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广州市旅游
广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1、姑嫂坟
姑嫂坟(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区文物古迹)在白云山云台花园内,为南宋番禺沙湾何氏姑嫂合葬墓。1994年因墓址兴建云台花园,在原墓东侧20余米处,按明代嘉靖年间重修的式样重建,为山手墓。墓碑上刻“宋何氏四世祖妣施氏安人姑贞女季姑姑嫂合葬墓”。坟旁还附葬何人铎之墓及李氏安人墓。1994年因墓址兴建云台花园,在原墓东侧20余米处,按明代嘉靖年间重修的式样重建,为山手墓。墓碑上刻“宋何氏四世祖妣施氏安人姑贞女季姑姑嫂合葬墓”。坟旁还附葬何人铎之墓及李氏安人墓。姑嫂坟是一奇特的葬俗。姑为沙湾何氏四世祖何人鉴之妹,嫂为人鉴之妻。人鉴为朝廷公务,常年外出奔波,其父患病在乡,姑嫂两人晨昏伺候,衣不解带。何父身亡后,嫂心力交瘁而殁,姑见状悲恸至极,竟与嫂同日而亡。人鉴感其孝义,将姑嫂和葬于白云山三台岭何父墓附近。后兄人铎及李氏安人葬于其西侧。1993年8月9日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现由市政管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白云仙馆
白云仙馆位于麓湖公园,建于清朝嘉庆十七年(1812年),占地面积5500平方米,其中主馆建筑面积448平方米,水面面积3700平方米。主馆坐落于麓湖路旁一高坡上,面向麓湖。高坡由大理石围脚,其中有5块均1平方米面积的花岗石,分别刻“白云仙馆邹鲁(印)”,字体雄浑古朴。山门石柱上刻有一联“香火千年祖庭瞻仰白云四面仙客栖迟”。经过天井,进入大殿。门柱有一木联“从古白云多蒲涧几番沧海又桑田”。殿柱也有一木联“白云初晴幽鸟相逐流水今日明月前身”,题字落款为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仙馆初为广州文人墨客雅集之地。后来,供奉八仙之-的吕洞宾,并有道士主持管理。建国后曾修葺开放。“文革”期间,受到破坏。1984年初,广州市人民政府拨款重修。9月28日,重新开放,让人们参观。2017年3月22日,白云仙馆散朴琴庐正式开业,这里是传播中国传统雅文化的生活空间,开设的传统文化系列课程有古琴、香道、茶道、绘画、书法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南方大厦
南方大厦地处广州沿江路,12层高的南方大厦是珠江边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的东边是爱群大厦,西边有古老的广州海关、邮政局和文化公园,再往前是沙面。附近还有西濠二马路、人民南、十三行等著名广州路段,长期是广州最著名的商业中心。南方大厦酒店前身是“大新公司”,创建于1918年,1938年在战火中被焚毁。解放后在市政府的支持下重建,1954年国庆节正式开业,命名为南方大厦。半个世纪以来,南方大厦不断探索,深化改革,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早在上一世纪80年代初,南方大厦作为第一批股份制企业,开始实施集团化经营。1995年经市政府批准进行资产重组,走中外合作的发展道路,由南方大厦集团有限公司与香港粤海投资有限公司合资组建南方大厦有限公司。公司积极开拓市场,扩大经营,在广州市各区域均设有网点,运用先进的电脑网络系统开展经营管理。南方大厦酒店历史悠久,地处繁华市区商业中心,倚临风景秀丽的珠江河畔,两岸景色怡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龙潭村古建筑群
龙潭村古建筑群,在海珠区华洲街龙潭村,含兴仁书院、东湖祖祠、旌表节孝牌坊、迎龙桥、利溥桥、汇源桥、康济桥。龙潭村位于海珠区东南部,远古时是古海海底,在一千多年前,这里才渐渐浮现为陆地。在清代,龙潭村属广州府番禺县茭塘司河南堡管辖,慢慢发展壮大,成为珠江南岸一条有名的水乡村落。但令龙潭村声名远扬的,是一位叫白纶生的慈善家,他使龙潭村拥有了广州唯一一个慈善牌坊,村里的白氏宗祠,也是广州市内清代建筑中保存最完善的。此外,龙潭村沿河还有黄氏大宗祠等多座祠堂,百年细叶榕也遍布村中,堪称一景。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沙河东平公社旧址
东平公社旧址位于沙河镇燕塘。建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光绪末年(1908年)重修,是鸦片战争时期的重要遗址。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5月),三元里附近各乡人民在广州城北牛栏岗一带大举抗击英侵略军后,省城东北郊及花县,增城、从化一带240余乡乡民在绅士王韶光、高梁材等倡导下,经两广总督批准,仿效石井乡的昇平公社,在沙梨园建立东平公社。以武装本地人和客家人共同抵抗外国侵略者为宗旨。主要领导人还有钟占棋、谢锡恩、周秉钧等人。东平公社成立后,东连鹿步、东圃各乡,北连从化、增城、花县,与昇平公社形成了犄角之势。旧址尚有正门额,上刻“东平公社道光二十三年程?(yu,橘字没有木字旁)采题”,石门联为:“东北苞桑固;平成雅颂登。”左右两门额分别题“左藏器械”、“右藏粮食”。另尚保存碑刻4方,其中《创建东平公社碑记》于1963年移置广州博物馆碑廊。旧址现由东平小学使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粤海关旧址
粤海关是我国政府最早设立的海关。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在广州设立粤海海关作为管理对外贸易的行政管理机构,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粤海关税务司在现关址正式建立公署。粤海关大楼(俗称大钟楼)就位于广州沿江西路。它原建于1860年,是两层简陋的楼房。1872年,楼房因被白蚁蛀蚀改建。1899年又遭火灾毁坏重建。民国元年12月9日,又遭大火,楼层严重受损,已难修补。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粤海关大楼工程在现址奠基,民国五年落成。1913年政府重建,于1916年秋建成。粤海关大楼由英国建筑师戴卫德•迪克设计,建成一座白色古罗马风格的建筑,成为近代西方新古典主义建筑代表作之一。这幢高31米大楼的主要材料全部由英国进口,高大的石阶,廊柱、山花武门廊,构图严谨,气势雄伟。最吸引入的还有顶层13米高的钟楼。因而粤海关大楼又叫大钟楼。1925年4月建筑照片送“美国建筑技术赛会”陈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7、友兰公祠
友兰公祠位于塱头村塱西社。始建年代不详,清嘉庆六年(1801年)、民国16年(1927年)重修。坐北朝南,三间三进,总面阔12.2米,建筑占地502平方米。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砖墙,花岗岩石脚,红泥阶砖铺地。始建年代不详,清嘉庆六年(1801年)、民国16年(1927年)重修。坐北朝南,三间三进,总面阔12.2米,总进深39.4米,建筑占地502平方米。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砖墙,花岗岩石脚,红泥阶砖铺地。门前地坪宽阔,有一口半月形水塘,水塘边有2棵粗壮的龙眼树,树下竖有旗杆夹两对,分别为咸丰元年(1851年)辛亥恩科乡试第五名副榜黄湛莹、咸丰三年(1853年)癸丑恩科考选第一名贡生黄庭槐所立。头门面阔三间12.2米,进深两间5.4米共九架,前廊双步。前、后各两根石檐柱。正脊饰群狮灰塑图案。封檐板木刻成绸带状,绲边纹饰繁复,雕工精细,分版块雕刻,题材广泛,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充亭凌公祠
充亭凌公祠,又称“光大堂”。现存建筑建于清代,为深井古建筑群的组成之一。面阔三间,深两进,建筑占地面积198平方米。硬山顶,辘砂简瓦,砖木结构,青砖墙,花岗岩石脚,头门凹斗门,以三层砖雕叠涩出檐,檐一砖雕花草鸟兽,栩栩如生。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板桥村黎氏宗祠
番禺黎氏宗祠又叫黎永思堂,位于广州市番禺南村镇板桥村。为纪念抗清名将、爱国诗人黎遂球的祠堂。原建于广州城东仁厚里,因兵燹毁废。后黎的长子延祖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在板桥村的黎永思堂塑像祀之,重建莲须阁,藏其遗书,今阁已毁。宗祠坐北向南,四进深,头门外两侧设翼墙,前立照壁及旗杆夹一对。第一进为头门,第二进为石牌坊(参见第三章第四节之二《忠孝廉节牌坊》条),第三进为中堂,第四进为后寝。头门,宽14.95米、深7.84米,镬耳封火山墙,砖木结构,青砖红砂岩石墙裙,正脊灰塑古脊饰。门额匾刻“北正明宗”。中堂,面阔三间14.9米、进深三间11.8米,硬山顶,梁架构件及装饰简朴。后寝,面阔三间15.2米、进深三间11.7米,明间后设神台及神龛,台基为红砂岩石砌筑,宽4.98米、深1.83米、高1.2米,台基立面浮雕如意纹饰,上面雕回字纹饰边。神龛,面阔三间三楼歇山顶,柚木构成,红砂岩石柱础。采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以湘公祠
以湘公祠位于塱头村塱西社。建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2005年重修。坐北朝南,三间两进。总面阔11.6米,建筑占地253平方米。镬耳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砖墙,花岗岩石脚,红泥阶砖铺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佛山”石牌坊
“佛山”石牌坊位于越秀公园“古之楚庭”牌坊下方。始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重修,为四柱三间一楼的花岗石结构。明永乐三年(1405年)此山顶上建有观音阁,后改为佛寺,此牌坊上的“佛山”两字,当与次梵刹有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执信中学文物建筑
执信中学位于执信南路152号,始创于1921年,初名私立执信中学,校址在应元路书院,1923年迁至执信南路现址。执信中学是孙中山先生为纪念其亲密战友、伟大的民主革命家朱执信而创办的。朱执信(1885―1920),名大符,别字执信,祖籍浙江萧山,生于广东番禺(今广州市)。光绪三十二年(1906)加入孙中山组织的同盟会。他力主以革命手段推翻-的清政府,建立独立自主的“中华共和国”。他曾撰书简要地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0宣言》,成为中国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先驱。1920年,朱执信为了给援闽粤军回师广东另辟一条应援战线,不顾个人安危,冒险进入虎门策动丘渭南反正,不幸英勇牺牲,年仅35岁。为了缅怀烈士献身革命的光辉业绩,孙中山于1921年指派廖仲恺、孙科、胡汉民等人筹建学校纪念朱执信。原址在今应元路,定名为执信中学,后于1923年迁入现址新校舍。执信中学坐落在黄花岗畔,绿树成荫,繁花似锦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羽善西公祠
羽善西公祠位于从化区太平镇木棉村。该位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五岳殿的右侧,建筑比起五岳殿来至少要高出一倍,房角的砖雕也是十分的精美,门楹上的石条上刻有“羽善西公祠”。羽善西公祠为从化区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4、黄氏祖祠
黄氏祖祠位于塱头村塱西社。始建年代不详,清同治十年(1871年)重建。坐北朝南,三间三进,总面阔13.5米,建筑占地682平方米。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砖墙,红泥阶砖铺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5、玄帝古庙
玄帝古庙--位于广州萝岗区东区街笔村,初建于元代,占地面积666平方米。现庙内存石碑十块,真实地记载了历代重修庙宇的情况和当地的人文历史,其中有反映当地水利纠纷的记事碑,有极为珍贵的史料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6、九湖村
在九湖村,有一个叫“王氏大宗祠”的地方,是花县第一届农民协会旧址,也是花县农民自卫军总部遗址。称其为红色革命摇篮恰如其分,因为这里曾经是彭湃、阮啸仙、刘尔菘、王福三、王彭等农民运动领导者共同战斗过的地方。九湖村位于花都大道旁,占地面积约1.5平方千米,全村1100多人。王姓在这里是大族,其宗祠规格自然也很高。这一点,从门口的七级台阶和残存的“马上封侯”的门柱石刻以及三叠三陈的房屋布局可见一斑。据历史记载,十一世命卿祖公,于明朝万历三十三年中举人,癸丑科中进士,出任福建省福清知县,升授湖南长沙县知府,连升刑部主事,转迁礼部正郎,后升朝廷左丞相,其级别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副总理。王氏大宗祠为王卿公所立,其建筑古色古香,包括屏风、廊柱、屋檐、斗拱等都很有档次,现仍保存着大量独具岭南风情的灰塑及书法、绘画作品,并残存着一些农民运动时代的照片及简略的文字资料。推荐看点花县农民自卫军的前身、自发性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7、乡贤栎坡公祠
乡贤栎坡公祠位于塱头村塱西社。始建年代不详,清光绪元年(1875年)重建。坐北朝南,三间两进。总面阔12.5米,建筑占地317平方米。人字封火山墙,碌灰筒瓦,青砖墙,红泥阶砖铺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云涯公祠
云涯公祠位于塱头村塱西社。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坐北朝南,总面阔12米,建筑占地337平方米。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砖墙,红泥阶砖铺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越南范鸿泰墓
越南范鸿泰墓位于广州市先烈路黄花岗公园后太和岗。墓为水泥砌筑,面积约80平方米。花岗石墓碑,呈锥形,碑座分三层。碑高3.27米,正面镌刻中、越对照文字:越南范鸿烈士之墓。墓侧竖立烈士墓表,宽1.8米、高2.6米,记述烈士生卒简历。范鸿泰(1892—1924年),原名成绩,越南义安省北圻人。早年加入越南光复团、义烈团,投身越南民族解放事业。1924年6月19日写下《告全世界人民》遗书后,在中国革命者的协助下,以新闻记者身份作掩护,进入广州沙面维多利亚酒店(现胜利宾馆),用-行刺法国驻越南总督麦林,当场炸死炸伤其随从数人,麦林逃脱。范鸿泰在-包围追捕的危急情况下,跳入白鹅潭壮烈牺牲。其遗骸原葬于先烈路二望岗,墓向西南越南方向。1958年因扩建公路需要,墓由广州市人民委员会迁葬,重建于今址。新墓建成,范鸿泰的夫人、儿子及越南劳动党代表出席了揭幕仪式。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南汉德陵
德陵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小谷围街道北亭村青岗北坡,俗称“刘王冢”。陵墓坐南向北。始建于南汉。整座墓用素面青灰砖砌筑,由墓道、封门、前室、后室四部分组成。墓葬进深36.47米、宽5.82米,占地面积为212平方米。墓道呈缓坡状,残长12米、宽3.20米,内置青瓷罐190件,釉陶罐82件,排列整齐有序,应是当时“墓前设奠”之遗留。封门厚2.6米、残高2.16米。墓室用厚大的素面青灰砖砌筑,室顶以楔形砖砌4重券拱(最底的一重砌双隅,可算为5重拱),其外券拱顶下两侧还用条砖垒砌夹墙拱卫墓室,室内全长13米、宽3.14-3.80米。其中前室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6.27米、东西宽3.14米、高3.04米,壁厚约1.30米。靠近封门内侧有一块大方石,长1.36米、宽1.25米、厚0.18米,该石光素无纹、无字,似为未刻字的墓志石。东西两侧壁各设两行共9个塔形壁龛。后室近方形,长3.46米、宽3.80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