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四川省 > 泸州市 > 泸县旅游
泸县文物古迹介绍
济众桥
济众桥,建于清道光二年(1822),为8墩9孔石质平板梁桥,呈东南—西北走向。桥长26.25米,宽1.3米,高2.18米。由东南向西北第二个桥墩上圆雕龙1条。龙身呈“S”形,龙口微张露牙,龙须卷曲呈波浪状,龙尾粗大呈缠绕状,龙鳞怒张,甚有气势。该桥雕刻手法细腻、造型生动,且结构稳固。2007年6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铁垆滩桥
铁垆滩桥,建于清代,为12墩13孔石质平板梁桥,呈东北—西南走向,横跨于铁石溪上。桥全长28.52米,桥面宽1.36米。桥中部的5个桥墩各圆雕龙1条。桥墩西北端顶部为龙头,东南端顶部为龙尾。龙头短吻斜口,口微张露牙、舌。龙尾有的呈纵向卷曲状,有的呈平面盘状。其雕刻手法粗犷、简洁。2007年6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董允故里石刻
董允故里石刻,嵌于宽13.5米,高3.5米的岩壁上,坐西北向东南,离地面高1.27米,刻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石刻宽2.42米,高0.53米,正文刻行楷“蜀汉尚书令董允故里”九个大字,字径宽0.21米,高0.28米,题款模糊,难以辨认。此石刻对研究蜀汉人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988年2月,泸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泸县龙岩寺
龙岩寺坐东向西,建于明代。原寺庙因“文革”期间毁坏,现存木结构戏楼1幢,主体基本完整;明万历十四年(1586)的“叙三教堂丹择记”石碑1通,碑保存基本完整;另两通石碑分别是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的“武官禁示”碑和清光绪年间的“州正堂示”碑,两碑均残,部分字迹因风化模糊不清。2006年12月,泸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泸县三元桥
三元桥,建于明代,为6墩7孔石质平板梁桥,呈东—西走向。桥长11米,宽1米,高2.4米,桥面板厚0.3米。桥中部的两个桥墩各有圆雕龙1条,龙头长0.5米,龙尾长0.5米。龙头张口露牙,龙须飘逸。龙尾分别呈上翘状和缠绕状。桥中央两块桥板曾被洪水冲垮,后被人为升高。2007年6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风水桥
风水桥,建于清代,为2墩3孔石质平板梁桥,呈西南—东北走向。桥长8.84米,宽1.57米,桥板厚0.5米。两个桥墩上各有圆雕龙1条。龙头长1.13米,宽0.45米。龙头上昂,张口露牙,上唇呈卷曲状;龙身刻云纹;龙尾呈缠绕状。中部桥板迎水面线刻三纹鱼等图案。2007年6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照南山尹氏宗祠
泸县尹氏宗祠,建造于1930年,坐西北向东南,占地面积1440平方米,由正堂、两侧厢房组成,为三合院布局。正堂设廊,走廊栏板由青石精工打造,栏板上雕刻有人物、山水等图案,左、右两幅图案合为一个整体,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的泸州城风貌。正堂内的六根石质方柱分别刻有反映尹氏宗族的三副楹联。尹氏族人吉甫是周朝太师,影响深远。保护范围:以建筑外缘为基线,东北外延22米至杜德全住宅,东南外延5米,西南外延21米至公路边,西北外延20米。建设控制地带:在保护范围基础上,东北外延50米至杜德全住宅东北方向,东南外延50米,西南外延5米,西北外延50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兴寺遗址
永兴寺始建于蜀汉,清乾隆年间复建。遗址坐西向东,呈四合院分布,现存大门部分、大殿部分、院坝以及部分石坎。大门上镌刻对联:“俨然南海岸,恍若普陀寺”。遗址前墓地还有一对石狮子和石犀牛,遗址左侧有明代石室墓葬群。此遗址对了解当地历史变迁、宗教等方面有一定价值。2005年10月,泸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林村十组新桥
长林村十组新桥,建于清代,为石质平板梁桥,呈南—北走向,现为6墩7孔。桥长14.06米,宽1米,桥面板厚0.33米。由北向南第三、四个桥墩各有圆雕龙1条。龙头张口露牙,龙尾呈卷曲状,由北向南第三个桥墩龙头张口含珠。其雕刻精美、线条流畅,造型圆润、生动。2007年6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砖嘴屋基双龙桥
砖嘴屋基双龙桥,建于清代,为3墩4孔石质平板梁桥,呈东南—西北走向。桥长11.68米,桥面宽1米。由东南向西北第一、三个桥墩东北端顶部各有圆雕龙头1个。龙头呲嘴露牙、舌,憨态可鞠。原桥板与龙雕位于同一平面,1968年为便于行人通过,将桥板升高到现有高度。2007年6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鹤桥
白鹤桥,建于清代,为2墩3孔石质平板梁桥,呈西北—东南走向。现存桥长5.8米,宽1.2米,桥板厚0.39米。现可见西北向东南第一个桥墩,其上圆雕龙头1个,龙头长1.51米,斜口呲嘴,凸鼻,凸目,浮于水中,显得古朴苍劲。白鹤桥结构稳固,雕刻细腻生动。2007年6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梨园桥
梨园桥,建于清代,为5墩6孔石质平板梁桥,呈东南—西北走向。桥长11.95米,宽1.14米,桥板厚0.32米。桥中部的两个桥墩各有圆雕龙1条。桥墩东北端顶部为龙头,西南端顶部为龙尾。龙头长吻弧口,呲嘴露牙。龙尾为浅浮雕,呈平面盘状。2007年6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仙济桥
仙济桥,建于清代,为4墩5孔石质平板梁桥,呈东北—西南走向。据江安桥碑《重修江安桥记》记载,仙济桥重修于清同治六年(1867)。桥长9.32米,宽1.4米,桥板厚0.31米。桥中部的4个桥墩上各有圆雕龙1条,雕刻手法简约而不失生动。2007年6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子母桥
子母桥,建于清代,为3墩4孔石质平板梁桥,呈西北—东南走向。桥长10.5米,宽1.64米,高2.33米,桥板厚0.4米。桥基为石质溪床。从西北向东南第二、三个桥墩各有圆雕龙1条,龙吻突出,此桥无桥台,两端桥板分别搭于溪岸石滩上。2006年3月,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寿桥
保寿桥,建于清代,为2墩3孔石质平板梁桥,呈西北—东南走向。桥长5.67米,宽0.78米,高1.92米,桥板厚0.22米。桥面每孔用整石板铺成。两个桥墩各有圆雕龙1条。龙头长0.5至0.57米,宽0.3米。龙雕精美,线条流畅。2007年6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桂花坝桥
桂花坝桥,建于清代,为2墩3孔石质平板梁桥,呈东北—西南走向。桥长7.1米,宽0.96米,高1.63米,桥板厚0.28米。两个桥墩西北端顶部各有圆雕龙头1个。龙头吻部上翘,呲嘴露牙,形象生动。该桥是泸县龙桥的典型代表之一,2007年6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狮洞子桥
狮洞子桥,建于清代,为3墩4孔石质平板梁桥,呈西南—东北走向。桥长6.6米,宽1.3米,高1.6米,桥面板厚0.3米。桥中部的桥墩有圆雕龙1条。龙头长0.6米,宽0.25米。龙尾长0.28米,宽0.25米。2007年6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桥墩河桥
桥墩河桥,建于清代,为5墩6孔石质平板梁桥,呈南—北走向。桥长13.58米,宽1.43米,高1.58米。从南向北第一、二、三个桥墩上各有圆雕龙1条,其中第二、三个桥墩上的龙头、龙尾高于桥面。龙雕造型生动、细腻。2007年6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水口寺桥
水口寺桥,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为4墩5孔石质平板梁桥,呈南—北走向。桥长14.42米,宽1米。桥面共有12块石板,每孔由两块石板并列拼铺而成。从北侧起第二个桥墩有圆雕龙头1个,龙头上昂,龙身呈“S”形。2005年10月,泸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泸县旧桥
旧桥,建于明代,为3墩4孔石质平板梁桥,呈东南—西北走向。桥全长10.65米,桥面宽1.24米。除桥中间的一个桥墩外,另外两个桥墩上分别雕刻有龙各1条,龙头面向上游,凸目、凸鼻、张口露牙,特色鲜明。该桥于2007年6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