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苏州市 > 姑苏区旅游
姑苏区文物古迹介绍
耦园
位于平江历史街区小新桥巷7号,三面临河,一面沿街,宅园总面积8000平方米。耦园东部旧址原为清雍正时保宁知府陆锦所筑“涉园”,光绪初年,湖洲沈秉成购得涉园废址,聘名画家顾芸等设计,营筑宅园。因宅之东西各有一园,又寓夫妇偕隐之意,故名偶园。1932年,杨荫榆于此创办二乐女子学社。1939年,史学家钱穆携眷寓居东花园,1958年,苏州振亚丝织厂用作工人疗养所、宿舍、仓库、托儿所。1965年部分向社会开放,1994年全部开放。耦园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耦园是布局独特的庭院式园林,住宅居中,园分东、西,园宅之间以重楼联通。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钱伯煊故居(钱宅)
钱伯煊旧宅,在临顿路县桥巷,1998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钱伯煊(1897-1986)著名中医,苏州人。建国后曾在北京任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妇科主任。第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86年8月17日病逝于苏州。故居坐北朝南,两路六进。东路第三进为大厅,面阔三间10.4米,进深8.3米。屋顶举折较平缓,梁架扁作,前后翻轩,山雾云、棹木、荷叶凳等雕刻线条柔美。东西壁画贴砖细墙裙,有圭脚。古镜式木础。具有建筑风格。厅前“世德流芳”门楼,砖雕纹饰古朴。两进后楼朝代较晚,有清末状元陆润痒所题“吴越世家”门楼,西路花园已残,尚存花厅和廊、亭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潘祖荫故居
苏州望族潘氏,世代门第显赫,状元、探花、翰林、举人不胜枚举,享有天下无第二家之誉,苏州民间称之为贵潘。因其迁自徽州大阜村,故又称徽潘。平江历史街区的南石子街(6~10号)潘宅,历史上曾是清光绪年间军机大臣潘祖荫和弟潘祖年的住宅。此宅的主人却是潘祖荫的伯父潘曾莹。道光十四年(1834),潘曾莹的父亲,也即潘祖荫的祖父--历任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高官的状元宰相潘世恩,得到御赐圆明园宅第的恩赏,这对贵潘家族来说自然是无比荣耀的一件大事。后潘曾莹将南石子街旧居,特仿其父潘世恩京城御赐第格式,改建为坐北朝南的大宅,占地面积约8000多平方米。宅分三路五进,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苏州普济桥
普济桥位于苏州山塘街西段,跨山塘河。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建,因桥侧普济堂得名。乾隆五十八年(1793)、道光二十一年(1841)、民国14年(1925)重修。三孔石拱桥,花岗岩砌筑,南北走向,拱券纵联分节并列砌筑。全长38.69米,中孔净跨9.16米,矢高4.37米,桥面中宽4.05米。南次孔跨5.31米,矢高2.60米;北次孔跨5.29米,矢高2.54米。两端砌石踏步,南30级,北26级。拱券内壁刻有捐款人姓氏。东西两面明柱刻有桥联。1986年因中孔顶部严重下沉,左右次孔向两侧推移,桥身变形下沉,出现险情,故进行拆卸大修,坚持保持原貌,做到修旧如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潘世恩故居
潘世恩故居即临顿新居、留馀堂,在临顿路钮家巷3号,旧称“太傅第”。故居坐北朝南,原有三路六进,现存三路四进,占地2135平方米。主落居中,轴线分明,依次为门厅、轿厅、大厅、内厅。大厅“留余堂”,曾是潘世恩当年接待贵宾和举行婚丧礼仪活动的场所,保存尚好。主落原有三座雕饰甚精的砖雕门楼,均为康熙年款,可惜毁于1966年“文革”劫难。1963年,潘世恩故居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升级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西落第二进为鸳鸯厅。1983年整修时,曾在厅内发现两方被后人所加“吊顶”遮住的颇为珍贵的匾额。一为同治四年冯桂芬所题“瑛榆仙馆”篆字横匾;一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寅园(唐伯虎文化园)
唐寅园(唐伯虎文化园),即“唐寅墓园”,位于苏州市区西南,解放西路和西环路口。整个墓园环境优美,国内庭院规整,建筑朴实,景物清幽。唐寅园一进门便是“江南四大才子”的照壁,进去后有“才子洗扇”景、“金蟾”、状元门,以及一幅唐伯虎自创的字悬于门前,之后是唐伯虎的“桃花庵”碑文,下有唐伯虎根据“桃花源记”自建桃花庵。唐寅,字伯虎,是大家熟知的“江南四大才子”之首,是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唐寅擅长山水,又工画人物,尤其是仕女,笔法秀润缜密,潇洒飘逸,为后人推崇。园内有清水磨砖贴面双阙式大门,刻有“唐寅墓园”四字,向北过东西门厅、石驳方池和花岗石二柱冲天式牌坊,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横塘驿站
横塘驿站位于胥江和大运河交界处。是苏州通往石湖、太湖等地的水路要隘。苏州横塘驿站原是一座水陆驿站,为古代传递官府文书以及往来官吏中途歇宿之所。现仅存一亭,为清代建筑,其它馆、楼、庑、台已不复见。驿亭为原驿站大门,西南临水,呈平面方形,南北各辟一门,东西各开一窗,四角四根石柱,南门前左右柱上刻有一副对联:“客到烹茶旅舍权当东道,灯悬待月邮亭远映胥江”,边题:“同治十三年六月”。为苏州古驿中仅存的一个。苏州横塘驿站目前除亭子外,楼、庑、台等已不复见,这座亭子是原驿站的大门,建于清代,面南背北,临水而筑。驿亭呈长方形,四角有石柱四根,南北各有木柱两根。六架梁,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阊门吊桥
阊门吊桥位于阊胥路东端,跨外城河,是沟通城内外交通的桥梁之一。宋《平江图》名虹桥,俗称吊桥,明成化六年(1470),曾改名永济桥,初为木结构,后被冲毁,有乡人郑文贵自愿捐资重建石桥,桥于元代泰定元年(1324)十月建成,耗资十五万贯。明洪武初改建为石墩木梁桥。正德七年(1512)、万历十八年(1590)、崇祯十一年(1638)、清顺治二年(1645)、康熙三年(1664)多次毁而重建。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重修。清同治《苏州府治》引虞集《记略》曰:虹桥在阊门西,跨官河,通驿道,为咽喉要处,水至桥下汇为回渊,折而东行,势用剽悍。桥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尚志堂吴宅
尚志堂吴宅位于城区西北街,坐北朝南,三路四进。东为正路,现第二进为大厅,面阔三间13米,进深九檩13米。扁作大梁,雕有包袱锦“百蝠流云”。两山墙细砖贴面。厅前石板铺地,塞口墙檐下饰清水砖斗三升牌科和抛枋,南有双面砖雕门楼。厅北为一小园,花木茂盛。第三进为三开间带两厢楼厅,楼下轩有包袱锦雕刻。第三、四进楼厅间也有庭园,有亭、廊等建筑。第四进为堂楼。西路现存楼四进和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门楼三座,砖雕甚精。原有敕赐石碑四块,1973年收存于苏州博物馆。解放初,尚志堂已散为民居。1954年,尚志堂中路归檀香扇厂作为厂房使用,东西两路仍为民居。1989年1月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贝家祠堂(吴中贝氏纪念馆)
贝家祠堂(吴中贝氏纪念馆)位于山塘街603号,原为清礼部儒士贝启祚程氏节孝祠。贝启祚与妻贝程氏是贝氏家族的四世。据乾隆《府志》记载,贝程氏极尽孝道,在老父患病伤口溃疡时,亲自吸吮驱毒,差点染病去世。贝程氏二十七岁时,丈夫离世,她更是守节32年,织麻纺絮维持生活,辛苦抚养七岁的孩子长大成人。为纪念贝程氏为贝家所作的贡献,在七世贝慕庭时,在虎丘山塘半塘桐桥堍建贝氏家祠贝节孝祠。建筑大师贝聿铭是贝氏十五世。贝氏家族事迹在《苏州名门望族》书中有详细记载。家祠堂前后祠宇分别毁于1959年筑-铁路及1998年建北环路万福桥,牌坊于2007年北环路扩建时编号拆除保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潘镒芬故居
潘镒芬的住宅位于大儒巷48号,名叫端善堂,是一座五路七进的典型清代大宅院。它坐北朝南,东起第二路为主轴线,进门后第二进为扁作花厅,厅内原先供奉潘氏祖先牌位。第三进为主厅,面阔三间13.8米,檐高3米余,梁架扁作,逢柱坐斗,前有船篷轩。立柱粗壮,上部饰有棹木。俗称纱帽厅。厅前一排明瓦落地长窗。庭前原有砖雕门楼,现已不存。大厅两侧均设备弄。后部有带夹厢楼厅两进,备弄内设有很陡的封闭式木楼梯,可供上下出入。苏州评弹里所称登上小姐堂楼的扶梯,就是这样的格式。堂楼构筑雅致,雕花门框犹在。两侧厢楼屋内均以方砖铺地,可见古代对木结构房屋的防火极为重视。东路房屋已改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卫道观前潘宅
卫道观前潘宅即礼耕堂,位于平江路卫道观前,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此宅为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徽商潘麒兆所建。占地6700平方米,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坐北朝南,可分五路六进,后通混堂巷,规模庞大,屋宇高峻,装修精致,现状尚称完整。中路建筑偏西,依次为门厅、轿厅、大厅及三进楼厅。大厅原有“礼耕堂”匾额,系硬山造,面阔五间17米,进深13.7米,台基为花岗岩锁口石加侧塘石,高55厘米,锁口石厚达26厘米。明间设置踏步三级,制作精细,平整光滑。扁作梁结构,前廊设一枝香轩,厅内置前后船篷轩,中为四界大梁。前檐挑檩头雕水浪龙头鲤鱼,内挑雕灵芝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甲辰巷砖塔
时代:宋地址: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相门内干将东路甲辰巷南首此塔为五层八面的楼阁式塔,采用青砖仿木结构,高6.82米,底边宽0.51米。各层均以相间的菱角牙子和板檐砖叠涩挑出腰檐,檐下壁面隐出阑额、柱头枋与转角铺作,檐上架设平座,八面间隔辟壶门和隐出直棂窗,四门四窗的位置逐层相错。该塔始建年代不详,因其结构造型与苏州地区现存的宋代砖塔相似,且标示于宋代平江图上,故长期认为是宋塔,但对塔砖所做的“热释光”抽样测定显示其烧制于晚唐至五代末期,且塔在建造细节上尚存有一些唐代建筑的特征,故准确年代仍待考证。清代《吴门表隐》记载苏州城中有七座小型砖塔,今仅存此塔。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旧址
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旧址位于人民路三元沧浪亭东侧,1987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苏州美术专科学校,由画家颜文梁创办于1922年夏,初设于海虹坊,后借沧浪亭对面正谊院旧址。两年后,租沧浪西侧中州三贤祠。1927年秋,公益局将沧浪亭交给美校负责保管。其同数度由各地艺术家联合在沧浪亭举办美术展览。1927年冬,校董国画家吴子深出资全面整修沧浪亭,以为校舍。1928年10月11日,苏州美术馆正式成立,亦设于沧浪亭内,颜文梁任馆长。两年后,吴子深又慷慨捐资,颜文梁亲自筹划,于沧浪亭东侧购得空地三亩余,白建新式校舍一座。1931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顾野王墓
顾野王,字希冯,吴郡吴(今苏州)人,博学多才,于经史、天文、地理、卜筮、篆隶、训诂无所不通,兼善丹青,“画草木尤工”,撰有《玉篇》、《舆地志》、《符瑞图》、《玄象表》、《分野枢要》、《续洞冥记》等书。初仕梁,为太学博士。梁亡入陈,仕至黄门侍郎、光禄卿。卒赠秘书监、右卫将军。《陈书》及《南史》皆有传。墓在苏州市郊横塘乡澄湾前下舟村,现占地约50平方米,封土直径约10米,高约2米,上下散布大石5块,最大者长约6米,传为陨石,故俗呼“落星坟”。有一大石镌有清嘉庆八年(1803)钱大昕所书“陈黄门侍郎顾公之墓”。墓前原来尚有“顾公神道”两柱出头无楼石坊一座,已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胥门
胥门位于城西万年桥南。胥门作东西向,为春秋吴国建造都城时所辟古门之一,以遥对姑胥山(即姑苏山)得名。《苏州府志》云:“胥门,西门也,在阊门南,一曰姑胥门。”现存城门为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重建,明清重修。苏州古城门皆水陆并列,惟胥门为防太湖洪水进城,宋元以后就无水门。陆门原有至正十六年张士诚增建的瓮城,已于民国时期拆去。现存门洞由三道砖砌拱券组成,第二道与第一、三道垂直相交砌筑,结构与盘门陆门内门相同。拱门高4.65米,宽3.3米,纵深11.45米。东向(城内)尚存横额,“胥门”二字已毁。门洞左、右残存垣长约65米,残高7.2米,砖石尚较完整。西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安会馆
位于阊门内天库前10号,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武安会馆系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河南武安(今属河北省)旅苏绸缎业商人集资创建。会馆坐北朝南,占地仅106.33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为照壁、头门、戏台、正殿。此外因地制宜,头门东连一厅,正殿西接一楼。头门与照壁之间有东西高墙相连,自成庭院。头门南向,前设石狮一对。壁间嵌有碑刻五方,记述会馆建造经过、捐助名单等。戏台与头门相连,歇山顶,高4.8米,面阔2.73米,进深4.9米,北向正对大殿。殿为硬山造筒瓦顶,梁架扁作,雕花贴金,面阔三间8.85米,进深8.6米,前有轩廊,并以两廊与戏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岩寺塔
云岩寺塔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调整公布云岩寺塔五代周显德六年(959)苏州市1961年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苏州云岩寺塔中国古代佛教建筑。俗称虎丘塔。在江苏省苏州市阊门外的虎丘山上。始建于五代吴越钱弘□十三年(959),落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自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至清咸丰十年(1860),曾7次被焚,塔刹和塔身顶部及各层塔檐、平座栏杆均毁坏。元至正四年(1344)、明永乐元年至十七年(1403~1419)、正统三年(1436)、崇祯年间(1628~1644)进行过修缮,现塔的第7层就是明崇祯十一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苏州李鸿章祠(靖园)
李鸿章祠位于山塘街845号。乾隆时为蒋重光塔影园。嘉庆二年(1797)知府任兆炯购置建白公祠,奉祀白居易。光绪二十八年(1902)巡抚恩寿奉敕为李鸿章在此建祠。亦名“靖园”。该祠曾先后改建为文肇祉(文徵明之孙)别墅、白居易祠堂、李鸿章祠堂。作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祠堂极具园林韵味,典雅建筑、古树名木、小桥流水、假山亭阁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李鸿章祠现存头门、仪门、享殿及望山楼、塔影池、三曲桥、假山头门:面阔三间,将军门式。大门朝西,面山塘街。仪门:面阔三间。有碑一通,为“塔影园重修记”。沈德潜曾写有《塔影园记》。享殿:现为阅览室。塔影池:站在“歪脖子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海女子师范学校旧址
景海女子师范学校旧址位于苏州市姑苏区十梓街1号苏州大学本部校园内,建成于1902年,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现为苏州大学的一部分,基本保持原有布局。主要建筑有红楼、礼堂(敬贤堂)、崇远楼、彤云楼(现改名凤鸣楼)、绿波楼(现改名绿楼)及附属建筑传达室(现名读者服务部)、厚德亭(现名陶然亭)保存完好,总建筑面积7308.65平方米。景海女子师范学校是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早期代表,赵寄石、杨荫榆、王季玉、吴贻芳等著名教育家都曾在此任教或求学,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批杰出人才,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中具有深远影响,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苏州景海女子师范学校今日已不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