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谷县旅游
甘谷县文物古迹介绍
黑潭寺森林景区
黑潭寺位于甘谷县城南35公里的古坡乡石鼓山下,藉河上游。寺院隐于潺潺小溪之畔,葱葱林木之中,四周环山,曲径通幽。寺西有乌龙江曲回东流,并在此聚水成泉,叠为三潭,潭深莫测,泉虽清而底难见,称黑三潭,潭伴寺馨,寺依潭声,神奇无比。寺中有大雄宝殿,内塑三世佛和十八罗汉。殿前有两棵高达百米的苍松,其北侧有歇山顶建筑关帝庙。殿西北侧有一耸起的豹皮岩,形状如锥,名曰尖山,其上祥云缭绕,古柏参天,山腰间有太极宫,亭式建筑,玲珑剔透。亭北侧悬崖上有回心石、通天桥等数处刻石。山尖上原有一亭,为明代建筑,残垣尚存。黑潭寺傍山取势,望石鼓而显神奇,聚险绝而汇游人,揽其胜境,叹
蔡家寺
蔡家寺在甘肃甘谷县东北渭水峪火车站(陇海线)以西,渭河北面的二级台地上,寺、村同名,寺在村北一山丘上,依山而建,直达山顶。据清乾隆《伏羌县志》(甘谷旧名伏羌)记载,寺庙建于元顺帝至正年间(1341~1370),至今已有650年左右的光景。至于何时有村,县志语焉不详,实难详考;而何以村、寺同名,亦不得而知。最奇怪者,蔡家寺村,顾名思义,村人大率当为蔡姓,就像河对岸斜对的蒋家寺村,其村民多为蒋姓一样,然而,蔡家寺村从来不闻有过蔡姓之人。这一点,至迟在清乾隆年间,就已引起出身于该村的诗人李兆甲的注意。李兆甲(1767~1830),字逊乙,号椒园。笔者今尚存有其
尖山寺森林公园
尖山寺森林公园尖山寺,又称灵风山,位于甘谷西南25公里的尖山之上,最早古迹建于汉魏六朝时期,全山有森林5000多亩,其中有林地8727亩,森林覆盖度为39%,森林蓄积量11880立方米。海拔1800-2100米之间,相对度差300米,年降水量600毫米,属南部半湿润气候型区,年平均气温2.4-8.1,无霜期100天左右。境内山清水秀,峰峦叠嶂,山势雄伟,森林茂密,气候宜人,风光旖旎。保护完好的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形成了园内别具一格的森林特点。主要森林植物有油松、落叶松、华山松、白桦、山杨、漆树、辽东栎、椴树、青肤杨、山杏、山李等。灌木层有榛子、山核桃、刺五
华盖寺石窟
从甘谷县城沿316国道向西行,华盖寺石窟位于甘谷县城西10里,渭河南岸的二十铺村东头。因山顶绿草如茵,恰似一顶红教僧帽,戴在状如圆柱的红色悬崖之上,故当地人叫它-帽顶。又因山势奇特,一峰突起,似刀削斧劈,直入云端,如一把红缦绿顶的华盖依山亭立,山崖以上“之”字形排列的洞窟参差错落,状如蜂房故称华盖洞。山下原有一处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主殿屋面上有三行铁瓦,人称铁瓦寺。该寺于20世纪60年代开通定(西)天(水)公路(316国道)时被拆除,故而华盖洞又称为华盖寺。华盖寺,西接朱山,红断晚霞;北临渭水,绿波萦回;南依秦岭,空凌险绝。山下定天公路上车水马龙,川流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甘谷文庙
文庙位于县城南街,始建于元代至元丁亥年,西域人鲁克得礼任县令,得议集资修建文庙,戊子年春动工,已丑年冬落成。明代弘治年间,知县周书又迁到城北,明嘉靖末年,县令王调元又迁到东街,万历辛卯,县令封嘉诰又迁到渭北山麓,天启丁卯年县令赵守成又迁到城外面还建有名官祠、乡贤祠、忠孝祠。此处有有戟门、泮池,棂星门、义路、礼门等附属建筑。戟门是指宫门,文庙又是学宫,泮池则是学宫前的水池,状为半朋形。所谓棂星(天田星)、宋代仁崇天圣六年,在效外筑台祭天,置灵星门,后来移用到孔庙,意思是似尊天之礼尊孔。义路、礼门、是棂。据《孟子•万》尖义、路也;礼、门也。维君能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像山石窟
在甘谷县境内,距县城2.5公里处,有一座正看如旗,横看似龙的山峦拔地而起,旧名文旗,现名大像山。山上松桧丛生,丁香溢彩,亭台楼阁依山而建,雕梁画栋绿树掩映。山中悬崖峭壁上有大洞窟一个,洞内坐石胎泥塑大佛一尊。大佛石窟开凿确切年代无从稽考。据有关资料和出土文物考证,甘谷塑佛造像可远溯北魏。甘肃省博物馆石窟艺术专家曾对大佛详细观测认定,系盛唐文物。由此可见,甘谷大像山石窟始凿于北魏,一直到盛唐才规模完备,先后经历了三百多年。大佛身高23.3米,腰阔10.4米,和颜善目,仪容庄重,颐面丰满,双耳垂肩,螺发肉髻,体魄雄伟,斜披袈裟,唇旁短须呈蝌蚪状,结跏趺坐于莲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甘谷姜维墓
姜维,字伯约,三国时天水冀城(今甘谷县)人。是甘肃早期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据《三国志•蜀书》、《剑阁县续志》等有关史料记载:维少孤,随母局,自幼博览群书,酷爱孙武之学,有胆义,才智超人,心存汉室,志图统一中原,原为魏中郎将,建兴七年(227年)冬,蜀相诸葛亮取天水关时,维归蜀,亮特器重之。建兴12年(234年),亮病故,维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封平襄侯。延熙19年春(256年)晋升汉大将军。维继亮志,竭忠尽力,欲恢复中原,再兴汉室。维乃挥师陇西沓中(今文县附近)屯田,次年魏伐蜀,汉中失守,姜维退守剑阁(今四川剑阁县剑门关),魏将钟会率十万精兵强攻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象山石窟
大象山石窟甘谷大象山石窟,位于天水市甘谷县境内距县城五华里处。那里有一座正看如旗,横看似龙的山峦拔地而起,旧名文旗,现名大象山。山上松桧丛生,丁香溢彩,亭台楼阁依山而建,雕栋画廊绿树掩映。山中悬崖间,峭壁上有大洞窟一个,洞内坐石胎泥塑大佛一尊。据考证,甘谷塑佛造像可远溯北魏,先后共经历了四个朝代,三百多年。大佛洞窟两旁,依山附势修有长长的走廊,如同一条腰带。廊上窟龛相连,巍峨壮观,现存二十二个窟龛,大都平面近方形。正壁开大圆拱龛和设高坛基,并有僧人修行的禅窟,这是大象山窟龛特殊之处,在全国也很罕见。甘谷大佛为释迦牟尼佛。大象山自从以大佛闻世更名后,世人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觉皇寺
觉皇寺觉皇寺坐落于甘谷县六峰乡觉皇寺村,原名兴国寺,据《伏羌县志》载:“兴国寺明洪武年建”。清同治初年间(1862—1866)历遭战乱,焚毁严重,后重建。现存大殿梁记有“大清光绪十六年(1890)重建”的题识。《觉皇寺修殿宇碑记》中有“其寺原为兴国寺,始建于宋,所载明洪武24年朱元璋十八子朱便为岷王,便往岷为王,所经古冀而至圣息。遂易名为觉皇寺”的碑铭。觉皇寺原为一时三院,现仅存后院大殿,余皆毁于文革。大殿座南向北,进深4.07料,最高为5.75米,宽7.13米,长10.85米。寺内有参天唐愧一株,称“老槐抱新孩”。相传唐王李世民巡视西域,途经冀城,曾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贯寺李家祠堂
贯寺李家祠堂位于天水市甘谷县大石镇贯寺村,清至民国家祠建筑。占地面积495平方米,建筑面积180余平方米。祠堂呈四合院形式,坐北朝南,由堂屋、东西厢房、牌坊门构成。堂屋三开间,单坡硬山顶;东西厢房均三开间,单坡硬山顶;明间为单檐双坡歇山顶大门楼,两侧次间为单檐双坡歇山顶小门楼,大小楼之间有四座相连的单檐双坡悬山顶小夹楼,通宽13米;牌坊门楼为仿木构建筑砖雕砌筑,除雕出结构外,还有二十四孝图、八仙、瑞草瑞兽等图案,雕工精细,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1984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毛家坪遗址
毛家坪遗址位于甘谷县盘安镇毛家坪村西侧。1984年曾进行过发掘。面积约3.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2--2米,遗址有房址和灰坑等。出土有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黑色带纹、条纹、同心圆纹彩陶盆、钵。另有齐家文化刻划纹、附加堆纹、篮纹、粗绳纹泥质红陶罐、折肩罐及石斧、石刀、石铲等。还采集有周代夹砂灰褐陶罐、鬲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马家窑文化与齐家文化的相互关系及其文化发展序列有重要价值。2019年,毛家坪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灰地儿遗址
灰地儿遗址位于甘谷县新兴镇头甲村西北1公里。属马家窑文化。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2--1米,暴露有灰坑和白灰面居址。1959、1972年局部发掘,出土有平行带纹平底瓶、叶纹彩陶壶、同心圆纹白彩盆、泥质红陶素面钵、敛口碗、卷沿盆、侈口细颈瓶、罐、杯及泥质陶屋模型、灰陶壶、罐,还有石刀、石斧等生产工具。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马家窑文化的内涵有重要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渭水峪遗址
渭水峪遗址位于甘谷县渭阳乡渭水峪村北500米。是一处庙底沟类型与马家窑类型共存的遗址。面积约8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4米,暴露有灰坑和居址。采集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弧线三角纹、弦纹、宽带纹彩陶盆、钵残片等。另有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泥质红陶罐、钵残片和漩涡纹彩陶盆残片及石刀、石斧、石弹丸。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仰韶文化与马家窑文化的相互关系有重要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礼辛镇遗址
礼辛镇遗址位于甘谷县礼辛镇礼辛村南1公里。属马家窑类型。面积约1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2米,暴露有灰坑和居址。采集有平行条纹彩陶盆、草叶纹彩陶瓶、弧线三角纹、平行线纹、锯齿纹彩陶片及泥质、夹砂红陶罐及石刀,并有石斧、骨针、玉璜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的内涵有重要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道地遗址
平道地遗址位于天水市甘谷县白家湾乡梁家庄,遗址北至大坟区,南至华沟,东起小沙沟,西至平道地,南北长约350米,东西宽约250米,面积约8.7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地表暴露灰坑等,采集的标本有马家窑类型的旋纹红陶片、齐家文化的绳纹夹砂灰陶片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像山文昌阁
大像山文昌阁县内文昌阁有多处,但大像山文昌阁规模最大。沿大像山寺小道拾级慢步而止,约三百余步,即为文昌阁。文昌阁建筑面积为182.9平方米,总面积为260.9平方米。阁门前有石阶二十四台,门首有砖雕阳刻篆字“孝友门”三字,两边“阁凌碧字迎朝爽,门对朱山映晚霞”砖刻隶书楹联,系清末民国初本县名士宋延桢手笔.门右侧立有虎皮照壁,南向,壁上嵌有今人魏学文(书名雨)隶书“落霞岩”三字,字体清秀柔和。文昌楼楼矗于院内,为重檐门柱六角亭式0,分上下两层,砖木结构。上层檐下绘栋画壁,其图案富于写实。下层檐前回廊壁间有书画五幅。其中竹与兰草为天水名字何晓峰所画;别有本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像山永明寺
大像山永明寺永明寺位于灵岩寺之南,师傅沟内台地上,1992年重建。设施布局以正规寺院而设置,由山门、天王殿、斋堂、客堂、钟鼓二楼、十三祖师殿、伽蓝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组成,总面积达4,224平房米。永时寺是佛、法、僧三宝的常住处,又是甘谷一带佛教徒修行的地方,也是游览胜地。永明寺座东南向西北,雄踞山间,全部建筑分布在阶梯式的台地上,寺院山门为并排连体拱形状牌楼顶。中门顶额内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手书“永时寺”三个阳刻字,对联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明扬法师敬书“风月无边一尘不到菩提地,山河环绕万善同归般若天”。两边门首摹配民国时当地名人何鸿吉题书的阴刻“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贯寺李氏宗祠牌坊
贯寺李氏宗祠牌坊贯寺李氏宗祠牌坊是大石乡绅李善吉为其李家宗祠修建,属纪念性的牌坊,也是为教化孝行宣传封建礼教而建的。贯寺李氏宗祠牌坊建于民国初,全部用砖筑造,砖雕艺术精湛,砖雕24孝图,风格细腻。横枋斗拱、匾额全部用砖雕表现。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些寺院在修建中也建起了牌坊,其中,椿树坪罗家庙牌坊,金山乡白衣寺寺六都是很在特色的牌坊仿古建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伏羲遗址
甘谷境内拥有若干伏羲遗址。古风台,相传是伏羲的出生地。地处甘谷县城西南10公里的白家湾乡古风台村。这里有八卦山、伏羲洞、伏羲笔、龙眼泉等诸多有关伏羲的景点。而且这里的农户用的都是树梢编织的八卦型鸡灶、鸡笼,巧妙地将伏羲所创造的八卦图运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现今,这里已建成伏羲大殿、雷泽故地碑供专家、游人参观、考察。且每年甘谷县伏羲文化研究会都会在这里举办隆重的公祭活动,以纪念这位人文始祖。大像山太昊宫,占地480平方米,殿宇巍峨宏敞,宫门建于重阶之上,其两侧及正殿前左右并有厦房和套间,木构牌楼式,悬山顶,斗拱层叠,额由本县清代优贡李维屏题“太昊宫”三个楷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古磐安碑
千古磐安碑邑之西有磐安镇者,处丝绸之路与唐蕃古道要冲,将军挺枪,诗人唱合,商旅笙歌,千年不绝,登高俯瞰,川原平旷,渭水如带,烟村呈瑞,阡陌井然,宛然仙境矣。镇东有永宁镇,设县建镇,开茶马互市,名闻遐迩,清康熙五十七年地大震,北山南移,覆盖永宁全镇,千百载钟鸣鼎食之地,顷刻为地下冤魂,后镇址西移,名曰磐安,取安如磐石之意也。磐安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有毛家坪、五甲坪、刘家墩各期文化遗址多处,尤以毛家坪遗址驰誉学界,涵蓄丰博,对研究周秦历史弥足珍贵,人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于兹可知矣。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央陆军第一师师部及师长胡宗南驻防磐安,截阻红军北上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