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 > 大理州旅游
大理州文物古迹介绍
101、邓赕诏遗址
邓赕诏遗址为邓赕诏所在地。该城由邓赕诏主皮逻邓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前所建。《蛮书》卷五载:“邓川城,旧邓川也,南去龙口城(今上关)十五里,城依山建、东距泸水,北有泥沙”,自被南诏战败后,阁罗凤及异牟寻皆填固增修,作为防御吐蕃的城堡。《重修邓川州志》又载:“德源城,唐邓赕诏之城。开元间南诏欲吞五诏为一、因星回节莛五诏火之,令各妻寻夫骸以归、初,邓赕妻慈善止夫勿行,弗得。乃以铁钏绔其臂。至是寻钏获夫之骸,南诏嘉其有慧,欲强娶之,慈善曰:‘夫亡未葬,岂敢轻嫁’,乃坚闭其城,南诏发兵围之,三月食尽而亡,南诏悔1瞿,乃旌其城曰:德源’,故有德源城名。”德源城遗址周长1.2公里,四周筑有夯土城墙,于城址内北面的台深七十公分处,曾出土过方型青砖,有字瓦,布纹瓦、陶质水管。l981年,大理州文管所和洱源县文化馆联合试掘过该遗址,结果是:地下出土文物较混杂,既有南诏时期的陶片,也有明、清的钱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2、大理巡山殿
巡山殿又名南诏土主庙,是巍宝山前新村彝族的祖庙。解放前,殿内曾有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彝族祖先名单,第一名为南诏始祖细奴逻,接下去是南诏各代王侯和前新村各家的祖先。巍宝山附近有许多处土主庙,但以这里的土主庙最有名气。巡山殿是巍宝山较早的殿宇之一。最初建于唐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南诏第三代王盛逻皮时期,以后多次复修。清咸同年间毁于兵乱。光绪年间再次修复,由过厅、厢房、大殿组成。现今殿宇1980年后多次修复。大殿内祀南诏始祖细奴逻。塑像头戴高筒王冠,身穿圆领宽袖长袍,神态庄严。左右塑一文一武两侍者,文官为波罗旁,武将为郭郡矣,都身穿彝族服饰。过厅内供奉着唐建宁(今红岩)国王张乐进求女儿细奴逻的妻子,俗称三公主。“土主”是彝族祖先崇拜的一种原始宗教形式,为本民族或家族的保护神。相传,细奴罗夫妇在巍宝山耕田种地时,太上老君变成一位美髯长须老者,李天师、张天师分别变作两童子一齐前来试探细奴逻。老君见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3、大理老君殿
老君殿又叫青霞观或青微观,是巍宝山上主要的道观。因与太上老君点化细奴罗的传说有关,因而是巍宝山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殿宇。殿宇初为湖北武当山全真道人沈妙章于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修建,清同治年间东厢房毁于兵乱,光绪年间曾进行过复修。80年代以来,陆续进行过多次整修。殿内供奉着太上老君、准提道人和老君的十大弟子。原太上老君为铜像,栩栩如生,高一丈多,文革中被毁,今塑像为泥塑像。老君殿为三进两院式的格局,规模宏大,建筑艺术精湛。尤其是大厅建筑最为奇绝,大厅高居于坚固的砖石垛上,出阁架斗,飞檐啄地云。殿内存有“片石含青”的匾额,既集太上老君点化细奴逻的传说故事,又集殿宇四周郁然生秀、林木青翠的景观,堪称佳匾。彝族民间传说太上老君曾在此点化南诏始祖细奴逻,今天巍宝山中的“老君打坐石”、“老君撑腰石”和“老君殿”就是细奴逻受点化的遗物、遗址。老君打坐石,在老君殿后的老君山路边,石头由两台组成,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4、苍山神祠
苍山神祠位于大理古城西苍山中和峰麓。神祠为南诏时期建,现存一殿二庑,为清嘉庆、道光年间重修。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年),韦皋派节度巡官崔佐时到阳苴咩城(大理古城西)与南诏异牟寻被敕封为南诏王,赐给金印,立苍山神祠为纪。庙中供奉的本主神是“点苍山昭明镇国皇帝”。现存建筑为明清至民国时期多次维修留下来的。庙坐北朝南,前临中溪,由大门、厢房、大殿组成。据记载,南昭王异牟寻即位不久即仿中原王朝的做法,把南昭境内名山胜水封为五岳四渎,点苍山被封为“中岳”,苍山神祠就是祭祀苍山的庙。公元794年,异牟寻与唐朝剑南节度使巡官崔佐时举行“苍山会盟”,地点就在苍山本主庙,即苍山神祠。此后,苍山庙便成为大理白族本主信仰中重要的神庙之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5、大理马氏宗祠
马氏宗祠坐落龙尾古城内中丞街下段,现中丞街18号,占地约二亩左右。原有宗祠已倒坍,仅遗存大门、围墙内是散落的瓦砾。1937年族人马崇六出资重建,建成后规模是出檐大门,门上面横匾书刻马氏宗祠,是时任玉龙书院校长的族人马明远书并刻制的老匾。大门两边为二层土木结构,建有明、清式民居铺面各一间,后面小天井,正面照壁,中间写有“扶风世泽”四字,是时任玉龙小学校长的族人马德御所书,照壁两边有小月宫门。入内北面厢房五间,前面是通道和小花园。紧靠厢房是坐北朝南三开间殿堂式建筑的祠堂,前有一个大平台。祠堂东有厨房三间。祠堂平台和厨房前是大天井,种植有花木。马氏原籍江苏宜兴市。一世祖马易宝授玉历将军,于明朝洪武年间随傅友德入滇,平云南后,镇守下关,留居屯田,至今已传十八代。马氏宗祠重建后,每年七月十五日,全族男女老幼齐聚。祠堂内挂着历史上有功名的多位先祖画像,供后世子孙瞻仰,令族人认识书香世家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6、大波那遗址
祥云大波那遗址,云南青铜文化遗址之一。亦称祥云大波那木郭铜棺墓葬。地点在今祥云县云南驿大波那。1963年发现。形状为一座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内有长条形巨木叠组的郭室,内置两面坡房屋状铜棺,由7块铜板组成,用4块构成房屋的四壁,上盖两块人字形坡面屋顶,棺底垫一块铜板,铸有12只脚。棺的两侧壁及屋顶铸几何形花纹和云雷纹。两头横壁铸鹰、燕、虎、豹、野猪、鹿、鳄鱼等动物。随葬品丰富,铜器有锄、锛等农具和纺织工具;陶器有豆、罐等;兵器有矛、剑、啄、钺等;-用具有釜、杯、尊、勺、豆、匕、箸(筷)等;乐器有铜鼓、葫芦笙、环钮圆筒钟;还有房屋模型和猪、牛、羊、鸡、狗六畜模型及各种饰物。经测定为公元前465±75年,相当于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从遗物判断,墓主的族属应为《史记·西南夷列传》所载的“椎髻、耕田、有邑聚”且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农耕民族。其随葬品中象征权力的铜鼓和铜“权杖”说明,墓主不仅是一个奢华的大贵族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7、德源古城遗址
德源古城遗址位于云南省洱源县,年代为唐。2019年,德源古城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8、天峰山古建筑群
天峰山峰顶有以老君殿为主的道教建筑群,是祥云乃至滇西重要的道教胜地。自明朝以来,山中陆续建造得老君殿、灵官殿、观音殿、药王殿、玉皇阁、士主庙、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功德坊、左右厢房等建筑物,经历代整修与维护,大多保存完好,工艺颇多不凡,老君殿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为单檐歇山顶的木结构建筑,前檐柱为一对双龙抱柱,殿前高悬“道德五千”巨匾,正堂供祀太上老君;下层为长方形的歇山顶,上层为八角攒尖顶,无斗拱造型。右有石雕功德坊,功德坊全部为石结构,由石柱、石墙、石梁、石拱门组成,高9米,坊中碑数块,记载老君殿的由来和历史,对研究道教在祥云的历史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其它的三天门也全用石块雕刻而成。2019年10月7日,天峰山古建筑群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9、制风塔
制风塔,位于右所乡元井村西山麓,塔为十二级空心方形砖塔,每级四面皆有方孔,从塔顶倒数第三层挂有风铃四个(这也是制风塔建筑上的一大特点)。塔身最下层南面开有一门,第二层南面镶有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Sx5年)的《重修制风塔碑》。塔身长宽各2.7米,塔高17米左右,塔座南面镶有两块石碑,分别刻有“进士及第”和“魁星及第”字样。东面镶有一石碑,上刻“翰林及第”字样。西面有一龛洞,内存放独角石狮一尊,此塔保存完好、据《重修制风塔碑》载:“邓邑形胜,宫霍相维淹,有左崤古陇之势,独西南一隅凹坦下陷(形成一个风口)。背拱罗坪诸固心,当秋冬及,春风涛吼,撵集邓邑,摇荡边境,一方为之不安宁”。为了镇风,特建立此宝塔、名曰制风塔。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0、段信苴宝摩崖碑
段信苴宝摩崖碑位于邓川镇新州后云弄山的石窦香泉,距县城二十五公里,石窦香泉有两大溶洞.南洞前有一本主庙、本主庙靠西的溶洞比南洞深,洞内奇石异景,石幔、石笋、石柱举目可见,顺北洞上面的山路往上攀,最高岩上、奇石悬挂,别有特色,石状如一群猪拥挤在一起,细看似有一石佛像紧镶于石缝丫。段信苴宝摩崖碑就刻于南洞内约高3米处,全碑共四百一十三字,碑宽零点六九米,高零点九米,文十八行,行二至三十三字,楷书、阴刻。该碑是洱源县年代最早的元、明白文碑(汉字白语碑)。内容是记载捐田建寺的经过、所以又叫《舍田碑》。《新篡云南通志》金石考里对该碑有著录,从碑文首行的“大元国奉训大夫都元帅段信苴宝我立记丘系系似”来看,立碑是大理段氏第十一世总管段宝,从碑文中提到的“至正三十年”断定此碑刻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此碑对研究古白语和当时的历史有重要价值。l980年和1988年先后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州级文物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1、大理灵官殿
灵官殿又名主君阁。灵官是道教的0神,一般布局在较大的道观两侧。但巍宝山前山的灵官殿却是独立的单一殿宇,与玉皇阁在同一轴线上,灵官殿成了玉皇阁的山门。灵官殿始建于明末清初,清咸同年间被毁,光绪年间进行过复修。正殿内曾祀有一座青铜铸造的王灵官像,重达200余公斤,灵官手执的金鞭为铁铸,整座神像十分壮观,可惜1958年-时被毁。殿内现在的灵官像为泥塑,赤面,三只眼。殿内供奉的炳灵太子,又称华光大帝,是南方道教特有的神人,民间称之为“火神”。灵官殿内有明代晚期种植的“桂叶银红”山茶花树两棵,今仅存一棵。古山茶树高十六七米,直径约15厘米,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大理山茶花。每到春季,山茶花开数百朵,大花如碗,红似胭脂,异常艳丽,远远看去好像一片云霞依半空,近看像灿烂的红日光彩照人,古人誉其为“山茶流红”的胜景。相传,古山茶原生长在深山丛林中,明末清初修建灵官殿时,道人把它移栽到殿内,距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2、象鼻塔
象鼻塔,位于旧州村后的象鼻山上,建于光绪十三年(公元18R7年),为八级方形实心砖塔,塔基部长宽各4.2米,高约l2米,塔上嵌有一石碑。上刻“文光射斗”四字,(碑长0.7米,宽O.3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3、帝释山古建筑群
帝释山古建筑群“大理有名三塔寺,凤羽有名帝释山”。这是洱源县凤羽白族民间广为流传的顺口溜。的确,位于大理点苍山应乐峰下的崇圣寺三塔,如同三枝玉笔,直指蓝天,游人站在两百米以外的一个大水池岸边,在风平浪静时,只见巍峨的点苍山、崇圣寺三塔、蓝天、白云连同自己一起倒映水中、那景象真是美不胜收,令人难以忘怀。然而,当你到了洱海之源,到该县凤羽乡境内的帝释山一游,热闹非凡的佛教名山胜地定给你一份惊喜。凤羽帝释山座落在凤羽坝子西面闻名中外的洱源鸟吊山麓,东距洱源县城18公里。这里,重建的古寺建筑群完整地保持了它原有的风貌,寺外梅树、松杉成荫.使不少慕名而来的墨客骚人为它吟诗作对。赞叹不已。追溯凤羽帝释山七寺四塔的历史,相传已越千年。蒙氏(凤羽县)时扩建一新、在集凤羽名胜古迹为一体的电视专题片《徐霞客与清源洞》里,就可以看出凤羽帝释山自古以来就是集旅游、娱乐和休闲为一体,热闹异常的佛教名山圣地每年春暖花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4、圣源寺
圣源寺位于大理喜洲镇庆洞村西面,距离古城20千米,是规模较大的佛教建筑群,始建于隋朝末年,后经多次重修。寺院由三部分组成:中间是大殿,北面是神都,南面是观音阁。大殿从前供奉的“三世佛”现已不复存在,神都供奉财神、六畜王以及求子嗣的地方,香火极为旺盛。大理有名的“绕三灵”就是以“神都”为中心开展的,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洱海周围上百个村庄的男女老少在24日这一天到达神都。人们在庙前通宵达旦狂舞或对歌,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据说,这个节日从南诏时起便一直延续至今。交通:可乘下关开往喜洲、洱源方向的班车,在卓邑水库下车,下车后还需步行约1小时左右,也可乘出租车前往。云南大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5、石窦香泉
石窦香泉位于邓川西面的云弄峰山腰。石窦香泉以石窦流出的水和所处的地理环境极负盛名,更以洞内的《段信苴宝摩崖碑》而著名云南。明朝通判徐震诗曰:“石岭嵯峨一窦穿,窦间自昔泻灵泉,鸣琴漱玉涓涓响,溅石跳珠颗颗圆,味胜醍醐堪去疾,香侔甘露可延年。源源不舍来何处,浸说西天法雨传”。石窦香泉有两大溶洞,南洞前有一本主庙,本主庙靠西的溶洞比较深,洞内奇石异景:石幔、石笋,石柱举目可见,顺北洞上面的山路往上攀,最高岩上,奇石悬挂,别有一景;石状如一群猪拥挤在一起,细看似有一石佛像紧镶于石缝中。这里风景优美,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洱源.邓川一带的人,几乎在读小学,中学时都游览过此地。信男善女更是络驿不绝。登临此地、北可观西湖景色:真是柳湾荻岸,烟渚渔歌。东可看弥江百里,真是如长蛇列阵,南可赏洱海风光。石窦流出的水,香冽可邑,水质清澈。据传南诏时期,德源城邓赕诏城内的饮用水是从这里引去的。关于这点,在德源城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6、旧州一塔
旧州一塔位于旧州村北一公里处。塔为密檐式十一级方形砖塔,铜质宝顶,石质基座(边长各5.5米,高2。2米)塔身最下层长宽各2.5米,全塔约高15.4米,每层出檐,结构以及窗洞、龛塔与大理弘圣寺塔相似,根据塔的建筑结构、塔砖大小、砖上的纹饰铭文:又根据古晟撰写的《一塔寺募捐启》记载:“云南大理古称佛国,境内有佛都(崇圣寺),神都(圣源寺)。仙都(金圭寺)云号,当时合今大理,邓川治之,故大理佛教之兴隆、即邓川佛教之兴隆也,在建立大理三塔的同时,又在邓川建一大塔、为天平塔。”所以旧州一塔应为大理国时所建、一千多年过去了,但此塔仍巍然耸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7、银梭岛遗址
大理银梭岛位于大理洱海东南,面积23300平方米,遗址分布于岛的北部,现存面积约3000平方米。2003年9月至2004年5月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00平方米。遗址中心区文化堆积保存较好,最厚处达6.8米。遗址的中、上层堆积中含有大量的螺壳和遗物,现场对螺壳的采样和统计发现,大部分的螺壳尾部被人敲打过,以便于食用。出土大量遗物,其中以陶片最多,约有30吨,根据颜色和质地,陶器可分为夹砂橙红陶、黄陶、夹砂灰陶等。通过细筛筛选,获取了大量的小动物骨骼和小件器物等,编号小件器物多达14000余件,可分为陶、石、骨、牙、蚌、玉、铜器七大类,以陶器、青铜器、石器等最引人注目。青铜器中,锻打的青铜鱼钩制作精美。另外,还清理出石墙、柱洞、灰坑、火堆、水沟、墓葬等遗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8、谷女寺
谷女寺谷女寺又名高娘寺,在红岩乡西北2.5公里处古城村后。原寺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传原为南诏王避暑宫,又传为纪念牧猪少女高娘骑猪化象开天而建寺宇,《滇系·杂载》记述说:“白崖高氏女,年十三尚不能言,其兄从军东川,三月不归,此女一日忽语嫂曰:兄缺粮,吾往饷之”。家喜其开口,戏应之曰“当将裹饭去”。高女果行,家人笑,蹑其后,至磐陀石下入水涧而去,觅之不得,众方惊怪。米已,高女忽至,谓家人曰:“兄一旅之众皆已饱矣”!且言军中地形事势,其嫂不信,谓东川距此二千余里,安得即至,不知其有神力也,及以衣授之曰:“汝送与兄,取其垢衣来”!自是送饷日以为常。高女常牧一白猪,一日谓家人曰:“军回矣”。遂骑白猪,化为象,腾空而去。故又名高娘寺。《万历赵州志》称此为赵州八明之一——“天开玄窍”。寺建于莲花岩上,坐西北、向东南,寺周林木葱郁,清泉潺潺,奇石累累,立于寺前,可览弥川烟景,是夏日避暑胜地。莲花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9、老清真寺
老清真寺地点:漾濞县下街公路西侧。现状:老清真寺现存大殿,大殿坐西朝东,重檐歇山顶,通面阔21.5米,进深16.7米,高11.8米。殿内原会满伊斯兰经书图案地藻井已被拆毁,屋顶山脊已毁仅作简易修盖。现有的16扇漏透雕花格子门仿上街清真寺格子门图案,于1995年雕成。背景资料:据考证,下街老清真寺始建于明代,清咸丰时杜文秀反清失败后,被清政府为文庙,塑有孔子及七十二贤,悬有“大成殿”等匾额,并兼做学堂。本世纪五十年代,办过织布厂,后又改为县粮食局仓库。1994年移交下街回民管理。该寺原有大门、叫拜楼(又名望月楼)、二门及其建筑群。原大门为三开间牌坊式,明间高,重檐飞角。大门后为照壁。照壁后为叫拜楼,三层双檐,作东面西。叫拜楼进为二门,双柱架斗出阁,二重檐。二门后为水池,池上架有大理石拱桥及大理石栏杆,大桥前竖有一架四柱三空大理石坊。左右庙房各五间房前清水环绕,左右各建有石拱桥,桥前亦有双柱单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0、藤桥常住碑
藤桥常住碑旧时,平坡村北路口漾江面上曾建有一座藤子桥,是西岸向阳、石坪、高发三村通往平坡的重要桥梁。西岸桥头立有一块“藤桥常住碑”。碑高120米,宽0.57米,大理石。该碑于1958年被拆除,1966年被一村民背回石坪村用作桌面。现碑石犹存,但石碑一角断落遗失,立碑年代无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