楼阁交相辉映。历代文人骚客纷至沓来,如东汉刘桢,西晋陆机,南朝宗炳,唐张九龄、李白、杜甫、颜真卿、柳宗元、韩愈、李泌、裴林、刘禹锡,宋苏东坡、黄庭坚、胡安国、胡宏、张栻、朱熹。明张居正、徐霞客、王夫之等均在此留下了足迹。他们在南岳吟诗作赋,题壁勒石,难以计数。虽历经风雨沧桑,目前仍有摩崖石刻约400处。《南岳志》载,唐及唐以前的3处,宋14处,明54处,民国31处,近现代27处,主要集中于南台寺、福严寺、祝融峰、方广寺等名胜古迹景点。时代最早的为“南台寺”3字,每字80厘米见方,款署“梁天监中(502—519)沙门海印”。字数最多的为弥陀寺石壁上的《还丹赋》,24行355字,隶书,字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6、蒋家窑遗址
蒋家窑遗址唐宋青瓷窑址。位于衡阳市珠晖区东阳渡镇蒋家祠一带,居湘江东岸。方圆1000米左右,共发现窑址20余座。此处地势平坦,窑床遗址大部分用匣钵垒筑而成。1974年考古学者配合筑路工程清理古窑1座。该窑为龙窑式,窑床斜面长33米,窑墙用双层匣钵垒砌。窑具中有圆筒形匣钵,承垫物有环形乳钉状垫圈、三岔形和四岔形支托。主要器形有碗,盏、盏托、盆、钵、缸、壶、瓶、尊、烛台、砚和工具等:其中如军持、高足式盘座、盏托,刻花类壶、瓶等,过去很少出土。碗、盘托,盘现葵花形器口和荷叶边器口3胎色为赭灰或浅灰,仅个别制品因氧化程度不同而呈褐红色。一般不施底粉,釉色以虾青为主,少量为青黄、青灰色。釉质光洁莹润,也有小开片或作冰裂纹开片的,釉汁往往不到底。其制作工艺,除素釉外,常采用刻花、印花、雕塑,个别器物上有赭、黑色书写的年号与文字。雕塑为圆雕和浮雕两种。圆雕多乌龟形装饰,浮雕多莲花瓣装饰。印纹多在碗、盘、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7、周旭公祠
周旭公祠始建于民国十八年,即公元1929年,是周氏二十世嗣孙陆军上将周斓发起修建的。它位于祁东县白鹤街道黄龙居委会(原源山村老祠组)。根据周氏族谱记载,周氏原是江右泰和县人,元末周氏始祖仪公举家迁往我县,后分为鹏鹗旭幽四房,其中旭公后裔徙居源山。额上刻“周旭公祠”,庄严肃穆,楹联“牧野陈雄师名芳万代,濂溪阐理学德泽千秋”镌刻两侧。祠堂是典型的四合院布局。祠堂正殿为传统砖木结构建筑,台基以及墙裙为砖石垒叠,接砌青砖至顶,覆以黑瓦,主体梁架为抬梁与穿斗混合式的木构架。梁上的浮雕花木细腻,飞禽走兽栩栩如生,技艺已不是今天的木匠所能为。中间斗拱成正四边形,四角采用三角雕花点缀,正方形内部又被三角形切割成大八卦阵,大八卦阵内连一个小八卦阵,小八卦阵中间呈圆形,内嵌雕龙。堂左墙上存“新建周旭公祠堂记”石碑,该记为周斓亲撰,其侄子周树堂书写。字迹清晰隽秀,刻字匠人亦现功底深厚。正殿的左右均为两层厢房,外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8、蔡侯祠
蔡侯祠及蔡伦墓时代为清。位于湖南省耒阳市城关镇。此为东汉造纸术的发明家蔡伦的纪念建筑。蔡伦发明造纸术,受封为龙亭侯,后人在其故宅旁建祠祀之,故名。南朝《荆州记》:“蔡子池在县西南里许,蔡伦故宅旁,伦始以鱼网造纸,县人犹多能造纸,盖蔡伦遗业也。”元至元四年(1338),陈宗义撰《重修蔡侯庙记》云:“昔蔡伦于池边造纸,汉时封侯,不知何代于池畔立祠设像,因名蔡伦庙。”蔡子池长方形,长198米,宽45米,环池砌石,有桥横卧池上。池后为蔡伦祠,为清末重建,20世纪80年代又加固维修。砖木结构、单檐、红墙、小青瓦。祠长23.4米,宽17.4米。门额镌“蔡侯祠”三字。门联曰:“芳池月映,故宅风存”。进门为过厅,左右各一室。过前厅为天井,环天井有走廊。左廊置张飞槽,右廊置谷朗碑。再进为享殿,殿长10.6米,宽4.5米。后为观音堂,祠前有六角亭,亭中有石鼎,上镌“宝鼎”二字。鼎下部作鼓形,中空、四面有缨络浮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9、耒阳凌云塔
凌云塔又名青麓塔,俗称青龙塔,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耒阳知县张应星建。凌云塔为楼阁式砖石塔,坐北朝南,七级八楞,中空,通高29米,置于高0.6米的石台基上,台基边长5.76米。塔各级出檐,檐角飞翘,塔顶置铁质葫芦宝瓶,由下至上逐级渐收。第一级塔身以红砂石构筑,底边长4.3米,檐高4.1米,余均以青砖砌筑。第一级四向辟拱券门,南门门额镌“云梯初级”,其余各级辟3门。同时塔身下面部分施鳌鱼、力士、龙、狮、云气、卷叶纹等雕饰。塔内沿塔身施夹壁踏步可登各层,外壁辟6个拱券窗。一、二层塔心室平面为四边形,余为八边形;室顶分别为券顶、平顶和穹窿顶。凌云塔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距今已近300年,是我省为数不多的始建年代较早的古塔之一。凌云塔修长挺拔,相对于湘南大多古塔的雄浑敦实,其形制有独特之处,无名氏有联称“塔尖似笔,倒写天下文章”。其塔心室也形制多样,平面有四边形、八边形;室顶有平顶、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0、夏明翰故居
夏明翰故居位于衡阳市衡阳县洪市镇礼梓村余家组,又称“合家堂”。故居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70余年。为典型的清代湘南民居建筑,大院坐北朝南,土砖木结构,除北边外外墙青砖砌筑,北边为土砖墙。大院二进六厢,共有房屋45间,面积2316平方米。夏明翰(1900—1928),字桂根,衡阳洪市镇人。生于湖北省秭归县。夏明翰跟随祖父母在湖北、江西等地度过童年时代,12岁随全家迁回衡阳。少年时代的夏明翰就受到了父母追求科学民主和维新变法思想的熏陶,养成了爱读书善思考的习惯。1917年春,夏明翰进入湖南省立第三甲种工业学校读书。在校期间,他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读进步书籍,并参加-和反对军阀的活动。1920年秋,经过五四运动洗礼的夏明翰来到长沙,结识了毛泽东、何叔衡等人。1921年秋,进入湖南自修大学,并经毛、何二人介绍加入了共产党。入党后不久,便在湖南自修大学附设的实习学校任教务主任,为湖南培养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经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