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忻州市 > 繁峙县旅游
繁峙县文物古迹介绍
21、铁家会遗址
铁家会遗址,位于繁峙县杏园乡铁家会村和南关村之间的滹沱河南岸台地上。遗址所处地形南高北低,呈缓坡状,东西横跨2条季节河及3条小冲沟,南北跨砂高公路和京原铁路。东西长2500米,南北宽400米,分布面积100万平方米。断崖上暴露有灰坑,口宽1.8米,深1.6米,圜底。采集有泥质素面红陶片、夹砂绳纹灰陶片和泥质素面灰陶片。可辨器形有新石器时代韶文化时期的钵;夏代的鬲、罐;汉代的豆。依据采集物判断,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韶文化时期、夏代和汉代的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2、太宁宫
太宁宫,位于繁峙县砂河镇东关村中。坐北朝南。南北长81.4米,东西宽10.2米,占地面积814平方米。据庙内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重修碑记载,创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现存为清代建筑。三进院布局,中轴线上依次建有戏台、献殿、正殿、藏经阁。正殿面宽五间,进深六椽,七檩前后廊式构架,单檐歇山顶,柱头设骑马雀替。庙内存清碑2通、石狮2尊。1985年4月15日,繁峙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忻州文物荟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3、下双井遗址
下双井遗址,位于繁峙县集义庄乡下双井村东南500米处。遗址所处地形被双井河分为东西两部分,北高南低,呈阶梯状。河西岸遗址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00米,分布面积6万平方米;河东岸遗址南北长600米,东西宽300米,分布面积18万平方米。断崖上暴露有敞口灰坑,宽1.5米,深0.5米,圜底。采集有夹砂绳纹灰陶片。依据采集物判断,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遗址。1985年4月15日,繁峙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忻州文物荟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4、下永兴遗址
下永兴遗址,位于繁峙县集义庄乡下永兴村北20米的滹沱河北岸一级台地上。遗址所处地形北高南底,呈缓坡状。南北长400米,东西宽250米,分布面积10万平方米。断崖上暴露有文化层和灰坑,文化层厚0.5~1米;灰坑口宽1.2米,深0.6米,圜底。采集有夹砂、泥质绳纹灰陶片,可辨器形有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的鬲。依据采集物判断,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和战国时期的遗址。1985年4月15日,繁峙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5、瓦磁地遗址
瓦磁地遗址,位于繁峙县下茹越乡瓦磁地村东50米的滹沱河北岸台地上。遗址所处地形北高南低,呈缓坡状。东西长200米,南北宽200米,分布面积4万平方米。断崖上暴露有灰坑,口宽1.2米,深0.8米,圜底。采集有夹砂绳纹灰陶片泥质素面灰陶片,可辨器形的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的鬲和战国时期的豆。依据采集物判断,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和战国时期的遗址。1985年4月15日,繁峙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6、繁峙永安寺
永安寺,位于繁峙县岩头乡大明烟村中。原名凤林寺。坐北朝南。南北长32.3米,东西宽17米,占地面积549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明代建筑。二进院布局,中轴线上仅存过殿、正殿。寺内原有窑楼、西贴房,现均毁。正殿石砌台基,基高1.5米,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硬山顶,七檩前后廊式构架,前檐明次间施以格扇门。寺内存明崇祯十六年(1643)重修碑1通。1985年4月15日,繁峙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7、繁峙吉祥寺
吉祥寺又称清凉寺,位于繁峙县岩头乡大草坪村富家庄自然村东北500米处。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清代建筑。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建有天王殿、文殊殿和喇嘛塔,东西两侧为配殿。除文殊殿为清代建筑外,其余建筑均为1985年至2009年恢复新建。文殊殿石砌台基,基高1.2米,面宽三间,进深三椽,五檩前廊式构架,单檐硬山顶。1985年4月15日,繁峙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8、繁峙琉璃塔
繁峙琉璃塔时代:明地址:繁峙县岩头乡庄子村原属大护国文殊寺内建筑,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动工,三十二年(1604年)完工。为八角十三层琉璃塔,高32米。底径12米,顶径4米。基座石砌束腰须弥式,雕仰覆莲瓣。塔中有阁,顺塔洞可上至六层。塔身外表全用黄、绿、蓝三彩琉璃装饰,以绿色琉璃为主。塔外表有琉璃佛像一万尊,故称万佛塔,又名“佛像典翠琉璃塔”。2019年10月7日,繁峙琉璃塔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9、平型关堡
平型关堡,位于繁峙县横涧乡平型关村。平面呈矩形,周长1050,米,占地面积6.5万平方米。保存情况一般,此堡设有三门,即东门、南门、北门。东门已全部损毁。南门现存底部情况:宽2.5米,高3.4米,进深5.6米,现存城楼残高5.1米,建筑情况不明。此堡南北门外均有翁城,南门瓮城已毁,北门瓮城保存较好,门板尚在,瓮城开东门,为一进二券式。属明代遗存。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0、繁峙县秋月寺
秋月寺,位于繁峙县大营镇齐城村中。坐北朝南,南北长62.2米,东西宽52米,占地面积3224平方米。始建于唐代,现存为清代建筑。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依次建有戏台、过殿、正殿,两侧为东西配殿和东西寮房。戏台和过殿为新建,正殿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六檩前廊式构架,单檐硬山顶,前檐明次间均施四扇六抹隔扇门。1985年4月15日,繁峙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1、岳前街城隍庙
岳前街城隍庙,位于繁峙县繁城镇北城街村岳前街3号。坐北朝南。东西长17.4米,南北宽14.5米,占地面积252.3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明代建筑。现仅存正殿。石砌台基,基高0.5米,面宽五间,进深七椽,八檩前后廊式构架,单檐硬山顶。前檐设斗栱,单昂,平身科明间二攒,次、稍间各一攒。1985年4月15日,繁峙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2、繁峙五龙寺
五龙寺,位于繁峙县下茹越赵家峪村中。坐北朝南。南北长31.8米,东西宽17.7米,占地面积563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除东殿为明代外,其余均为清代建筑。一进院布局,中轴线上依次建有戏台、正殿,东侧为东殿,西侧为新建的厢房及山门。东殿面宽三间,进深三椽,四檩前廊式构架,单檐歇山顶,前檐明次间均施以格扇门。寺内存清嘉庆元年(1796)功德碑2通。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3、繁峙香山寺
香山寺,位于繁峙县岩头乡大堡村西2.5公里的山巅。坐西朝东。东西长12.7米,南北宽6.7米,占地面积85.1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清代建筑。一进院布局,现仅存石窑一座,其余均为现代重建。石窟面宽三孔,每孔宽2.65米,进深6.7米,块石砌筑。1985年4月15日,繁峙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4、奎峰寺遗址
奎峰寺遗址,位于繁峙县岩头乡安头村北300米的山坡上。东西长200米,南北宽70米,分布面积1.4万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原寺已毁,仅存遗址,现存建筑均为1988年重建。地面现存明景泰二年(1451)重修碑1通,清重修及功德碑9通,墓塔1座,清铁钟1口。1985年4月15年,繁峙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5、平型关过街戏台
平型关过街戏台,位于繁峙县横涧乡平型关村中。坐南朝北,南北长8.7米,东西宽8.1米,占地面积70.5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清代。戏台石砌台基,基高2.4米,中部辟门洞,南北贯通,面宽三间,进深四椽,五檩无廊式构架,单檐卷棚顶。1985年4月15日,繁峙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6、小玉皇庙
小玉皇庙,位于繁峙县神堂乡娘子城村中。坐南朝北,东西长4.6米,南北宽3.8米,占地面积17.5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清代建筑。石砌台基,基高2.1米,面宽二间,进深三椽,四檩前廊式构架,单檐悬山顶,施以隔扇门。庙内壁绘有人物造型壁画8平方米。台基上存清同治七年(1868)功德碑2通。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7、小砂东南遗址
小砂东南遗址,位于繁峙县杏园乡小砂村东南400米处。遗址所处地形为滹沱河南岸二级台地,南高北底,呈缓坡状。南北长500米,东西宽400米,分布面积20万平方米。采集有泥质红陶片以及少量泥质彩陶片,可辨器形有钵。依据采集物判断,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8、平型关战斗遗址
平型关战斗位于县城西桥沟一带,因距古关隘约5公里而得名。1937年8月,侵略军以平津地区为出发地,沿平绥、平汉、津浦铁路线向武装抗日力量发起进攻。9月中旬,日军板坦师团二十一旅团数千人进占涞源、灵丘之后,企图夺取平型关,突破内长城防线。为阻止日军攻势,一一五师在、等率领下在此阻击敌军。一一五师以1个团和1个营的兵力向涞源、灵丘方向活动,扰乱敌人后方,阻止敌军增援;以3个团的兵力于西桥沟公路两侧高地设伏,待机歼敌。9月25日7时许,敌第五第二十一旅团和辎重车辆全部时入伏击区后,伏击部队突然向敌开火,给敌以大量杀伤,并乘敌惊慌混乱之际实施攻击围歼。经几小时激战,歼灭了日军数千余人,击毁百余辆,缴获0千余支(挺)。取得了平型关战斗以来的第一次大胜利。这一胜利,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信心,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和八路军的声威。旧址现成为游览胜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