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 > 青岛市旅游
青岛市文物古迹介绍
41、祓国都城遗址
时代:汉牧马城遗址位于胶州市里岔镇。是青岛地区保存比较完整的唯一的一座汉代古城遗址。牧马城原为汉代祓国都城,因明朝在此豢养军马而重修城池,名称也由此而来。牧马城城郭呈正方形,总面积为720亩,城周4华里,每面中间有一城门,东、西、北三面的城门已不见痕迹,南门遗址仍然可寻。围绕在南城门外的小城,又叫瓮城,保留有10米长的城墙遗址,其高度平均在2米以上,有的地方达3米左右。从城墙冲刷的坡度来看,原来城墙的高度应当在7-8米间,宽约6米。城墙系用夯土筑成,至今土层坚实,当年夯土的柱洞仍然清晰可见。现在城内已无任何建筑,地面上还残存着汉代的砖瓦、陶片,还曾出土过铜箭头、铜洗和玉石,当地群众也经常发现有“货泉”和“五株”字样的铜币。这些遗物都是汉代古城的证明。据史书记载,牧马城在西汉时期曾是祓侯国的治所所在地,到了东汉归属于黔陬县。汉代,胶州湾一带是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出土的文物就足以证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2、崂山华严寺
崂山华严寺原名“华严庵”,也称“华严禅院”。它三面环山,东襟大海,古朴典雅,气势雄伟,是目前崂山规模较大的佛殿,2002年被山东省旅游局评为“中国人游山东——我心中最美的齐鲁新十景”之一。华严寺,位于青岛崂山区王哥庄镇返岭后村西那罗延山上,属于佛教临济宗。为崂山中现存唯一佛寺。在明崇祯时(1628--1644)即墨人明代御史黄宗昌捐造,名华严庵,亦称“华严禅院”,在寺的西边山上,后毁于兵火。清初黄坦助慈沾禅师重建于今址,1931年改今名。清初重建后,整体建筑宏伟典雅,为崂山古代建筑艺术之最,原为四进院落,有殿堂、僧寮、客房130余间,建筑面积2500余平方米,占地面积4000余平方米。抗清英雄于七遗骨埋藏于寺前路西之塔院,正北为大殿,系斗拱单檐雕甍歇山式建筑。内尊释迦牟尼塑像;东西两廊为禅堂。由大殿侧门再拾级而上,又一院落,是为后殿,内尊观音;侧为祖堂,供本寺第一代住持慈沾师。东北角有西式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3、青岛老舍故居
老舍故居为二层楼房,座北朝南。30年代中期老舍在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任教期间曾在此居住,并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篇小说《文博士》等一批优秀作品。住在二楼的是作家黄宗江、黄宗洛、黄宗英三兄妹。现为青岛市著名风景点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舍(1899-1966),中国现代作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出身于贫苦市民家庭,幼年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在大杂院里度过了艰难的幼年和少年时代,这使他从小就深知城市贫民的生活并受到大杂院里传统艺术的熏陶。1906年开始读私塾,后转入新式学堂。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爱好古典诗词,并用文言文练习写诗和散文。1918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先后任北京第17小学校长、京师学务局北郊劝学所劝学员,天津市南开中学国文教员等职。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挣脱封建的、世俗的羁绊,同时开始用白话文写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4、六曲山墓群
【六曲山墓群】为东周至汉代墓葬群。位于平度市东南25公里处的六曲山上。六曲山系大泽山支脉,南距古即墨城7.5公里,东起龙虎山,西至窟窿山,蜿蜒15公里。墓葬群就分布在古岘、麻兰、云山、洪山等四个乡镇10个村庄的30多个山头上。经过近几年的调查勘探,能确认的大小墓葬有360余座,大部分为汉代墓葬,少数属东周墓葬。六曲山古墓,大部分坐落在山头和山前,山后极为少见。有的墓孤立在一个山头。有的两座相连,也有的在一座大墓的两侧又排列着许多小墓。大型墓葬主要集中在云台山、童窿山、陵台山上。这些墓葬封土完整高大,并筑有方台,台基用石头或泥土筑成。台前残存有斜坡。墓的周围散布着大量的板瓦、筒瓦、瓦当、花纹砖、空`心砖等.推测当时可能有建筑遗迹。古墓群中以西陵台最大,传为西汉胶东国康王刘寄之墓。刘寄,汉景帝第十二子。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立为胶东王,都即墨,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死,葬于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5、浮山所1388文化街
浮山所老街坊是青岛历史文明的发源地,是优秀的民俗文化传承基地,处于青岛的核心位置,虽然经过旧城改造,但是她的脉络还在,灵魂还在。1388文化街项目聘请国内一流的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专家,利用现有资源,形成一线(一条风貌街区)两版块(两院落)的规划结构。强化历史与现代文化的主题,融和传统、当代时尚、艺术、媒体等诸元素,使这一区域更具个性,从而创造独特品牌效应。融和了现代元素的,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为主题的街区改造,通过准确的功能定位,将市场与文化环境有机结合,形成交流,产生共鸣。在空间视觉上产生传统文化的美感,同时在功能设置上强调以市场为核心,以文化为主题内涵,创造高品质,高品位的文化氛围。传承浮山所的明代文化记忆,并且成为青岛当代艺术文化发展的载体。为创造具有我们独特品牌优势的市场经营模式,在体现文化性上入手,丰富整个街区的主题性。对现有建筑的调整及高品质的改造将会吸引最好的文化产品和文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6、俾斯麦兵营旧址
俾斯麦兵营是德国海军当局在青岛建设的大型军营之一,以德国“铁血宰相”OttovonBismarck(1816-1898)命名,兵营位于青岛山的南麓,现为中国海洋大学校舍。俾斯麦兵营又名万年兵营,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鱼山路5。德国侵占青岛初期,自1899年10月先后建造了三座兵营,其中以俾斯麦兵营最为典型。兵营共有营房四座,是在炮兵营旧址——“嵩武兵营”建筑的。第一、二营房建于1903~1905年,第三、四营房建于1906~1909年。营房建筑古典构图,作横三段纵五段划分,中央与两端突出阶梯形山花作重点装饰,明显带有19世纪末期欧洲建筑的手法,门窗为四分阶段圆券,是当时青岛德国建筑的常用手法;而密排工字钢梁,中间填以三合土的楼层构造则是当时青岛德国建筑习见的构造技术。这四座营房的平面分别是“H”型,围成一练兵场。营房的阶梯式山墙山花及新哥特式的装饰为当时德国兵营建筑的通例。先期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7、崂山关帝庙
崂山关帝庙关帝庙位于仰口湾西南,在上苑山东南猪头峰下,是一处景色清丽的道院。崂山地区自清初就习惯把关帝庙与土地庙并排而建,至清末遍及山区各村,而主祀关羽的道院,在崂山仅此一处。关帝庙奉全真道华山派。据明嘉靖年间重修碑载,关帝庙本系太平宫之下院(另一下院为东华宫),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从太平宫分出,1929年由道士刘太清、贾太成主持重修,始具规模。重修后有大殿3间、道舍26间,为二进式院落。进山门为前院,有中殿3间,穿堂,两旁彩塑关平、周仓立像,高2米多,殿两旁各建倒房4间。后院为四合院,绕过照壁有大殿3间,内祀2米多高的彩塑关羽坐像,四周绘关羽生平壁画,如“桃园结义”,“刀挑红袍”、“华容挡曹”、“单刀赴会”等,画工细腻工整,比例匀称,是崂山壁画之上品。大殿两旁各有配房3间,东西厢房各4间,皆为砖木结构之硬山式建筑,该庙占地9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多平方米。庙内藏有《道德经》等经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8、西寺遗址
【西寺遗址】属龙山文化遗址,位于胶南市塔山镇西寺村北。遗址东靠白马河,西部有一条南北向机耕路,南部部分压于西寺村民房下。1981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东西长350米,南北宽200米,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土质松软,呈灰褐色。从遗址东侧靠河边的断崖看,文化层厚约2~3米。地表散布有许多陶片、石器、贝壳、兽骨等。遗址中采集到的人工遗物主要是陶片和石器。石器中有斧、铲、刀、凿、镞等,石质坚硬,通体磨光,制作精巧。陶系方面泥质和夹砂占半数以上,泥质黑陶比例最高,次之为夹砂和泥质的灰陶以及部分褐陶。在泥质陶中最突出的是细泥陶,质地细腻,不搀和任何杂质,里外透黑。器表多为素面,磨光,外表显得漆黑光亮。纹饰有弦纹、划纹、附加堆纹等。制陶已经普遍使用快轮技术。器形主要有鼎、罐、盆、杯、鬻、碗、量等。此时高度发达的制陶工艺集中反映在遗址采集到的蛋壳陶杯上,胎薄一般在0.5毫米左右,各部件先分别制成,然后才组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9、青岛德国建筑
青岛德国建筑群主要分布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市北区。1897年德国政府借口曹州教案派兵强占胶州湾后,在青岛市南区太平路(德国人当时称威廉街)周边、八大关等处留下德国人建的西式建筑群。如1905年建的德占领军提督府,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为宫殿式建筑,四层,正面四角用花岗石砌筑,屋顶系红筒瓦,坡度大,楼上嵌大时钟。当年德国青岛总督官邸,建于1908年,系德国古堡式建筑。1897年德占青岛后,为加强德国殖民统治和对我国的经济掠夺,在青岛兴建了较为完整的德意志帝国殖民统治体系建筑,这些建筑对体现青岛城市风貌特色起着主导作用。青岛近代史上先后历经德、日、美三代帝国主义统治,经过百余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欧式建筑特别是德国建筑为主要特色的青岛城市近现代建筑艺术文化景观。在这些建筑中所包含的德国青年派、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以及拜占廷、折中主义等建筑风格,体现了欧洲近现代建筑艺术美学倾向,体现了文艺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0、田横五百义士墓
【田横五百义士墓】为西汉墓葬。位于即墨市东部的田横岛西峰之巅。墓呈漫圆形,直径近10米,封土高2.5米,由石块与砂土筑成。田横岛座落于即墨市东部黄海的横门湾中,现已辟为田横岛旅游度假区。海岛东西长约3公里,南北宽约0.5公里,距陆地约3.5公里,因西汉初年齐王田横曾率众在此栖居而得名。田横(?~公元前202年),战国齐田氏之后。秦末,随其兄田儋起兵反秦,尽有齐地。田儋子田市、田儋弟田荣、田荣子田广相继为王。韩信破齐,田广死,田横乃自立为王,后兵败于汉将灌婴。汉灭楚后,“与其徒属五百人入海,居岛(即今之田横岛)中。”刘邦称帝,一再遣使者招降。田横与门客二人去洛阳,行至洛阳15公里外的偃师驿站,羞为汉臣,-身亡。留岛的五百徒属闻横死,亦皆-。后人感其忠烈之举,收五百义士遗骨合葬于岛顶,并立庙祀之。田横庙已废,“齐王田横暨五百义士之位”的石碑尚存。田横及五百义士的悲壮之举,古今称颂不绝。司马迁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1、胶州帝国法院旧址
胶州帝国法院位于市南区德县路,建于1912年春至1914年4月,两层砖石木结构,红瓦蒙莎屋顶,黄色拉毛墙面附浅壁柱,蘑菇石勒脚,具有德国建筑厚重粗犷的特点。始为胶州帝国法院办公楼,后为青岛历届法院驻地,今为市南区检察院使用。胶州帝国法院旧址建于1912年春至1914年4月,德国人汉斯.费特考尔设计,德国汉堡阿尔托纳区F.H.施密特公司施工。该建筑为胶澳总督府前广场右侧建筑。两层砖石木结构,建筑面积3126.53平方米,大小房间31处,并有地下室和0。红瓦蒙莎屋顶,黄色拉毛墙面附浅壁柱,蘑菇石勒脚,主入口朝向广场,并在庞大的厅堂建筑体与相对见小的侧翼办公楼的交汇点上。立面的窗体深入墙体50厘米左右,巨大的三联长窗,以粗花岗石贴脸,曲线山花和粗条石檐口呈纵向,间或横向分隔,构成良好的遮阳设施,并赋于整个立面以立体感和生动感,使整个建筑具有德国建筑厚重粗犷的特点,现为市南区法院办公楼。交通栈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2、洪深故居
洪深故居位于八关山麓福山路1号。1934年洪深来青岛接替梁实秋任山东大学外文系主任时在此居住。洪深的父亲洪述祖来青岛曾有别墅,名“观川台”,但被日本统治者没收。洪深租宅于此。他结合家庭遭遇及当时青岛的屈辱史,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电影文学剧本《劫后桃花》,由当时的明星公司拍摄,由电影皇后胡蝶主演。这是一座德式别墅,阔大的院落,高耸的围墙,穿过两扇雕花的铁栅栏大门,正对着大门的是一段宽敞的沿地势而建的台阶,台阶向两边分开,之后绕过一面造型古朴的壁墙,进入高处的院内,再通过石阶才能进入居室。洪深故居是一座二层楼的德式建筑,高大的门厅,拱形窗户,青砖灰瓦,歌特式的屋顶,十分的宽敞和气派。洪深系现代著名文学家、戏剧家。其父洪述祖系民国初年的内务部秘书。因涉及暗杀宋教仁事件,1913洪深年初到青岛躲避。洪深时在北京就学,暑假时短居于青岛。1933年他来青岛,任山东大学外文系主任,授课之余从事戏剧创作和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3、王统照故居
观海二路49号,是我国新文学运动中涌现出的著名作家王统照的旧居。王统照1926年来青岛,在此定居近30年,1950年离开青岛赴济南。诗歌《这时代》、短篇小说《声》、《银龙集》、散文集《片云集》、《青纱帐》、著名长篇小说《山雨》即在这里问世。1929年王统照在青岛还与同仁编辑出榜拉了青岛的第一份文学期刊《青潮》,闻一多、老舍、朱自清、洪深、吴伯萧等著名学者也曾在这里欢聚,切磋文学,出版了文艺副刊《避暑录话》等。王统照(1897--1957),字剑三,笔名息庐、容庐,作家、山东诸城人。1924年毕业于中国大学英文系。1918年创作家王统照办《曙光》。1921年与郑振铎、沈雁冰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曾任中国大学教授兼出版部主任。1934年赴欧洲考察古代文学和艺术。1935年回国,曾任《文学》月刊主编,开明书店编辑,暨南大学、山东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4、西贤都遗址
【西贤都遗址】属龙山文化遗址。位于莱西市望城街道办事处西贤都村西20米处的西贤都遗址坡地上。1979年文物调查时发现,1983年文物普查时又进行了复查。遗址呈北高南低的缓坡状,南临大沽河的支流贤友河,西贤都通往望城的村级公路穿过遗址南半部。遗址南北长180米,东西宽150米,总面积约2.7万平方米。土质松软,呈灰褐色。遗址的南边为4~5米高的断崖,上面清楚地暴露出文化层和灰坑等遗迹。文化层厚约l米,有的灰坑则深达2~3米。由于遗址南部破坏较为严重,因此地表散布大量的石器、陶片、兽骨、红烧土块等。石器主要有斧、铲、刀等,大多刃部磨光。在采集的陶片中,以夹砂黑陶为主,次为泥质黑陶和夹砂灰陶。也有少量的红陶片。大多为轮制,少数陶片制作痕迹不明显。从素面为主,有少量弦纹和蓝纹,有鸡冠形器耳。器形可辨的有鼎、罐、器盖等。鼎足多作扁凿形,也有扁平形的。足略有凹窝,有很长的实足尖,形状接近大汶口文化晚期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5、康有为墓
【康有为墓】位于青岛市崂山区大麦岛村北的浮山南麓。墓址占地1000平方米,墓呈圆形,周长16.4米,封土高2米。周围用石块砌成,砌石高0.6米。墓前竖立康有为的门生、当代艺术大师刘海粟撰写的“康有为先生之墓”碑(高2.22米,宽1米,厚0.26米),碑阴刻《南海康公墓志铭》。墓后植六棵挺拔的龙柏,象征“戊戌六君子”。康有为(1858~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戊戌变法失败后,--海外16年。辛亥革命后归国。1923年寓居青岛,1927年3月31日在青岛寓所病逝。原拟安葬故里,灵柩暂放于本人生前自择的李村东南象耳山(又名枣儿山)墓地。1929年决定不迁葬,就由吕振文撰书立一墓碑(碑高2米、宽0,76米、厚0.13米)于石砌墓前,碑阳书“南海康先生之墓”碑阴刻“南海康先生墓碑文”,简略个绍了康有为的生平和逝世经过。1943年正式安葬于此。20世纪60年代,康有为墓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6、马濠运河
【马濠运河】又称马家濠运河,是元明两代开凿的胶莱运河的南段部分。位于黄岛区薛家岛的西部,北起黄岛前湾,南至唐岛湾,流经四个村庄,即官亭村、濠南头村、濠洼村、濠北头村等。据《明史・河渠志》载,马濠运河修成之日,“长十有四里,广六丈有奇,深半之”。元代定都大都(今北京)后,山东海区开辟了第一条沟通南北的航线,用于南粮北调。1281年,元世祖忽必烈任命姚演为总管,负责开凿南起灵山海口的马濠,北达莱州湾,长达350公里的胶莱运河。尽管由于当时政治、经济特别是科技条件的制约,“遇石而罢”,终未成功,但马濠运河仍是胶莱运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距今已700余年。据《新开胶州马濠之记》碑(现存官亭村)记载,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重新开凿马濠,历时3个月,终于在4月22日凿通。马濠运河的开通,不仅缩短了南粮北调的航程,保证了海上安全,而且也为当地带来了繁荣。据《重修胶州志》载:“商贾自淮南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7、李秉和庄园
李秉和家族是清朝中、晚期至民国期间即墨境内最大的财主。他的土地之广,店铺之多,钱财之巨,庄园之豪华,为即墨之冠,闻名于省内外。这里且不说他在本县及外地的店铺和专管收租的“庄子”多少,单将李秉和庄园情况作以概述。李秉和庄园座落在即墨县城东北部27公里的金口镇李家周疃村。庄园自李秉和始,经过五代相继扩建,特别是经其曾孙李葆初等人大兴土木,使这座庄园在建筑上日臻完善,在规模上远近闻名。它是一座典型的古城堡式的庄园。整个庄园以圩墙环围,东宽西窄,略呈梯形,占地总面积为150亩。其中李秉和家占地达75亩之多,余者皆为李秉和之堂兄弟李秉秢及其他李氏族人所居。庄园的圩墙周长约1.5公里,高5米,顶宽4米,由三合土版筑,内外墙壁砌以砖石。圩墙顶外侧筑有女墙,并按地形分别筑有向外凸出的四个炮台,炮台底部留有炮洞,其凸出的三面,均有射击孔和瞭望孔,便于左右瞭望和防御射击。庄园圩墙开南、北、东三个圩门,皆为砖砌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8、青岛天主教堂
青岛天主教堂又名“圣弥爱尔教堂”,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浙江路北端(浙江路15号)的高岗上,是青岛市最大的天主教堂。也是中国有名的天主教堂之一,并且是国内唯一的祝圣教堂。天主教堂由德籍主教维昌禄筹集资金并主持修建。1932年动工,1934年建成。由德国籍建筑工程师毕娄哈设计,其外形风格系哥特式建筑。教堂占地面积2470平方米,建筑面积3223.58平方米。两侧对称,各有花园一个,教堂东花园北首建有平房一栋,供神父使用。教堂建筑结构为混凝土和花岗岩,建筑平面采用十字型。正门西南向,正门左右各一个。教堂外部用花岗石砌成,大门上方有一巨大的玖瑰花形的圆窗。教堂主体两翼,各耸一座尖塔,塔高56米,顶端各竖有4.5米高、1吨多重的十字架。塔内装有大小钟4口,按音乐和声设计,皆由机械操乍。每逢星期天或教会的节庆日,大钟启动,方圆数里都能听到美妙而有节奏的悦耳钟声,令人陶醉。天主教堂内大厅高18米,建筑平面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9、刘若拙墓
【刘若拙墓】为北宋墓葬。位于即墨市东关小学(始建于西晋的高真宫旧址)院内。墓葬封土呈圆锥形,高约1.5米,直径约4米。始建于北宋,元、明两代曾重修,至今保存尚好。墓前有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即墨知县李奎所立墓碑,碑阳刻有“元敕封华盖真人之墓”10个大字。刘若拙,五代时人。据《太清官志》载:“五代时,后唐同光二年甲申(924年),道人刘若拙,自蜀来崂山太清宫,访李公守中子(即道教长老李哲玄,字静修,号守中子,封道北普济真人),相谈契合遂留住焉。”其时,崂山虎多成害,刘若拙武术高强,在太清宫东南山前,今钓鱼台之北的阳坡上,自修一茅庵,名曰“驱虎庵”,供奉老子圣像,潜修其中。元张起岩《聚仙宫碑铭》载:“五代时,有华盖真人刘姓者,自蜀而来,遁迹兹山。宋祖闻其有道,召至阙庭,留未几,坚求还山,敕建太平兴国院以处之。上清、太清二宫其别馆也:”太平兴国院即宋太祖为刘若拙建立的道埒,因落莰于太平兴国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0、琅琊台遗址
时代:秦位于胶南市城区西南26公里,琅琊镇驻地夏河城村东南6.8公里处的琅琊山上。遗址是一处建筑气势宏伟的古代高台遗址。台基位于主山梁东侧,向西过山口与争高山对峙。台顶部宽阔平敞,周长150余米,台基(含山体)面积为5.88平方公里。主峰海拔高度为183.4米。《山海经》云:“琅琊台在渤海间。盖海畔有山,形如台,故名琅琊台。”琅琊台既是一座具有祭祀功能建筑,也是一座具有古观象功能建筑。琅琊台上秦砖汉瓦的残砖陶片俯拾皆是;台东侧通往“望越楼”的小道旁,曾发现一条用残破的古代板瓦铺筑的道路;台东、台南和小台三处断层夯筑痕迹清晰可辨;台北坡“御路”旁遗留塔形石砌构筑物;争高山脚下发现两处筑台时深埋地下的排水或供水陶管;台上残存的变质岩建筑料石石块,研磨精细,纹理美观。琅琊刻石收藏在国家博物馆,出土的秦代“千秋万岁”和“卷云纹”瓦当等珍贵文物收藏于胶南市博物馆。琅琊台遗址是5000年中华文明史的象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