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旅游
陕西省文物古迹介绍
141、石峁遗址
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神木县石峁村的秃尾河北侧山峁上。1976年,西北大学考古系教授戴应新在山西进行考察,从山西民间听到关于神木石峁的一些信息,于是专门到石峁考察,此后先后有来自西安和北京的考古队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遗址面积约90万平方米。其文化命名为石峁类型,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石峁遗址于1976-1981年发掘,发现有房址、灰坑以及土坑墓、石椁墓、瓮棺葬。出土陶、玉、石器等数百件。房址多为白灰居住面的方形半地穴式,与客省庄文化相似;但墓葬中的石椁、瓮棺葬和陶器中的筒形大三足瓮、鼎等则自具特点。出土或采集的磨制玉器十分精细,颇具特色,其原料主要为墨玉和玉髓,器类有刀、镰、斧、钺、铲、璇玑、璜、牙璋、人面形雕像等。石峁遗址是陕北目前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龙山文化晚期的人类活动遗址,距今约4000年左右,出土了大量玉器,尤其以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玉人头像价值最高,是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唯一一个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42、路易·艾黎凤县故居和乔治·何克旧居
路易·艾黎故居位于凤县双石铺镇北柏家坪的一座山脚下,有两孔窑洞,与其他乡村常见的窑洞一模一样,但它却有着不同寻常的历史,它是新西兰著名社会活动家、中国工业合作社主要领导人路易·艾黎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是中国工和运动的见证。路易·艾黎,1897年12月2日出生于新西兰斯普林菲尔德一位农村教师家里,曾获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学位。1917年至1918年在新西兰第二远征军服役,两次负伤。1920年至1926年在维弗莱附近的牧场工作。1927年4月2日他来到中国上海,加入上海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不顾个人安危,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活动。他看到中国人民-在水深火热之中,决心放弃舒适的-,为中国人民做些有益的事情。先后在上海消防处、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任职。1937年冬,他与埃德加·斯诺等积极筹办“中国工业合作社协会”(简称“工合”)。1938年8月5日,“工合”在武汉成立,路易艾黎任代理总干事。同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43、杨震校书堂遗址
校书堂又名草堂、三鳢堂,其遗址在今河南省灵宝市西南豫灵镇董社村皂角坡附近。董社村南有塬,古称皇天塬、龙望塬。其地南依秦岭余脉,北瞰滔滔黄河,四周环塬,中凹如盆,古时常积水成湖,故称湖地。《后汉书。杨震传》载:关西夫子杨伯起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即指此地。传说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有人曾藏书于龙望塬,后失其所。至东汉时,杨震父、汉靖节先生杨宝不应朝廷征召,在华阴隐居授徒,致力于经学的研究。一天晚上,他梦见先祖杨伯桥对他说:所藏书为某处,今尔子为名儒,启而行之,此其时也。天明,杨宝就命杨震依梦中先祖所指之地去搜求,果得一石函,其中所藏经书皆蝌蚪文字,且磨灭难认。于是,杨震就在此地构一草堂,校勘经书,堂也就命名为校书堂。伴随千年间星移斗转,春秋交递,校书堂旋兴旋废,多次被移为寺庙,至明代时还留有遗迹。古《阌乡县志》载,明正统年间进士黄谏作《重修校书堂记》中云:昔关西夫子杨伯起筑堂于湖城县西四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44、西安小皮院清真寺
西安小皮院清真寺位于古城西安市中心的小皮院巷内,东邻市政府大院(亦是明清陕西巡抚衙门所在地)。它以悠久的历史和为穆斯林培养出大批有成就的宗教学者而著称于世,并受到海内外人士的关注。至今,每逢礼拜时,八方信众来此礼拜祈祷,朗朗诵经声不绝于耳,宗教生活景象犹如当年。据寺内原碑(已毁)和现存碑文记载,小皮院清真寺原名“真教寺”、“万寿寺”,又因其在化觉巷清真大寺(也叫东大寺)以北,且规模较大,亦称“北大寺。据传,该寺兴建于唐末,宋徽宗(大观)丁亥年(1107年),真教寺为长安京兆四坊旧有“清真寺”,是西安伊斯兰教最早建筑之一。该寺敕建于元仁宗皇庆元年即公元1312年。据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岁次正月敕匾该寺(百字赞)和明万历三十九年至四十二年(1611—1614年)间重修寺碑记曰:“‘天方之一脉,肇于唐初,盛于大元,皇庆(仁宗)年间,以迄于今,历千余载。’为进士马士骐撰,其新野回回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45、商南观音寺
商南观音寺北出县城二里许,两山对峙,中虚一峡,名为峙沟。在峡半腰之上的崖壁上有一仙洞,洞前环山依崖坐落着一座建筑宏伟,雕梁画栋,红柱宝鼎,飞檐重阁,金壁辉煌的庙宇——观音寺。观音寺庙宇由停车场,寮房、天桥。僧楼、正殿五个部分组成,占地总面积约15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600余平方米。寺庙建在八十坡度的山崖上,建筑部局环山为S形,两山中架一桥廊,贯穿东西,左右联通。停车场设在寺庙脚下,从停车场顺六十二级台阶拾级而上,进人天桥甬道,左向转人房大院。顺寮房大院登十二级台阶上天桥,过廊坊,进人观音寺正殿大院。大院与正殿座基全用山石水泥依山砌成,高于停车场二十余米。大殿坐落在大院正后方,坐西朝东,为三间三层空虚肩歇式构造。一层为正殿,二层为空间,三层为藏经楼。大殿以仿古结构建造,飞檐重阁。雕梁画栋,木格透雕,花纹图形采用传统工笔重彩技法,飞金彩绘。殿顶均用珠红琉璃瓦铺设,中脊端坐一口甘露瓶,上插绿色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46、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
千古要地中国有句脍炙人口的成语“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故事说的是:刘邦取汉中后于公元前206年按大将韩信的计谋,派少数人修栈道,以转移镇守关中西部雍王章邯的注意力,暗地里沿着西边艰险的陈仓道(即秦栈),北出大散关,攻占了陈仓城,进军咸阳。诗人李白赞叹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就是指的这一段褒斜道.历史褒斜道位于汉中市北50千米,是古代连接关中与汉中的一条要道。因取道褒水、斜水两河谷,贯穿褒斜谷而得名。起自汉代褒中县(今陕西省汉中市与勉县交界处)褒口、经三交城、赤崖,溯褒水河而上,出斜谷至眉县,全程235千米。褒斜道为秦昭王时所开,当时人们凿石架木,修筑栈道,历代以业,多次增修。褒斜道开凿建成,沟通了秦岭南北的联系,加强了中原与西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公元前206年,刘邦经褒斜道赴汉中就汉王位。石门在褒斜谷两端。北端为大石门,在眉县;南羰为小石门,在今汉中市北约17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47、西安杜陵
杜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的杜陵原上。杜陵是西汉后期宣帝刘询的陵墓。陵墓所在地原来是一片高地,僪、浐两河流经此地,汉代旧名“鸿固原”。宣帝少时好游于原上,他即帝位后,遂在此选择陵地,建造陵园。经过近年的勘测,杜陵园占地120多亩,四周环绕有夯土围墙,墙基宽9米。陵园以殿为大门,殿与配殿共长30多米,宽20多米,门道宽约6米。墓冢在陵园的正中,平面呈正方形,边长120米,高30米。陵前立有清代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的“汉宣布杜陵”碑一通,碑铭至今清晰可辨。此外还有碑碣十余方。园内还有寝殿、便殿等遗迹,四周排水的沟渠至今仍清晰可见。汉代以来,杜陵一直是长安的游览圣地,文人学士常会集于此,登高览胜,并留下了许多诗篇,其中最著名的是李白的《杜陵绝句》:“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近年来对杜陵进行了调查,并对其周围的遗址进行了一些发掘,出土了很多文物。(国家文物局)地址:西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48、长安清凉寺
长安曾被誉为“中国佛教第一大县”,北接古城西安,南至终南山北麓。境内山水秀美,风景宜人,名胜古迹众多,梵刹大寺林立,故有嘉言:天下修道,终南为冠。古来就有“长安三千金世界,终南百万玉楼台”之美名,道出了长安佛教深厚的历史积淀。清凉寺位于长安区上塔坡村北凤栖塬畔,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胜古刹。寺院坐落在一座自然形成的土山上,古时称为“清凉山”。自周泰时期,这里就是一座风水宝地,许多帝王在此建有园林,王公贵族,豪门大姓也在此建造别墅。在苍松翠柏,紫竹密林中,掩映着这座古老的寺院。不少文人墨客常到此游览酬唱,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有诗云:异花来绝域,滋蔓匝清池。名园依绿水,翠竹上青霄。这里地势高,视野开阔,气势宏伟,既濒临繁华闹市,交通便利,又相对独立,清幽安静。清凉寺始建于隋朝,昔日殿堂雄伟,佛像庄严,松柏成林,信众云集,香火鼎盛。三阶宗创始人信行禅师在此设立三阶道场。唐时曾一度为华严四祖清凉国师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49、王柏栋故居
王柏栋(1910-1938),陕西省丹凤县商镇显神庙村人,1927年初,冯玉祥率领的国民革命军孙连仲部经龙驹寨,王柏栋毅然投笔从戎,随军出师河南攻打军阀吴佩孚。不久,冯、蒋、汪相勾结,镇压工农革命,他即愤然离队,在河南省荆紫关学商,闻知杨虎城在南阳办教导队,便欣然再次从军,并于1930年在该部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在杨子恒旅任警卫排长。1932年,中共陕西省委派王柏栋到三原县渭北游击队任第二分队长,曾三下三原县南,一下富平南区,打击豪绅地主,扩大革命武装。翌年,红二十六军南下商洛在蓝田张家坪严重受挫,为重振军威,把正在迅速壮大的渭北游击队改编为二十六军四团。7月14日,在三原武字区小道口召开红四团成立和受旗大会,王柏栋任一连指导员,旋任该团政委。8月14日,他参加中共陕甘边特委在照金陈家坡召开的扩大会议,决定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陕甘边总指挥部,王泰吉为总指挥,高岗任政委,王柏栋任参谋处处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50、公输堂
公输堂位于户县城西北渭丰乡祁南村,是国内仅存的“天宫楼阁”整体建筑的一个孤品。据传,明永乐年间(1403~1424)为了纪念公输般而建,为国内小木作建筑精品。原有大门道、中厅、后殿。现存后殿三间,保存完整,其结构之复杂,雕刻之精湛,堪称鬼斧神工。神堂有楹联:“法堂巍巍雕刻若得公输巧,圣像翼翼彩绘似有道子能”。1990年全国著名的文物古建筑专家单仕元、郑孝燮、罗哲文来公输堂考察,对人间尚有如此建筑瑰宝惊诧不已。他们说:“把雕刻和绘画通过建筑来体现给人的印象深极了。全国类似的重点文物如四川的两郎会馆、广州的陈家祠堂,都比这粗;山西大同的华严寺,以及应县的净土寺木雕,也和这没法比;佛山和潮州以木雕闻名全国,但也比不上公输堂。公输堂有牙雕的味道,雕刻的花卉富有生气。”公输堂三间小木作进深5.7米,高约6米。各间外檐置六抹透花隔门。门额上方筑有斗拱重楼;下为飞罩、挂落,剔底镂刻雕仙草花卉。门内均为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51、榆林西老爷庙
西老爷庙位于榆林市镇北台遗址西,西老爷庙建于明代。南北72米,东西38.3米,占地2756平方米。原设一大院,中为关公殿,北侧有过厅宫殿,东西南三侧有配殿。关公殿为歇山单檐砖木结构,阔21.9米,深18.4米,高11米,殿前卷棚高6.5米,顶覆琉璃瓦兽,内有彩绘壁画。原庙内建有琉璃九龙壁,“文革”中被毁。明清时期,陕北榆林民间信仰的类型主要包括地形地象信仰、动植物信仰、行业保护神信仰、神化名人信仰等。其中关帝信仰就是神化名人信仰的一种。尽管与其他地方的关帝信仰有相似之处,但又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明朝对于关羽的信仰和崇拜可以说是承前启后,明朝之前关羽为王,明朝后期为帝。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十七年(1394)在南京敕建关庙。建文三年(1401),朱棣以“清君侧”为名,上承“天意”,并宣称是关公“显灵”,护佑他攻克南京并夺取皇位。既然皇帝金口玉言称关羽为神,王公贵族、黎民百姓自然更是敬畏有加。正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52、重兴寺塔
重兴寺塔重兴寺塔坐落于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原同官县城)北街山坡,西靠虎头山,东临漆水河,海拔882.4m。始建于北宋年间,为六棱七层仿木建筑结构,密檐式实心砖塔。通高约13米,底层每边长2.17米。雕饰富丽,造型精美,塔顶有仰覆莲座覆钵和相轮、宝珠等组成的铁刹。塔内有梯,可登塔顶,俯瞰市区景色。重兴寺塔(铜川塔)原为重兴寺建筑之一。重兴寺始建于隋代,据《同官县志》载:“重兴寺,在县城北虎头山下。清康熙二十二年,知县雷之采重修,中有石坊,乾隆间圮。有二石柱,上刻金刚经,系唐永淳间物,今存其一,移藏县府。又有塔七层,始建未详,今尚存。”又载:“城北重兴寺故物,今置县府二堂后西廊下。唐永淳元年。高五尺,围三尺,八棱,中有长方孔一个。旧志谓上刻金刚经,但字迹磨灭,难识矣。”县府所藏的二石柱之一即唐永淳石碑,于1957年5月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保护文物,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1981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53、榆林古城
榆林建城历史已有五百多载。为重现历史文化名城榆林的风采,对古城墙的研究很有必要。现将榆林古城的由来、古城池的沿革与古城墙的建构分述如次:(一)榆林古城之由来榆林地处河套之南黄土高原与草原的接壤区,是农耕民族防御蒙古鞋粗游牧部族南侵而构筑工事的最佳选择。榆林城建位置在长乐堡与保宁堡之中,左山右水,巍然雄镇。其城东依驼峰山,西临榆溪河,南带榆阳水,北镇红石峡,故明代列为九边重镇之一—延绥镇驻地。据《延绥镇志》、《榆林府志》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建榆林寨。明正统二年(1437年)明王朝命驻守绥德延绥镇都督王祯在偷林庄(今普惠泉处)始筑榆林城堡,“城座不过百矩”。成化八年(1432年)延绥镇巡抚余子俊在城北(今官井滩)增筑城垣,成化九年(1473年)将延绥镇治所由延绥移驻榆林城堡,延绥镇因此也称榆林镇。(二)古城池的沿革由于军事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榆林城池进行过三次较大规模的维修扩建。第一次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54、“鲁艺”学校旧址
中国0创办的一所综合性的艺术学校。简称“鲁艺”,于1938年4月10日在延安成立。1940年后校名全称为“鲁迅艺术文学院”。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迅速扩大,许多革命的文艺工作者和文艺团体,先后从北平、天津、上海等地来到延安。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急需培养大批的文艺人才,于是0中央决定创办“鲁艺”。负责学院领导工作的是“院务委员会”,由沙可夫、周扬、艾思奇、朱光、李伯钊、徐以新、吕骥、张庚等组成。1939年夏,根据0中央决定,“鲁艺”与陕北公学、工人学校、青训班合并,组成华北联合大学开赴前方。“鲁艺”师生组成华北联大文艺学院,沙可夫任院长,吕骥任副院长。1939年11月28日根据0中央决定,留在延安的“鲁艺”部分师生恢复“鲁艺”,院长为吴玉章,副院长为周扬。“鲁艺”的教育方针是:团结与培养文学艺术的专门人才,以致力于新民主主义的文学艺术事业。其具体的要求是:培养适合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55、王石凹煤矿工业遗址公园
王石凹煤矿是国家“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之一,由前苏联列宁格勒设计院提出初步设计方案,西安煤矿设计院承担技术设计,1957年开工建设,1961年11月20日建成生产,年设计能力120万吨,是铜川矿区煤炭生产的大型骨干矿井之一,也是当时我国西北地区的第一座最大的机械化竖井。矿区占地面积3432亩,鼎盛时期职工家属共约3万人。王石凹煤矿位于铜川市东郊12.5公里处的鳌背山下,三面环山,背对山川,南临陈炉古镇,北望避暑胜地玉华宫,紧挨霸王窑遗址、周陵农业科技示范园、云梦鬼谷子庙。矿区内风景秀丽,冬暖夏凉,气候宜人,是夏季避暑休闲度假的绝佳去处。矿区交通便利,临近210国道、305省道,并有一条与陇海铁路咸(阳)铜(川)支线相接的煤炭专运线。从王石凹到陈炉、云梦鬼谷子庙、姜女祠、金锁关石林15分钟车程,到玉华宫、耀州窑、药王山、香山寺60分钟车程。得天独厚的区位、气候和交通优势,是王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56、统万城
统万城是我国历史上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首领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的国都遗址,位于陕西省靖边县最北端58公里处的白则村。该遗址是我国古代匈奴族遗留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唯一的一座都城遗址,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史、民族关系史、古代文化史以及经济政治、城市建筑、军事、地理变迁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陕西省靖边县人民政府于2001年全面展开申报统万城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统万城由宫城、内城和外廓城三部分组成,宫城里面还有一座赫连勃勃居住的皇城,内城则是各级官署和王侯贵族居所,外廓城是一般居民区。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统万城是我国历史上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汉文化)交融、渗透、汇聚最具典范的例证,也是一个消逝了的民族遗留给历史的特殊见证。作为一处国家级文保单位,它与其它的古遗址相比,又有其独特性:作为一处沙漠遗址,在饱经1600年的人为破坏与风侵雨蚀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57、兴教寺塔
兴教寺位于西安城南约20公里处,长安县杜曲镇少陵原畔,长安县镇樊川北原(少陵塬)。是唐代著名翻译家、旅行家玄奘法师长眠之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以后,倾注全部心血译经19年,公元644年圆寂于玉华宫。遗体运回长安,安葬在西安市东郊白鹿原上。白鹿原地势很高,在皇宫内的含元殿就能看到。唐高宗非常敬重玄奘,将其奉为国宝,为他的去世曾经举朝致哀。诏令将玄奘的遗骨于总章二年(669年)迁葬到长安以南的少陵原上,同时修建寺院,以资纪念。寺被命名为“大唐护国兴教寺”,为唐代樊川八大寺院之首。唐肃宗为玄奘的舍利塔题写了塔额“兴教”二字,寓意大兴佛教。之后千余年间,几度枯荣,历尽沧桑。兴教寺内其他建筑于清同治年间悉被兵火焚毁,幸存玄奘和两个弟子的舍利塔。1922年寺僧募修大殿、僧房十余间,又先后由朱子桥、程潜增建及修葺塔亭、大殿、藏经楼、山门等,并补修了三塔。三塔呈山字形排列,中间最高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58、延安清凉山石窟
清凉山万佛寺石窟也称万佛洞石窟。位于延安城东清凉山半山之间。宋代范仲淹曾作《清凉山漫兴四首》其三曰:“凿山成石宇,鑱佛一万尊。人世亦稀有,神功岂无存。”石窟依山凿石而成,主要万佛洞、三世佛洞、弥勒佛洞、释迦洞、仙人洞、观音洞等,初凿于隋唐,落成于宋代。中唐“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题延州圣僧穴》:“定力无涯不可称,未知何代坐禅僧。默默山门宵闭月,荧荧石壁昼燃灯。”可见唐代已有僧人凿穴礼佛。明弘治《延安府志》:“万佛洞内,大小石佛万余。”万佛寺已规模宏大。清凉山石窟共有4个洞窟,由北向南,依次编号。石窟东依山,西临延河。1956年8月6日,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号窟,为主窟,即万佛洞石窟。窟平面略呈不规则四边形。前部宽16.1米,后部宽17.6米,进深12.9米。窟中央凿石成基坛,基坛高1.43米,面阔11米,进深5米。基坛左右两侧各有一石屏壁连接窟顶。两座屏壁四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59、唐中宗李显定陵
唐中宗李显定陵定陵位于富平县北十二公里的宫里镇三凤村北的凤凰山,凤凰山是由三个东西排列的石灰岩山峰构成,靠北围绕着一个半圆形的高峻山梁,中峰由山梁正中向南伸出,形似凤头,左右两峰对峙,尤如凤凰展开的双翅。从南远望,仿佛一只美丽的凤凰在浩翰无际的天空翱翔。中宗定陵地宫就在凤凰山下。中宗,高宗第七子,母为则天顺圣皇后武氏,唐代第四位皇帝,显庆元年(656年)刚刚被册封为皇后的武则天为高宗生下第三个儿子,赐名哲,后更名显。永隆元年(680年)8月被立为皇太子,永淳二年(683年),高宗崩,遗诏皇太子于柩前即皇帝位,军国大事听从天后旨意,武则天操纵了唐的朝政,李显不过是一个傀儡皇帝,登基不足两月即被废,封为庐陵王,徙往均州,不久又迁至房州。在武则天晚年,圣历元年(698年)3月,李显被接到神都洛阳。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宰相张柬之、崔玄伟为首的五人乘武则天病重,拥太子李显恢复了中宗朝。中宗李显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60、罗山寺塔
罗山寺塔罗山寺塔又名岱堡塔,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和家庄镇东马村西南,此塔建于晚唐,据现在已有1500多年,陕西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渭南市10大最佳旅游景点之一。罗山寺塔又名岱堡塔,位于合阳县和家庄镇东马村西南约1000米的乳罗山东峰。乳罗山从东往西绵延5公里多,从澄城的寺前镇顺108国道进入合阳县境。向北远远望去,只见东西二峰如同双乳罗列在大地上,所以得名“乳罗”。清代合阳人王省所著《合志辩驳》中这样写乳罗山:“自山南远望,真如两乳罗列。比兴安府汉阴县之双乳山,尤觉有情。”在正塔的不远500米处各有两土塔,塔前原有罗山寺,塔原为九层,现存七层半,塔高30米,塔内原有木梯可登,现已损坏,塔四壁外侧有砖砌隐柱,一至四层檐下有一斗三升斗拱,此塔建于晚唐时代,据现在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1992年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山不出头,二水不行舟”,这是清光绪年间合阳县令段士聪所总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