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扬州市旅游
扬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1、莲花桥和白塔
莲花桥和白塔位于江苏省扬州市。莲花桥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两淮巡盐御史高恒为迎奉高宗弘历二次南巡而建。因建于莲花埂上,故名,又俗称“五亭桥”。咸丰间桥亭毁于兵火,光绪间重修,1933年邑人募资又重修。1949年后,数度整修。桥南北跨瘦西湖上,上置五亭,用28根大红圆柱支撑,下列四翼,正侧共15个券洞,南北总长5799米,青石砌成。五亭皆绿琉璃瓦顶,亭与亭之间有石梁相连,婉转若游龙,另龙泽、滋香、浮翠三亭有单孔石桥与石岸相接,珠栏画栋,照耀涟漪。桥基平莲花桥,结构独特,造型优美。桥身为拱卷形,由三种不同的卷洞联系,桥孔共有十五个,中心桥孔最大,跨度为7.13米,呈大的半圆形,直贯东西,旁边十二桥孔布置在桥础三面,可通南北,亦呈小的半圆形,桥阶洞则为扇形,可通东西。正面望去,连同倒影,形成五孔,大小不一,形状各殊。莲性寺白塔建于1784年,又称喇叭塔,清《野史大观》中有一夜造塔之说。塔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小盘谷
小盘谷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大树巷58号。原为清光绪两江、两广总督周馥之宅园,占地约5000平方米。园在宅东,由回廊花墙分隔为东西两部,南有假山一组,北有曲尺花厅三间,三面有廊,厅南院中有湖石山一组,间植林木花卉。厅后为一广池,有廊道与池西水阁相接;阁三面临水,与池东湖石盘谷山峰遥遥相对,池东岸山峦起伏,一峰突起,湖石嶙峋,形似群狮,有“九狮图山”之称。山下为洞谷,由洞口接石梁可达北岸,又有洞口通池东南游廊。山上有小亭,于此可俯览东西两部园景,池西北有南向楼屋三楹。园东部置蝴蝶厅三间,缀以花木山石。整个布局紧凑,小中见大,园西部住宅,东西两轴,前后各三进,总建筑面积约2000余平方米。2010年修缮,园林部分对外开放。“盘谷”,为归隐者绝佳处。语出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中“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周馥以“小盘谷”名园,寓退隐之志。住宅有中、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扬州许晓轩故居
晓轩故居位于江都市仙女镇步行街。许晓轩,汉族,学名永安,字小轩,1916年出生于江都县仙女庙镇(今仙女镇)。1931年在仙女庙震泰钱庄汉学徒。1935年,他进入无锡公益铁工厂任会计,后任财会负责人。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发起护厂大刀会,厂方决定将设备转运武汉,他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几经周折将账册等资料运达汉口,接着又随厂迁至重庆。1938年初,由救国会负责人沙千里介绍,参加青年职业互助会。同年5月,经杨修范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川东青委创办的《青年-》月刊编委,并负责发行工作。1939年春,担任中共川东特委青委宣传部长,后调任中共重庆新市区区委委员。1940年4月,在大溪21兵工厂活动时,由于叛徒出卖被捕,关押在白公馆看守所。1941年,他被转押到息烽监狱。1946年7月,他又被押回白公馆看守所,他和谭沈明、韩子栋组成中共临时支部,他担任支部书记,领导难友们多次进行越狱斗争。194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4、邵伯运河码头及铁牛
邵伯运河码头及铁牛邵伯运河大堤位于江都市邵伯镇甘棠社区运河东岸,建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现保存竹巷口至庙巷一段古运河堤,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南北长300米,截面为梯形,下底宽8米,上口宽2.5-3米,高5米。东面大堤西侧底部为石块垒叠护坡,石料规格多为148×28×30厘米,78×34×34厘米,97×25×36厘米等,石基上部城砖砌就,堤沿部压一层条石,城砖尺寸为42×19×10厘米。堤上现存在4个码头,用料均为石工。有“大码头”、“甘棠保障”、“金堤永固”三块清代石刻。大堤是里运河上重要的水利设施,在《甘棠小志》中有记载。2006年6月5日,邵伯运河码头及铁牛被公布为第六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朱氏家祠
朱氏家祠位于宝应县安宜镇小石头街8号,是清代宝应籍湖北布政使朱士达家祠,建于清道光年间。朱氏家祠原名朱方伯公祠,为宝应一门三进士之一的朱士达一支的家祠,因朱士达于湖北等地任布政使,故称方伯,家祠依明清布政使称呼惯例,称朱方伯公祠。朱士达(?-1854年),江苏扬州府宝应县(今江苏省宝应县)人,清朝政治人物、同进士出身。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登进士,署黟县知县、南凌知县、霍山知县,授怀宁知县。后升任寿州知州、凤颍捕盗同知。道光九年,任凤阳府知府。后署庐凤道。道光十三年,署徽宁池太广道、授广西左江道。道光十六年,授云南迤东道。道光二十年,任四川按察使、陕西按察使。道光二十二年,任湖北布政使。太平天国崇阳战后不久退隐,七十九岁卒于家中。建筑坐北朝南,前后三进,占地面积约682平方米,建筑面积465平方米。由门厅、穿堂、大厅、厢房组成,共有三进18间房屋,均为硬山顶,青砖墙体,小瓦屋面。第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甘泉山汉墓群
甘泉山汉墓群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邗江区甘泉镇境内,分别由甘泉老山汉墓、甘泉汪家山汉墓、甘泉吴家山汉墓、甘泉三墩汉墓、杨寿宝女墩汉墓、杨寿小墩汉墓、杨庙双墩村陈家墩汉墓、杨庙双墩汉墓、杨庙花瓶张家墩汉墓、蒋王街道办山河林场姜家墩汉墓、蒋王街道办山河林场梁家墩汉墓、蒋王街道办山河林场大墩汉墓、蒋王街道办山河林场朱家墩汉墓、甘泉张家山汉墓等组成。从已经过考古发掘的一些墓葬和出土的一批精美文物来看,如东汉铜卡尺,是国内三件铜卡尺中,唯一由地下出土的文物,印证了铜卡尺的制造年代,为研究我国古代科学艺术史、数学史和度量衡史提供了实例,为研究汉初扬州历史提供了十分可靠的实物资料,意义重大。2006年6月5日,甘泉山汉墓群被公布为第六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郭山遗址
郭山遗址郭山遗址位于仪征市新集镇江宁村郭山组东侧150米。遗址为一圆形高台地,平均海拔高度10.1米,占地面积约73000平方米,文化层厚度平均为2.8米,最大厚度近5米,遗址堆积非常丰富。地表遍布西周至战国时期生活用具陶器的各种残片,质地以夹砂灰陶、夹砂红陶、几何印纹硬陶器为主,器形有罐、平底盆、鼎、鬲、豆等,纹饰有编织纹、绳纹和几何纹。四周有明显的壕沟环绕,壕沟宽2-3米,类似古代城市布局,向内有二层台地和夯土迹象。该遗址于1999年发现,是我市保存状况较好的一处古文化遗址,对于确定古邗沟的地理位置、研究扬州地区商周文化发展序列、城市起源及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2011年12月1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曹起溍故居暨生平事迹陈列馆
曹起溍故居位于古城扬州东关街338号,是曹起溍烈士出生和成长的居住地。曹起溍字建虞,曾化名鲁士英、陈君豪,是扬州市历史上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组织的领导人。1906年,曹起溍出生于扬州一个职员家庭,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历任扬州特支代理书记,扬州临时县委书记、县委书记,扬州特委东乡特派员、城区区委书记。1929年4月,任泰州临时县委书记。1929年8月,曹起溍在泰州被国民党-逮捕。1931年2月24日,曹起溍与其他16位革命志士被杀害于镇江北固山下,年仅25岁。2009年,曹起溍入选“五十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江苏英雄模范人物”。曹起溍为扬州地区革命斗争奠定了重要基础。他根据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创建了高汉庄、李家桥、孙家墩三个党支部,发展农村党员;两次赴泰州,成立了泰州溱潼区委,使泰州地区的工农革命运动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在江都农村,曹起溍成立“农民协会”、“穷人会”等农民组织,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9、小金山
小金山是瘦西湖中最大的岛屿,也是湖上建筑最密集的地方。风亭、吹台、琴室、木樨书屋、棋室、月观,全都集中在这里。小金山内有个钟乳石,是宋徽宗建造万寿山盆景的遗物,当时正遇见方腊农民起义,把万寿山的原料给抢去了不少,也就是花石纲的一部分,这块钟乳石遗留在了扬州,因为神似宝船,所以算得上一块名石哦。地址:扬州市邗江区大虹桥路28号瘦西湖风景区内类型:古迹岛屿/半岛历史建筑游玩时间:建议20-40分钟电话:0514-87357803开放时间:7:30-17:15门票信息:无需门票。包含在瘦西湖门票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扬州山陕会馆
扬州山陕会馆位于扬州市东关街250号,年代为清。位于东关街250号至262号的山陕会馆,是当时山西、陕西盐商在扬州设置的会馆,也是扬州最早的盐商会馆,原馆址在旧城南门街,后迁移至东关街,会馆占地面积5亩余,布局为前厅后宅,有后楼及花园,具有山西建筑的特色,北端墙脚嵌“山陕会馆地基北墙界址”碑刻。山陕盐商势力雄厚,精于理财,明嘉靖年间曾组织家丁500人抵御倭寇,参与筹建扬州新城,在扬名人以西安府康海、平阳亢氏最为知名,遗有康山草堂、三义阁等古迹。2008年1月8日,扬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扬州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岭南会馆
岭南会馆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新仓巷4-3号。始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卢、梁、邓、蔡姓盐商集资修建,光绪九年(1883年)增建。坐北朝南,建筑东西两条轴线,东轴线上前有照壁,大门为砖雕牌坊门楼,入内有照厅、大厅、住宅楼。大厅为硬山顶,楠木梁柱,屋顶置双层椽旺,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前有卷棚。厅前天井内东西墙壁嵌有《建立会馆碑记》等石碑四通。大厅1999年倒塌,2003年修复。东轴线建筑不存,中轴线为学校使用,西轴线建筑用作居民住宅。2010年市文物局对中轴线门楼、门厅、大厅、二厅建筑进行了维修。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凫庄
凫庄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凫庄位于维扬区瘦西湖街道园林社区瘦西湖公园内法海寺北、五亭桥东南。建于民国十年(1921),原是乡绅陈臣朔的别墅。因建在汀屿之上,似野鸭浮水,故名。凫庄占地面积为1003.4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82.08平方米。整个建筑环湖而置,东为水榭,座东朝西,为卷棚顶,抬梁式结构面阔6.76米,进深六檩4.6米,西设水阁数间,南建水楼面阔三楹8.8米,,进深4.92米。不规则的荷花池位于庄中,环植梅、桃、筱竹,更叠人高之湖石。现凫庄保存较好,环境幽雅,是瘦西湖公园内重要的景点之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骑马楼
骑马楼,是何园里的著名建筑。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何园又名“寄啸山庄”,由清光绪年间何芷舠所造。骑马楼原是何园的客舍,分为西楼与东楼两部分。骑马楼无论是上下,东、西,前后,楼道相连,宛如迷宫。曾在何园骑马楼寓居过的名人有:著名国画大师黄宾虹,他六次来扬州,寓居在骑马楼东一楼;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作家朱千华先生,曾寓居何园五年多(从1980年—1985年),其旧居在骑马楼东二楼。何园原址,为清乾隆年间扬州古园,名双槐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4、九里一千墩汉墓群
九里一千墩汉墓群位于宝应县射阳湖镇境内,从射阳湖镇赵家村起,一直延伸到天平乡的天平庄附近,东西长约4.5公里,在此范围内,墓墩数以千计,若悬盂覆釜,史书上说项伯和建安七子陈琳墓在此,射阳湖镇原是汉代射阳县的治所,在其西南约1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星罗棋布地分列着许多高高矮矮、大大小小的土墩子,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射阳墩”,因土墩数量很多,后来人们俗称为“九里一千墩”汉墓群,这些较为集中的土墓为我们了解汉代射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提供了内涵丰富的实物资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5、朱良钧烈士故居及墓
朱良钧烈士故居及墓(故居新增)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黄金坝西北。朱良钧(1910-1926年),1926年北平“三•一八”惨案殉难烈士。原籍扬州,自幼随父去北平就读。1926年在天安门前参加反帝--,与刘和珍等烈士同时牺牲。1928年棺柩运回扬州安葬于此。墓地占地20平方米,四周原有砖砌围墙,东向开月洞门。墓冢筑于小平台上,高1米,前立墓碑,上刻隶书“三•一八烈士朱良钧”墓,上款“戊辰年仲冬”,下款“江邑乡人公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6、扬州天主教耶稣圣心堂
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北河下25号。始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同治十二年(1873年)上海法籍神父来扬聘请扬州工匠建造,教堂坐西朝东,占地面积2080平方米,建筑面积1302平方米。大门为中式水磨砖砌门楼,上嵌石额,刻“天主堂”三字。教堂为中世纪哥特式建筑,两坡顶,屋尖竖铜十字架,正立面有三拱门,两侧有钟楼。堂内用簇柱,窗户镶嵌彩色玻璃,装修精致华美。教堂以南有北向神父楼一座,保存完好。为古运河旅游线上的重要文物古迹,现用作宗教活动场所。1995年4月,扬州天主教耶稣圣心堂被公布为第四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7、汪中墓
汪中墓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城北上方寺侧叶家桥。汪中(1745-1794),清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江都(今扬州)人,字容圃。一生从事学术研究,在汉学上被誉为“通儒”,“扬州学派”杰出代表之一,著有《广陵通典》、《述学》内外篇等。原墓遭破坏,1984年修复。墓前有砖铺墓道,正中有粉墙黛瓦牌坊一座,上嵌“汪中墓”石额。后为墓台,台上墓冢高约二米,前立墓碑,刻隶书“大清儒林汪君之墓”八字,为清书法家伊秉绶所题。墓区植有松柏。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董恂读书处
董恂读书处位于扬州市江都区邵伯镇南大街143、145、147号,建于明末清初。董恂(1807~1892)近代诗文家。原名醇,后避同治帝讳改恂,字忱甫,号醒卿,江苏甘泉(今扬州)人。道光进士,先后事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官户部尚书。曾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全权大臣,奉派与比利时、英国、俄国、美国等国签订通商条约。董恂一生酷爱读书,是我国“英诗汉译”的第一人,退休职后留居京师,以“还读我书”名其室,著有《荻芬书屋诗文集》等近百卷。董恂读书处原为经营油坊的齐氏所建,后齐氏与董恂结成儿女亲家,董恂守孝回家,在此读书,著《甘棠小志》。董恂读书处坐西朝东,由南北两条轴线构成,占地面积为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平方米,前店后宅,沿运河边为读书楼,西南角原有花园。北轴线前后四进,第一、二进为店房,第三、四进为厅房和正房,厅房面阔三间,进深七檩。正房明三暗四,两间厢房,木望板,木地板,俗称阳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新四军挺进纵队二三支队司令部旧址
新四军挺进纵队二、三支队司令部旧址位于江都区大桥镇永济社区繁荣街,原系利用民国时期开明绅士刘厚宅第而设。当地人称为“刘家大院”。这座庭院建于清末民初,1938年新四军渡江北上抗日时,陈毅指挥的新四军挺进纵队二、三支队在此设立司令部。鉴于该建筑对研究新四军抗战史十分重要,省文物局将之列入抗战文物抢救性保护项目。目前其修缮工程均已结束,未来将用于历史文化陈列和展览。2019年3月,新四军挺进纵队二三支队司令部旧址入选第八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20、高邮城墙及奎楼
高邮城墙及奎楼高邮城墙位于高邮市蝶园广场东南角,始建于北宋开宝四年(971年),高邮军知军事高凝祐始筑。1972年该城基本拆除,唯保留东南122.7米一角。城墙为青砖结构,高6.6米,砌体底宽2米,结顶0.87米,雉堞39个。据《高邮州志》记载,原高邮城周长一十里三百一十六步,高两丈五尺,面阔一丈五尺。1985年曾进行整修,城上有明代奎楼,城墙脚下的护城河及东水门现在仍发挥作用。城墙是高邮建城历史的见证,现成为蝶园风景区的组成部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