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重庆市旅游
重庆市文物古迹介绍
261、县政府大门和影壁
县政府大门和影壁位于南宾镇横街居委玉带河北街1号,时代为民国,类别为近现代代表性建筑及重要史迹。2011年12月31日,县政府大门和影壁列入石柱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62、临江岩摩崖造像
临江岩摩崖造像位于忠县忠州镇人民路281号,时代为唐。造像的人物较多,排列错落有致,造型生动,工艺精湛,保存完好。造像分布在宽5米、高2.5米的临江岩壁上,坐东朝西,共5龛,各类人物33尊,文字题记一则。石崖为中生代的侏罗系石英砂岩,石质坚硬,抗侵蚀度较强、岩壁上有多处建筑隼眼,排列有序,根据隼眼排列和大小,可以看出临江岩原有依岩的人字坡木构建筑遮蔽,造像方向260度,海拔高程185米。临江岩造像位于长江上游的三峡库区腹地,地处川渝石窟寺分布区的东部边缘,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连接重庆、湖北和湖南早期佛教造像艺术的纽带。2000年,临江岩摩崖造像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63、尖子山摩崖造像
尖子山摩崖造像位于大足县宝山乡建角村,时代为唐至宋。尖子山在大足县城西南24公里的宝山乡。石窟开凿于尖子山中部一块独立巨型岩石上,发现于1987年7月,由于刻有初唐“永徽”纪年题铭,被认为是目前川东最早的初唐佛教遗迹,它的出现,不仅把大足石刻的上限年代提前了240年左右,而且突破了川东南石窟的纪年造像史。尖子山摩崖造像崖面高8米,宽11.8米,面东开9龛,大部分残缺不全,以1、3、4、7号保存较为完好。第1号龛为释迦说法5尊像。塑的是释迦佛与弟子和菩萨像。3号为释迦说法龛,4号为阿弥陀佛五十菩萨龛,7号为弥勒说法龛。2000年,尖子山摩崖造像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64、观音崖摩崖石刻
观音崖摩崖石刻位于南宾镇城-区新城组,时代为清光绪八年(1882),类别为石刻及石窟寺。2011年12月31日,观音崖摩崖石刻列入石柱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65、三圣庙石塔
三圣庙石塔位于石家乡九龙村石院组,时代为清嘉庆十六年(1811),类别为古建筑。2011年12月31日,三圣庙石塔列入石柱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66、大路边冯赖氏墓石刻
大路边冯赖氏墓石刻位于南宾镇灯盏村双路组,时代为民国三十八年(1949),类别为石窟寺及石刻。2011年12月31日,大路边冯赖氏墓石刻列入石柱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67、板桥寺
板桥寺位于合川市九岭乡板桥村,时代为明、清。板桥寺坐落于铜溪镇板桥村凤山的半山腰上,整个建筑随山势逐层抬升,呈复四合院布局。纵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观音殿,左右设有配殿及厢(禅)房。天王殿、观音殿和左右厢(禅)房有回廊相接,寺院总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该寺是重庆地区时代较早、保存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之一。据有关史料记载:板桥寺原名“凤翔寺”,始建于唐贞元三年(公元787年),文字记载历史上曾经有过多次重建、扩建和培修。第一次维修和扩建的时间是明代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传说当时来了一个“以梵为姓”的外地隐居状元,为凤翔寺购置田产四百余石,发展僧侣六十多人,重建保存至今的大雄殿,同时还扩建了天王殿和观音殿,重塑了大批塑像,并将附近几座垮塌庙宇的塑像移进寺内,改凤翔寺为“梵爷寺”。梵状元去世后,梵爷寺前后当去田产十分之八,寺院随之衰败。清同治十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68、“三三一惨案”死难志士群葬墓
“三三一惨案”死难志士群葬墓地位于江北区五里店。墓地占地2000多平方米,为园林布局,由“三·三一惨案”死难志士陈列馆、群葬墓两部分组成。陈列馆为一楼一底扇形建筑,建筑面积380平方米。群葬墓包括门廊、墓碑、回廊。墓碑总高16米,下半部的底座由青石砌成,上面铭刻着15位死难烈士的英名(有的烈士姓名不详);上半部分为矩形碑体,高9米,由枣红色大理石镶砌而成,正面镌刻着熊熊燃烧着的火焰,上方满塑“三三一”三个大字;碑前立有“母亲怀抱牺牲的儿子”的锻铜塑像,碑体背面刻“重庆‘三三一惨案’死难志士群葬墓地”。1927年3月24日,北伐军攻占南京,英帝国主义以“护侨”为名,于当天用军舰炮击南京,造成中国军民死伤2000余人。3月31日,重庆各界在市中区通远门附近的打-坝举行“重庆各界反对英美炮击南京市民大会”,两万多名群众参加--。-军阀刘湘趁机镇压革命。刘湘21军所属3师王陵基部和7师蓝文彬部士兵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69、岩溪桥
岩溪桥位于合川市城北高石坎办事处。含清代桥,时代为宋。岩溪桥亦名盐溪桥,古志称联济桥、古今桥,是目前发现的巴渝境内两座宋代古桥之一。原址位于重庆市合川区北郊嘉陵江西岸的岩溪河口上。南宋庆元乙卯年(1195年),邑人张彦远始建。清道光丁亥年(1827年),里人朱汝惠加修,在四川省1987年文物普查时被发现,是重庆市内目前发现最早的民间石拱桥,也是重庆直辖后第一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岩溪桥长24.3米,宽2.5米,高6.2米,单孔跨径5.6米。单卷拱双圈元榫平接式结构,条石为料。年年洪水淹没,近八百年无损。由于草街航电枢纽蓄水工程的建设,岩溪桥实施了搬迁保护,向岩溪河上游移靠了40米,对桥体的石材构建进行修复完善,对桥基进行了加固。岩溪桥为研究川东以及重庆古代桥梁建筑方式,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在古桥梁及文通史上有较大的意义。2000年,岩溪桥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70、江公享堂
江公享堂位于江津市几江镇狮子街,时代为明、清。江公享堂是明代辅相江渊在故乡江津的府第,座南朝北,砖木石结构,悬山寺屋顶,复合四合院布局三进两厢,结构规矩严谨,三级踏道上门前平台。面阔21米,通进47米,大门竖匾“江公享堂”,大门两侧有楹联“北极勋臣府,西川相国家”,门额之上正中部位嵌有竖匾“江公享堂”,均为楷体阴刻,笔力厚重工稳,为明成化帝朱见深为褒奖江渊功劳钦题。每重堂的撑弓都刻有明代风格戏剧场面和花草树木的木质浮雕。2000年,江公享堂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71、宝城寺
宝城寺位于荣昌县昌元镇宝城寺村,时代为明、清。【重庆荣昌宝城寺】古名真觉寺,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2-1162),明隆庆六年(1572)培修。明刑部尚书喻茂坚曾撰有碑攥。原为四合院布局,属大木结构建筑,到1985年仅存前殿、藏经楼、后殿及厢房,占地约2500平方米。抗战期间,曾辟为宝城学寺,著名佛学大师太虚法师等人都曾到此讲学。2000年,宝城寺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72、铜梁铁佛寺
铜梁铁佛寺位于铜梁县巴川镇铁佛村,时代为明、清。2000年,铜梁铁佛寺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73、塔子山文峰塔
塔子山文峰塔位于江北区寸滩,时代为清。塔子山文峰塔,别名白塔,位于重庆市江北区溉澜溪长江边的塔子山上,砖石结构,七级楼阁式,塔高26.64米,修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据文峰塔石壁上《重修文峰塔记》记载,塔子山文峰塔是在数百年前的废塔基上重新修建。从古至今,塔子山文峰塔在重庆风光景点上一直占有一定位置。《江北厅志》、《江北县志稿》均将其列为“渝州一景”的“文笔摩霄”之名。以前,行船走水的船帮们望见江北塔子山上的文峰塔时,心中便豁然开朗。“看见文峰塔就知道朝天门已经遥遥在望。塔子山文峰塔也因此成为了一座“航标”,看见它,便知到了重庆。塔子山文峰塔,坐北向南,塔为砖石结构,七级楼阁式。塔高26.64米,塔顶为六角攒尖顶,塔身呈六边形,各层有一窗(呈螺旋式)。它与南岸区黄桷垭文峰塔隔江遥相对峙,并与下浩觉林寺塔形成了有趣的“三塔不见面”的人文景观。塔砖上有“文峰塔”“戊子岁”字样,塔门额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74、西沱供销社平街门市部旧址
西沱供销社平街门市部旧址位于西沱镇沿江居委老云梯街152至162双号云梯街下段平街,时代为现代,类别为近现代代表性建筑及重要史迹。2011年12月31日,西沱供销社平街门市部旧址列入石柱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75、石亭桥、双龙桥
石亭桥、双龙桥位于南宾镇红井社区滨河组与城北村陈家组交界处和大歇镇大歇村关庄组,时代为民国,类别为近现代代表性建筑及重要史迹。2011年12月31日,石亭桥、双龙桥列入石柱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76、江津利济桥
江津利济桥位于江津市朱杨镇茨坝街,时代为清。在重庆市江津区朱杨镇境内板桥场,有一座历经180余年风雨的古桥——利济桥,又名“万古桥”,当地人习惯称其为“板桥”。此桥横跨溶溪河上,完全用石头建成。利济桥桥形雄伟壮观,桥面雕栏玉砌,堪称一大奇观。利济桥于清朝乾隆末年由乡人募谷筹资修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竣工落成。桥长84米,宽8.8米,高13.2米,闻名于江津、永川二区,是重庆市级重点文物之一。桥头竖有杨氏节孝石牌坊,两侧石栏凿有图案花纹,民间传说的“神仙石”仍镶嵌在桥面中部。虽历经百年雪雨风霜与急流狂涛,其雄奇与壮美仍旧令世人惊叹,关于它的传说更是千古流传。利济桥中镶嵌着一块奇形的十角石。相传这块石头是募资建桥之举感动上苍,神仙所赐,因而人们叫它“神仙石”,亦名“鲁班石”。利济桥两桥头,原有一大一小两座石牌坊,两尊雕刻精美的大石狮驻守其下。其中一座牌坊,是当地举人为纪念养母所立。桥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77、巴南彭氏民居
巴南彭氏民居位于巴南区南泉镇白鹤林村,时代为清。“彭氏民居”位于重庆巴南区南温泉,它同时俗称“彭氏庄院”或“彭家大院”,始建于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迄今186年历史。四面由5至7米高的围墙环抱,构成履合四廊式四合庭院。院内有一百多年的桂花树(金桂、银桂)3株,国家二级保护黄桷古树2株。庭院楼厅廊廓,雕梁画栋,保存十分完好。彭氏祖籍江西,明正统十三年科状元,继有史部尚书,四川布政史司。彭氏宗系随之迁徙四川,经过一、二世纪的繁衍,族内子孙发展壮大,道光二年始建“彭家大院”。清末民初,彭氏家族内部斗争激烈,加上-大量进入彭宅食用耗志损体,从而致使彭氏家族逐渐走向没落和衰亡。1938年,民国政府迁都重庆,“彭氏民居”成为国民党中心政治大学研究部,1940年创办“立人中学”,1946年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倡议、支持下,在以董必武、张有渔同志为首的具体组织策划下,在重庆实用工商专科学校基础上建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78、涂山寺
涂山寺位于南岸区黄桷垭镇真武山15号,时代为清。涂山寺坐落在重庆市南岸区涂山之上,是现存最古老的寺院,因寺内古代供有尊武祖师,因此又称为尊武寺。涂山寺庙龄悠久,年代悠久已不可考。据查,西汉年间为禹王祠、涂后祠、庙宇供奉大禹与涂后的塑像。唐时,任忠州刺史的大诗人白居易曾写有《涂山寺独游》一诗,可见当时此寺已易名为涂山寺。涂山寺中现有殿宇8重,房间100间,占地1万多平方米。主殿之内即供有释迦牟尼像,另立有禹王治水碑,可称是佛道和睦共处的庙院。涂山寺,巴国人民仿佛格外尊重这个女婿,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朝山盛会,游人如织,热闹非凡,清代名人王士祯曾有飞瀑落长虹,登临见禹功的诗句加以描述。这里山势高耸,古树参天,林壑幽深,岚光滴翠。共有殿堂8所,飞檐翘角,雄伟庄严,香火旺盛。史载大禹治水在涂山娶涂山氏为妻,古人为纪念夏禹治水的功绩,在山上建“禹王祠”,其后建禹王庙、真武寺。明万历九年(1581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79、合川文峰塔
合川文峰塔位于合川市合阳镇南津街,时代为清。重庆市合川区文峰塔位于合川城区南津街街道,因塔身呈灰白色,俗称白塔。据《合州志》及塔内题刻记载,文峰塔又名振兴塔,由合州知州董淳始建于清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共9层。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知州李宗沆又增建4层,共为13层,通高62.2米。文峰塔为八角形密檐式砌砖结构,底层内空直径4米多,顶层内空直径不足2米。塔呈锥体状,塔心为实体锥柱。从底层沿石级螺旋而上,直达第十一层。每层均刻有圆雕神像供人祀祭,顶层原有木刻魁星点斗立像,现为泥塑。塔外每层洞门上方有额楣,题词用青花瓷片镶嵌,分别以欲穷千里、更上一层、欲罢不能、俯瞰嘉涪、扶摇直上、路入蓬瀛、春风如意、气象万千等语示塔之气势雄伟及某种祝愿。文峰塔属风水塔类型。游人登塔远眺,山光水色,城廓房舍,尽收眼底。据《合州志》及塔内题刻记载,合川文峰塔为清代嘉庆十五年(1810年)3月,由合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80、黄桷垭文峰塔
黄桷垭文峰塔位于南岸区黄桷垭镇文峰山,时代为清。2000年,黄桷垭文峰塔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