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四川省 > 泸州市 > 泸县旅游
泸县文物古迹介绍
泸县龙桥群
泸县龙桥已考证的最早建造时间在北宋治平年间,明、清两代建造最为盛行。在民国时期乃至现代,建桥雕龙的风俗仍在延续。在官道所跨经的主要河流上,由官方主持、民间参与;民间募资多在一般乡道等必经溪流上修建龙桥。泸县龙桥长则有100余米、宽约10米;短有的仅有长1米左右、宽约40厘米。桥墩在河流的上游一侧雕有龙。圆雕龙与桥体大小相符,和谐统一。在泸县,许多石板梁桥上都有龙等雕刻装饰。这样的龙桥在今属泸县范围保存有140多座。其中龙脑桥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泸县龙桥群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泸县龙桥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地域内广泛分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罗盘嘴墓群
罗盘嘴墓群位于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占地约450平方米。为泸县宋墓之一,雕刻的内容主要为武士、四神、伎乐、侍仆、综合等种类。2013年,罗盘嘴墓群被评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葬为仿木结构石室墓竖穴式墓圹,坐东北向西南,长方形平面。墓葬由墓道、墓门、墓室、墓顶等组成。文物遗存罗盘嘴墓群已暴露四座墓葬。其中M2墓室最为完整,墓志铭明确纪年为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M2墓室长2.9米、宽1.25米、高2.58米。墓室侧龛浮雕花卉门扇,后龛雕女侍,后壁横梁正面镌墓志,室底设棺台,盝顶。墓门左右两侧门柱剔地起突高浮雕镇墓武士各一,其中左侧武士戴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蒋兆和流民图石刻
该石刻刻在泸县玉蟾山风景区东北角的一岩壁上,坐西北向东南,于1989年4月15日落成。《流民图》石刻浮雕是根据泸县籍著名国画大师、美术教育家蒋兆和(1904—1986年,祖籍泸县方洞镇,出生于泸州市龙马潭区卿巷子)的不朽之作《流民图》雕刻而成。石刻浮雕长41米,高3米,共刻划了100余个人物。原画完成于1943年秋,全卷长26米,高2米,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各阶层群众的悲惨生活现状,展示了日本侵略军铁蹄下哀鸿遍野、尸骨横陈的人间惨象,表现我各阶层人民渴望生存与和平及民族独立的愿望,产生了撕心裂肺的真实效果。《流民图》石刻右端为蒋兆和石刻雕像1座和《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泸县屈氏庄园
泸县屈氏庄园,始建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1809-1845)。民国1912年—1916年扩建碉楼、戏楼、佛堂,庄园基本完善成现在的格局。解放后,庄园作为粮站使用,1972年将庄园的一部分作为阶级教育展馆。1981年,泸县人民政府公布屈氏庄园为泸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泸县屈氏庄园占地30亩,现存部分占地12亩。整个建筑气势雄伟,恢弘壮观。屈氏庄园坐西南向东北,后靠五仙山,侧依冱水河,整体布局似一艘大船,后花园花山如船尾,前花园为船头,石牌坊如巨帆,寓意“一帆风顺”。正门前是一座雕有“野鹿含花”(谐音衣禄繁华)的石刻牌坊。大门正中是前清翰林御史、伪总统顾问高蔚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泸县龙脑桥
龙脑桥位于泸县龙脑桥镇,架设在九曲溪上。明洪武十一年至三十一年(1378-1398)建。龙脑桥以石雕精湛著称,石雕艺术又以龙头占主要位置而得名。桥为平梁式石桥,原高5米,长54米,宽1.9米,有14个桥墩,将桥分为13孔。石雕为巨大的龙、狮、象和麒麟等兽类分布在中间8个桥墩上,形象比例匀称,造型古朴凝重,体态生动自然,昂首于九曲溪上游,尾部均翘峙于溪水下方,桥面则为诸兽身躯。4条龙口中,各衔一个重数十斤的“石质宝珠”,每条龙的鼻孔都能吹出明亮的响声。其他诸兽有的口衔绶带,有的脚踏绣球,有的脚踩玉圭,无不灵活传神,各具特色。整个造型独具匠心,斧凿精致大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嘉桥
永嘉桥,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道光乙酉年(1825)被洪水冲塌部分,道光丙戌年(1826)修缮。桥为石质券拱桥,4墩5券,呈东北—西南走向横跨于九曲河上,是321国道泸隆路的交通要道。桥长50.12米,宽7.13米,高约12.7米,条石砌筑。桥面两侧有条石护栏,护栏高0.8米,宽0.4米。桥的4个桥墩上的拱肩部和5个券拱顶部原各有龙雕1尊,共9尊,“文革”时期被毁。嘉明镇政府办公院西南角立有1通石碑,碑宽2.62米,厚0.135米,高0.9米,保存较完好。正面阴刻行楷“永嘉桥”三个大字,字宽0.65米,高0.77米,下款为“四川分□寕□黄士瀛题”。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泸县圆通寺
泸县喻寺镇圆通寺,又名圆通禅林,是座木石结构的古建筑寺庙。修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万历三十六年(1608)重建,清光绪四年(1878)培修,2006年—2007年再次进行维修。原系三重大殿,现仅存前殿、中殿、右厢房。此寺坐东南向西北,复四院布局,面积约966.5平方米。前殿为石木结构,二重檐歇山式屋顶,抬梁穿斗混合屋架,共七椽袱,前后设搭牵用四柱,面阔14米,进深8.4米,通高8米。中殿台基高1米,素面,有阶梯式五级踏道上到台基。中殿面阔12米,进深11米,通高9米。为二重檐歇山式屋顶,抬梁式屋架,内用四根高6.3米,长、宽均为0.5米的石柱支撑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岩寺古寨
大岩寺寨坐落于平均坡度约60度的山顶上,始建于清代,从西北至东南走向呈椭圆形,原是一处防御性宅第民居群。寨墙长约2500米,高约2米。寨内原有全福街、正大街、余庆街、安吉街4条街道,现已毁,仅存全福门、安吉门、余庆门3道寨门。全福门为正大门,坐东向西,门额刻有“全福门,安全寨立”字样,至今保存完好。目前3道寨门被条石填封,新寨门位于全福门旁边。原寨内还有大岩寺庙,供人们修身祭祖。寨内原有农田、果园、池塘,基本能实现自给自足,现为奇奇食品公司厂房。城墙脚下分别有古佛洞、大岩洞、小岩洞3个岩洞,其中古佛洞最大,有80多平方米,洞口壁上刻有“太神法宝,嘉靖乙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茶马古道-光明古道
光明古道,位于泸县福集镇工矿社区。东南—西北走向,建造年代最早为唐代。光明古道现存长1091米、宽1.7米—2.9米,光明古道东南端为石龙场的一段古街,两侧古建筑保存较好。光明古道为川南地区茶马古道重要支线的一段,是泸州地区的茶马古道接通茶马古道主干道的重要支线,可以通过隆昌县和富顺县汇合处在茶马古道上的内江市和自贡市。泸县的茶马古道,同整个茶马古道一样,它是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以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交通要道的组成部分。通过泸县到内江成都,进入茶马古道—川藏道古道主道,即今川藏公路的北线,再由昌都通往西藏地区。有记载的泸县古道起于唐代。泸县的茶马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泸县惠济桥
惠济桥原名七里桥,又名伏龙桥,明万历三年(1575)修茸,明崇祯四年(1631)重建,清嘉庆十九年(1814)修缮,道光年间改建为券拱桥。桥为石质九券拱桥,呈东北至西南走向横跨于濑溪河上。桥长105.6米,宽7.9米,高10.53米,每券跨度约10米,拱高7.53米,桥面微呈弧形。桥栏为“品”字形条石切成,高1.1米,宽0.3米。由东北向西南第七、八墩西侧,桥面下0.5至0.9米原有高浮雕人物造像4尊。桥西北端约40米有石质三楼四柱三间桥碑楼1座,宽4.2米,高3.8米,上刻明兵部尚书熊文灿撰记碑记。惠济桥对研究明、清时期泸县交通、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熊文灿故里石刻
熊文灿故里石刻,开凿在西北—东南走向的岩壁上,坐东北向西南,镌刻于清道光五年(1825)。石刻长5.1米,宽1.3米,上款刻“万历丁未题名碑省志俱作永宁卫籍泸州人”;正文阴刻楷书“熊文灿故里”五字,字径0.6米;下款刻“丙子科举人后裔熊钟璜题,道光乙酉岁九月谷日”。石刻表面生长有地衣和苔藓,且风化严重,字迹局部剥落。熊文灿,为今日泸县云锦镇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历任福建巡抚、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等职,总理南京、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军务。崇祯十二年(1639),由于招抚张献忠失败而被捕入狱,次年被斩。此石刻具有较高历史、艺术价值。19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乐丰溪流杯池
乐丰溪流杯池,坐西北向东南,包括1座流杯池,1处石刻题记,两处相邻2米。流杯池处于山间小溪中间平台的岩体上,长7.9米,宽5.17米。中间凸出“主”字形雕刻,四周小水沟环绕。池东侧出水口有一酒瓮石坑。流杯池左右两侧原盖有亭子或棚,已损毁,现可见其遗迹。古人借溪间水流,放入酒杯,使其顺水流动。在酒杯流动的规定时间范围内,或吟诗,或联对,或作歌,吟唱不出,即以酒为罚,古时文人常以此娱乐。石刻题记位于流杯池西侧岩壁上,其年代为清乾隆六十年(1795)。阴刻楷书”乐丰溪”三个大字,字面总长2.5米,高0.65米,字阔0.47米左右,落款为“乾隆乙卯胡国忠书”,字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泸县延福寺
延福寺,坐东南向西北,建于宋代。寺内尚存石窟凿于西南—东北走向的岩壁上,岩壁长33米,高4米,共4窟20龛,造像310尊,包括佛教、道教和世俗造像。其中,在岩壁中央的第14号窟最大,宽4米,进深3.8米,高3.57米,正壁及左、右侧壁雕刻有释迦牟尼、南无观自在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十八罗汉等造像,共计45尊,且窟内左侧壁刻有:“弟子僧开岩主持成都府勑赐延福寺僧继璋记”,右侧壁刻有:“前后功德普州文居礼父子镌记”、“四川下南道泸州里仁乡大清道光十五年”等题记。此寺内石窟年代久远,内容丰富,造像精美,保存较好,具有历史、艺术价值。1993年7月,泸州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菩桥墓群
墓葬分布在菩桥山坡东面山脚处长约100米、宽约50米的竹林中,总面积4560平方米,已暴露宋代石室墓5座,未露2座,均坐西向东。墓葬均为竖穴式墓圹、长方形、用石材构筑仿木结构建筑的单室墓。墓葬由墓道、墓门、墓室等部分组成。墓室两侧壁和后壁设有壁龛,龛内雕刻武士、女侍、龙、虎、门窗、花卉等图案。墓室正中均设置有棺台。其中,M1墓道宽1.2~2.6米,深1.27~1.8米,长2.7米;墓门高2.06、内宽1.52米;墓室长3.56、宽1.74、高3.51米。此墓群对研究宋代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丧葬习俗、雕刻艺术等提供了丰富的科学依据。2006年5月,国务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顺对子桥
顺对子桥,明代万历中建,清代经历三次维修。桥为10墩11孔石质平板梁桥,呈南—北走向。桥长39米,宽1.98米,桥板厚0.4米。桥面微呈弧形,桥中部的4个桥墩各有圆雕龙1条,龙首、龙尾高于桥面板0.04至0.25米。龙首上昂,口微启,露牙含珠,凸目、凸鼻,龙吻短平,角卷曲。龙身刻云纹。龙尾有的呈卷曲状,有的呈上翘状,造型各异。第六孔桥板东侧阴刻楷书“龙藏蛟伏”四字,“龙藏”与“蛟伏”字间浅浮雕宝剑一把。该桥雕刻精美、造型独特,是泸县龙桥的典型代表之一,对研究当时泸县的交通、经济、桥梁建筑、石刻艺术等具有重要价值。2007年6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石堡石窟
大石堡石窟开凿在大石堡山丘东侧山腰离地高约8米、直径约11.5米的一椭圆形巨石上,坐西向东,凿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石窟宽约2米,高约1.2米,进深约0.5米。主像3尊,居中者为释迦摩尼像,结半跏跌坐于莲台上,底座为仰覆莲须弥座。其左、右侧为文殊、普贤菩萨像,二者均结跏跌坐于莲台之上,莲台各放于狮、象背上。释迦摩尼像两侧立二侍者。石窟左、右侧壁雕刻有世俗人像,其中左侧1尊,双手握于腹前,右侧2尊,着官服双手持笏。石窟前下方突出岩石部位,为圆雕龟形,其整体造型为龟驮石窟状。此石窟对研究川南佛教有重要价值。1999年8月,泸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县级文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蟾山摩崖造像
位于泸县县城东南1千米的玉蟾山上。造像及石刻题记始于晚唐,大多数凿刻于明代永乐至天启年间,少数雕刻于清代。2013年5月,玉蟾山摩崖造像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古玉蟾关外延25米处,南至金鳌峰崖壁外延175米处,西至金鳌峰崖壁外延150米处,北至省用材林研究所办公室前操场边。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50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寿山城址
万寿山城址建于宋代,南北宽约400米,东西宽约350米,现存南寨门和北寨门。其中北寨门坐西南向东北,用条石垒砌,寨门呈拱形顶,宽2米,进深4.11米,高3.6米。寨门与左、右侧城墙总长11.25米,墙高1.74至2.55米,厚4.11米。南寨门坐北向南,其形制与北寨门相似。南宋末年,为抵抗元朝军队攻击,建造了万寿山城寨,即可囤积粮草,又可驻军。原有城门九道。城内有居住遗址,有战壕遗迹。万寿山城址为研究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1999年8月,泸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桐梓林寨遗址
桐梓林寨遗址位于桐梓林山山顶,呈东至西长条形分布,周长约2000米,面积约140000平方米,海拔550米,现存安怀寨门和部分寨墙,寨内有深井、石屋。安怀寨门坐东南向西北,始建于清咸丰十年,后光绪元年、光绪二十四年进行过培修。寨门宽1.43米,进深3.87米,高4.1米,门洞墙壁上刻有“安怀寨”、“咸丰十年”等字样。现存城墙约800米,由条石垒砌而成,厚约4米,高约5米。1950年3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八师一四二团与土匪曾在此激烈交战。1999年8月,泸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龙桥
小龙桥,建于清代,为2墩3孔石质平板梁桥,呈东北—西南走向。桥长6.75米,宽0.94米,桥板厚0.34米。两个桥墩上各有1条圆雕龙,龙首、龙尾高于桥面板0.25米。龙首呈“S”形上昂,张口露牙,龙须飘逸;龙爪呈奋然划动姿势;龙尾呈卷曲状。其雕刻手法细腻生动,线条流畅圆润,造型别致。由于小龙桥所跨河溪窄小,河床浅,每逢汛期便被淹没,不能通行。1999年,当地村民在此基础上加高2.36米,成现状。该桥是泸县龙桥的典型代表之一,2007年6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