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清远市 > 阳山县旅游
阳山县文物古迹介绍
北山古寺
阳山北山古寺坐落在贤令山麓,坐北向南,因山构筑,占地十多亩,飞檐翘角,体态堂皇。周围群山相抱,树木葱笼;寺前禹门叠浪,馨泻而下;寺内花木丛生,环境幽美,为本县寺庙之冠。北山古寺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之后历代屡经增修。寺原为四楹大院,首楹右为郑仙翁祠,左为韩大仙祠,中为大门,横眉上刻“北山古寺”四字,一双石狮雄居山门左右。门内设放生池,清撤的九曲水,从寺后“古洞韵泉”处徐徐而注;池上筑金水桥,过桥即为二楹的元帝殿,殿右为三元祠,左为七贤祠,祠内墙嵌有宋书法家米蒂草书:“且看山斋”等唐宋明清的八件碑刻,笔意精劲,世所罕见。三楹右为文昌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贤令山摩崖石刻
唐—清阳山贤令山摩崖石刻位于阳山县阳城镇北一公里的贤令山。贤令山原名牧民山,唐贞元十九年(803年),韩愈由监察御史贬为阳山县令,任内勤政爱民,后人为纪念他,改牧民山为贤令山。贤令山摩崖石刻分布在打字岩、千岩表、读书台、游息洞、朝阳洞等景点,有唐至清代石刻36题,其中尤以打字岩的石刻最为珍贵。打字岩高约7米,宽约13米,上有韩愈“鸢飞鱼跃”草书题刻,每字长0.50米、宽0.40米,笔力遒劲;另有宋绍熙元年(1190年)阳山令张本中的楷书《皇宋圣传颂诗并序》,刻面宽4米、高3米,全文28行,每行两字至18字不等,共396字,每字长0.13米、宽0.10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学发公祠
学发公祠位于广东省阳山县七拱镇大禾岗,距四驱车场3公里,背山面水、座南朝北,由爱国华侨朱海均先生为纪念其先父朱学发而建造。因其外形酷似拉萨布达拉宫以及“其宏壮之规模为北江数府州所未有”,故而称之“广东布达拉宫”。公祠建成于1935年,公祠属中西结合宫殿式的巨型建筑,中西合璧,同时也具有鲜明客家建筑风格。公祠前后座的石门框,共刻有十一匾十三联。十一匾中,国民党党政军要员余汉谋、李汉魂、陈济棠、邓泽如的手笔各占其一,余下七匾及十三联均为清末科举榜眼朱汝珍所作。题写人身份与匾联水准之高,在粤北实属罕见。清朝末年榜眼朱汝珍在《阳山县志》序中有这样的描述:“见其宏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牛鼻岩冶铁遗址
牛鼻岩冶铁遗址位于阳山县太平镇牛鼻岩村。1984年发现。面积1500米。在木饭冲发现有水渠残迹两段,碓房7处;村前山溪旁等地发现炉渣堆积18处。遗址附近还可见大量铁矿石。并见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重修的更楼1座,重修更楼碑记1方。道光《阳山县志》载:“宋开宝五年同官开银场牛鼻开铁务”。明《太祖洪武实录》载:“洪武七年全国置铁所一十三所广东则唯阳山一所而已广州府阳山冶岁七十万斤“。说明牛鼻岩冶铁业始于宋而盛于明。清以后渐趋衰落。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阳山文塔
阳山建塔始于宋代,此时多为石塔,如建于宋嘉定年间的佛塔。后来为纪念韩文公扶树教道,重视培养后学,先是建了九层石塔,名曰“文塔”。明代阳山又建了磗塔名曰:“文塔”。清代阳山县令潘元音于乾隆五十九年,倡导集资,新建九层“文塔”。第二年乾隆六十年,阳山郑士超赴京考试,荣中进士,消息传来,满县欢腾!后郑士超相继任职浙江、河南道监察御史,因唐代贞元十九年韩愈尝任监察御史,后调任阳山令,是故,阳山民间盛传“两御史”,一是韩御史,一是郑御史。郑士超后来官至朝议大夫。阳山文塔,是阳山重视文教、发扬韩文公教育精神的象征,民间尊奉为阳山县徽。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