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淮阳区旅游
淮阳区文物古迹介绍
淮阳读书台
读书台读书台为宋代文坛巨擘、“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苏子由所筑,是苏辙读经诵诗的处所。苏辙是苏轼苏东坡的弟弟,因受其兄反对王安石改革罪株连,贬为陈州教谕(相当于今教育局局长)。苏辙不要官费,自于龙湖西北隅的柳湖高地上筑庵船形书屋,象征“宦海扁舟”,周植莲花,象征“出污泥而不染”,读书自修以向其道。仕不得志,书以聊之。其兄苏东坡也多次来陈,两人常于此吟诗唱赋,在陈州留下了不少名文佳句。读书台在县城北柳湖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谷堆遗址
青谷堆遗址青谷堆遗址位于县城东北黄集乡狄杨庄北,南临老黑河。1978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高出地面3米。四周陡立,原有面积6600平方米,现存1800平方米。系灰土堆积而成,文化层一般深2米至5米,内涵丰富。从雨水冲刷的断面看,发现有红烧土房基。出土有石箭头、骨锥、鹿角、兽骨、蚌壳以及钵形陶鼎、深腹罐、平底碗、浅盘豆等,属龙山文化遗址。据旧县志载,青谷堆为宋狄武襄公墓,无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连冢
黄连冢黄连冢位于县城南王店乡黄连冢村西,1978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民国5年(1916年)《淮阳县志》载:“在城南12里,旧产黄连故名,或以黄霸墓误。”现冢高约12米,长宽各60米,夯土筑成,保存尚好。1970年,群众在冢南0.5公里处挖掘一王冢,出土汉代玉衣1件,大部分散失,仅余20多片,已收馆藏。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口包公祠
包公,位于淮阳城西北隅,陈人为纪念包拯而建。据载记,明成化年间,知州戴昕建祠。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知府包敏、知县张世濂重修。正殿两侧有对联:“理冤狱关节不通自是阎罗气象,赈灾黎慈悲无量依然菩萨肠。”道出了人民赞扬包公的心声。包公在知开封府尹时,相传包拯奉旨下陈州放粮赈灾,在陈怒铡了皇亲四国舅曹虎,为陈人除了害,申了冤。淮阳立有《四贤祠碑》载:“包孝肃公有功吾陈也。持节发菌,痛抑豪右,所全话陈民数万”。陈人世代不忘包公恩德,在永箦食内故建祠祭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国故城
在淮阳县。陈国是春秋时十二诸侯之一。当时诸侯兼并,战争频繁,陈国亦筑城自卫。今淮阳县城即陈国国都陈城,后亦曾是楚国都城。现存城墙宽20多米,高出地面5米多,夯层清楚。故城为方形,周长9里多。南门外路西有弦歌台,传为孔子困陈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里堂遗址
三里堂遗址三里堂遗址位于县城东北临蔡乡三里堂村北,黑河西岸,是大汶口、龙山时期文化遗址。文化层厚3米,面积约2万平方米。内有大汶口文化时期的横篮纹陶罐和素面陶杯,龙山文化时期的篮纹罐、石凿等,从遗址的断崖可见到红烧土房基。1988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孙庄冢
小孙庄冢小孙庄冢位于县城东南冯塘乡小孙庄北面,1978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冢原高3米多,长21米,宽20米,面积410平方米。因多次被盗,现墓已塌方,与地面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于庄汉墓
于庄汉墓于庄汉墓位于县城东南3公里的于庄村东。1981年省、地、县文物部门联合发掘清理,墓室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式,南北墓向,出土文物有三进陶院及西汉半两铜钱、车马饰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鞍冢
马鞍冢位于县城南王店乡白楼村西500米处,因两冢相连。状如马鞍,故称马鞍冢。1978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冢高约8米,长44米,宽33米,夯土筑成。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之龙革命活动旧址
李之龙革命活动旧址时代:1922年地址:淮阳县东清廉街1号一中院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苗集东岳庙
苗集东岳庙位于淮阳县齐老乡苗集村。年代为清。苗集东岳庙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遇佛寺
遇佛寺,位于黄集乡胡王村小李庄东侧,距县城15公里(临蔡镇东北3公里处)。遇佛寺始建于公元638年,由唐太宗李世民下旨修建。该寺也因李世民蒙观世音菩萨搭救转败为胜感恩报恩御笔亲题寺名而誉满中原。一千多年来,遇佛寺一直是豫东佛教重地,香火旺盛,香客云集,来自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有求而来,载誉而归,观世音菩萨在该寺享有至高无上的殊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日寇、-匪军摧毁了遇佛寺。1999年,自幼出家的释妙稳大和尚辞别了修行几十年的太白顶云台禅寺,回到家乡,重建遇佛寺。历尽千辛万苦,遇佛寺才得以重现昔日的辉煌,其功昭日月,德誉中原。遇佛寺宏伟壮观、肃穆庄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嵩宁寺
嵩宁寺原名-寺,位于城南30公里处豆门乡张集村,是除西藏外国内唯一一所密宗门派佛家寺院,始建于隋唐年间,距今已一千多年历史。清康熙年间是嵩宁寺发展的鼎盛时期,占地200余亩,殿堂楼阁200余间,僧众500余人。乾隆皇帝进香-寺曾御笔亲书“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匾额。民国年间战争四起,-寺毁于战乱。在俗家弟子王国昌主持下,2002年集资15万元,征地2亩,修复了-寺。现寺内有大雄宝殿、偏殿,供奉如来佛主、阿弥陀佛、药师佛等10余尊佛菩萨,千年古刹又重新绽放出她昔日的佛教之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回龙禅寺
回龙禅寺始建于明正统年间,原名回龙观,明朝时期已初具规模。明代进士王天经曾有诗文为证:“河边古寺名高丘,巍峨张气遮头牛,东至重景回龙观,固震西南凤凰头。”民国年间遭到严重破坏,至文革时期毁损怠尽。1995年9月恢复佛事活动。1997年秋经僧人居士等人集资建天王殿一座。2004年春居士范上海急寺院所急,个人发善心出巨资,先后建起大雄宝殿、配殿、东西走廊、山门等,至此,回龙寺成为豫东地区一大佛教活动场所。恢复后的寺院为明清建筑风格。第一任寺院主持为释湛雨法师。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步桥
八步桥八步桥位于县城东北隅八步桥村,八步两座桥,今桥尚存。八步桥一侧的三大士寺院,香火连绵不绝,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善男信女们更是纷至沓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莲果寺
莲果寺位于县城北25里的陈楼村,是村子里看上去惟一让人感觉有些古意的建筑,也是村里规模最大的建筑。村民们说,每年农历的四月初八这里都会唱大戏,来唱戏的和看戏的都是周围48个村庄的村民。而莲果寺的占地面积也正好是48亩——莲果寺好像和48这个数字有着某种特殊的渊源。为什么是“48”而不是其他的什么数字?这要从莲果寺前面的那片池塘说起。相传陈楼村的周围原来有一大片湖泊,名叫凤湖,是黄河改道淤积而成的。上古时期,神农氏的女儿曾经身穿白色的衣裙在池中种下莲果。第二年,池中遍生莲花,清香四溢,果实累累,莲果池因而得名。把“48”这个数字和莲果寺、莲果池串在一起并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汲黯卧治阁
汲黯卧治阁位于县城招待所院内,是为纪念汉代淮阳太守汲黯而建。《史记·汲郑列传》载:“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黯伏谢不受印,上曰:‘吾今召君矣,顾淮阳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黯即辞行黯居郡如故,淮阳政清七岁而卒”。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正直的名臣,就在此建阁五间,悬额:“卧治阁”。原建筑已无存。《开封府志》载:“墓在陈州东四十里”。今县城东北四十里有汲冢,即汲黯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司城贞子阁
司城贞子阁位于城外东南隅三官庙村,1988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阁址原为三元宫,是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创建。清乾隆十年(1745年)将大殿改为陈胡公祠,以司城贞子配享,建司城贞子阁。现存二层楼房3间,青砖素瓦。《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遂至陈,住于司城贞子家。”司城贞子为春秋时陈国大夫,贞子是谥号,名失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端敏袁公祠
端敏袁公祠位于城内大同街路北(今县-址)。是清同治皇帝诏为漕运总督袁甲三建。面积6600平方米,大门上原有“端敏袁公祠”匾额,门两旁有高大石狮。院内西墙嵌有岳飞手书前、后出师表石刻37方。东侧院堂屋3间,房前凿有方塘,约33平方米,塘中以太湖石垒筑假山,塘南有耸翠亭。建殿堂3楹,正中筑1米高台,硬山式建筑,灰筒瓦盖顶,檐下为彩绘额枋、斗拱。台前有石碑1通,立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系袁旧部崔迁桂所立。“0”时期,原建筑多已拆除,今县-院内仅存殿堂3楹、石碑1通。1988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双冢
西双冢西双冢位于县城西郑集乡万老庄南500米处。民国5年(1916年)《淮阳县志》载:“一在城西,高丈余,止一冢,不知何以双冢名传。”1983年11月群众起土时,发现冢南尚有一冢,以证双冢名。在地、县联合调查清理时,发掘北冢为小砖券墓,早年被盗,仅出土东汉时期瓮2件、罐1件。南冢占地面积约50平方米,高出地面1米。1988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