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海曙区旅游
海曙区文物古迹介绍
杨坊故居
杨坊故居位于海曙区云石街29号,建于清代。市级文保点。原为秦氏所居,宅主生平不详。后售与甬籍旅沪商人杨坊。整宅由台门、轿门、仪门、正房和左右厢房组成。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台门朝东,面阔三开间硬山式,山墙饰马头墙,明间为抬梁式,梁架上有雕刻,单步月梁下有雀替,前梁下有牛腿承檐枋,月梁的前端呈象鼻状,墀角上饰砖雕,方形、花篮形柱础雕刻精美。轿厅三开间,有牛腿承檐枋。梅雨石门框的仪门,门楣上饰砖雕“丹凤朝阳”图案,并建有雕刻斗拱。正房为三开间单檐硬山式高平屋,饰观音兜,明间抬梁式,七脊檩,用材硕大。左右厢房为五间两弄重檐硬山式楼房。山墙为脊五马头墙,前檐廊顶呈卷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观宗寺
位于宁波市区宁灵桥路莲香巷,坐西朝东与延庆寺相毗邻。该寺原名十六观堂,北宋元丰年间(l078~l085年),比丘介然修净土之法,募缘结屋六十余间,中间建宝阁,环以十六室,因名,后几经兵火,又几度重修,并扩建了弥陀殿,大悲殿,水陆堂,藏经阁,禅堂及离堂,库房,客堂等,同治七年(l660年)置大钟,又添佛像多尊。民国元年(19l2年),天台宗席闲住持寺院,扩充殿宇,重整规模,始正式命名为观宗寺。寺属佛教天台宗,兼容禅、净土教义,在日本等国颇有影响,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曾起过一定的作用。至近代,观宗寺与明州普陀,南京支那佛学院,武昌佛学院等分别成为中国天台宗、净土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宁波中山公园
宁波中山公园位于宁波市海曙区解放北路,现为中山广场的一部分。最早为宁波衙署所在地,1927年春,在孙中山先生逝世二周年之际,有人提议,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建造一座中山公园,立即得到了甬城社会各界人士的赞同。公园地址选定在旧道署、后乐园、府后山一带,占地约60亩,并于当年夏天动工。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努力,耗资11万余元,于1929年秋公园落成。共建造各式房屋21座、亭台4个、牌坊2座、廊3条、桥5座。其中的独秀山为明代遗物,尊经阁为宁波府学迁建。1998年初,中山公园与宁波市体育场区域建成中山广场,迅速崛起成为群众性广场文化演出活动的“龙头”,成为展示宁波城市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祖望故居
全祖望故居,清代建筑,位于洞桥镇沙港村全家。故居座西朝东,为一排五间楼房。整个建筑通面宽19.70米,进深10.60米,中间客厅,面宽4.90米。两边住房均宽3.40米,屋顶硬山造,南面檐口,发戗翘角。故居西侧原有朝南三开间全氏祖堂一进,今堂已圯,留有堂匾“齿德堂”一块,据当地老人反映:该故居乃谢山公旧宅。全祖望(1705-1755)字绍衣,号谢山,鄞州区人。清代著名史学家,乾隆元年进士,一生伉直,很有节气。在学术上推崇黄宗羲,著作有三十多种,四百余篇,主要作品收入在《鲒鲚亭集》,此外还续修《宋元学案》,校注《水经注》、《困学纪闻》,续选《甬上耆旧诗》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廻沙闸古遗址
廻沙闸古遗址位于海曙区鄞江镇它山村西侧、它山堰上游,始建于宋代。目前该闸尚存槽柱四根,西首第2根镌有“测水尺”,作为控制水位的标准。第3柱镌有“迴沙闸”3字,4根石柱高2.63~2.83米,石柱断面尺寸为0.5米~0.52米,闸门槽0.11米,成正方形,闸中孔宽3.57米,2边孔宽3.02米。廻沙闸是它山堰水利设施的组成部分之一,一直以来都同它山堰一起发挥着引泄、滞蓄的作用,为研究我国古代水利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宋淳祐二年(1242),郡守陈恺,因上游水土流失,塘河淤积,于它山堰上游西北150米处建三孔迴沙闸,以阻沙入港,免受淤塞之患。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兴宕
华兴宕位于海曙区鄞江镇梅园村华兴宕自然村南侧。整个石宕呈扇形,直径约55.58米,现已经废弃,被水淹没。梅园石宕开采历史悠久,据现存的北宋徽宗御笔碑及东钱湖石刻情况推断,其历史至少可上朔至宋代。由于古代开采能力限制,只能采取由上至下的开采方式,多为露天开采,所留下的遗迹多为圆形或扇形的水池。本次发现的石宕为民国时期的开采遗迹,石宕老板为民国时期我区资本家谢桂生,开采的石料曾被用作宁波交通史上第一条公路鄞奉路的建设。华兴宕的发现为研究我区梅园石开采历史以及我市交通道路发展情况斗提供了第一手的实物例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2010年9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射雀岗畈梯田
射雀岗畈梯田位于海曙区石岭自然村射雀岗岭董家屋后的山岙中。层层梯田从山顶而下至爱中村董家屋后并围至南边山岙,今为董家屋后山岙该块地段。该梯田原属石岭人所有,根据其发族历史判断,该地梯田应于宋朝开始开垦。梯田基本处于东西向山岙中古道两侧的上下层层走向,都以乱石坎层砌而成,大的坎石上吨,小的坎石如碗口,所以大小不一,利用山地乱石堆砌而成。砌筑方式基本都成圆弧形层坎,是原始载种水稻的田地。现因经济发展,种植专业化而发展成多种经营,已变良田为旱作庄稼。射雀岗梯田的发现,反映了石岭人民战胜困难,勤俭建家的发展历程,是当地人民的智慧结晶,具有一定的历史及教育意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鞍岗古石宕遗址
马鞍岗古石宕遗址位于海曙鄞江镇它山堰村马鞍岗山的半山腰,距国保单位它山堰直线距离约500米,是唐朝人工开采石料所遗留的采石遗址。东口高约2-3米,西口高约5米,洞内深约30余米,东西两,内相连,呈凹形。西面宕口石块已出现风化。七十年代,本地村民整山平地时,发现有一条宽约3米的碎石路通向山脚,又根据它山堰石料质地与此相同,故推测这条碎石路曾是古代工匠搬运石料的古道,也是它山堰用石材料的见证。抗日战争时期,本地百姓为躲避日军的烧杀抢掠,曾于此避难。该石宕遗址发现,对于研究它山堰历史、鄞州石刻史等极具价值,同时也见证了日军侵略、百姓避难场所的见证,具有一定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乡胜地”牌坊
“七乡胜地”牌坊位于海曙区石碶街道横涨村西北端,牌坊坐北朝南,为二柱单开间单檐歇山顶石筑。通面阔2.42米,高2.32米。根据现存牌坊的建筑结构及形制分析,系明代建筑。歇山顶翼角起翘平缓,正脊两端置兽形正吻;垂脊处有吻兽,前檐刻出瓦陇、瓦当、滴水;柱子正方,外侧抹角,断面为0.29×0.28米,抹角边长0.15米,柱脚有基座,上部有抱鼓石状牛腿支撑;柱头间施阑额,有“七乡胜地”4个方正大字,其余风化不清,阑额北有门轴孔。鄞西地区原为七乡之地,这里是南塘河进入城中之要地,故得名“七乡胜地”。目前,牌坊保存较好,结构稳定,为研究我区古建筑发展中具有一定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翁文灏故居
翁文灏故居位于海曙区大书院巷11号,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存有三进木结构传统民居和一三合院小洋楼等建筑,保存较好,其中小洋楼为翁文灏先生生活处,建于民国,建筑坐西朝东,占地面积660平方米,平面为长方形,呈传统三合院布局。为一幢西洋式砖混结构楼房,具罗马式建筑风格,红灰二种相间的水磨砖,制作工艺精湛,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翁文灏(1889-1971)又名存璋,字咏霓,号君达、悫士,浙江鄞县岐阳乡石堰村人。是中国第一位地质博士、中国近代地理学创始人之一。对地质学造诣很深,著作丰富,在地质学各分支领域里都作重大贡献,创下许多个“第一”,在矿床学方面,他在我国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延爽亭
延爽亭位于海曙区横街镇凤岙村藤岭岭顶,为木石结构,坐北朝南于灵峰山间的岭墩,东有藤岭小村达凤岙、横街。亭子面宽三间,进深二柱七檩。亭内共立石柱八根,明间四根,五架梁、抬梁结构,次间同。地上铺设鹅卵石,环形纹。柱上均由清末举人汪崇干书联。东山墙壁间嵌有“天灯会碑”一通,中华民国四年立。西山墙前立“永远茶茗”碑一通,道光二十二年立。北墙嵌“延爽亭”石匾一块,无题款。据现状分析为清晚期建筑。主体结构保留完整,普查时年久失修,屋顶及墙体有一定程度的损毁,现已修复。亭后为“中灵峰寺”,有残石匾“□灵峰寺”,下款“光绪八年”。现嵌于明间后半间临搭建的墙体上。20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范文虎墓
范文虎墓位于海曙区集士港镇四明山村庙夹岙自然村北侧,建于清宣统四年春。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为一座圆墓,由墓穴、祭台两部分组成。墓前祭台呈半圆形,由方形石板铺就。两侧设弧形护栏,圆角望柱。前置墓标柱两根,现已毁。墓碑上刻清狂生范君墓,上款为己卯春日,落款为高振霄书。墓碑两侧翼子上刻范文虎先生生平,右侧为其友郑文亮所撰,左侧为慈溪冯鸿寿所书;此外翼子上另有对联一副,上刻白云深处堪合我,黑劫来时任他。整个碑高1.59米,厚0.2米,护栏高0.5米。范文虎为宁波著名老中医,医术高超;高振霄为清末代进士,著名书法家,本次发现填补我区空白。2010年9月被公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瑛墓道享亭
黄瑛墓道享亭位于宁波市海曙区横街镇凤岙村,明代建筑。享亭坐西朝东,处于凤岙山缓坡地段。该享亭为石结构建筑,石料质地为当地产的梅园石。通高2.50米,进深1.88米,面宽2.10米。正面坊额上书有“明赠光禄寺卿黄公神道”十个楷体大字。墓室与墓道至今俱废,仅存石亭为正方形单间建筑,四柱为方形抹角,柱头无卷刹。顶由两块平石板铺就而成,两头各有卯口。南北两侧各置有一长条石凳,其两头采用榫卯结构形式与四根石柱衔接,既可供人憩息,又使整个石亭的结构更加稳固。根据有关史料记载:黄瑛为明代庐陵教谕,后赠光禄寺卿。该亭为黄瑛墓道现存的唯一遗物,且保存较完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樟村四明山烈士墓
樟村四明山烈士墓位于宁波市海曙区章水镇樟村,始建于1944年12月,是为了纪念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由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四明特办和鄞奉县办共同发起,将李敏、徐婴、严培远等12位死难烈士安葬在现烈士陵园的右前方,并在墓前竖立“抗日反顽斗争死难烈士纪念碑奠基石”。1951年7月,浙江省第二军分区、宁波地区专署、鄞县人民政府在原址兴建烈士陵园,建起革命烈士纪念塔和一穴拱形圆墓,将12位烈士遗体重新移葬于墓内。后陵园及烈士墓陆续扩建、添建,现有拱形圆墓5座,长方形大墓1座,共安放有130余具英烈灵柩,现陵园占地面积达12800㎡,并开辟烈士事迹陈列室、烈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花果园庙
花果园庙位于宁波海曙区月岛、月湖桥东,1999年9月,被公布为宁波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点。现存建筑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18),由过街廊、台门、正殿等组成。台门槛板上书对联“地接贺秘祠,祉邻忠定宅”。据史志记载,此庙始建于宋朝。宋建炎时,杜恺将军护送宋高宗御驾到明州后,因病住在该庙内,当时庙内有两头安南(今越南)异兽,伴于杜恺左右,杜病故后葬于太白山,两头异兽亦死。据传淳祐元年,明州发生一场大瘟疫,杜将军抱着异兽显灵,遏制了瘟疫,民众为感谢他的恩德,为他立祠,并雕刻那两头人目羊头的异兽放置于门口。庙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重建。另传其处原为南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泥垅岗战壕遗址
黄泥垅岗战壕沟遗址位于鄞州海曙区章水镇大皎村下塘自然村乌龟岩的山岙之中。据当地村民介绍黄泥垅岗战壕沟是抗战时期国民党为了对付日军而挖掘的,日军进入章水以后,国民党为阻止日军进一步向村里入侵,在乌龟岩上挖掘壕沟,该地地势险要,视线开阔,是观察敌军的有力位置。壕沟为南北走向,全长约3千余米,宽1米左右,深0.6米,在壕沟的北面还有一座炮楼遗址,直径约2.3米,西面有二条支战壕,两条相距约10米。如今壕沟已废弃不用,上面堆满了落叶与树枝,有的地方已被填平。黄泥垅岗战壕沟遗址见证了日军侵略我国人民的滔天罪行,为后人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实物佐证。2010年9月被公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水北阁
水北阁系清代浙东著名的学者和藏书家徐时栋的藏书楼,原址在海曙区西门外花池巷18号。徐时栋,字定宇,一字同叔,号澹斋,别号西湖外史,又号柳泉。自幼聪明好学,家有遗书数千卷,读之不足,又续有所增。他的读书处原在月湖旁,初名恋湖楼,又称烟屿楼,积书六万卷,毁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同治元年迁居西门外的城西草堂,又积书五六万卷,不幸于同治二年遭大火而付之一炬,次年在城西草堂故址重建新宅,继续收集藏书。因楼旁有条河,书楼在河之北,故命新书楼为“水北阁”,意在防火。阁坐南朝北,三开间木结构。1994年因城市拓展无法原地保存而迁建于天一阁,1999年辟为专门收藏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化山石宕古道遗址
上化山石宕古道遗址位于海曙区鄞江村周家自然村,古道无资料记载,据采石资料为“明代”,是一处上化山石宕开采石块后的运送道路,据说,当时大石料需三十余人抬着重达上千公斤的大石,从宕口抬到山脚才能用木车运输。从山顶上化山宕口盘至村后山脚,上下落差达113米,古道四周遍布茂密的山林,并可见宕渣碎料厚积。现存古道全长563米有余,宽2.5米至2.6米不等,整条古道成S形,主要由碎石块铺砌而成。上化山石宕古道遗址的发现,见证了古时运石的艰辛,反映了鄞江地区劳动人民勤劳、智慧与结晶,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2010年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宁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林村万安桥
林村万安桥位于海曙区横街镇林村,据鄞县通志记载,该桥始建于宋,历代重修,现存桥梁为清代重建。因其为洞形拱桥,所以当地俗称洞桥。该桥为双孔石拱廊桥,南北向横跨于浣花溪中上游。桥全长17.79米,桥面长9.4米,宽4.6米,南北两堍各设踏跺13级。桥上建有廊屋三间互道,其建筑结构明间为抬梁式,两次间穿斗式。木栅栏高0.67米,桥墩用长方形块石迭砌而成,结构严谨,制作精良。该桥自清代重建后,一直未见改建或添建现象,是我区境内迄今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桥梁之一。有一定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2010年9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泥峙堰
泥峙堰位于海曙区横街镇溪下村赵家庄自然村剑峰山下,为四明山鄞西地区第二大水利屏障,是一座障庄家溪之水,阻洪蓄淡分流为作用的滚水坝。据谢国旗发表于《鄞州文史》第九辑的《鄞西古水利工程泥峙堰考》得悉,始于齐梁间为泥堰坝,至民国完全成为全石结构。现存大坝呈梯形,南北向横跨于武陵溪与桃源溪段,长约45米,宽2.68米,东侧阶梯状,起牢固支撑作用,坝北侧设明暗渠以溉水以北田并配闸门。泥峙堰历史悠久,是我区最早的大型水利设施之一,对研究我区乃至宁波的水利事业的发展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2010年9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