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宁波市旅游
宁波市文物古迹介绍
381、乐氏宗祠
乐氏宗祠位于宁波市北仑区大碶街道湖塘村,1991年被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始为唐朝光化年间(898~901)大司马乐仁规与大司寇乐仁厚兄弟故宅,后遭火焚。清雍正十三年(1735)春,改建乐尚书宅前殿为乐氏宗祠。道光九年(1834)扩建修葺。宗祠坐北朝南,共有门厅、正堂两进,左右廊厢房各三间。占地面积750平方米,建筑面积560平方米。厅与堂皆为硬山式,抬梁穿斗混合结构,五开间;通面阔20.9米,门厅进深6.4米,正堂进深12.65米。宗祠内现存清《乐氏宗祠碑》1通,《乐氏宗谱》1套,木刻屏风17块。乐氏宗祠是北仑区域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宗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82、乌金碶
乌金碶位于海曙区洞桥镇上水碶村东侧,唐太和年间由鄞令王元玮所建,宋元祐六年(1091)重修,嘉定十四年(1221)又修,民国十三年(1924)邑绅朱炳蕃、张传保又出资对其进行了修缮。现存碶长14.9米,碶桥宽2.75米,共5孔,孔距2.8米,闸门在石槽的基础上又用钢筋混凝土加固并采用平板闸,螺杆式起闭装置。该碶位于它山堰下游,是唐代时它山堰引流排洪的第一道配套设施,自建成迄今一直承担着阻洪蓄淡的作用,原碶孔尚能通船,但在民国维修时改为水泥闸,目前该碶保存状况良好。2010年9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资料提供:海曙区文管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83、大隐石宕遗址(含山王庙)
大隐是浙东地区重要的石材开采地之一,相传自汉代即已开宕取石,延续至今。因所产石料质地好、适用性广,在宁绍地区广为使用,称为“大隐石”。长命山石宕自明代开采至今,东西绵延约2公里,由英节宕、荷间宕、九层楼宕和蝙蝠宕组成。已废弃的采石遗存表面开宕凿石的痕迹清晰可辨。山王庙初建于唐代,系大隐石工为祀山神秀公而建,庙内配祀财神和鲁班,每年春秋两祀。现存山王庙为清代建筑,坐北朝南,正门东向。现存山门、前殿、大殿、厢楼及商铺、办公楼等建筑,格局基本保存,是大隐石宕业者祭祀、议事、经营之场所。古石宕遗址及山王庙是大隐石文化的见证,动静两态反映了大隐石宕业、运输业的历史。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84、树滋堂
树滋堂位于四明山镇芦田村。建于清晚期。分前后两进,两边为厢楼,天井中有戏台一座。前楼为五开间,通面阔21.8米,通进深5.0米。后进为三开间,通面阔12.2米,通井深8.5米,梁架结构为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戏台周长为18.4米。后进明间全部采用石柱;次间除后檐柱为石柱外,余为木柱;戏台全部采用石柱。无论后进还是戏台,所有石柱上均镌有楹联。戏台与后进之间用卷棚廊轩相连接,为我市古戏台中所仅见。该祠建筑布局独特,戏台的造型和雕刻工艺相当有特色,并且保存基本完好,是我市山区古代祠堂中较为突出的一例。树滋堂于2001年5月18日由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85、陈家墙门
陈家墙门位于宁波市江东区彩虹北路49弄21、22号,毗邻彩虹北路59号王宅,据口碑调查,二宅为商人陈姓两兄弟共同出资建造,均为独立院落但共享花园。陈家墙门共有两进院落,后天井有门通花园。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大门、前天井两侧厢房、前进、后天井东门楼西厢房及后楼。前进为重檐硬山顶楼房,面宽三开间,明间设楼梯通二楼。穿抬混合梁架结构,前檐檐柱设十字斗拱,饰如意云纹等。用材较考究。后楼格局同前进,用材及装饰略逊。清水外围墙及墙基界碑石保存完好。该建筑整体格局保存完整,与隔壁王宅既相通又相互独立,是宁波市清末民初传统建筑的典型。2010年被江东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86、篮碧轩烈士公墓
蓝碧轩四烈士公墓位于海曙区章水镇杖锡村鹿窠自然村的屏风山脚,坐东向西,面对转头岩。蓝碧轩生前是浙东游击纵队第三支队第一大队的大队长。1943年11月在余姚大余战斗中壮烈牺牲,战后由当地群众与三位在战斗中牺牲的九名烈士一起掩埋在屏风岩下,1958年村民重新将烈士们葬在“四明山心”的石刻旁,1997年鄞州县委县政府重建烈士墓。烈士墓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三面筑有挡土墙,四个平台,分墓地、拜台、亭台、花坛、花台在左邻“四明山心”石刻,花坛里的左面还立有“杖锡乡扶贫济困基金捐款纪念碑”。2010年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87、贺威圣烈士墓
贺威圣(1902—1926年),乳名凤宝,字刚峰,号薏农,本县海墩村人。一九二○年去上海求学,一九二四年在上海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年冬回家,先后发展王家谟、杨白、范船僧、赵文光为中共党员,并成立党支部。先后担任“上大”临时委员会领导成员、上海闸北区委书记等职。北伐初期,调任中共杭州地委书记,策动浙江省省长夏超独立。一九二六年十一月三日在杭州城站仕学旅馆被捕,十三日被害于清波门外梅东校场。遗体由其母舅运回安葬。烈士与其父亲、祖父合葬,中为祖父,西为父亲,东为烈士。烈士墓碑文为“殉难义士沪江大学毕业生贺威圣君暨配姚氏孺人之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388、欧阳桥
儒雅洋欧阳桥,民国。位于儒雅洋乡儒雅洋村东北约2.5公里西沙岭之西坡岭脚。为三孔乱石拱桥,东西走向,横跨于溪上23米,桥上24米,宽4.5米,东首引桥长11米,西首引桥长9米,桥面用鹅卵石铺砌而成。据民国《象山县志》记载,“欧阳桥,县西35里,西沙岭下(案嘉靖志)县西四十里,旧名儒雅洋桥,成化时重修,同知欧阳懋过之,适遇交桥,里人请名,因改名。”公元一九四八年重修。因遭受一九九七年的十一号台风洪水破坏,于一九九八年五月至七月再度重修。欧阳桥横跨于象山最长溪缘溪上,每至春夏之交,盛雨期时,溪水哗哗,遥望横卧于溪上的欧阳桥别有一番神韵。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89、陈君墓
陈君墓位于宁波市海曙区横街镇应山村朱家庄自然村,菩萨山的半山腰,系陈辛耕与陈志贤的合葬之墓。根据墓碑记载,为一座民国墓葬。墓坐北朝南,墓室成半圆,封土高约2米。墓室前墓碑有2块,左右并列,上面阴刻墓主人的名字。墓志铭位于2块墓碑之间,梅园石雕刻而成,全碑高1米,宽0.6米,楷书阴刻字体,全篇共30行,16列,431个字,详述陈辛耕与陈志贤生平事迹,落款为中华民国十四年沙文若书。陈君墓志铭保存完好,碑文作者沙孟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历史、文化价值较高。2007年8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级文物保护点,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90、金忠墓及墓志碑
金忠墓地处今宁波市东南约50华里的原东钱湖镇韩岭村百步山之东坡,现为东钱湖管委会管辖,1994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金忠,字世忠,鄞县韩岭人,曾辅佐燕王朱棣夺取惠帝政权。因功高擢封为兵部尚书,兼詹事,死后诰赠荣禄大夫少师,赠谥忠襄。墓葬坐西朝东,背靠百步山,面临东钱湖,南北为东西走向的白虎山和青龙山。整个墓葬由墓室、神道两部分组成。依山而上有神道碑亭,今亭已圮,碑碣尚存,高2.3米,宽1米,碑文为正楷,叙述金忠的生平功绩,由当时韩林学士杨士奇撰文,碑额为篆书,字体工整、流畅、苍劲有力。这块墓志碑对研究金忠的一生和书法艺术具有重要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91、朱仁房大屋
朱仁房大屋建于清光绪年初。位于镇海区招宝山街道鼓楼西路,东接镇海古濠河,南频镇海人民公园,西临镇海招宝山街道中山小区居民住宅楼,北与镇海龙赛医院、镇海名胜古迹鼓楼遥遥相对。占地面积1540平方米,建筑面积1522平方米。宅院系前后二进,左右厢房,边楼互为相连的二层5间2弄木结构建筑。楼、厅、廊轩的拱木、雀替以及门窗、枢伏,木雕造型玲珑别致,漏窗、砖雕镂刻精细。在东侧沿镇海古濠河建有凉棚埠头,驳砌条石护岸,富有江南水乡民居风格。在城区民居古建筑中少见。1994年被辑入《中国传统民间建筑》刊载。2000年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92、西寺
此寺始建于南北朝宋元嘉二年(公元四二五年),为浙东禅院之一。宋治平二年(公元一○六五年)改称“等慈禅院”。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一三九一年)被立为“丛林”。嘉靖四年(公元一五二五年)重建。后寺废,至清代,僧会司、支云等又重建,俗名西寺。民国时,释明跃、传常等又相率修建,逐形成较为完善之佛教寺院。解放前后,因年久失修,几遭火灾,该寺破坏严重。但山门(金刚殿)、大殿、西厢、经堂、方丈室等建筑于今幸存,基本完好。大殿面宽十六点三五米,纵深十一米,系五开间。明间为抬梁式结构。次间、尽间均穿斗式、十架梁、石柱、木柱相间组合。柱形有圆有方,并刻有名人撰写之楹联。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93、长沙汀庙
长沙汀庙位于宁波市北仑区白峰镇下阳村上王东141号。坐北朝南偏东,占地632平方米,四合院式,中轴线上原依次为门厅、戏台、正殿,厢房分列左右,现存门厅、正殿。前进门厅面阔五间,明间梁架三柱五檩,四架抬梁。后进正殿面阔五间,明间梁架四柱七檩,五架抬梁,后双步。据民国《镇海县志》记载,该庙建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据当地村民介绍,1952年至1966年成为上王小学校舍,戏台于20世纪70年代被拆除,左右厢房系2005年被拆建。该庙格局基本清楚,现存建筑保存较好,特别是门厅和正殿具有清代早期的建筑风格,构件雕刻精美,做工考究,具有很高的文物保护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94、袁牧之故居
袁牧之故居位于海曙区南郊杨家桥巷1号,2003年被宁波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点。袁牧之故居主体建筑坐西朝东,朝南北的外墙均为五级马头墙,高耸且威严,底部由长方形青石作基石。大门的青石门框的门楣左右各有雕饰。经过1.6米、进深2米多、两边均有雕饰的门拱,一幢拥有亮堂天井的“五间两弄硬山式”结构的晚清建筑展现在眼前。故居虽然长年失修,木柱生漆斑驳,老墙苍苔荫荫,但不难领略构造精细、雕塑有致,高低有序、错落适宜的晚清宅第建筑艺术的风格,梁柱上有融文学、绘画、书法、雕刻于一炉的木雕工艺饰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95、临城阮氏宗祠
阮氏宗祠位于浙江省余姚市临山镇临城村桥板西路37号,建于民国十九年孟春。据碑记记载,该宗祠由阮氏大房长性垕发起,以老八房之祖堂屋为祠址,募捐集资而成。1998年进行重修,为临山镇文化站办公之用。阮氏宗祠整体坐南朝北,前后四进。由北至南依次为墙门、门厅、大厅及后厅。大厅前为大天井,两侧有厢房,其中西厢内有两碑记。门厅硬山顶,面阔七间。大厅硬山顶高平屋,面阔五间。后厅硬山平屋,面阔七间。正厅与后厅间有披廊相连。阮氏宗祠体现了民国时期祠堂建筑之特色,又有碑记立内,具有一定价值。2014年9月23日,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96、灵威庙
灵威庙位于宁波市海曙区龙观乡龙溪村潘溪自然村,根据现存建筑结构分析为清末民国时期建筑,庙坐北朝南,占地约600㎡,四合院式。门厅面宽五开间,左右设厢楼,用四柱,前柱为石材,后柱为圆木。天井设有戏台。后进为正殿,五开间,明、次间梁架四柱十檩,五架抬梁前后双步,次间同明间。梢间用中柱穿斗式结构,厢楼三开间。正殿东西各开一门,原正殿到厢楼有梯。灵威庙格局规整,保存较好,建筑高大宽敞,用材粗大,做工考究,牛腿、雀替等雕刻石榴、佛手等,且有明显地方特色,文物价值较高。2005年5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级文物保护点,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97、第一山碑
从招宝山麓上行,不到百步,即可见植于右首陡坡上的“第一山”古碑。旧称百步街,碑高1.85米,宽1米,碑面镌有“第一山”三个大字,碑下有-台,可供游人驻足。“第一山”三字,浑厚有力。落款“庐陵萧天荫书”六字,镌有石印两颗,但无具体年月和内容。据民国《镇海县志·金石》篇载,系明时所镌。抗倭名将、明都督卢镗曾用“六国来往处”、“平倭第一关”十个大字来阐明、赞扬招宝山在历史上的地理位置和作用,清朝诗人有“莫小候涛山(招宝山古称候涛山),东来第一关”之句。古后人誉招宝山为“第一山”。“第一山”碑2000年12月被公布为区级文保点。地址:宁波市镇海区招宝山中峰古道起点类型:古迹游玩时间:建议10-20分钟门票信息:无需门票。包含在招宝山景区门票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98、鸡山学堂旧址
鸡山学堂旧址位于余姚市三七市镇二六市村官桥十二房自然村14号,初建于清嘉庆年间,为陈布雷之父陈依仁开设的陈氏私塾,族中课读童蒙之所。1946年,陈布雷心系家乡,再续兴学。特意捐资并仿广州黄埔军校建筑风格,再旧私塾旁建新校舍,并名“鸡山学堂”,陈布雷自任校长。旧私塾,坐北朝南,面阔五开间;新校舍砖作建筑,仿西式,砖拱门承檐榻,拱圈并联,柱础见方。该学堂保存完整,是余姚境内比较典型的学堂建筑,具有一定的建筑历史价值。学堂亦是该地区教育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历史意义重大。2014年9月23日,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99、茅镬古树群
茅镬古树群位于宁波市海曙区章水镇茅镬村,分布在该村前后,范围极大,百年以上古树数量很多,据不完全统计,该村400年以上的树木不下90棵,包括金钱松、香榧树、银杏树、枫树等品种。其中一棵金钱松1998年被评为宁波市“十佳古树名木”,该树高达51米,胸围4.3米,面积29.7平方米,树龄据估计在500年以上,其单株面积为全国之最。其他古树胸围也在3米至5米之间。茅镬当地一直以来就有保护古树名木的传统,村中尚存有道光年间立的公禁碑。2010年9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00、东门灯塔
东门灯塔位于象山县石浦镇东门岛东南,由任筱和、任筱孚兄弟(称二难先生)于1915年出资建造,后被烧毁,1919年,任氏兄弟与延昌纪传长等筹资重建。灯塔由塔基、塔身与灯室组成。塔基用条石砌筑;塔身三层,圆柱形,用石块拼接构筑而成,内径2.13米,外径3.7米,塔高5.44米,内部设旋转楼梯,通往塔顶;塔顶穹窿状,高2.74米,窗槛用八块石板拼接而成,窗户用玻璃构成,室外设走廓,廊外设铁护栏。东门灯塔整体保存较好,是重要的海上交通设施,北渔山灯塔对研究我国近代科技和航海史具有重要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