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省旅游
青海省文物古迹介绍
1、西宁南禅寺
西宁南禅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凤凰山麓。追溯历史,北宋时(公元997~1065)年在凤凰山已建有寺院,明永乐八年(1410年)形成一定规模。清同治二年(1863年)因战乱,有部分殿宇被毁,后在清光绪年间先后集资和捐资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建成规模较大的殿宇建筑群。这个以关帝庙为中心的建筑群,是目前西宁市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是本地及周边地区汉传佛教信徒(净土宗派)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青海省历史最古老的汉传佛教寺院。该寺有四合院五座、房屋86间,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千佛殿、玉佛殿、三圣殿、韦陀殿、弥勒殿、地藏殿等,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一九八六年五月被青海省列为省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保安古屯田寨堡群
保安古屯田寨堡群包括保安古城、年都乎城堡、郭麻日城堡和吾屯城堡,位于同仁县隆务镇以北8公里的隆务河中游东西两岸台地上,建于明代洪武年间,明万历二年(公园1574年)重新扩建。明万历后,保安四屯在保安堡中军千总王延仪带领下,忠于明朝,守卫此地,并在计屯(年都乎城堡)、吴屯(吾屯城堡)、李屯(郭麻日城堡)、脱屯(保安古城)等四屯筑建城堡,防御“西海蒙古”。明末清初,兵源和粮饷仍出自四寨堡。清代雍正后增设营制,增设都司衙门,在堡内修建兵营、兵房及马房共500间,增募兵骑500余人,形成甘青地区历史上重要的口外重镇和军事阵地,成为明清中央政府在隆务河流域控制各部落的一个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撒拉族清真寺古建筑群
撒拉族清真寺古建筑群拉族古清真寺,均为明、清时期所建或重建后的遗存,木砖青瓦混作结构,建筑形制大同小异,各有其特点。均由中国传统建筑殿堂式礼拜殿、牌坊式大门、六角攒尖楼阁式唤礼楼、单面坡南北配房等建筑体座组合而成。它们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历史,迄今,还保留着各自原始的建筑形态,展示着明、清时期的古建筑风格。这些撒拉族古清真寺建筑群规模宏大,工程浩繁,气势雄伟壮观,风格独特。每一处建筑群的环境布局以及建筑结构的装饰尺度与彩色,都融进了伊斯兰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建筑特征。这些建筑群记载着灿烂的民族文化历史,是明、清时期统一西部边疆文化的见证。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甲乙寺
甲乙寺,藏语称“甲乙俄察塔占林”,意为“甲乙神奇解脱洲”。位于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倒淌河镇西偏北27公里的甲乙农业点。该寺始建于1984年,其主要倡建者旦措卓玛,又称岗日堪卓玛”,意为“雪山空行母”,是位女-。她在共和县曲沟、贵南县沙沟一带从事宗教活动,后定居曲沟乡索合拉村,1974年又迁居倒淌河镇甲乙村。1980年班禅委员长到海南州视察时,旦措卓玛及当地信教群众请求在甲乙村建立寺院得到允准。班禅大师还为该寺题寺额“神奇解脱洲,由此建成格鲁派小寺。1988年批准开放,当时有寺僧15人。旦措卓玛为该寺-,任海南州政协驻会委员。旦措卓玛去世后,具体寺务由寺管会主任毛兰等负责。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隆务寺
隆务寺位于青海省同仁县城隆务镇西南,是-教寺院。藏语称德钦曲科尔郎,意为“隆务大乐0洲”。寺院依山傍水,始建于元大德五年(1301年),早于甘肃拉卜楞寺和青海塔尔寺,位居安多诸寺之首。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以后多次扩建修缮,为藏汉合璧式建筑风格。1958年前,全寺建筑占地380亩,有大小殿堂31座1730间,-昂欠43座4201间,僧舍303院,计2734间。全寺共有耕地区性1000亩,马2000匹,牛7200头,15500只,寺僧1712人(其中-43人)。该寺于“文革”期间拆毁大部,仅存经堂3座353间,昂欠5座623间,僧舍24院225间。1980年12月批准开放,现重建天女殿、灵塔殿、观音殿、文殊殿、曲哇殿及密宗学院,僧舍10余院。寺院依山而建,布局错落有致,装饰华丽宏伟。大经堂位于寺院中央,建筑面积1700多平方米,周长170米,内有巨柱18根、短柱146根、内供释迎牟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河东村诸遗址
河东村诸遗址河东村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希里沟镇。在河东村附近有河东村东北、东台、东台北、河东村西等4处文化遗存。河东村东北遗址面积约250×100米;东台遗址在村东约1公里东台台地北部,与河东村西遗址的面积约100×100米;东台北遗址在东台北近于台地北部边缘,面积约250×100米。上述遗址地面皆散布有杂骨、陶片及河卵石块。所见陶片都为加砂陶,有素面及施划纹,附加堆纹的双耳罐、缸、盆、瓮、碗等,从陶片观察属诺木洪文化。诸遗址中的文化层堆积只有东台北遗址清楚,厚约150×200厘米,其余皆未见文化层暴露痕迹。东台北遗址系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却藏寺
却藏寺却藏寺位于互助县18公里处,距青海省会西宁58公里。周围四面大山环抱。整个山势,就像盘龙绕卧。左有凤凰山,前有狮子山,山上松柏苍翠,寺前良田千亩一片翠绿。却藏寺由一世却藏南杰班觉始建于清朝顺治六年即公元1649年。清朝雍正元年因为罗卜藏丹津事件被毁坏,以后又重建。1985年常住寺僧150余人。寺院有大小经堂和千佛殿,并有却藏、章嘉、赛赤、归化、莲花、阿群、夏日等-的“拉让”(-住的地方)建筑宏伟,主要建筑物释迦千佛殿高三层,九十九间。全寺有显宗、时轮学院,采用哲蚌寺郭莽扎仓教程,并在扎仓内设有本寺“却藏康村”。现在的主持是六世-罗桑丹贝旺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沙柳河祥和塔
青海省海北州刚察县沙柳河祥和塔位于刚察县县城西面,高21米,宽17米,围绕塔基周围共有108个经桶,与佛珠的108颗珠子相同。塔基之上建立着32个小塔,其中31个塔代表着刚察县31个乡镇村,另一个代表着刚察县佛协围绕着塔座,塔座四周绘有藏族图腾雪狮,用民族图腾捧起的塔座装满了全县各乡牧民亲手制作的泥塑雕塑,塔座底层度母佛像,中层是神塔肖像。在神塔肖像上还放置了21个度母塑像,每个塑像高1米。塔瓶中装满了经书。塔中装有虔诚向往和平的藏民族制作的泥塑佛像、-,佛塔的正前方修建了本康。民族祥和塔预示着刚察各族人民和睦共处,意在保佑刚察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赛康寺
赛康寺(赛康寺(色航寺),藏语称“赛嘎日茸洛拉顶贡”,意为“白光自宗永固寺”位于扎朵乡柯庆沟的赛嘎达则山下,去乡11公里。寺东有赛念日山,寺西是尕朵觉悟山,西北则为赛嘎达则山,寺处三山交界处交通要道.是称多县境内规模最大、影响面最广的格鲁派寺院。历史上许多高僧大德在朝觐尕觉悟神山时,都将所带宝物赠与该寺,明清时期该寺是藏区收藏珍宝最多的寺院之一,因此在马步芳统治青海时期,赛康寺曾遭兵匪四次洗劫。历尽劫难后的今天,赛康寺僧人依然秘密收藏有珍贵佛像及古物百余种。改革开放以后,寺院重建有五明佛学院,密宗学堂、显宗学堂,并新建了一座较大规模的藏医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赛宗寺
赛宗寺赛宗寺,藏语称“桑云丹达吉林”,意闻思功德兴隆洲”。位于县治西偏南,在今桑当乡西18公里的赛宗山下。赛宗山位于兴海县中部,为安多藏区佛教四/ur峻美,酷似一象鼻下垂于寺前切莫沟中。山上沟壑纵横,洞窟遍布,苍松古柏,葱茏秀丽。传说宁玛派祖师莲花生大师、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以及隆务寺高僧第一世夏日仓噶丹嘉措等都先后在此活动,留有遗迹。至今有所谓“吉祥坡奶莲花洞”、“宗喀、“练经洞”等充满神秘色彩的名胜古迹。由于赛宗山盛名遐迩,历史上各地信徒常来此朝山。据传,约在清末,果洛纳哇-来此,曾在赛宗山下建参康1座。本世纪二十年代,纳哇去世,该参康遂成遗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大通明长城遗址
近日,大通明长城遗址列入了国家长城保护计划,国家文物局已下达抢险加固工程的立项批复,前期设计规划工作正在进行。据悉,东起大通与互助交界处,西至大通与湟中交界处的大通明长城遗址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明长城遗址。被专家誉为青海的“八达岭”。2007年,大通明长城被列为中国长城调查项目,日前又列入国家长城保护计划。为完整保存这一珍贵的历史遗迹,丰富西宁周边的历史文化旅游内涵,我县近日聘请兰州大学和敦煌艺术研究所的专家,再次对明长城遗址做了全面考察,制订了详细的《大通县明长城保护规划》,拟建成一处明长城遗址公园,最终实现保护和开发双赢的目标。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东吉多卡寺
东吉多卡寺东吉多卡寺,藏语全称为“东吉多卡旦尼达吉林”。位于甘德县柯曲镇的赛日滩,距县城12公里。1837年,宁玛派-加布官昂欠·杰热布多杰初建为帐篷寺院,至今已历经五代。东吉多卡寺为宁玛派和格鲁派合住寺院,现有两层的大经堂,一座35间,转经房5座10间,寺院建筑共占地面积131亩,常住僧侣近百人。大经堂的前庭和里面高大后的墙壁上,都绘有彩色绘画,这些壁画造型优美,独具一格,描绘精制,富有装饰效果和浓厚的藏传佛教风味,给观众极为深刻的印象。寺院的庞大-幡群和数十万块刻有-、佛像的石经墙,构成了高原上一幅别具特色的自然景观。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互助县古城
景区集农业观光、土族歌舞、土族服饰、土族花儿、轮子秋、土族婚俗等为一体,是土族民俗文化较集中典型的民族文化村。景区主要以土族独特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及淳朴、善良、好客闻名远近,土族民俗风情已成为青海省最有吸引力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土族有自己的语言、能歌善舞,土族姑娘心灵手巧,擅长刺绣、盘绣工艺举世独有。土族有自己的节日—纳顿节,每逢节日土族人民身着盛装,跳“安召舞”、转“轮子秋”、赛马、唱花儿等。此外,土族民居、婚丧嫁娶习俗独具特色,土族婚礼十分有趣,整个婚礼在歌舞中进行。还有土族服饰,配以七彩颜色,艳丽无比。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4、贡萨寺旧址与宗喀巴大殿
贡萨寺位于距玉树州治多县城西9公里、海拔4300米的嘉吉阿尼噶宝山坡上,是12世纪由拔噶举派的创始人拔达玛旺秀的心传弟子秋杰次成帮巴创建,由此产生秋杰-转世系统。第二世秋杰索南扎巴扩建寺院并改宗为直贡噶举派。公元15世纪,五世0昂旺洛楹嘉措又将该寺改宗为格鲁派寺院。1981年寺院从治多县城北面闹布旺江旧址搬迁到现在的新址,并修建了大经堂、弥勒佛殿、密宗和0神殿及-寝宫等建筑,寺内存有《甘珠尔》、《丹珠尔》等佛经不计其数。贡萨寺宗喀巴大佛为世界最大的室内铜制镀金佛像,并被授予“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证书。青海玉树州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5、峨堡古城
峨堡古城峨堡古城位于祁连县峨堡镇政府所在地,城东西宽200米,南北长300米,城墙残高6米,宽6米,北城墙正中及城四角各有一个马面,有东、北、南三门,门宽11米,均有瓮城。《西宁府志-古迹》载:(峨堡古城)在卫治西北、永安城西140里,元时筑,今遗亘尚存。峨堡古方城位于祁连县峨堡至八宝公路18公里处北侧,峨堡古方城在其侧100米处,城呈梯形东西长150米,中部宽120米,城墙高残高5米,夯土筑,南北城墙各有5个马面,西成城墙有2个马面,马面宽12米,长7米,城门南向宽5米有瓮城,内有建筑基址5处,据考证为宋代所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6、珍珠寺
珍珠寺藏语称“觉觉拉康”。位于县城东之公里处,在今河东乡政府所在地。《安多政教史》中载,“觉觉”系汉语“珍珠”“的变音,萨班蠢噶坚贸应阔端之请来安多;)途经青海,曾去贵德朝拜包纳塔,以阔端所赠珍珠一驮为资建寺,是为珍珠寺。按此,该寺当初建于南宋淳磁年间。历史上,珍珠寺无僧侣、寺主,历来由贡巴寺代管。寺内有正殿(二层6间)、观音殿(12间)各1座,厢房32间。正殿殿脊复以琉璃瓦,饰以馏金宝塔,内供三世佛巨型塑像,用料金贵,造型优美。该寺于·1985年拆毁,1987年群众自行重建佛堂1座3间,现有1名寺僧住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7、阿河滩清真寺
阿河滩清真寺位于黄河北岸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镇阿河滩村,始建于元至治三年(1323)。撒拉族先民由黄河南岸迁驻于此所建,明万历年间进行了扩建,至今保留了元明时期的建筑风格。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由礼拜殿、学房楼、宣礼楼、牌坊、照壁组成长方形四合院。照壁正对牌坊式寺门,木结构的牌坊高6米,风格独特,气势辉宏。寺门上方横书有“念、礼、斋、课、朝”5字。进入寺门,为3层塔亭式宣礼楼高9米;院内正中央为礼拜殿,大殿为宫殿式,分前三间后三间,共540平方米。大殿和宣礼楼两侧为学房楼和平房。寺内所有建筑都保持了古朴的原始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张卡山遗址
张卡山遗址位于互助土族自治县松多乡张卡山村西。张卡山属脑山区,地势较高,遗址西北接连山地,东靠村庄、南为缓坡,面积约120×100米。遗址西北有条大水渠穿过,水渠对遗址北部有所破坏。断崖处暴露有灰层、灰坑及残墓葬。地面散布有陶片,灰层及灰坑中夹有较多的杂骨、陶片及碎石。所见陶片皆为“唐汪式”陶器,计有加砂素陶及饰有绳纹、附加堆纹的双耳罐、无耳罐、瓮、壶和彩绘旋涡纹、回纹、变形S纹的双耳罐、豆等残片。1958年,在建水渠时曾征集完整的彩绘旋涡纹双耳罐及素面回纹双耳罐各1件。此遗址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德千寺
德千寺德千寺位于尖扎县能科乡西一华里,离县城马克唐镇15公里,建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862年),是尖扎地区最大的格鲁派寺院。1958年前寺僧达522人。寺主-称“白佛”藏语为“夏茸尕布”,七世夏茸尕布在民国初年-为“广大明智汗王”,八世夏茸尕布曾担任青海省人大副主任。1980年后,该寺重建,现大经堂一座,-昂欠九座及僧舍136座,寺内有赤金度母、檀香木度母、金灯及历代-灵塔等文物。历史上德千寺属寺从多且转世-多而出名,传说-最多时达到51人。现有属寺31座,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跳欠活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七里寺药水泉
七里寺药水泉七里寺药水泉位于县境中部古鄯镇西南七里寺峡口,流量50吨/日,经国家矿泉水权威机构鉴定,该水为含锶、偏硅酸及碳酸的复合型饮用天然矿泉水,内含4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对肠胃、心血管、皮肤等多种疾病疗效显著。该泉水历史悠久,老百姓敬为神水,慕名前来饮用者络绎不绝。药水泉周围峰峦叠嶂、树木葱笼、奇势突兀、空气清新,身临其境,使人心旷神怡,实为避暑度假旅游疗养之胜地。每年农历“六月六”,是七里寺传统的“花儿”盛会。盛会之时,游人如潮,各族歌手踏歌而来,“花儿”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