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海曙区旅游
海曙区文物古迹介绍
华美医院旧址
华美医院旧址位于宁波市海曙区永丰路42号,2011年11月被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华美医院前身为美国基督教浸礼会在宁波城区开办的大美浸礼会医院,1915年改名为华美医院,寓中美合作之意。1923年-1928年用所拆城墙的条石,城砖建成四层住院楼和三层护士学校楼。1930年美国基督教浸礼会将医院财产移交给中方,任莘耕为首任华人院长。1949年10月18日,遭国民党飞机轰炸,住院楼第四层和护士学校楼被毁,后重修住院楼第四层。华美医院主体建筑布局规整,讲究对称,悬山式楼顶,四层楼平面呈“冂”字型,大堂内方格藻井,柱头所嵌雀替具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公林庙
黄公林庙,清代建筑,位于海曙区古林镇古林村。据旧志记载:庙本祀黄姑。康熙间毁于火,咸丰九年重建,改祀汉夏黄公。光绪二十九年重修。由门楼、前厅、中厅、后厅组成的连四进建筑。纵进深70.6米,通面宽24.1米,总面积1700平方米,为我区规模宏大的庙堂建筑之一。第一进门楼,为七开间,正中三间大门,两旁偏楼。门楼后连接戏台,台檐梁枋由五斗拱--昂组合而成。台顶为波浪形螺旋式藻井,装饰繁华。第二进前厅,为三开间二弄二堂房,第三进中厅,厅前又设戏台,两旁配置看台。第四进后厅,为五间二弄。整个建筑规模宏大,中轴线布局匀称齐正,建造结构规整严密。主要石柱均刻楹联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尚书第
杨尚书第位于海曙区石碶街道西杨村后岸自然村,以结构判断,为明代建筑,于民国时曾修缮。主体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10.57平方米,合院式,南北中轴线依次:门屋、照壁、正厅、后堂。门屋为单檐硬山顶平房,面阔三间,为后来改建;庭中有单坡照壁,条石座,青砖墙;正厅为单檐硬山顶高平屋,面阔三间两弄,明间抬梁式五架梁前单步后双步。梁枋间饰云板、雀替,雕刻生动精美,次间用中柱,进深八柱九檩,穿斗结构,弄堂进深七柱九檩,穿斗结构;地面均为石质铺地,较规整;前廊两侧开月洞门。后堂为单檐硬山造平屋,现为清代建筑。东侧河边原有其母念佛堂,现废圯。据《鄞县通志》记载,明代在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榠樝祖庙
榠樝祖庙,位于海曙区鄞江镇梅园村梅锡自然村。始于宋,现为清代建筑。据《鄞县通志》记载:榠樝祖庙,祀宋康孝子用锡。宋开庆间里人闻时政创建。据传用锡事寡母至孝,母爱食榠樝(中药材),手植以供亲。邻有亲病者,乞食其果,食之皆愈。后人感其孝德,立庙祀之。该庙座北朝南,通面宽17.4米,进深31.3米。建筑面积544.6平方米。由门厅、天井、大殿三部分组成。门厅宽16.8米,正中大门,两侧偏房,门前廊顶卷棚式,柱枋牛腿等部件雕有狮子、人物图饰,工艺较为考究。中间天井、戏台,左右两厢各三间。后殿梁架明间抬梁式,两边为五柱七檩穿斗式。殿前廊上卷棚顶,柱头、枋额、牛腿雕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岐山祠堂
歧山祠堂,位于宁波市海曙区高桥镇歧湖村,为五开间四合院硬山造建筑。纵进深29.15米,通宽20.4米,占地面积748平方米。整个建筑分门楼、大厅二进。大门外原有照墙,今已拆除。门楼五开间,中间大门,两侧边房,大厅下设闸式高门槛,门前左右各置刻花长石凳。门檐上雕有鱼龙状牛腿,轩梁间刻云彩纹饰。大门两旁外墙上有装饰精致的仿木砖雕。大厅面宽20.15米,屋架结构明间抬梁式,用材粗大,梁上立卷刹短柱支托小抬梁、檀子。大厅前走廊为卷蓬顶,廊间穿插枋以及牛腿、雀替等部件全为镂雕装饰。其中枋额两面高浮雕亭台楼阁、历史文物、飞禽走兽等图案更为精致细腻。歧山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柴经石刻
柴经石刻于海曙区集士港镇深溪村长寿寺山门前,由两通敕命碑及一匹石马构成,均刻于明嘉靖年间。两通石碑并排放置,一通立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碑额上镌“敕命碑”三个篆体大字,全碑长1.88米,宽0.94米,全文皆由正楷书写就,共49行,内容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皇帝敕命,下部为柴经的回复;另一通碑立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碑刻的尺寸、碑额、字体及形式与前一通相同,上部分内容同为皇帝敕命,下部为柴经书就的“恩瑞记”。石马放置于两通碑刻之前,高1.5米,长1.9米,基座宽0.4米,雕刻精美,形态生动。目前,两通碑记及石马均保存完整,其中碑刻文字流畅,书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朱陛墓
朱陛墓位于宁波市海曙区集士港镇四明山村庙夹岙,明代墓葬。整个建筑由东而西依山层筑,递次升高,前后高差约9.8米,总长约60米,最宽处约12米,占地面积约720m2。墓坐西朝东。最前为牌坊,四柱三开间,通面阔6.5米,明间柱高5.72米,上雕石狮;次间柱高2.71米。各间枋上有高浮雕,虽略有毁损,但不减当年精美之感。坊后小桥,接着甬道与平台成为“T”型台、圆口台、横长平台、墓穴等组成。穴为石室墓,用巨条石砌筑,四角以元宝隼扣接,一尸一棺四穴并置。穴后石砌墓墙环绕,左右随山势作三马头状,正脊瓦档雕铜钱纹。后有挡土墙环绕,与墓墙间设巡埂弄,既起通风、排水作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氏宗祠及石刻
陈氏宗祠及石刻位于海曙区古林镇西洋港村西洋港自然村,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清代至今多次维修,现建筑为清代重建。主体坐北朝南,合院式结构,由门厅、大殿、东西厢房及戏台等建筑构成,石刻放置于宗祠之后。整个宗祠外墙建筑均硬山造,门厅面阔七开间,进深三柱七檩,穿斗结构。戏台位于门厅明间后部,单檐歇山顶结构,内施藻井。大厅面阔七开间,明间抬梁结构,五架抬梁,前为卷棚顶,后设双步梁,次间用中柱,进深六柱十檩,梢、尽间进深七柱十檩。厢房位于天井两侧,均面阔两开间,抬梁结构。碑刻分别位于厢房大墙外侧,分别为撰于清道光四年、同治八年。陈氏宗祠格局完整,牛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化山古石宕遗址
上化山古石宕遗址,又称光溪塘,位于海曙区鄞江镇鄞江村北面山顶,与光溪村的毛家宕、天塌宕相连。根据洪水湾塘去它山堰东首里许,所筑的石料分析,应是上化山石质,故推测洪水湾塘因建于宋淳祐三年(1243),所以上化山石宕的开采史为南宋晚期。该山东西连绵数里,成为明清时期光溪塘石块的宁波主要产地。宕口于南北相通,高达近十米,南洞口石柱林立,远看如古罗马斗兽场之意境。纵深达百余丈,纵横交叉,迂回曲折,可容千人。南口东侧内积水成潭,方圆百米,深可行舟。从石质石色及残存于洞内的条石分析,洪水湾塘,官池塘的条石出于此塘。上化山宕开采时间早,大小不等的宕口是鄞江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横街永庆桥
永庆桥,地处海曙区横街镇竹丝岚村东侧,横跨于大坑溪南北两岸。额书考证,建于1904年。桥为单孔拱桥,全长6.44米,面宽2.86米,净长1.84米。整座桥体采用规整的略长方形青石叠砌。桥面东西两侧各放长条形压石,既可起到力学加压保护作用,又可作桥栏供行人休闲。桥堍南、北各有踏跺六级。西侧券面石额书“永庆桥”,上款“光绪甲辰”,下款“仲冬吉旦”。桥面心石正方形,边长0.82米,中雕花卉、如意纹饰。孔矢高4.1米、净跨5.1米。该桥三面环山,东北为大亩山,南为酱油瓶山,西约百余米处为竹丝岚村,大坑溪在村之南面横贯而过,从古至今一直为竹丝岚村通往上兆坑村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光溪桥
光溪桥亦名许家桥,位于海曙区鄞江镇光溪自然村许家桥弄南端,桥始建1524年,由鄞县县令沈继美率民夫所建,1798年重修,1902年大修。桥为一座单孔石拱桥,南北跨,全长39.95米,宽4.5米,高7.8米,净跨12米,矢高6.5米,面积达280平方米。桥面两侧设实心栏板,四只望柱各雕石狮,桥孔两侧各有出挑鳌头石雕,联镌:“环溪分月影长涵蕙水文澜;虹桥联古道遥通百里舟车。”西孔悬“光溪桥”额,款镌“大清嘉庆三年,光绪壬寅年重修”;东刻“四明首镇”。南北落坡呈喇叭状,南北堍各设踏跺28、25级,南设平台与官池塘遗址相连,北与光溪路贯通。光溪桥纪年确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御史中丞第
御史中丞第位于海曙区古林镇茂新村茂林自然村,根据建筑和文字分析,始于明。主体坐北朝南,结构都为单檐硬山顶平屋,占地450.75平方米。门厅面阔五开间,进深三柱五檩,梢间进深五柱五檩,均穿斗式;其中明间有石结构“八字”墙门,为须弥座,上雕八仙人物、五幅云纹、折枝、龙纹、宝瓶等纹饰;木板门联:“御史中丞第,敷文待制家。”木门现为后来推出。两厢均面阔三间,明间抬梁进深四檩,次间深三柱四檩。大厅高平屋,面阔五间,明间五架梁前后双步,梢间进深五柱九檩,穿斗式;前廊驼梁斗拱承托,金柱梁架秀气简洁,梁间矮柱粗壮,屋内无蛛丝。建筑基本完整,结构稳定,具有明显的明代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宁波广德庵
广德庵位于海曙区集士港镇祝家桥村祝家桥自然村,据建筑风格判断,约建于民国时期,局部为建国后重修。主体坐北朝南,合院式结构,占地面积653.67㎡,沿中轴线,由南及北分别前、中、后三进建筑,大井位于前天井中部。前、中、后三进观音兜墙做法,前进面阔三间二弄,明间抬梁结构,五架梁架前后单步,次间用中柱,穿斗式结构;大殿面阔五间二弄,弄堂位于次、梢间之间,明间抬梁结构,五架梁架,前檐施卷棚顶;后殿为单檐楼房,面阔3间2弄,明间抬梁结构,结构与前殿相同。大井位于前天井中部,井壁由青砖砌筑,呈圆锥形,井圈为圆形,内径0.5米。厢房分前后两部分,位于前后天井两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陆钶牌坊等零星石刻
陆钶牌坊等零星石刻位于海曙区集士港镇山下庄村潘岙,据《鄞县通志》载,为明代。解放后,墓破坏较为严重,石刻及牌坊等被迁往各地,原有石马、石虎、石羊等迁往天童林场,牌坊迁往屠滽墓的山脚下,一件文臣上身像迁往果木场,墓地仅存墓穴及拜台,从中尚存华表柱座、石栏构等;墓穴形制保存尚好,但有盗洞,穴前左侧发现文臣大身断为二截。陆钶,字容子,鄞县人。明正德九年(1514)进士,授南京车驾主事,官至四川参政,又巡抚保定。所到之处,均能禁侈靡,清侵冒,政清境安。后因中贵与都抚等索贿不应,落职归里。陆钶是我区重要的历史名人之一,其墓虽毁坏严重,但残存和格局仍能反映官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朴墓
金朴墓位于宁波市海曙区集士港镇四明山村金庵基山之南坡,墓建于明代。该墓及墓前石刻破坏严重,但墓道及墓葬型置保存程度相对来说较完整。根据遗迹实地调查情况来看,遗存墓葬共为三穴,墓后围墙保存完整,东西长7.8米,高1.65米,墓葬三面的石柱、石板均用荷叶纹装饰,雕刻精湛清晰。墓道内遗有二道牌坊和三个拜台,二道牌坊均残,各存牌坊柱二根,柱形为方形抹角,上留有卯口。三个拜台的长度由前至后,分别为6米,5米,4米。八字墙门台基保存依旧,前为放置石像生的神道,该神道长约80余米,宽约15米,在神道附近的坎上,仍能见到遗存的墓前石羊、石狮、石马、坤石、石栏板等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湖心寺旧址
湖心寺旧址位于宁波海曙区月湖花屿、月湖桥边,1999年9月,被公布为宁波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点。现称月湖庵,为湖心寺留存之“余迹”,清同治十二年(1873)修葺。现存建筑硬山式梁架结构,黄墙黛瓦,总体保存良好。前殿地面嵌铺四块荷花浮雕青石板,当为古物。湖心寺,旧号水陆冥道院。始建于北宋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7),熙宁元年(1068)宋神宗赐名“寿圣院”。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宋高宗赐额“湖心广福寺”。元代寺毁。明洪武初(1368)重建,并在寺后建袁公祠,纪念1277年进士袁镛领导抗元斗争被俘就义。明永乐初寺又遭毁,宣德元年(1462)又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洞桥
古洞桥位于海曙区横街镇庄家溪村庄家溪自然村庄家溪上,原名翠山寺桥,始建于宋,据《鄞县通志》记载:“古洞桥,民国十二年,里人李声雷募修。跨庄家溪上流,北通江村岭,南通翠山寺,光绪志作翠山寺桥。”该桥南北向横跨庄家溪,为一座单孔薄拱大跨度拱桥。该桥总长30米,拱跨达17.5米,拱高7米;桥基以江村岭岩石为基,基上叠石为拱,牢固可靠;拱与桥面紧贴,薄而减负;桥顶宽3.5米,而桥堍宽达7米,两侧构成“八字型”步阶作支撑;桥额位于拱券中部两侧,上镌“古洞桥”桥名,上款“共和纪元十三年古历甲子岁立”、落款“雷山汪崇干题”。古洞桥历史悠久,保存较好,因水库建设,20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翁文灏故居(高桥镇)
翁文灏故居,位于宁波市海曙区高桥镇岐阳石塘村,为一处优秀的近代建筑。翁文灏(1889-1971)又名存璋,字咏霓,号君达,是中国第一位地质博士、中国近代地理学创始人之一。对地质学造诣很深,著作丰富,在地质学各分支领域里创下许多个“第一”,在矿床学方面,他在我国首次提出“成矿系列”这一术语,开拓了新的找矿方向;在地震地质学方面,他是第一名研究中国地震地质的学者;在构造地质学方面,最早探讨中国地貌发育史,提出燕山运动在中国存在理论;在山志学方面,正确概括了中国地势和山脉成因;在地理学理方面,与丁文江等合编的《中华民国新地图1934年》,是中国第一本根据实测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浣花桥
浣花桥位于海曙区横街镇凤林村。《桃源乡志》载:“浣花桥,亦乎为流花桥,在万安桥东,宋乾道六年(1170),监酒务范睢与乡人同建,昔沿溪二岸桃花止此。”,由此可见,该桥应始建于南宋时期。该桥南北向横跨在浣溪河上,为二墩三孔石梁平桥。该桥桥墩采用三块薄石板直树的独特做法,桥墩石板西边薄而成分水尖,以减轻上游洪水对桥墩的冲击。桥全长16.16米,桥面阔2米。分别用2-3块不规则的长条石铺筑而成,桥面原无桥栏,现为保证行人安全,两侧新设白铁管护栏。该桥历史悠久,见证了宋代以来鄞西重镇的林村历史,至今仍是当地村民生产生活必经通途,发挥着重要作用。2010年9月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聚魁里石牌坊
聚魁里牌坊位于海曙区石碶街道西杨村风棚庙前,明代建筑。是一座二柱一间单檐歇山顶全石结构。通高4米,面宽3.45米。正脊设吻兽,双坡屋面筒瓦骑缝,檐前凿瓦挡滴水,四角挑檐平缓,柱头与横枋间饰斗拱。枋双面刻“聚魁里”三个正楷大字,阳面另有旁款“杨守陈,景泰元年浙江乡试第一名”、“杨守阯,成化元年浙江乡试第二名”、“□试第一名、第二名”。阴面上款“浙江按察使司佥事王平”,“宁波知府李行”、“鄞县知县韩普”,下款为“湖广按察司副使杨茂元立,弘治五年九月吉日”。杨守陈、杨守阯,兄弟皆同,学行相埒。该牌坊乃杨守陈之子杨茂元为其父、叔而立。2005年4月5日,被公布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