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宁波市旅游
宁波市文物古迹介绍
321、“七乡胜地”牌坊
“七乡胜地”牌坊位于海曙区石碶街道横涨村西北端,牌坊坐北朝南,为二柱单开间单檐歇山顶石筑。通面阔2.42米,高2.32米。根据现存牌坊的建筑结构及形制分析,系明代建筑。歇山顶翼角起翘平缓,正脊两端置兽形正吻;垂脊处有吻兽,前檐刻出瓦陇、瓦当、滴水;柱子正方,外侧抹角,断面为0.29×0.28米,抹角边长0.15米,柱脚有基座,上部有抱鼓石状牛腿支撑;柱头间施阑额,有“七乡胜地”4个方正大字,其余风化不清,阑额北有门轴孔。鄞西地区原为七乡之地,这里是南塘河进入城中之要地,故得名“七乡胜地”。目前,牌坊保存较好,结构稳定,为研究我区古建筑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010年9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22、华兴宕
华兴宕位于海曙区鄞江镇梅园村华兴宕自然村南侧。整个石宕呈扇形,直径约55.58米,现已经废弃,被水淹没。梅园石宕开采历史悠久,据现存的北宋徽宗御笔碑及东钱湖石刻情况推断,其历史至少可上朔至宋代。由于古代开采能力限制,只能采取由上至下的开采方式,多为露天开采,所留下的遗迹多为圆形或扇形的水池。本次发现的石宕为民国时期的开采遗迹,石宕老板为民国时期我区资本家谢桂生,开采的石料曾被用作宁波交通史上第一条公路鄞奉路的建设。华兴宕的发现为研究我区梅园石开采历史以及我市交通道路发展情况斗提供了第一手的实物例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2010年9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资料提供:海曙区文管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23、越国公庙
越国公庙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镇汪巷村西明自然村村中心,亦称为“越国公祠”。初建于唐乾符年间,现存建筑为晚清时期重建。据光绪版《余姚县志》,越国公庙在四明山,唐乾符间翰林学士汪亮建以祀其祖越国公汪华,嘉靖十九年裔孙惇与其弟克章重修。清同治元年毁,十一年后裔重建。殿前原有石牌坊(高八尺,宽一丈八尺,前树汉白玉圣旨碑,雕有盘龙和皇帝御笔),文革时被毁。越国公庙整体坐北朝南,由前后两殿组成,中间贯以穿堂连接,呈“工”字状布局。前后两进均为三开间,明间五架抬梁,歇山造屋顶,飞檐高跷,屋较高大,颇有气势。越国公庙颇有历史渊源,同时建筑规格较高,为乡村祠堂建筑之重要形态,具有相当的文物保护价值。2014年9月23日,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24、管家弄邵氏民居
管家弄邵氏民居位于余姚市阳明街道阳明社区管家弄117号,坐北朝南,正厅及西面侧屋围合成一小庭院,后楼与正厅在一条中轴线上。正厅及西面侧屋为清代时期建筑,后楼为邵氏后代在民国时期的后续建筑。正厅面阔五间,硬山顶高平屋,檐下辟廊,屋主九檩,穿斗抬梁式混合结构。屋内地面用石板错缝平铺,整体用材较大,建筑风格朴素大方。西侧屋面阔三间,内侧单披,与正厅相接。东厢房面阔三间,距正厅较近,四柱七檩,穿斗抬梁式混合结构。后楼为民国时期邵氏后代所建,面阔五间,五柱九檩,观音兜山墙楼房。管家弄邵氏民居为邵氏家族繁衍居住之地,从清光绪年间到民国时期,再到现代,一直有邵氏子孙在此居住,该宅为余姚世居宅院的代表之一。2014年9月23日,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25、廻沙闸古遗址
廻沙闸古遗址位于海曙区鄞江镇它山村西侧、它山堰上游,始建于宋代。目前该闸尚存槽柱四根,西首第2根镌有“测水尺”,作为控制水位的标准。第3柱镌有“迴沙闸”3字,4根石柱高2.63~2.83米,石柱断面尺寸为0.5米~0.52米,闸门槽0.11米,成正方形,闸中孔宽3.57米,2边孔宽3.02米。廻沙闸是它山堰水利设施的组成部分之一,一直以来都同它山堰一起发挥着引泄、滞蓄的作用,为研究我国古代水利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宋淳祐二年(1242),郡守陈恺,因上游水土流失,塘河淤积,于它山堰上游西北150米处建三孔迴沙闸,以阻沙入港,免受淤塞之患。2010年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26、马鞍岗古石宕遗址
马鞍岗古石宕遗址位于海曙鄞江镇它山堰村马鞍岗山的半山腰,距国保单位它山堰直线距离约500米,是唐朝人工开采石料所遗留的采石遗址。东口高约2-3米,西口高约5米,洞内深约30余米,东西两,内相连,呈凹形。西面宕口石块已出现风化。七十年代,本地村民整山平地时,发现有一条宽约3米的碎石路通向山脚,又根据它山堰石料质地与此相同,故推测这条碎石路曾是古代工匠搬运石料的古道,也是它山堰用石材料的见证。抗日战争时期,本地百姓为躲避日军的烧杀抢掠,曾于此避难。该石宕遗址发现,对于研究它山堰历史、鄞州石刻史等极具价值,同时也见证了日军侵略、百姓避难场所的见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2010年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27、射雀岗畈梯田
射雀岗畈梯田位于海曙区石岭自然村射雀岗岭董家屋后的山岙中。层层梯田从山顶而下至爱中村董家屋后并围至南边山岙,今为董家屋后山岙该块地段。该梯田原属石岭人所有,根据其发族历史判断,该地梯田应于宋朝开始开垦。梯田基本处于东西向山岙中古道两侧的上下层层走向,都以乱石坎层砌而成,大的坎石上吨,小的坎石如碗口,所以大小不一,利用山地乱石堆砌而成。砌筑方式基本都成圆弧形层坎,是原始载种水稻的田地。现因经济发展,种植专业化而发展成多种经营,已变良田为旱作庄稼。射雀岗梯田的发现,反映了石岭人民战胜困难,勤俭建家的发展历程,是当地人民的智慧结晶,具有一定的历史及教育意义。2010年9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28、瓜瓞亭
瓜瓞亭位于余姚市兰江街道谭家岭村谭家岭茶场的小山顶上。南北横穿。瓜瓞亭原为余姚南城四陆门之一的南明门(清乾隆时改称南溟门)。抗战时期,南北两城拆掉全部城墙。邑人邵之传等特将南溟门城门洞移建至城南潭家岭,额题“瓜瓞亭”。此处为旧时通肖东的必经要道。瓜瓞亭为圆洞石城门,面阔6.59米,通高3.66米。城门的南北两壁均用条石错缝平叠。拱券用规整的石块砌筑,拱阔3.8米,拱高3.6米。城门内壁东侧镌“忠恕廉明”,两侧镌“孝义仁和”。城门顶上已覆有山泥,长满野草,辟小道可供行人穿越。瓜瓞亭为迁移建筑,虽体量不甚巨大,雕刻也非精细之作,但该城门为目前余姚仅存的城门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2014年9月23日,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29、刘家祠堂
该祠堂系宋太常寺刘勉故居,父纯庵。子孙四世一门,是明代刘姓大族的宗祠。三开间梁架高大,进深九界用十檩。明间抬梁式,正贴为王架梁,上置西瓜柱,支三架梁,中间置脊瓜柱,蝴蝶木,瓜柱皆粗壮,三架梁与五架截西呈椭圆形,柱头上置圆斗,开十字科,正贴之前二界用双步梁方斗十字科及单步梁,后全柱与老檐柱间用双步梁,方斗小字科及单步梁,后金檐柱间额上皆有平故枋。边贴施中柱。梁下普遍施丁头拱,三架、五架梁下丁头拱特宽。两山墙之封檐墙上部还保留简朴而富有特色的曲线。还保留部分古式瓦当(上有数道水波纹,下为阴阳桃纹)。檩子粗壮,屋顶硬山式柱础呈珠形。柱础最大的腹径在中间。围墙底部皆用条石,东北山墙间有嘉靖年间石碑一块。此祠是宁波市仅见的明代祠堂建筑,是研究古建筑的重要资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30、爵溪街心戏亭
亭在爵溪十字街口,一称“桅亭”,因爵溪古城俗称“沙船城”,后建此亭象征“桅杆”。今存戏亭建于清代咸丰年间,亭基约五米见方,由圆形石柱四根支撑上部建筑。上部建筑为木结构,外形分两层,底层高约四米半,上层高约七米左右,皆呈四角飞檐状。上层顶部有一葫芦状尖顶。飞檐内外,雕有龙凤,花卉等各式图案,亭内四角结合处,各置有木质实心花篮一只,篮底分别刻以“合”、“所”、“平”、“安“四字。戏亭布局别具一格,北面与五间两层厢房紧连,作为剧团演出时化妆、服装与休息场所。亭东、南、西面分别朝三条大街。倘要演戏,只要在亭内四根石柱之间按上抬梁、铺上台板即可。三条大街均视线良好,看到演出。此亭为我县清代建筑之珍品,对于研究当时建筑设计及雕刻艺术,都有较高价值。1997年8月被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31、延爽亭
延爽亭位于海曙区横街镇凤岙村藤岭岭顶,为木石结构,坐北朝南于灵峰山间的岭墩,东有藤岭小村达凤岙、横街。亭子面宽三间,进深二柱七檩。亭内共立石柱八根,明间四根,五架梁、抬梁结构,次间同。地上铺设鹅卵石,环形纹。柱上均由清末举人汪崇干书联。东山墙壁间嵌有“天灯会碑”一通,中华民国四年立。西山墙前立“永远茶茗”碑一通,道光二十二年立。北墙嵌“延爽亭”石匾一块,无题款。据现状分析为清晚期建筑。主体结构保留完整,普查时年久失修,屋顶及墙体有一定程度的损毁,现已修复。亭后为“中灵峰寺”,有残石匾“□灵峰寺”,下款“光绪八年”。现嵌于明间后半间临搭建的墙体上。2010年9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32、水塔
水塔位于宁波市江东区新河路348号,据水厂厂长介绍,水塔建于1956年,属宁波市自来水总公司江东水厂的净水处理设施,是当时较高的建筑,曾用于航空航标。宁波市自来水厂筹建于1955年3月,1956年8月建成并供电,是整个宁波解放后供水雏形。水塔高约18.5米,为混凝土构筑的柱形水塔,上部为直径7米,高约4米的圆柱,可储水250吨;下部为直径5米,高约14米的圆柱,有门可进出,内有3根大小不一的铁质水管,为进水和出水;上、下两部分由高约0.5米的漏斗状相连。水塔外西侧有铁条组成的梯子可上顶部,顶部有铁护栏。水塔现已废置,下部有人居住。该水塔是解放后宁波首先建成的水塔,是宁波自来水业发展史中重要的标志性建筑。2010年被江东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33、王家谟烈士墓
王家谟(1906-1927)小名小曼。参加革命后常用嘉谟、亦政、家伦等化名,丹城镇西桥头人。一九二五年一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负责党支部组织工作。以小学教员身份作掩护,组织“鸣社”,发行“鸣报”,并参与成立支部外围组织“青年娱乐社”。一九二五年十月,被选为中共宁波地委组织委员,后任地委书记。“四·一二”政变后,调任中共浙省委组织部主任。八月奉命代理省委书记职务。十月,担任“浙东暴-动委员会”主任委员。十一月十二日赴温州组织暴-动,被国民党反动部队逮捕。十八日被枪杀于温州东门外狮虎山上。遗骸由其母运回象山。王墓座南朝北,坟栏由乱石砌成。墓碑高二米,宽七十八厘米,厚七厘米,上刻“王家谟烈士之墓”,为象山县人民政府一九八三年所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334、范文虎墓
范文虎墓位于海曙区集士港镇四明山村庙夹岙自然村北侧,建于清宣统四年春。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为一座圆墓,由墓穴、祭台两部分组成。墓前祭台呈半圆形,由方形石板铺就。两侧设弧形护栏,圆角望柱。前置墓标柱两根,现已毁。墓碑上刻清狂生范君墓,上款为己卯春日,落款为高振霄书。墓碑两侧翼子上刻范文虎先生生平,右侧为其友郑文亮所撰,左侧为慈溪冯鸿寿所书;此外翼子上另有对联一副,上刻白云深处堪合我,黑劫来时任他。整个碑高1.59米,厚0.2米,护栏高0.5米。范文虎为宁波著名老中医,医术高超;高振霄为清末代进士,著名书法家,本次发现填补我区空白。2010年9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35、翁文灏故居
翁文灏故居位于海曙区大书院巷11号,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存有三进木结构传统民居和一三合院小洋楼等建筑,保存较好,其中小洋楼为翁文灏先生生活处,建于民国,建筑坐西朝东,占地面积660平方米,平面为长方形,呈传统三合院布局。为一幢西洋式砖混结构楼房,具罗马式建筑风格,红灰二种相间的水磨砖,制作工艺精湛,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翁文灏(1889-1971)又名存璋,字咏霓,号君达、悫士,浙江鄞县岐阳乡石堰村人。是中国第一位地质博士、中国近代地理学创始人之一。对地质学造诣很深,著作丰富,在地质学各分支领域里都作重大贡献,创下许多个“第一”,在矿床学方面,他在我国首次提出“成矿系列”这一术语。他对成矿规律的研究,在我国开拓了新的找矿方向,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在地震地质学方面,他是第一名研究中国地震地质的学者;在构造地质学方面,最早探讨中国地貌发育史,提出燕山运动在中国存在及其地质史上的重要意义;在山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36、黄瑛墓道享亭
黄瑛墓道享亭位于宁波市海曙区横街镇凤岙村,明代建筑。享亭坐西朝东,处于凤岙山缓坡地段。该享亭为石结构建筑,石料质地为当地产的梅园石。通高2.50米,进深1.88米,面宽2.10米。正面坊额上书有“明赠光禄寺卿黄公神道”十个楷体大字。墓室与墓道至今俱废,仅存石亭为正方形单间建筑,四柱为方形抹角,柱头无卷刹。顶由两块平石板铺就而成,两头各有卯口。南北两侧各置有一长条石凳,其两头采用榫卯结构形式与四根石柱衔接,既可供人憩息,又使整个石亭的结构更加稳固。根据有关史料记载:黄瑛为明代庐陵教谕,后赠光禄寺卿。该亭为黄瑛墓道现存的唯一遗物,且保存较完整。2005年5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级文物保护点,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37、余姚大方岳第
大方岳第位于余姚市阳明街道阳明社区武胜门路41-45号,据口碑相传,该宅系王阳明读书处,其父王华亦住过。从建筑结构看,该宅为明代建筑。大方岳第坐北朝南,由主楼及两翼楼组合而成,平面呈倒置“凹”型,主楼三开间,硬山顶。主楼通面阔8.72米,通进深8.09米,明、次间穿斗、抬梁混合是式梁架,五柱八檩,前重檐后单檐。东西翼楼各四间,外露一间,翼楼通面阔9.84米,通进深4.60米,梁架为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三柱五檩。整座建筑用材不大,装饰古朴。梁的断面呈圆形,瓜柱呈柁墩,下部呈鹰咀状,中柱上置十字拱,柱础为倒置毡帽式。大方岳第年代悠久,又为王阳明读书处,具重要历史价值。2014年9月23日,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38、樟村四明山烈士墓
樟村四明山烈士墓位于宁波市海曙区章水镇樟村,始建于1944年12月,是为了纪念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由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四明特办和鄞奉县办共同发起,将李敏、徐婴、严培远等12位死难烈士安葬在现烈士陵园的右前方,并在墓前竖立“抗日反顽斗争死难烈士纪念碑奠基石”。1951年7月,浙江省第二军分区、宁波地区专署、鄞县人民政府在原址兴建烈士陵园,建起革命烈士纪念塔和一穴拱形圆墓,将12位烈士遗体重新移葬于墓内。后陵园及烈士墓陆续扩建、添建,现有拱形圆墓5座,长方形大墓1座,共安放有130余具英烈灵柩,现陵园占地面积达12800㎡,并开辟烈士事迹陈列室、烈士骨灰室和革命烈士事迹陈列大厅等纪念建筑。1963年3月被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39、宁波总工会旧址
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江东区演武街,是大革命时期宁波总工会纪念馆,是当年总工会旧址。1926年夏,宁波工人总工会成立。在0宁波地委领导下,宁波工人总工会与反动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合法斗争。1927年3月,-反动派烧毁了当时设在钱园巷30号的工人总工会所在地。总工会不得已迁到江东演武巷二号。蒋介石发动4.12-政变,残酷镇压宁波工人运动,总工会-闭,工人运动领导人杨眉山等惨遭杀害。现经修缮,改名为宁波市工人运动纪念馆,二楼设立“宁波工人运动史迹陈列”,对外开放。宁波总工会旧址是大革命时期宁波总工会活动办公的场所,它标志着宁波工人阶级有着同反动派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光荣传统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在宁波的现代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地址:宁波市江东区演武街2号类型:纪念馆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门票信息:免费开放。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40、花果园庙
花果园庙位于宁波海曙区月岛、月湖桥东,1999年9月,被公布为宁波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点。现存建筑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18),由过街廊、台门、正殿等组成。台门槛板上书对联“地接贺秘祠,祉邻忠定宅”。据史志记载,此庙始建于宋朝。宋建炎时,杜恺将军护送宋高宗御驾到明州后,因病住在该庙内,当时庙内有两头安南(今越南)异兽,伴于杜恺左右,杜病故后葬于太白山,两头异兽亦死。据传淳祐元年,明州发生一场大瘟疫,杜将军抱着异兽显灵,遏制了瘟疫,民众为感谢他的恩德,为他立祠,并雕刻那两头人目羊头的异兽放置于门口。庙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重建。另传其处原为南宋宰相史浩宅第中的庙园,其庙神即为管理庙园的土地神,是月湖边上尚存的与南宋史氏有关的建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