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 > 青岛市旅游
青岛市文物古迹介绍
21、崂山太清宫
神秘色彩浓重,地理位置极佳,堪称一块风水宝地。这里背山面海,且三面都是巍峨的高山,观内榆柏苍翠,殿宇肃清,景致优雅、别致,随处可见有着成百上千年历史的奇花异树。太清宫居崂山东南端,由宝珠山的7座山峰三面环抱。老君峰居中,左为桃园峰、望海峰、东华峰依次而东;右为重阳峰、蟠桃峰、王母峰依次而西。宫在峰下,大海当前。太清宫占地3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余平方米。以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为主殿,以附属设施关岳祠、东西客堂、坤道院等构成的房舍共150余间。每个大殿都立有山门,并有便门甬道相通,房舍简朴、古拙,基本上承袭着宋代的建筑规模和特色。太清宫院内有银杏、紫薇、牡丹、耐冬等古树名花,特别是三官殿前两侧的白茶花和红耐冬最为有名。太清宫之夜景尤为出色。当万籁俱寂之时,海上一轮明月高挂,倾洒柔和清辉,曾任教育总长的清末翰林傅增湘《游崂山记》中有一段精采的记述:“是日,适值佳节,月上东峰,遂同步海岸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2、太平宫
太平宫位于崂山县王哥应镇仰口村南,始建于北宋,历代均曾重修。太平宫是宋太祖赵匡胤为华盖真人刘若拙敕建的道场。因落成于宋太平兴国年间,故初名“太平兴国院”,后改名为太平宫。伞、明、清各代重修。青岛解放后亦曾重修。有三清殿、三官殿、真武殿等殿堂十多间。此处景观很多,宫西有“犹龙洞”、宫北有“白龙洞”、宫东有“绵羊石”、东北有“狮子峰”等胜景。在崂山太平宫内沿太平宫后墙上山走不多远,有一块硕大的圆形巨石。由另外两块巨石支撑着。其中一块极像一只巨鳌。3块巨石组成一个天然的石洞。洞外石壁上镌有凸刻双勾的4个大字“鳌老龙苍”。洞深阔宽敞,可以容二三十个人,里面供有道教全真派首领王重阳及他的7位弟子邱处机、刘处玄、谭处端、马丹阳、郝太古、王处一、孙不二的塑像。此洞在明代以前供奉老子,称为“老君洞”。太平宫初名太平兴国院,又称上苑。系宋太祖为华盖真人刘若拙敕建道场,金明昌年间(公元1190至1195年)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3、明道观
明道观位于崂山东麓招风岭前,在华严寺西2.5公里,海拔600多米,为崂山庙宇居地最高者。庙分两院,东院建玉皇殿,西院建三清殿,共有房舍32间,院庭宽阔,竹松清深,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80平方米。山门外的峭壁上有清宣统二年(1910年)题刻“明道观”3字,山门外有道光年间立庙产碑一通。观内藏有木板《金刚经》、《道德经》、《功课经》各1部,明宣德年间铸造的香炉2只,道光年间即墨文人题写的六扇屏。清光绪年间是该观鼎盛时期,有道士18人,房屋32间,土地160亩。1939年该观被日军烧毁,后逐步修复。1949年青岛解放前夕,仅有道士5人。1956年,青岛市人民政府曾拨款修缮。“0”中,该观之塑像、经卷、字画等全被破坏无遗,房屋由崂山林场使用。该观四周青山环绕,地势崇高,下有高台,巨松周匝,后有三真、天然两洞,均为道教名胜,洞下有一清泉,清澈见底,四季不涸,西有“挂日峰”、东有“观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4、三里河遗址
三里河遗址位于山东省胶州市南关街道办事处北三里河村神仙沟西。遗址面积约为5万平方米。60年代初,山东大学历史系刘敦愿从一件题有高风翰诗序,画有插莲花三足陶器的绘画条幅中发现线索,按图索骥,找到这处古遗址。1974年秋和1975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对遗址进行两次考古发掘,共出土文物2000余件。遗址的地层堆集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属龙山文化层,下层为大汶口文化层,经两次发掘,出土文物达2000余件,是一处内涵极为丰富的古遗址。出土文物中最珍贵的是蛋壳黑陶,经修复完整的有25件,其中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黑陶高柄杯,高20厘米,重量只有39克,口沿部分厚度仅有0.3毫米,在制陶史上,堪称绝代佳作。另有3件兽形陶,一为猪形,一为狗形,另一件形状奇特,莫可名状。同时,还发现两件锥形器,经鉴定,含铜80%,含铅、锌20%,证明龙山文化时期确已掌握了冶铜技术。大汶口文化层还发现房址4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5、天柱山摩崖刻石
【天柱山摩崖刻石】天柱山,古称高宝山,位于平度市北25公里,属葡萄之乡的大泽山脉,海拔280米。天柱山名,为北魏光州刺史郑道昭所称:“以其孤上千云,傍无溪鹿,因以名之”。但天柱山之所以显名,还因为有著名的北魏刻石,这些刻石都是我国稀有的书法石刻艺术的瑰宝。山中除有郑文公碑外,还有东汉、东魏、北齐以及金、元等历代刻石。郑文公碑,在天柱山之阳亦称郑文公之碑,称其为上碑,是因郑道昭此后在莱州市云峰山觅得佳石又刻郑文公碑,称做下碑。两碑文字大体相同,但下碑结衔下刻有“草”字,字数也少有出人,故又有草稿之说。上碑全称《魏故中书令秘书监郑文公之碑》,郑文公乃郑羲之谥号,故或称《郑羲碑》,系程天赐等60人为其旧时同僚兖州刺史郑羲所立。传为郑羲季子北魏光州(州治设掖县)刺史郑道昭于永平四年(511年)所书镌。其内容主要是记叙了其父郑羲的生平和著述。碑由天然之碑状石于碑阳处稍加琢磨而成。碑高3米,宽1.5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6、青岛城阳区老母庙景区
青岛城阳区老母庙景区初建于1915——1916年间,供奉“老母娘娘”,原庙共占地3平方米,庙内无神像,只供一砖刻“龙山老母之神位”的牌位,“文革”时期被毁。旧社会,古历四月十九为庙会,会期三天,人们抬轿-,民乐齐奏,异常兴隆。1994年,村民自发,筹集资金2000余元在原地修复,新建“老母庙”,占地约6平方米,庙分两殿,东殿供“观音老母”、“三老母”,西殿供“天皇姑”,神像皆为瓷制。2009年以来,为继承和发扬城阳的历史文化,开发地区旅游事业,霞沟社区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原地对老母庙及其山门进行了重新修复。新修复的老母殿建筑占地面积23平方米,殿座北朝南,背靠台满石峭壁,面临神泉,青砖瓦,抽屉岩,鞍瓦四翘。殿内供奉石雕“老母”神像,神像高2.1米,宽1.1米,厚0.8米,神像两侧为石雕“神童玉女”;老母殿东侧雕刻“滴水观音”;西侧雕刻“土地神”、“山王神”、“龙王”、“送子观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7、天井山龙王庙
天井山龙王庙位于即墨市龙山街道。年代为清至中华民国。2013年,天井山龙王庙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山东即墨天井山龙王庙位于即墨城区东5公里的龙山街道留村镇大村南的天井山山顶,天井山因山顶有一深井,据传井中栖龙,故名龙山。海拔81米,系崂山余脉。北宋乐史编著的《太平环宇记》记载:“天井山在县东十三里,周回二里,顶上有井,水味甘美,因名天井”。明代学者周如锦就曾感叹过:“凡天下名山五千三百七十计,不及于天井,天井者山巅有井,以栖小龙。”《崂山续志》载:“四隅廉峻方似削,若人工修剔而无斧凿痕,故曰天井”。天井深14.8米,是远古年代火山爆发导致地壳变动而形成的自然景观,井内常年水旺不涸,清澈甘润。天井山是一座充满神话色彩的名山。它的出名要归功于一条名为秃尾巴老李的黑龙,几百年来关于这条神龙降雨救灾、为百姓铲除奸恶的传说在即墨地区流传着。2006年12月,秃尾巴老李的
28、店上遗址
店上遗址自古至今流传为“四十里长沙店”故址,店上村由此而来。遗址西濒小沽河,东有岘沽河,南隔店上村与小沽河村为邻,并有小河子遗址发现,两遗址仅有一村之距,应为一处古文化遗址无疑。因店上遗址发现早,又有传说流行,故以店上遗址命名。一、店上遗址南部被现代村落遗址叠压一部分,残存面积为东西300米,南北300米,总面积9万平方米。因尚未钻探,从断崖处可见有一至二米不等的文化层。普查队临时开一2×2米的探方一个,可见清晰的地层关系,早期地层有布纹、板瓦、砖和铁霄锻压痕迹,晚期地层包含大量瓷片,以碗、盘为主,其特征明显,南北窑厂均有烧制。由此可知,店上遗址是一处汉至宋元时期的古文化遗址。二、小河子遗址保护完好,大致范围为东西200米,南北150米,总面积4万平方米。采集到的陶片多为汉代,据了解,曾有陶器和铁器出土,采集残瓦当一个,图案不清,瓦片若干,从其特征看,其文化内涵是汉代。这里以店上遗址为中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9、东岳石遗址
东岳石遗址位于大泽山镇东岳石村南100米处,淄阳水库内东北部。该遗址东依大泽山,南依高望山和明堂山,西和胶莱平原相接,西北与东岳石村有一坝之隔。1959年,修筑淄阳水库时发现的。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70米,地势较高。由于多年被水冲刷,遗物暴露地表甚多。1960年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进行发掘。东岳石遗址发掘报告《山东平度东岳石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与战国墓》发表于《考古》1962年第10期。出土陶器多为泥质灰陶和黑陶,少量为黄褐陶,皆轮制,胎质较厚。器形有罐、尊、器盖、簋、盂、豆、甗、鼎、杯等10余种。一般为直口,尖唇。通体可见一至数圈突棱,有的还有阴弦纹。多数系子母口,有盖。-底,假圈足或短舌状足。陶质粗糙笨拙,制作细致精巧的少见。出土石器有斧、锛、刀、凿、铲、纺纶、镞、砺石、网坠、敲砸器等,最具特征的是半月形双孔石刀和亚腰石斧。1993年秋,中国科学院山东考古所、青岛市文物局、平度市博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0、德华银行旧址
德华银行青岛分行旧址位于市南区广西路14号。建于1899~1901年,为典型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宫殿风格,其设计者为海因里希·锡乐巴和路易斯·魏尔勒,建筑面积1562平方米,平面为矩形,采取独立式布局手法。占地8306.71平方米,建筑面积562平方米,建筑高约15米,连地下室三层,室内层高约4.5米。砖木结构。二层并设有半地下室,屋顶为青黑色、留有很小圆形老虎窗的蒙莎顶。西面和南面设两层通风的券柱式外廊(后改造封闭)。外墙为多孔式沙浆抹面,建筑四角镶有隅石。室内木地板、挟梯,楼梯间顶有―巨大的玻璃窗。房间高大敞亮,采光通风极佳。两面的入口均呈不对称状(这种非对称性也通过其屋顶边缘口栏杆的短分格予以强调),其大坡度的蒙莎屋顶在青岛的建筑中尤为独特。其结构为砖石与钢木的混合体系,支柱、券拱、墙基、屋檐、装饰线及顶部的细方石均采用花岗石砌成,转角处以石料镶边,并设计成凸凹状规则堆砌的形式。因为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1、海云庵
海云庵又称大士庵,坐落在四方区海云街1号。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清同治《即墨县志》记载:“海云庵在县西南九十里。”海云庵是崂山神清宫的下院,属地方性会首庙宇。兴建海云庵,与当时青岛地区渔航业的发展息息相关。那时这一带只有东四方村、西四方村、小村庄和湖岛村,人们以下海捕鱼和耕种农田为生,建庙是为祈求神灵,保佑平安与丰收。海云庵初建时北庙屋3间为正殿,称“大士庵”,供奉观世音菩萨铜像(当地民众称“老姆”);南庙屋2间,称“关帝庙”,供奉关羽、周仓、关平神像。自此,海雾像云一样经常飘落在庙屋上空和附近。人们根据“海为鱼天地,云是鹤故乡”的诗句,给这座庙起名为“海云庵”。海云庵建成后,香火兴旺,有众多的善男信女进庙烧香磕头,祈福求子。庙外海云街上,买卖逐渐兴隆,其盛况一直延续了数百年。1923年,有王涨诚等人2次化缘集资,分别于1924年和1926年对海云庵进行了两次大修。在翻修过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2、中间埠双塔
中间埠双塔位于即墨市七级镇。年代为清。2013年,中间埠双塔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双塔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市七级镇中间埠村(民间传称神仙庄)南,两塔东西相距约二十米,均为密檐式墓葬塔。双塔之大塔为陈处女塔,建设于清同治五年(1866),塔高十五点四米,八角七级密檐,塔基周长十七米,高二米,砖石结构,平台八边均略伸出如檐状的石板,正面嵌“大清圆寂陈处女塔铭”石碑。台四周密闭,内葬陈处女轿式坐棺。自第二层以上都是八角锥体,每层高度与周长依次递减。第二层高二点五米,正面嵌有篆书“法传圣山”矩形石额,左右两边各嵌一石碑,上镌捐资修塔者名录,其余五面均嵌有花卉鸟兽形浮雕。正面石额下有一拱券门,内有空心精舍,设有神龛供桌,曾塑有陈处女坐像。自第三层以上均有筒状空心,上下相通。自第二层至第七层塔周都挑出涩砖密檐,上承砖刻瓦楞卷棚状装饰。八角有刻石柱头,柱头外端呈兽面型,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3、平度韩村遗址
【韩村遗址】属大汶口――商周时期文化遗址。位于平度市明村镇韩村村南100米处的高台地上。遗址西临胶莱河,中部有一条被河水常年冲刷而成的大沟,将遗址分成了东西两部分。遗址南北长700米,东西宽400米,总面积约28万平方米。1988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92年5~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青岛市文物局、平度市博物馆联合对韩村遗址进行了第一次发掘,发掘面职256平方米。发掘结果表明该遗址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层厚l.5~3米。上层为商周时期遗存,下层为大汶口早期文化遗存。大汶口文化早期的遗迹有灰坑、房基残迹,遗物有石器、陶器、骨器等。石器有石刀、石斧、石锛、石铲等,大多为磨制,使用痕迹明显;骨器有制作精致的骨锥、骨针;陶器中发现最多的是陶片,完整器很少。陶片以红褐色为主,其次为灰色,黑色较少。均为手制。器表以素面为主,纹饰有乳丁纹、刻划纹、附加堆纹、锥刺纹、指甲纹、弦纹、戳印纹等。可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4、青岛啤酒厂早期建筑
山东省青岛市台东区登州路。1903年英、德、商人合资开办“英德啤酒酿酒股份有限公司”,1916年转卖给“日本麦酒株式会社”经营,1945年我国收复。厂址早期建筑尚大部保存,具西式建筑风格。其前身为国营青岛啤酒厂,始建于1903年。青岛啤酒是享誉中外的国际知名品牌,从建厂至今囊活了无数国际、国内大奖,现已行销世界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青岛啤酒厂设立了专门的旅游接待室,主要面对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外国参观者和旅游团。每年除正规团体外,青岛啤酒厂的接待室还要接待慕名而来的外国留学生、自助旅游人员及过站外国来宾等。很多外国游客手持地图,历经多方打听询问,来到青岛啤酒厂,就为亲眼目睹一下这个百年企业的风采,亲口品尝一下刚刚走下生产线的青岛啤酒,由此可见青岛啤酒的国际影响力。青岛啤酒集团公司在百年华诞之际,建成开放了青岛啤酒博物馆,在向世人展示青岛啤酒发展历程的同时,使啤酒厂早期建筑、设备、工艺等大量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5、牧马城遗址
【牧马城遗址】位于胶州市里岔镇政府驻地西北1.5公里处,是青岛地区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座汉代古城遗址。城郭呈正方形,总面积为48万平方米,城周四华里,每面一里,每面中间有一城门。东、北、西三面的城门已不见痕迹,南门遗址仍然可寻。围绕在南城门外的小城,又叫瓮城,保留有10米长的城墙遗址。其高度平均在2米以上,有的地方高达3米左右。从城墙被冲刷的坡度来看,原来城墙的高度应在7~8米间,宽约6米。城墙为夯土筑成,至今土层坚实,当年夯筑的柱洞仍清晰可辨。现城墙内外地面上仍残存汉代的砖瓦、陶片,还曾出土过铜箭头和铜洗,当地群众也经常发现有“货泉”与“五铢”字样的铜币。汉代,胶州湾一带是经济文化发展较快的地区,牧马城就是其中之一。这座故城在汉代称“东黔陬城”。据《胶州志》载“东黔陬蚊在治西城八十里,胶水之东,牧马城《汉・之理志》之黔露县也《魏・地形志》黔陬县有黔陬城,皆指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6、观象二路基督教堂
山东省青岛市观象二路教堂,原名圣保罗教堂,地处青岛市南区观象二路一号,始建于1938年,1939年圣诞节完工,1940年复活节举行献堂典礼。由俄国建筑师弗拉基米尔·乔治·尤力甫设计,是一座罗马式建筑风格教堂。观象二路教堂由美国信义会在原德国俱乐部旧址建造,拥有方形钟楼,沿内部60级台阶可达钟楼,钟楼高24米。教堂总占面积3.38亩,教堂建筑占地面积695.5㎡;结构宏伟,内部宽敞明亮,可容纳700礼拜。该堂原属美国鲁东信义会青岛区会,解放后教产归于我国教会。1958年秋与其它多个教派联合于该堂,实行联合礼拜。这期间该堂负责人是王树芳牧师。教堂于1966年7月文革期间停止使用。该堂由青岛市房产局代管。改革开放之后,1981年8月该堂产权发还教会,1993年该堂收回使用权,于1995年5月26日恢复礼拜。由当时任协会总干事的李崇恩牧师负责该堂工作。教堂恢复使用后,相关的附属房屋一直没有收回使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7、中共青岛地方支部旧址
0青岛地方支部旧址纪念馆(以下简称“旧址纪念馆”),坐落于青岛市四方区海岸路18号,该房屋营造于1904年,砖木结构,外墙为红色清水砖墙,蘑菇石墙基,属德式风格的建筑。旧址纪念馆全部房屋占地面积4069平方米,建筑面积840多平方米。海岸路18号,原系青岛四方机厂工人宿舍。1923年8月,0青岛组成立。1923年10月,邓恩铭被四方机厂“圣诞会”聘为秘书,将圣诞会逐步纳入青岛党组织的领导之下。1924年3月,为便于开展四方机厂的工运工作,0早期0员王象午调四方机厂任职,居住在该院内9号。1925年2月,青岛党组织改称0青岛支部。其后,中国0人在此领导了四方机厂、日商纱厂工人大-,并推动形成了青岛历史上反帝-的第一次热潮,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邓恩铭、王尽美、-、李慰农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先后在此工作过,传播马列主义,领导工人运动,推动青岛革命的发展。1982年12月31日,由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38、馆陶路近代建筑
馆陶路是市北区老建筑集中的地带,是一条老街道。馆陶路,南起堂邑路,北至恩县路,与上海路、宁波路、广东路垂直相交,总长度1000余米。馆陶路初建于1899年,因为靠近海关、后海码头和大港火车站,德国市政当局将此规划为“洋行区”,各国的许多驻青机构最初也是先到这里。20世纪的头十年内,随着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多家外资银行的分支机构纷纷来此设立。20世纪30年代,馆陶路已经成为青岛的金融经济中心,影响着整个华东地区的经济及沿海地区的出口转口贸易。馆陶路上的洋行最多时有50多家,多为德国、日本、美国、英国、法国、丹麦、比利时、葡萄牙等国大公司的分支机构。馆陶路现有历史建筑25座,占现有建筑总量的71%。其中现存德式、日式风格的历史优秀建筑共14栋,其中12栋是德式或欧式风格。这里游人不多,很安静,道路两旁全都是德式风情建筑,还有几家文艺的青年旅舍开在此处。馆陶路建筑群中,包括有堂邑路11号三井物业株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9、青岛德国胶澳总督府旧址
【青岛德国胶澳总督府旧址】位于青岛市南区中部的观海山南坡,沂水路11号,面对小青岛和青岛湾,处于当时青岛市中心处,是当时德国胶澳总督办公的地方,又称“总督府”。这座由花岗岩砌成的“总督府”,始建于1903年,1906年竣工。是一座砖石和钢木混合结构的建筑,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耗资85万德国马克。建筑采用19世纪欧洲公共建筑的对称平面,主面为三纵五段的对称处理,中轴线非常突出,建筑平面呈“凹”字型。配以折线型屋顶,覆以筒式红瓦,开启有弧状屋面窗,顶侧装有铁栏杆,既用于装饰,又做避雷针,十分精巧。总督府为5层楼房,主体高20米,1、4、5层楼均为窗户较小的辅助性房间,主要办公室都在2、3层朝阳的一面,走廊均在背阴的一面。办公室宽敞明亮,门窗很大,办公室外还有长廊式阳台,室内除装有柚木护墙板和地板外,别无其它装饰,使人感到庄重朴实。整个建筑外形非常庄重,处理手法也非常严谨。大楼外为一拱圈形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0、平度高家民兵联防遗址
【平度高家民兵联防遗址】高家民兵联防旧址位于平度市东北30公里的大泽山西麓,大泽山主峰――北峰顶的西南坡下。1938~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韭园、高家、南台、北台、所里头五个村庄的民兵组成民兵联防,运用游击战、麻雀战、-阵,配合主力部队作战600余次,粉碎了日军的一次次扫荡,取得了伟大胜利。高家民兵联防在历次战斗中,打死、打伤、俘虏日伪军2300余名.荣获“民兵英雄”、“0-大王”、“神-手”等称号的民兵有46名。高家民兵联防旧址范围:西起韭园西岭,东至东大峪,北至杏山,南到昕里头东岭路头山,现存的高家灵兵联防旧址有:一、报警处,位于高家村东南,紧靠高家山北部挂―铁钟:发现日军来犯时,即敲响铁钟报警,民兵准备战斗。群众立即转移,是一处民兵进行反扫荡斗争的哨所。二、勾石玲民兵抗日战斗掩体,位于高家村东南的500米的山梁上,岭上布满大小掩体45个。掩体呈半圆形,用石块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