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宁波市旅游
宁波市文物古迹介绍
221、中正图书馆旧址
中正图书馆旧址位于奉化市锦屏街道中山公园南坡山腰。它于1925年由本县士绅朱守梅等集资筹建,1928年竣工。初落成时为奉化县立图书馆。1930年后董事会决定更名为“中正图书馆”。抗日战争胜利后,因该建筑遭侵华日军严重破坏,遂由奉化参议会组织“修缮委员会”募集资金进行重点修缮。新中国成立后,由人民政府接管,改称“人民图书馆”。1950年7月划拨给人民文化馆管理。1984年文管会办公室单独建制,中正图书馆旧址作为文物管理部门的办公室和藏品库房。2003年被公布为奉化市文物保护点。2004年,市文保所迁离该地至体育场路56号。2007年公布为奉化市级文保单位。中正图书馆旧址占地680平方米,其主楼是一幢三开间三层仿西洋式建筑(西侧另有附属小平房五间)。前立面为罗马式穹顶,每层前廊为花柱扶栏大阳台,托斯干柱式。整幢建筑布局合理,结构庄重、装饰俏丽。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西洋建筑文化影响我国的典型建筑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22、古卧床桥
古卧床桥又名护龙桥,位于掌起镇戎家村村南、快船江与古窑浦的交汇处,南北横跨快船江上。据光绪《慈溪县志》记载:“古卧床桥,县北四十里,黄文洁卧其上读书,故名。国朝道光六年里人戎开华捐资修建,光绪三年重修。”由戎金铭《重建卧床桥记》可知,此桥原为泥桥,后易为石桥;宋时桥名涂上颜色,辗转讹传为护龙桥。此桥系单孔石桥,全长10.7米,宽4.22米。桥面由四块条石铺砌,东西两边设有栏板、望柱,东栏板题额“古卧床桥”,西栏板额书“护龙桥”,南北八字形踏道。两侧桥门柱顶额栏下各雕一对龙首,造型十分生动。桥门柱石上均有刻联,两联均为行楷,字体遒劲,颇有大家风范。古卧床桥是慈溪境内所知始建时代较早、保存较好、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纪念性建筑,陈邦瑞、戎金铭等清代慈籍文人都为此桥撰文作传。追溯古卧床桥的渊源,对黄震和“东发学派”的探讨和对慈溪乡贤的研究,均有重要的借鉴作用。1982年慈溪县人民政府公布古卧床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23、王任叔故居及墓
王任叔(巴人)故居、墓,位于奉化市大堰镇大堰村,2005年3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王任叔(1901——1972年),笔名巴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和文艺理论家,奉化大堰人。1925年在奉化中学读书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次年赴广州进北伐军总司令部后方留守所工作。“四·一二”事变后被捕。出狱后,在上海从事写作,为“左翼作家联盟”发起人之一。1941年,党派他到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在华侨中开展抗日救亡和爱国-。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避居苏门答腊,进行地下抗日活动,解放后任我国首任驻印尼大使。1954年起,任人民出版社副社长,1961年调南京编译局,1972年7月在家乡含恨去世。巴人墓在大堰村北面瓦屋山脚,前临山塘,坐北朝南,墓碑上刻着胡愈之题的“王任叔巴人同志之墓”等大字,前有拜坛。巴人故居系原王钫故居大院中右厢房,坐南朝北,楼房,通面宽三间,其中右次间楼上为寝室,现桌椅、木床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24、大嵩所城遗址
大嵩所城遗址位于宁波市鄞州区瞻岐镇、咸祥镇。包括大嵩所城、合岙烽火台、炮台岗烽火台、横山烽火台、黄牛岭烽火台、火爬岭烽火台等六级七处遗址,以大嵩所城为中心,散布于宁波市鄞州区瞻岐、咸祥两镇。大嵩千户所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9),下设烽火台六处,为鄞东海防要地。今大嵩所城仅存一部份城墙,位于瞻岐镇西城、东城两村。另有所城东门遗址,位于今东城村村委会前,目前保留着北壁石砌建筑和嵌入的直条形石槽,其余全毁。此外,合岙烽火台、炮台岗烽火台、横山烽火台、黄牛岭烽火台、火爬岭烽火台遗址分布瞻岐、咸祥两镇的村落山顶,均占据险要地形,与大嵩所城相呼应,共同构成了一个严密的海防体系。大嵩所城遗址覆盖范围较大,遗迹较多,是明清东南沿海所城及所辖烽火台海防体系的典型代表。现存所城城墙虽不完整,但所城格局基本完好,且下辖的烽火台也大多保存较好,它对于海防历史研究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2017年1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25、禅悦寺
禅悦寺位于河姆渡遗址西南十多里的禅余山南麓车厩岙,占地两千余平方米。建于五代,后晋天福元年(936)敕赐“禅悦寺”额。禅悦寺曾三毁四建,最后一次改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现存高大恢宏的大殿,面阔20.1米,分五间,进深13.9米,明、次间梁架为五架梁前后单步双步。前有廊,轩梁、雀替、挑尖梁头均雕有精湛的人物故事图案。殿内供奉如来佛木雕座像,香案前跪拜处铺地石板雕有精致的荷花、牡丹、仙鹤、凤凰等图案,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故为余姚市级文保单位。离寺二里余有龙潭,又称窄坑龙潭或发雾潭,意为潭水蒸发雾蒙迷茫,颇似仙境。潭水顺山势下流,从野岭落下,形成瀑布,蔚为壮观。据《禅悦寺志》载,古时龙潭分三泉,左泉深丈余,供寺内和尚汲水厨炊,因名香积泉。右泉深不数尺,是寺内煎茶用水,故名煮茗泉。还有一泉从石缝0渗出,终年涓滴流继,泉眼经常转移,或左或右,不可捉摸,如凿渠引流,泉水则氵亭,犹如母狮的乳汁,不可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26、园瑛法师寮室旧址
圆瑛法师寮旧址位于海曙区高桥镇芦港村东周自然村西侧接待讲寺内,据建筑风格、形制及主人生活年代等判断,约建于民国时期。主体坐北朝南,合院式结构,占地面积232.36㎡,由正殿及左右厢房构成。正殿为单檐硬山顶楼房,面阔三间一弄,弄堂位于最西侧,明间为抬梁结构,五架梁前后单步,次间用中柱,穿斗结构,进深五柱七檩;弄堂进深七柱九檩,正殿地面均以地砖铺地,上饰枫叶花纹。厢房位于天井两侧,均面阔两开间,进深三架椽,抬梁结构,二层楼面已为胡琴档车木栏杆装饰。圆瑛法师寮旧址为故佛教协会会长圆瑛法师所建,正殿二层仍设有圆瑛法师纪念堂,保留了大量法师生前的遗物、遗迹,特别是1916年法师由缅甸回国时带回的玉佛仍得以保存。圆瑛法师寮旧址格局完整,保存较好,四面围墙高耸,梁架雕刻精美生动,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2010年9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27、闻氏宗祠
闻氏宗祠地处海曙区古林镇蜃蛟村闻江岸自然村西部,据建筑风格及形制判断,建于清代,局部为民国时期改建。主体坐北朝南,合院式结构,西后侧有女祠间,所以由男女两祠构成。男祠前、后两进,左、右两厢,女祠位于西北角。整个建筑均硬山造。男祠前进为门厅,面阔七开间,明间抬梁结构,五架梁,前檐施卷棚顶,其余各间进深五柱五檩,穿斗结构。后进大殿,面阔五开间,明间抬梁结构,五架梁,前檐施卷棚顶,后檐设双步梁,次间用中柱,进深六柱八檩,梢间进深八柱八檩,均穿斗结构。厢房位于天井两侧,均面阔三开间,明间抬梁结构,次间进深三柱五檩。女祠(包括孤寡祠)位于大殿西侧,面阔四开间,明间抬梁结构,五架梁前后单步,其余均穿斗结构。闻江岸闻氏宗祠格局完整,用材考究,牛腿、雀替等装饰雕刻精美,独特的男女祠堂布局,文化内涵较为丰富,2007年9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级文物保护点,2010年9月29日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28、宁波周氏宗祠
周氏宗祠位于海曙区高桥镇新庄村新庄自然村2号,据周氏家谱记载始建于清道光丁酉年间。主体坐北朝南,略偏西,由前、中、后三进及两厢组成,占地面积684.42㎡。前进为门厅,单檐硬山顶平房,面阔七间,进深四柱七檩,明间安两扇大门,左右两侧立一对石狮门枕石,雕刻精细,栩栩如生。中进为大殿,单檐硬山顶高平房,面阔五间,明次间进深四柱九檩,五架抬梁前后双步。梢间用中柱,穿斗式结构,明次间后端放有周氏祖宗画像及排位,供周氏族人祭祀。后进为重檐硬山顶楼房,面阔五间,明次间进深四柱七檩,五架抬梁前后单步。梢间用中柱,五柱落地。前进与中进之间设厢房,为单檐硬山顶楼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中进与后进之间左右两侧设廊,经后期翻新。周氏宗祠布局规整,建筑高大宽敞,用材考究,牛腿、雀替等雕刻精细、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及历史价值。2010年9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是归至海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29、佛迹寺
佛迹寺是座落于达蓬山巅的古寺。关于佛迹寺的来历,缘起于其附近的一个佛迹洞。相传唐天宝元年(742年),有位名叫达慧的云游僧来到山上,发现了荒芜多年的佛迹洞,洞内留有观音佛脚印一个,以为佛迹,遂建起了这座巍峨的寺院。佛迹寺原来还有中佛迹寺和下佛迹寺,现在已经只剩下遗址。如今改建后的佛迹寺依托“千年佛迹”,又现当年古寺的宏伟壮丽。佛迹寺于礼佛区的主轴上依次排列天王殿(山门)、大殿、藏经楼,东西角楼、祖师殿、伽蓝殿、药师殿、弥陀殿及廊等分列左右两翼,共同合成佛迹寺的主体礼佛空间。香客寮、僧寮以及念佛堂组成院落,由北向南依次叠落。东侧由方丈院、素菜馆、钟楼、斋堂、居士寮组成、观音院单独设于东端。有道是“东拜海天佛国,西祈千年福地”,浙东名寺佛迹寺屹立于郁郁葱葱的达蓬山巅,为各方香客保一生平安。地址:宁波市慈溪市三北镇达蓬山仙佛谷风景区内类型:寺庙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门票信息:无需门票。包含在达蓬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30、宁波徐宅
徐宅,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现为镇海区委机关办公场所。位于招宝山街道境内,东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海口海防遗址吴杰故居,南临城河路,西靠镇海中医院,北接镇海区人民大会堂、区文化馆。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39平方米。主建筑为3间2弄木结构和钢混结构相间的楼房1幢。屋面平脊覆以平瓦,两堵山墙挑出屋脊,系悬山顶式。外墙粉刷混凝土,拉有大块横线条,与窗楣挑出披水,似乎西式风格。檐木盾与二楼阳光为钢混浇制结构,立体形廊柱显得庄重,地坪用拚花地砖铺装,围以铁铸图案栏杆,通埭玻璃移窗,可谓西洋风度。内室铺装企口地板,上顶置有塑图泥海,室内安装壁炉,还有抽水马桶,为当时镇海最新式的居住设施。正楼前庭花坛一座,时称徐家花园,面积约150平方米,布置精致,植有苏铁、红枫等名贵花木。原朝南启开大门,门额“霜红小筑”,1985年胜利路拓宽、延伸时南大门拆除关闭。2000年12月被公布为区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31、南渡广济桥
广济桥位于奉化市南渡村,横亘于奉化县江下游,是东南沿海唯一的驿道所径,是旧时奉化三大水路交通要道之一。该桥始建于宋,元代重建,明、清几度重修,但桥墩仍是元代建筑物。现存广济桥为木石结构廊屋式桥,通长51.68米,宽6.6米。石柱为墩,五缝四孔。每缝石柱6根,都有侧脚,上下作榫,基石固定,头用锁石锁住,并用三根大牵木固定。锁石上铺梁木,其上为桥板。桥面建廊屋21间,八架梁用六柱,梁架为穿斗与抬梁相结合,上覆小青瓦。元代桥墩中至今还保留有“至元二十三年岁在丙戊四月二十九日乙丑甲时重建”,“城居沈森辛酉本命三月二十二日未时与家眷等施财舍以及鄞县小溪石匠许成”等题刻和元代的柱顶石历代碑记等物。保存良好。广济桥位于浙东古驿道上,通过这条驿道,将“海上丝绸之路”与陆路紧密相连,使这条东西方贸易与文化交流的航线向大陆腹地延伸。它是浙江省内唯一的一座元代廊屋式桥,也是浙东沿海南北交通干线古驿道中唯一遗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32、陈宗问墓道
陈宗问墓道位于海曙区集士港镇四明山村庙夹岙内,建于明代。该墓道及墓前石刻破坏严重,但牌坊及墓葬保存尚好。现存牌坊“H”形,立于墓道口,南偏西3度。通高2.26米,宽2.70米,阑额高0.22米,宽0.15米,北面(向内)两端距柱头约15厘米处有门轴,以安装坊门及抱柱。阑额不出头,额上镌刻“明赠工部尚书陈公墓道”十个楷体双构线大字。离该牌坊约30米处遗有不同形置的牌坊残件,其中柱头1只,残高0.78米,断面0.33×0.33米,上刻如意形纹饰。另有半边荷花纹柱头。离牌坊后约100米处有墓室封土和墓碑,保存较完整,墓碑横字青苔覆盖,细辩约为“鄮川陈公宗问之墓”阳文楷体大字。陈宗问中洪武二十四年(1391)进士,官至行在吏部考功司郎中,卒赠工部尚书。该墓道的发现为研究我区明代人物和墓葬风格提供了实物依据,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2010年9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33、羊额古道
羊额古道,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已有七百八十余年历史,一直为梁弄南通大岚之要道,有天梯之称。据载,孙氏九世孙孙德玉,曾为崇政殿侍讲,后因伤足,久治不愈,宁宗皇帝就特赐拐杖一根,不久就告病还乡。他与庆元德云和尚最为知交,因德云和尚主持杖锡寺,相距甚远,山道险阻,不便往来,二人出资开凿羊额岭,岭旁岩壁凿有“羊额古道”四字。古道全长约五公里,用块石砌成,宽约二米。两边山崖陡峭,竹木参天,鸟雀啁鸣,兰草喷香,涧底流水潺潺,美如琴声。雨天岭上烟雾弥漫,人如在云中行走。登岭眺望,梁弄山水尽收眼底。传说有仙人丹丘子在这一带修道牧羊,更增添了古道的神秘。古道东面,有岙曰北斗湾,内有众多山涧小溪,最大的一条称溅水岩溪,涧水清沏寒冷,溪中栖息着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蝾螈。在湾口,有块摩崖石刻,镌刻一个“佛”字,下面刻有百余个小字,记载了建造羊额岭庵助田记事。古道悠悠,北斗湾生态环境完好,是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34、日寇“华中矿业公司”遗迹
遗址包括“万人坑”、“杀人场”、碉堡及住房等,散布于茅洋砩矿矿区附近。一九四一年五月十八日,日本侵略军二百余人,押解五百余名劳工侵入茅洋,开设“华中矿业公司”。随后,强划矿区,驱赶居民,建筑碉堡,布设电网,掠夺砩矿资源。“万人坑”在茅洋上湖山麓,分东西两处,相距十一米。被日寇打死、病死或塌方、冒顶、0致死的矿工均抛尸于此,约二千七百余人。一九六二年曾掘出累累白骨。现东处已种庄稼,西处仍为荒地。“杀人场”在龙角山山腰,距“万人坑”百余米,是日本侵略军残杀抗日志士和无辜群众的地方。碉堡现存三座:一座在水井头山,有枪眼五个,控制矿区西部通道。一座在乌石峧,分上下两层,有枪眼五个,瞭望孔三个。再一座在金山头,有枪眼四个。三座碉堡均由乱石砌成,水泥嵌缝,为圆柱形建筑。地堡现存两座,一座在大岩头岗脚,为砖砌长方形建筑;另一座在蛎港埠,为长方形钢筋水泥建筑。矿区西侧大岩头岗山脚还留有日军大队部营房残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35、龙山抗日碉堡群
龙山抗日碉堡群位于慈溪市龙山镇伏龙山至金岙沿海一带。1934年抗日战争前夕,民国政府国防部请德国军事顾问佛采尔拟订《宁波区海防设备实施计划》,在“三地区沿海各要点构筑永久工事”。龙山抗战碉堡群为时任宁波防守司令、国军194师师长的王皡南主持建造的海防军事工程,碉堡分布于龙山镇伏龙山至澥浦一线沿海地带,原为500米一堡,慈溪境内现存尚有14座。碉堡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包括三种类型:其一为大型母堡,现存4座,方形带放射形枪眼,面积约三、四十平方米;其二为小型圆柱状子堡,现存7座,直径在两米左右,高约2.5米,带二至三个枪眼孔;其三为暗堡,现存3座,是筑在地下或山体内的方形地堡。龙山抗日碉堡群是浙东军民抗击外辱,争取民族自立的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是研究抗战军事史的重要史迹。2011年1月慈溪市人民政府将龙山抗战碉堡群公布为慈溪市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将龙山抗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36、伍山石窟道士岩
道士岩石窟属伍山石窟群的一部分,道士岩山不单是石窟之石奇,山上之石亦奇。此山我们也叫东山洞,因山上有一小庙,我们还有大年初一起大早拜“东山洞老爷”这一习俗。伍山石窟(不周神山景区)位于宁波市宁海县长街镇境内,地处三门湾畔,东邻岳井洋与象山县隔海相望;距宁海县城约25公里,距宁波市仅100公里,是浙东黄金旅游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伍山石窟,由松岙山、道士岩、不周山、聪明山、石兰山五座山组成。这五座山位于东海滩涂之上,古人采出的石材就是利用水运销往各地的。据说石材一见光和水就会变硬,所以古人通常是爬到山顶,开一竖井往下采石,历经宋、元、明、清几百年的采掘,形成800余坑洞,后鸟兽将植物种子带入坑洞繁衍,及洞内积水成潭,才形成今日之壮丽景观。电话0574-65307566门票门票80人民币(包含于伍山石窟门票)开放时间8:00-16:30景点位置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长街镇伍山石窟风景区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37、王鲲烈士墓
王鲲烈士墓,位于奉化市横山水库上游白象山,1982年6月被奉化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王鲲(1905——1927年),又名王宗保,奉化市大堰镇王高岙五份地人。1925年“五四”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宁波,他深入群众,宣传革命,发动工人组织工会,曾任邮电工会主席。1927年2月宁波总工会成立,被选为总工会会长。颁布工会条例,规定工-利,处理不法资本家。同年3月,被国民党宁台温司令部王俊扣押入狱。王鲲同志在狱中坚持斗争,对敌人的威胁利诱酷刑拷打,毫不屈服,六月惨遭杀害,牺牲时年仅23岁。王鲲烈士墓在白象山的象鼻子上,离大堰镇常照村约里许,土堆墓,直径3.6米,高2.45米,墓碑题“王鲲烈士之墓”六个大字,碑左右有石椅、石条凳,拜坛深3.36米,阔6.85米,呈扇形,用砾石墁地,上敷水泥。墓朝东略偏南,三面环山,近旁皆坟,前9米处为茶山,下临县溪,风景秀丽。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238、白云庄古遗址
白云庄古遗址位于宁波市海曙区集士港镇四明山村庙夹岙,地面建筑已毁,主体坐西朝东,仅由前窄后宽四座平台构成,平台落差达2米,占地面积1882平方米。原主体建筑位于第三层平台,呈北高南低的布局,现仅剩前檐和天井条石保存较好,最长4.50米,最短1.37米。“万氏自万斌至万文,三世四忠。”军人世家,万邦孚(1544-1628),受父万达甫之教,后袭世职为宁波卫指挥佥事,官至副总兵。其子万泰(1598-1657)始“弃累代戈矛之传,以文史代驰驱。”开创明末清初宁波文学风气,“谢绝交游,课子八人”,即对“斯年、程、祯、昌、选、大、备、同”八子的教诲,世称“八龙”。明、清更替,又蓬万泰去世,而山居白云庄渐渐冷落。白云庄古遗址的发现丰富了白云庄这一文化的内涵,为研究白云庄的演变提供了第一手的实物例证,历史价值较高。2010年9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级文物保护点,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39、它山堰
它山堰是中国古代甬江支流鄞江上修建的御咸蓄淡引水灌溉枢纽工程。位于浙江宁波市鄞州鄞江镇它山旁,樟溪出口处。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西南,唐代大和七年由县令王元玮创建。它与国内的郑国渠、灵渠、都江堰合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筑堰以前,海潮可沿甬江上溯到章溪,由于海水倒灌使耕田卤化,城市用水困难。在鄞江上游出山处的四明山与它山之间,用条石砌筑一座上下各36级的拦河溢流坝。坝顶长42丈,用80块条石板砌筑而成,坝体中空,用大木梁为支架。位于鄞州区鄞江镇它山旁,它与国内的郑国渠、灵渠、都江堰合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山堰始建于唐太和七年,全长134.4米,高约3.05米,宽4.8米。堰面全部用条石砌筑而成,堰身为木石结构,有逾抱大梅木枕卧堰中,历千余年不腐,被称为“它山堰梅梁”。它山堰堰体倾斜度、粘土夹碎石层、堰体平面布局以及多级护理消能防冲方式,创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40、东门灯塔及任氏二难墓
石质圆形建筑,占地约9平方米。外径3.3米,分上、下两层,下层高5.59米,周筑乱石墙,厚0.25米,西辟一门。上层高2.08米,无墙,八木柱支一伞一形顶,现残留4柱。伞顶置一球形体,为置灯处,1999年重修。任筱和(1876-1944)、任筱甫(孚)(1879-1953)同母兄弟,东门村人。凡地方公益善举,不分难易远近,皆视为份内。1915年,于东门岛门头买山,建造灯塔,以利船舶航行。蔡元培避难象山游东门,曾题“出其东门,界而昭明”八字。此后,和、甫又募建多座灯塔于台州、舟山和象山,并作修桥、筑路、修码头等善举不胜枚举。兄弟同心同德、至老不休,诚为难乎其难,时人称“二难”。墓南向,由拜坛与墓组成,条块石砌筑,总面积约37平方米,墓横式碑刻“任氏筱和筱孚二难先生之墓”。墓碑两侧及上方皆有花卉动物等雕饰,较为精致。该两建筑处于相近地域,对开发象山黄金海岸旅游和海洋文化与颂扬“善举济世”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