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苏州市旅游
苏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121、苏州光福寺(铜观音寺)
光福寺又名光福讲寺,铜观音寺,临光福镇下街而筑。光福寺建于梁朝天监二年(503年)是吴地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光福寺前身是私家住宅。据《吴门表隐》记载:陈黄门侍郎顾氏野王舍宅寺,便有了光福寺,是吴中早期的寺观园林之一。现存的大雄宝殿及西方殿都是自1993年后陆续修建。光福寺的布局,以舍利塔为中心,根据方位和实际地形分布布置建筑。龟山的东部多峻岩,松柏,以游览部分,西部临湖是僧人的生活部分,西南背阴向阳,风北最佳,辟为崇拜部分,大雄殿和舍利方塔是佛教信徒举行宗教礼仪的场所,也是寺院核心所在。大殿是佛寺的正殿殿前院中央有一铸宝鼎,院内有一棵明代的香樟树。大雄殿西侧为西方殿,东侧为碑廊。寺前古桥即为光福寺桥,亦称大寺桥,香花桥。因与寺前石阶连成两个凹形的轴对称图形,民间俗称“翻转桥”。光福寺桥为梁式石桥,栏杆,压顶石均以武康凿成,弹击有声铿锵作响,故乡民又称之为“琵琶桥”。墨泉在光福龟山山麓。墨泉呈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2、吴江垂虹遗址公园
吴江垂虹遗址公园位于江苏省吴江区松陵镇东门外,垂虹桥素以“江南第一长桥”而名闻遐迩。垂虹景区是在垂虹桥遗址上建成的公园,占地面积为6公顷。境内一块巨大的石头上刻着有关垂虹遗址的传说,旁边就是两截;垂虹古桥;的残影。其景区利用古典园林的手法塑造垂虹景观空间,将周围绿化、小河流水、垂虹桥遗址、华严塔有机结合,承接明代造成园专家计成造园的特色,突出了吴江地方文化景点。华严塔建于宋元祐四年(1089),在县城东门外宁境华严讲寺内,四面七级,俗称方塔。在民国初年倒塌,建塔的砖中,都藏有墨写的华严经卷,可惜这些经卷大都流失,有的还流失到了国外。吴江市委市政府把重建华严塔列为2004年政府重点工程之一。重建华严塔工程于2004年5月开工建造,2005年9月完工。该塔为仿宋七级方塔,建筑面积为1119.2平方米,塔高51.3米,高大而华美。垂虹桥始建于宋代,先为木桥面,长达99孔,元代时改为连拱石桥,有7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3、木渎明月寺
明月寺位于木渎古镇山塘街上,从严家花园往东百米远远望去,那杏黄色的外墙,袅袅飘出的青烟,让人感受到一种宗教氛围,顿生肃穆崇仰之情。明月寺建于后唐清泰二年(公元935年),僧明智所创,明洪武初归并普贤寺。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僧道根重修。“文革”中遭毁,1993年修复开放。明月寺附近原有一大片梨树林,每逢初春,“千树万树梨花开”,成为古镇一景。清李果有“梨花明月寺,芳草牧牛庵”之句,传诵一时。明月寺建筑颇具特色,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藏经楼的布局结构与近在咫尺的灵岩山寺相仿。进入山门和天王殿,大肚弥勒一团和气,端坐正中。四大天王分列两旁,一个个横眉竖目,威武猛厉。大雄宝殿是明月寺建筑群的中心,正殿五间,二层翘角飞檐,庄严肃穆,富丽堂皇。大殿中央供奉如来佛,两侧分别是阿弥陀佛和药师佛,合称“三世佛”。大佛背面供奉观音菩萨,脚踏莲花,手持净瓶杨柳枝,神态矜持娴静。大殿两侧是十八罗汉,神态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4、经笥堂
经笥堂(富观街48号)位于文衡第西邻,朝南面河。建于民国初年(1912--1915),系任申甫所建。原共5进38间1161平方米,现存1—4进。该堂具有中西合壁建筑风格的深宅大院。房屋的第一进是3开间的墙门间,大门外墙面用红砖扁砌而成,不粉刷,室内外地面高度差较大,大门前用三步石级,大门上方用半圆形装饰门框,风火墙上有一个做人民公社办公室时建的大五角星,旁边两间南部各带蟹眼天井一个,东部留有备弄,弄口是小石库门。第二进为3开间茶厅(大厅),厅前有轩,厅内有保存完好的雕梁画栋,棹木(官帽翅)上有人物山水雕刻,山幅云上有孔雀雕刻,大梁上凤戏牡丹雕刻,还有戏文雕刻等,该厅因50年代被同里公社做办公室时上面吊了顶,这些雕刻在“文革-”中被吊顶封住得以完整保存。第三进是三楼三底的堂楼,两边是楼式厢房,中间是石板天井,天井南有砖雕门楼。第四进是六楼六底的红洋楼,也为砖木结构,在阳台、窗台上方有用红砖砌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5、退一步处
退一步处,是清末爱国将领张曜的故居。为什么会起这么独特的名字呢?迷途知返的“阿牛”,寓居黎里张曜,乳名阿牛。少时的他,常常与伙伴们扳跟头,不喜读书。父母便将他送到了文化名镇黎里,让姑父蒯贺荪--。后来,幡然悔悟、发奋进取的张曜来到了河南固始县,在蒯贺荪的帮助下,投身团练,脱颖而出,青云直上。蒯贺荪十分欣赏张曜的军事才能,便将女儿凤仙许配给张曜。二人在黎里完婚。在凤仙夫人的教导下,张曜逐渐文理斐然,成为一位多才多艺的人物。《黎里续志》记载:“(张)曜工诗、善画、兼通六法,著有《河声岳色楼集》。”同治五年,张曜在黎里镇新蒯家弄底建造了一座船厅,自书一匾额“退一步处”,有归乡退隐之意。每天与众亲友喝酒吟诗,儒雅倜傥,与离开黎里时的阿牛,判若两人。然而,本想在静谧的江南小镇上就此安居的张曜,却适逢清末年间内忧外患。怀着一颗报国之心,张曜再次出仕,跟随左宗棠征战边疆。一腔热血的张曜,身先士卒,策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6、楞严经石刻
楞严经石刻位于吴中区光福镇司徒庙。狮林寺位于光福下绞村凤凰山西麓,相传建于南宋。当时,香火极盛,庙宇宏大。清乾隆帝至江南巡视到玄墓山,途径狮林寺小憩,手书狮林寺御额。光绪年间,住持定元法师时曾中兴一时,后日渐衰败。民国期间尚留金刚殿三间、大雄宝殿五间、观音殿五间、飞锡堂三间以及厨房等用房二十余间。文革初期,殿宇遭拆,惟有两部石刻还完整无缺:一部是《大佛顶如来密因修正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简称《楞严经》。一部是《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简称《金刚经》。《楞严经》全文67000多字,分别刻在84块青石上。每块青石长0.95米,宽0.33米。平均每块刻字800左右。--刻于明朝崇祯年间(1628—1637),清康熙年间赐额。--共分10卷。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正月,昆山人魏肇鲁为《楞严经》石刻写跋,说明了它的来龙去脉。《楞严经》由吴门章懋德镌刻,字迹匀称,刀法有力,至今仍十分清晰。该石刻本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7、包山寺
包山禅寺位于林屋洞西北的包山坞中,据史志资料记载,该寺初创于南朝之初,初名福愿寺,梁大同二年(536)正式建寺。唐上元九年,唐高宗李治赐该寺名为“显庆禅寺”;因西山四面为水所包,俗称包山,该寺又是山上第一大寺,唐肃宗李亨又赐名为包山寺,所在的山坞亦得名为包山坞,名称一直沿用至今。自唐朝至清朝,包山寺代称江南名刹,高僧辈出,寺院亦经历了多次兴废。解放初包山寺曾被列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革”时寺院被毁,1995年开始重建,至1999年秋基本建成,10月23日正式开光。清顺治年间,包山寺住持山晓和尚,应诏进京主持董鄂妃丧礼的佛寺活动,受到顺治皇帝的赏识,得赐御笔“敬佛”二字,成为镇寺之宝,现在石公山上御墨亭中的“敬佛”碑,即为光绪年间依真临摩而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避免苏州图书馆的四十多箱珍贵古籍被日寇所夺,将其移藏于包山寺满月阁,住持闻达上人不畏艰险,历时八年,终使文物得以保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8、盛泽中和桥
中和桥,位于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王家庄街,跨市河。始建年代未详。清道光四年(1824)重建。东西走向,单孔梁式结构,全用花岗石砌筑路。中宽2.65米,堍宽3.05米,长18.50米,高3.70米,跨度5.50米。两桥台各有一拱形汇水孔,上有眉额,南为“波月”、“媚川”;北为“悒秀”、“梯云”。两侧桥联分别为:“北胜跨虹融水德,中和位育贯文风”;“金波遥映红梨渡,玉带长垂绿晓庄”,桥侧刻有“重建中和桥”字样。桥柱刻有“不许灌桥”等警示文字。除文字外,桥心石刻有轮回图案,桥耳刻有八仙图案,桥梁石两侧刻有卷草纹饰,美观典雅,独具匠心。北侧对联为:“金波遥映红梨渡;玉带长垂绿晓庄。”此联上联中的“红梨渡”,在盛泽镇区西北的桥北荡畔,相传明代巨富沈万三曾植万株红梨树于此地而故名,“红梨”也成为盛泽的别称。下联中的“绿晓庄”,即绿晓斋,在中和桥的东桥堍,当时为明代诸生卜舜年居住之地,卜舜年故世后,其地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9、三里桥
三里桥在吴江市区北门外,跨京杭大运河。元泰定元年(1324)始建,明天顺六年(1462)、清嘉庆二年(1797)和光绪元年(1875)重建。光绪十一年(1885)二月,由江苏省水利总局督同吴江、震泽两县官民重修。清代曾在三里桥设营汛(军事哨所),有汛房8间;桥下建有栅栏定时启闭,如有损坏,由吴江、震泽两县(民国元年重新合并为吴江县)知县捐款修复。旧时是吴江县城通往运河以东乡镇的通道。1978年,部分纤道石被过往钢壳船撞毁一角,1984年以混凝土修补。1986年7月1日列为吴江县文物保护单位。江南运河切角工程后,此桥在新老运河间三角地带。2003年,三里桥生态园建成后,古桥成为生态园入口处。2007年5月23日,国家文物局在《关于印发第六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简介的通知》中明确三里桥为“与古运河有关的文物遗存”。花岗石单孔拱桥,东西走向。全长50.4米,宽4.65米,矢高12.5米,跨径16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0、王锡阐纪念馆(王锡阐墓及祠)
王锡阐纪念馆(王锡阐墓及祠)座落在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西圩(今震泽中学旁),这里树木翠郁葱茏,环境肃穆幽静。清乾隆《震泽县志》记载:“处士王锡阐在十都镇西圩。”墓修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即王锡阐逝世后第二年。顾炎武赠诗有“白云满江天,高士今何处”之句,故墓碑题刻为“高士王晓庵先生之墓”。道光七年(1827),里人重修时改立“王晓庵先生之墓”碑,为阳文楷书,碑高108厘米,宽36厘米,厚13厘米,花岗石材质。道光十四年春,在江苏巡抚林则徐的赞助下,重修陵墓,增建墓门,其上门额题曰“南服英贤”,又缭以周垣,封土高1.3米,墓径4.8米,绕墓四周植树数十株。墓前植阳刻楷书“王晓庵先生之墓”石碑。清道光十七年(1837),里人又在墓东倡建王贤祠(今称王锡阐祠),系硬山式构筑,面阔三间,坐北朝南。咸丰庚申年间(1860),毁于兵乱,光绪十四年(1888)里人王徐痒等呈准重修,并植树。沦陷期间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1、大石山云泉寺
云泉寺位于苏州高新区通安镇树山村大石山山坞中,宋朝年间由珍护禅师入大石山掌建,取名云泉庵。后元大德年间由觉明高僧兴盛,是苏州阳山地区十大寺院之一。寺庵点缀了美景:云泉二泓,自石泻纳小池,又暗泉一股纳望湖池。清末洪杨战乱,寺庵被焚之一炬。而后重建不久又遭日寇荼毒。抗日战争胜利后,当地百姓自发构架重修。自此改名为云泉寺。惜乎,文革中又被毁于一旦。云泉寺与拜石轩,毛竹磴、招隐桥、仙桥、宜晚屏、玉尘涧、青松宅、杨梅岗、款云亭、凝霞楼、石井、石龙、玉皇阁、夕照岩、观音阁、见湖峰为大石山十八景。云泉寺与大石山的秀美,招来众多文人墨客的游兴与诗吟。苏州明代大臣吴宽就留有"循径以入,茂林幽间,若将迷焉,行渐深。有台,至是少憩。仰望楼阁,胜不能图。攀登再上,即之。有长松美竹,列映石门,有佛阁轩亭,皆因宜构架石上。前临深壑,松竹森郁于下,太湖远峰,可收一望。″把大石的岩泉、景庵、径壑、竹林、石台、山峰远近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2、北桥古戏台
古戏台坐落在北桥街道南桥西侧城隍庙内。这是相城区内硕果仅存的古戏台,始建年代无考。宋《东京梦华录》说,城隍庙里建戏台,是为娱神。据此推测,这戏台当与庙殿建于同时。那么,这座城隍庙又是什么时候造的?同样无考。查有关资料,“城隍之神至宋始为通祀,穷乡下邑有城有隍者,罔不立庙肖像,奔走严事”(明《吴县城隍庙记》),就是说,城隍庙的普遍设立,是宋代的事。一些乡镇凡有土城(如望亭)或有濠(如黄埭)的地方,莫不立庙祭祀。北桥无土城,但有人工开凿的冶长泾,可算城濠,故也有建城隍庙的资格。据民国《吴县志》卷三十三记载,苏州府、县、乡的城隍庙建立比较晚,要到明代万历间才陆续造起来。估计北桥城隍庙也建于其时。从现存大殿的建筑和梁架结构来看,建筑风格属于清代中晚期,说明此庙在清代曾经重修.古戏台的位置在城隍殿南,坐南朝北,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两边有东西看楼六间,呈四合院式,是一座高台楼阁式建筑。穿过戏楼,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3、师俭堂
师俭堂位于江苏吴江震泽镇,为江苏与浙江的交界处。师俭堂曾为震泽望族徐氏所有。宅院占地二千多亩,坐北朝南,面阔五间,六进高墙深宅,共有大小房屋147间。院内集河埠、行栈、商铺、街道、厅堂、内宅、花园、下房于一体,街中建宅,宅内含街。建筑布局上三条轴线巧构空间组合,营造出凝重古朴的传统中式风格,兼具官、儒、商三重使用功能,是一座反映晚清工商绅士坐行经商的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的代表建筑,为近代江南民间建筑所罕见。师俭堂布局极为规整严谨,前后六进总开间误差小于5厘米。若每间洞开,可以从河埠一直望到第六进厅堂上的屏门,庭院深深,体现了封建时代的门第造型。师俭堂地势从第一进到第六进缓缓抬升,前后高差45厘米,六堵马头墙也一堵高于一堵,意为“步步高升”。师俭堂中的锄经园,占地仅240平方米,是我国最小的园林。园内建有亭台楼阁,游廊假山,假山下有山洞,上有半亭,高低错落有致,是我国设计最精巧的江南园林。园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4、戒幢律寺
戒幢律寺位于苏州阊门外虎丘路西园弄18号。别名戒幢律寺,俗称西园。创建于元代至元年间(1264-1294)始名归元寺,距今已有七百年的历史,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寺内五百罗汉堂为中国四大罗汉堂之一,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安徽九华山西园寺位于神光岭南半山腰,全国重点寺院。始建于明代,原名景德堂,清康熙六年(1667)玉琳国师徒宗衍新修殿宇,始易今名。另有日本姓氏西园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5、余家当铺
余家当铺原名立三堂,位于昆山市千灯镇古镇社区典当里。余爱山在明万历年间(1619年)从安徽的休宁县到千灯吴家桥经商,通过父子两代创业,积蓄后成为富翁,并在此建造徽派建筑群,沿街设店铺、当铺,往里延伸为住宅等。“余氏典当”是由余爱山的第二代传人余尚德于清顺治年间在千灯镇上营建的徽派建筑群。余宅朝东落西,双排两行,建时沿河自东(过街)向西共有7进,现存五进。整个建筑群有一明代大厅、五小厅、六幢楼、双备弄,前后左右构成“亚”字形“走马楼”,大小房屋120多间,千灯人称它“迷楼”。典当三面有高墙,可确保财产安全;后面是“更楼”,可为全镇防盗防火打“五更”,具有警示功能。余家当铺集明清时期徽派、苏派建筑艺术风格于一体,目前江苏省内保存最完整的、规模最大的典当行,具有较高的文物保护价值。历史沿革:200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现存情况:余氏当铺第一进东为店铺,四开间门面,经营茶杂山货,西四开间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6、苏州万寿宫
万寿宫位于苏州民治路,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万寿宫自1951年起辟为群众文化活动场所,一度改称人民文化宫,牌楼上刻有郭沫若先生当年题写的人民文化宫五字。1966年起,万寿宫长年失修。1986年修缮后辟为青年宫。1991年全面修葺,改由老干部活动中心和老年大学使用。从前苏州有三宫九观二十四坊之说,万寿宫即三宫之一。万寿宫原为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江苏巡抚吴存礼创建,原有玉带河环绕。宫内供奉皇帝万岁牌(生位),每逢皇帝生日,即所谓万寿节,全城官员聚集在此举行朝贺大典;若遇帝王驾崩,则在此设灵致祭,服丧志哀。平时则作为恭迎诏书的处所。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战火,同治九年(1870年)江苏巡抚丁日昌重建。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俗称旧皇宫,一度为民众社会团体驻地。后因年久失修而日渐颓废,至1949年苏州解放时,宫内建筑仅存残破不堪的正殿及宫门、仪门,东西配殿及两庑等附属建筑均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7、汪氏诵芬义庄
汪氏诵芬义庄位于平江路254号,又名汪家祠堂。“汪氏诵芬义庄”为苏州市104号控制保护建筑,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建,沿平江河建有牌楼及墙门,临河有石级码头,为义庄水上出入的主要门户。长期以来,它被沿河搭建的民居遮盖破坏。2004年春,在平江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中,当拆除违章搭建的一处民居时,发现该民居的房梁隔层是一座遗存的腐朽的木构件牌坊。在苏州水乡,过去主要交通工具是船。大户人家沿河设有水墙门。经考证,这座水墙门牌楼原为三开间四柱,中间屋面高,两旁有左右对称的墙门便房,外有专用码头。保护修复方案遵照古建筑和遗址保护的有关法规和准则,真实地保存历史遗留所有构件,做到“整旧如故,以存其真”。所用的新材料与旧材料有明显的区别,满足历史遗产保护的可逆性和可读性。修复方案没有采用原状保存或恢复式重建,而是原样保存了南边墙门房,墙上的朽木外观原样不动,石柱、坤石原样竖起,为安全另立钢柱为承重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8、太湖东山法海寺
法海寺在莫厘峰西坡下法海坞中,相传隋代莫厘将军舍宅所在建,至五代十国时的后梁乾化年间,寺改名祗园。宋大中祥五年(公元1012年),恢复法海寺旧名。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寺内置以铜钟和铜观音像。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东山进士吴惠所撰《重建法海寺记》碑竖于山门内。明万历年间,寺重建天王、弥陀两殿,称为“丛林寺”,寺前还竖以华表,规模不凡。民间传说,其时大小殿堂、僧寮有一千余间。崇祯年间又重加修葺。法海寺环境幽绝,殿宇宏大,香火鼎盛,文人墨客多有吟咏。明人吴桥《冬日同王少溪重游法海寺》一诗抒发了自己睹物思人、感叹世事沧桑的感伤情怀,诗曰:欢聚忆当年,笙歌到梵筵。今来人已老,僧寺亦萧然。古木荒烟外,寒山落照前。不知方外月,能更几回圆。相传法海寺后有“龙宫”遗址,寺前有青、白两泉,为“龙眼”。龙宫已无遗址可寻,青、白两泉至今犹存,青泉清而明,白泉浑而厚,为东山五大名泉之一。寺僧饮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9、垂虹桥遗迹
垂虹桥素以“江南第一长桥”闻名遐迩,位于吴江市区东门外,旧名利往桥,俗称长桥,始建于宋庆历八年(1048年),其时为木结构,有一座名曰“垂虹”的亭子翼然立于桥心。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重建,为85孔,大德八年(1304年)增至为99孔。泰定二年(1325年)易石重建,为62孔,桥中间有三大孔凸起以通舟,两堍立“汇泽”、“底定”二亭,并各立着一对栩栩如生的石狮。明成化年间重修。关于易石重建后垂虹桥的孔数,也有多于62孔之记载。如清乾隆《吴江县志》所载明钱溥《重修垂虹桥记》记为该“桥袤千有余尺,下开七十二洞“;成书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的陶宗仪所撰笔记《南村辍耕录》载:“吴江长桥七十二谼”;清乾隆《苏州府志》卷七水利二“弘治八年”条中引明人杨循吉《浚河志略》中云:“吴江水口在长桥外,桥长二里,有七十二洞”;清乾隆《吴江县志》卷四十一所载明崇祯十年(1637年)郡人沈畿的治水《条陈》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40、陆慕御窑址
陆慕御窑址位于苏州市相城区元和街道御窑社区(原陆慕镇御窑村),由两座姊妹窑组成。古砖窑为清朝晚期,始建年代要更早一些,砖窑拱形门尚保留历年维修的痕迹,据调查曾为清皇室烧制过金砖。窑为双窑连体窑,南北座向,平面呈椭圆形,东西长35米,南北长33米,占地1255平方米。外部为连体结构,内部窑膛和烟囱各自独立,渗水池位于窑顶,更为科学合理,此种渗水系统从未在相关的专业书刊上有过记载,为江南一带独有。窑内呈圆锥形,底面直径6.70米;拱形窑门,宽2.42米,高3.05米;圆柱形烟囱,直径1.00米,高4.25米。1984年,它成功烧制了传统金砖,此后为故宫、天安门和国内外宫殿庙宇及古建筑维修烧制了大量传统金砖。苏州地方志曾记载,从明代起,御窑开始专门为宫廷烧制建筑用金砖。现在北京故宫、长城等宫廷及古建筑中均发现御窑金砖。现在,建于明代的陆慕古御窑窑基依然十分牢固,窑身历经几十次修缮保持着原有风貌。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