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扬州市旅游
扬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1、朱秀清烈士墓园
朱秀清烈士墓位于邗江区李典镇李典村。1966年,邗江县政府为纪念这位英雄在其家乡李典镇李典村为其修建墓园,1998年3月该墓园被命名为首批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2、仪征鼓楼
仪征鼓楼鼓楼位于仪征市真州镇鼓楼社区国庆路与鼓楼东路,鼓楼西路交汇处。鼓楼坐北朝南,为墩台楼阁结构,台基面阔26.8米,进深20.9米,高6.1米,正中筑券门,台基上部为歇山顶的楼阁,楼面阔三间8.2米,进深5米,重檐歇山顶,该楼通高14.85米,占地面积518.86平方米,建筑面积174.67平方米。鼓楼始建于明代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曾是击鼓报时的公共建筑。嘉靖三年(1524)一度改为关王祠。自始建至清光绪年间曾九次大修,1949年后又经四次维修。2000年6月至9月仪征市政府对鼓楼进行不落架大修,恢复了其明清风貌。一楼四周环绕半步架围廊,廊深2米;二楼周以回廊,廊深1.1米。一层内墙北壁嵌有明代嘉靖年间立《鼓楼关神碑记》和《守备李公邑人盛立碑记》两通。仪征鼓楼为江苏省现存三大鼓楼之一,是仪征的一座标志性的古建筑,2002年10月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扬州石塔寺
扬州石塔寺提到石塔寺,会随之想起唐代王播“饭后钟”的故事。据《唐摭言》载,王播少年孤贫,寄食于惠昭寺,每当吃饭钟响,王播即随僧斋粥。日久诸僧厌怠。一日,僧故意先餐,然后敲钟,播往,饭事已了。乃于壁上题诗二句:“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后王播离寺他去,发愤攻读,于贞元年间中进士,出任淮南节度使,开府扬州。重访惠昭寺,见当年壁上题诗已笼之碧纱,对世态炎凉感慨至深,又续题二句:“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石塔寺也因此出名。石塔寺在石塔路北侧。原在扬州西门外,本晋代遗刹,名蒙因显庆禅院。南朝刘宋元嘉十七年(440年),改为惠昭寺(一作慧昭寺)。唐先天元年(712年)改名安国寺,乾元中(758-778年)始更名“木兰院”,开成三年(838年),得古佛舍利于木兰院,建石塔藏之,易名石塔寺。南宋嘉熙年间(1237-1240年),始移建于扬州城内浮山观之西,其址即今之石塔路北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方氏住宅
方氏住宅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引市街33号。原系晚清探花方尔咸住宅。门楼上部雕凤凰,中雕梅花、荷花、菊花、牡丹,下雕福、禄、寿三星人物。两边有磨砖砌八字墙,现墙上各开一小门,图案“文革”中为泥灰覆盖。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诸姓盐商住宅
诸姓盐商住宅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国庆北路342-346号。建于清代,为盐商诸春山、诸坤山兄弟住宅。坐北朝南,占地746平方米。过门堂中轴有仪门,入门为大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厅内置竹雕罩格,装修精美,厅后有抄手廊,后进住宅为三间两厢,厅与宅东均有套房、客座、书斋,西为下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贾氏宅(同福祥盐号)
贾氏宅(同福祥盐号)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丁家湾1号。原为盐商贾颂平所开“同福祥盐号”用房。坐西朝东,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大柁梁呈方形,二柁梁呈圆形。现为民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马氏住宅
马氏住宅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地官第10号。晚清民居,原为马姓所有,后转让给国民党中央委员、国大秘书长洪兰友。宅坐北朝南,现存西部住宅五进,第一进大厅硬山造,面阔五间,进深七檩,杉木梁架,前后皆有卷棚,两侧有廊,后四进住宅皆面阔五间;东有花厅,占地面积约1600平方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湖北会馆
湖北会馆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南河下174号之二。原系湖北会馆大厅,坐北朝南,硬山顶,全部楠木结构,用材考究,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前后有卷棚,柱础、雀替雕刻精美,保存完好。可结合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整治,与东侧汪姓盐商住宅相连成文物景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丁姓盐商住宅
丁姓盐商住宅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地官第12号。盐商丁荩臣住宅。现存砖雕门楼、大厅、二厅及住宅楼共五进,占地约600平方米。大厅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七檩,杉木梁架,前后有卷棚,厅南两侧有廊相接,两山墙外侧嵌有“西岳华山庙碑”石刻6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古木兰院石塔、楠木楼
木兰院石塔、楠木楼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文昌中路绿岛内。始建于唐开成三年(838年)。原在西门外古木兰院内,南宋嘉熙年间(1237-1240年)移建于此,清乾隆再修时增建石栏。1964年大修。塔为仿楼阁式,五层六面,通高10.09米,须弥座各面雕有鹿、马、牛等,座上石栏板雕云龙、莲花图案,从雕饰风格看,为明清时遗构。塔身每层转角处雕圆形倚柱。塔顶六角攒尖式,葫芦形塔刹。塔身一、三、五层南北两面各有一拱门,其余各面各层均有浮雕佛像,共二十四尊。地处文昌中路中心绿岛上,从文物保护的要求出发,应整体抬高塔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高文寺
导游高旻寺位于邗江县运西乡的三汊河口,是扬州八大刹之一,不仅在国内享有盛名,而且影响远及东南亚各国,为全国重点寺观之一。介绍高旻寺景区有寺院和行宫两部分。乾隆六次南巡,均曾于高旻寺行宫中驻跸。寺庙现存古建筑有老禅堂、念佛堂、藏经楼、玉佛堂、西楼、水架凉亭和寮房等。历史:传高旻寺创建于隋代,屡兴屡废,且数易其名,清初重建为行宫。康熙四十二年(公园1703年),康熙第四次南巡扬州时,曾登临寺内天中塔,极顶四眺,有高入天际之感,故书额赐名为“高旻寺”。康熙第五、六次南巡,乾隆的六次南巡,均曾驻跸于高旻寺行宫。1990年新建禅堂一座,高18米,呈不等边八面体近圆结构,建筑面积365平方米,外观雄伟,内室宽敞,集古今建筑特色于一炉,系香港陈鸿琛居士投资50万元兴建。缅甸洞缪观音寺住持惟静法师赠送坐式、卧式玉佛各一尊,为古刹生辉。于1996年全部完工的大雄宝殿,长40米,宽33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扬州石塔
建于唐代的五级六面石塔,原在古木兰院,现立于新辟的石塔路街心绿地内,是扬州时候总新的标志。塔身石龛有浮雕佛像26尊,具有唐代风格。塔侧的一棵银杏为扬州的著名古树,有千年历史了。传说:此处流传着王播与木兰院饭后钟的故事。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王播少孤贫,尝客扬州惠昭寺木兰院,随僧斋餐,诸僧厌怠,播至已饭矣。”后指因贫穷而遭冷遇,宋苏轼《石塔寺》:“乃知饭后钟,阎黎盖具眼。”交通公交66路、12路、16路江苏扬州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阮家祠、墓
阮家祠墓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祠堂位于市区毓贤街8号,墓地位于邗江槐泗镇槐二村。祠堂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系清代学者阮元的家祠,祀高、曾、祖、祢四世。阮元(1764-1849年)字伯元,号芸台,扬州府仪征人,乾隆进士,历任要职,晚年拜体仁阁大学士、太傅,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祠堂坐北朝南,占地约1520平方米,有头门厅、二门厅、正殿、文选井,建筑基本完好。前两进均面阔三间。正殿硬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七檩,两边有廊房环抱。祠南临街围墙正中嵌有“太傅文达阮公家庙”石额,祠东有阮元故居三进。2009年对东宅第古建筑进行修缮,并布置阮元生平展,2010年复建了西路建筑和隋文选楼,将利用隋文选楼建设扬州学派纪念馆。阮家墓地占地4200平方米。东南侧为阮元、继配夫人孔氏、侧室刘氏、谢氏、妾唐氏合葬墓,墓包直径8米,高1.8米,墓前有杨文定撰“阮文达公墓表”一块。北侧分别为祖父母、父母合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4、汶河路24号民居
汶河路24号民居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汶河路24号。原系住宅厅房,明代建筑,坐北朝南,硬山造,面阔三间,进深七檩,楠木梁架,大、小柁梁均系扁作,月梁有彩绘。市区现存为数不多的明代建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5、准提寺
准提寺位于扬州市广陵区盐阜东路10号,准提寺原为明代的疏理道公廨,是管理盐务的衙门。明代末年改建为准提寺,供奉的准提观音为佛教诸佛之母,心性纯净,皎如明月。清康熙十二年(1673)重修,有施舍田亩碑两块和禁除营卫、地租碑一块。清兵攻占扬州屠城十日时,准提寺部分建筑被焚。雍正年间,由于御史陈伯闻和他的老师孙仲彝的鼎力主持和募化,重建了山门和大殿,并邀用中禅师驻于寺中,使准提寺成为扬州的一大名刹。石塔寺僧又赠庙田385亩给准提庵。清嘉庆十一年(1806),著名学者阮元在二郎庙菜园得宋三公石,移置寺东廊,后嵌在西楼壁上。道光八年(1828)又对准提寺进行了整修。咸丰三年(1853)除大殿外余皆毁于兵火,同治、光绪年间复建。现存山门殿、天王殿、大殿、藏经楼,总建筑面积为1419平方米。准提寺寺门朝南,第一进是山门殿,面南开三门。两旁为半圆砖圈门,中间为石细圈门,上嵌“大准提禅寺”石额。第二殿为天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6、茱萸湾古闸区
茱萸湾古闸区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湾头镇。建于清代,光绪二十八年(1901年)重建。两岸尚存石岸长200米,青石砌成,每块青石之间均用银锭形铁件榫铆。闸东西两岸建有砖砌券门,券门上石额分别刻有阮元题“古茱萸湾”及“保障生灵”。闸区有老街一条,基本保持了原有风貌。闸南岸存有传为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扣马石。可与茱萸湾公园形成旅游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7、甘泉县衙署门厅
甘泉县衙署门厅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甘泉路194号。县衙仪门,始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坐北朝南,面阔三间,檐下有斗拱,门前两侧为八字墙。保存基本完好。为老城区仅存的县衙建筑,东南与匏庐相邻。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四岸公所
四岸公所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广陵路广陵中心小学内。四岸公所为湘、鄂、赣、皖四省盐务协调机构,楠木厅坐北朝南,楠木梁架,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带卷棚,大结构未动,装修已改。另丁家湾临街存四岸公所水磨砖雕门楼一座,两边有吊脚箩底砖八字墙,顶部盖瓦破损,砖雕纹饰“文革“期间用石灰涂抹覆盖。可结合历史文化街区整治进行修缮,与小盘谷、二分明月楼等文物景点连结成片。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刘氏庭园
刘氏庭园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粉妆巷19号。清代民居,大门东向,占地约1000平方米。宅东北为一庭院,院内有南向花厅三间,厅两侧为廊。院内残存若干湖石,院墙东南两面有水磨砖漏窗。宅东南书斋三间,前有抄手廊环抱,其格扇、挂落、装修保存尚好。宅西部有大厅、二厅、住宅楼计三进。现用作居民住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盐运司衙署门厅
盐运司衙署门厅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国庆北路。系两淮都转盐运使司衙署门厅。坐西朝东,悬山结构盖筒瓦,面阔三间,进深五檩,门厅两侧筑有八字墙,门前有石狮一对,保存完好。2001年已整修,作为东圈门片历史文化街区的西入口景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