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旅游
广东省文物古迹介绍
1、冲虚古观
冲虚观位于广东罗浮山北麓朱明洞南。原址为东晋道士葛洪所建四庵之一的南庵,名曰都虚。虚洪升仙後,晋安帝义熙初(405年),改建为葛洪祠,以示纪念。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扩建,易名为“葛仙祠”。宋哲宗元佑二年(1087年),又赐名为“冲虚观”。以后历代均有修葺。现为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重修,是全国重点道教寺观之一。总建筑面积4400平方米,平面呈四合院布局,观内有殿宇五重,分别为灵官殿、三清殿、黄大仙殿、吕祖殿和葛仙殿。主体建筑由平台、山门、天井、三清殿、葛仙祠、两庑及膳堂组成。山门、三清殿、两庑斋堂均为悬山式屋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屋脊、内外博风、墙体均饰以大量的灰雕、陶塑、壁画,题材包括人物、花、山水、博古、书法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三清宝殿是主殿,重建於清光绪年间。殿内主供三清尊神,张道陵、葛玄、许逊、萨守坚四位真君陪祀。两侧又分别设有精致神龛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棣华围(刁萃丰)
棣华围,又称刁萃丰,位于广东省兴宁市刁坊镇周兴村,于民国三年(1914年)春动工,历经8载,耗资18万两白银建成,为三堂四横一枕杠四角围龙屋,分布面积103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阔99.4米,进深77.3米,建筑占地面积6183.6平方米。全屋16个厅,274个房间,有“住不尽刁萃丰的屋”的说法。2009年被列为兴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兴宁十大古民居“之一。2012年10月升级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由于整座屋宇房间较多(楼上楼下均有房间),向来群众有“住不尽刁萃丰的屋”的说法。尚存“棣华围记”。棣华围坐西向东,为1围3堂4横2层高的四角围龙屋,建筑面积12000多平方米,禾坪1000平方米,池塘400平方米,花头脑1000多平方米。屋内有16个厅、21个天井、274个房间。三面围屋及中间一横杠均是2层走马楼,前后左右有4个石砌楼梯上下,后栋是半圆形围,屋亦是2层楼,楼上四周相通。每栋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东莞东岳庙
东岳庙,又名东岳行宫,位于象山村象岭南麓,始建年代不详,庙坐北朝南,占地1000平方米,供祀的是东岳大帝众神体系。该庙重建于南宋绍熙五年(1194),明正德十五年(1520)刘距重修、扩建,明代、民国及1993年数次重修。全庙依山取势,步步高升,坐北向南,由前殿、东岳庙明代碑刻门廊、香亭、两厢、正殿组成,占地约1000平方米。前殿为硬山顶,搁擅式结构;正殿施如意斗拱。全庙由中路正院和东、西道院三个部分组成,正面有大门、香亭、正殿,两侧对翼,有御马亭、虎殿及配殿。殿宇堂屋376间,是道教正一派在华北地区的最大的庙宇。整个庙宇气势恢弘,建筑精良。茶山东岳庙主殿供奉着东岳大帝,但两侧守护四神却十分奇特,均着朝服,冠以盔甲,或官帽。2008年东岳庙火烛导致大殿焚毁,从残存的守护四神图片中,看上去着装更似宋代朝服,四尊神像均手执朝笏,仿佛朝堂面圣状。该庙具有明清东莞庙堂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历史、古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江头乡农会旧址
四会江头乡农会旧址位于现四会市黄田镇江头村委会上寨村南端(民国时期,黄田属广宁县管辖,新中国成立后划归四会县)。该建筑建于清代,砖木结构,深两进。主体建筑为四合院式布局,面积375平方米。左侧有厨房等附属建筑,面积。1993年12月进行了维修,次年2月18日修葺竣工。四会市人民政府在祠门右侧嵌设云石阴刻碑文志之,并以旧址建筑外墙边为起点,正门由门口至晒场空地30米,左侧至村道10米,右侧和后面各延3米为该旧址保护范围,再向外各延2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1924年8月21日,陈伯忠在第一届农-动讲习所学习毕业后,被委任为中央农民部驻广宁特派员,回广宁开展农-动。经过陈伯忠的深入宣传发动,江头乡农民觉醒了,纷纷要求组织农会。报名加入农会的占全乡农民总数的80%以上。9月12日,江头乡农会举行成立庆祝大会,到会的会员及附近各乡的农民代表达400多人。当时出席成立大会的有广州农讲所教员、海陆丰农运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5、广裕祠
广裕祠拥有七处历史文字的印记,这就是它的最珍贵之处。广裕祠是广东第一次发现有确切建筑年代的古建筑,被著名考古学家麦英豪称为“非常宝贵的建筑标本”。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文物古迹里都是惟一的。古祠有6次最明确的维修记录刻在脊檩下或者墙体的碑文上。2003年12月1日经修复的广东省广州从化市太平镇钱岗村广裕祠,获得了今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第一名“杰出项目奖”。这是中国首次获得该奖项的头名。广裕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钱岗村为南宋宰相陆秀夫后裔所建,位于村中的广裕祠则始建年代不详,一说是明永乐四年十一月始建(即公元1406年),另有一种说法是建于明朝宣德年间(1426-1435)。广裕祠始建后历代均有维修记载。广裕祠建筑有鲜明的历史价值。广裕祠堂建筑共三进,总面宽13.80米,总进深44.20米,建筑面积共816平方米,占地面积约992平方米。它坐北向南,主座三进厅堂的中间均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6、巨峰寺
巨峰寺,位于汕头市濠江区珠浦东侧。殿塔亭阁,错落有致;梵宇琳宫,金碧辉煌。整座寺宇依山而上,如玉珠承盘,掩隐于禅林绿荫之中。骚人墨客,探幽至此,无不流连戽返,泼墨挥毫。雪泥鸿爪,珍存于峭壁摩崖,为秀山增色,为名刹添辉。因山寺集宗教、旅游、建筑风格独特于一体,成为粤东地区香客、游人常常造访的胜地。寺坐北向南,分三进,加两厢,总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以上,总投资一千多万元。寺前辟一阔埕,筑一高大的三山门,系“1996年丙子年,黄光升,黄汝辑,黄汝能,曾秋华,黄岳烈,黄荣嘉诚心喜捐”(见柱背石刻),顶盖紫色玻璃瓦。山门前两侧,各摆一石狮。门额刻“万法朝宗”(背刻“回光反照”),与石刻门联皆出自高僧茗山之妙笔。进入山门又是一大阔埕,两侧作停车场。向前望去,只见中间成轴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座较小的宫殿分布左右,为大峰祖师庙和玄天上帝庙,建筑面积各约60平方米,中间是一座亭子。其后面是一个100多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高州革命烈士陵园
高州革命烈士陵园位于高州城西观山西侧,建于1959年10月。为纪念革命民主时期,在高州地区内,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光荣献躯的200余名革命志士而建造的纪念性建筑。陵园总进深90.5米,面阔25.4米,共分陵门、陵碑、陵墓三个区。陵门区有三拱牌坊一座,总宽9.4米。牌坊上方的牌额上,制作有“烈士陵园”四字。在牌坊后方,建有台阶45级,与陵碑区相连。陵碑区呈圆形,直径25.4米,其中心处建有六角形纪念碑一座。纪念碑由碑座、碑亭和碑身三部分组成。座总高0.68米,四级台阶组合。碑亭围绕碑身而建,呈六角形,亭高3.5米。亭中心为碑身,在碑身周围镶嵌石碑六块。在石碑上记载有高州革命烈士斗争概况。在亭角边分别立有圆柱6条支撑亭盖。碑身从亭中央伸出。高达7米,呈六角形,正面塑有仿毛泽东手迹“为国牺牲,永垂不朽”八个大字。陵墓区在陵碑区上部,相距20.4米。在陵墓区上建有圆拱形墓地,墓中安葬着在高州地区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8、贵庐(张发奎故居)
贵庐,就是张发奎故居(包含贵庐、竹溪桥、向华泉),位于韶关市始兴县隘子镇风度村村民委员会张屋自然村。旧居坐西北向东南,建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面阔19.437米、进深19.66米、二层高9.276米。门楣“贵庐”,砖瓦木构筑。由厅堂、住房、厨房、饭厅、花园等组成,中西结合颇具特色。贵庐是张发奎的故居,他在这里生活了15年。张发奎祖辈务农,父名居之,字竹溪,充县衙小吏。张发奎8岁入私塾,光绪三十三年就读县立高等小学堂。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夏,张发奎与同学李君外出游泳,李不慎溺死,张发奎惧牵连出走广州,先当学徒习染织,后从军当兵。民国元年(1912年),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并加入同盟会。他聪敏好学,于民国2年在3000名同学中以《吴起将兵与士卒同甘苦论》一文名列前茅,升入武昌第三陆军中学。随后他参加中国同盟会。1916年,张发奎毕业于武昌陆军第二军官预备学校,回粤军由排长逐级升至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陈氏宗祠(南祠堂)——东莞新四区联乡办事处遗址
陈氏宗祠(南祠堂)——东莞新四区联乡办事处成立遗址位于南城街道袁屋边社区阜东路旁,GPS坐标:北纬22°59′35.3″,东经113°42′49.4″,海拔高程28米。袁屋边陈氏宗祠(南祠堂)始建于明弘治年间,重建于清光绪年间,2004年重修。三间三进合院式布局,面宽15.3米,进深35.5米。砖木结构,抬梁与穿斗式混合木作梁架。硬山顶,辘筒灰瓦屋面,灰塑龙舟脊。头门置塾台。陈氏宗祠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袁屋边乡位于莞(城)太(平)公路篁村路段的丘陵地区。1942年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第三大队为了巩固和扩展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派出-队到袁屋边活动,发动和组织群众成立了农会组织——岗岭会,随后又成立民兵队和乡民主政府,袁屋边成为抗日游击队的一块抗日根据地。1944年6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东莞大队大队长张英,在袁屋边陈氏宗祠(南祠堂)召集袁屋边、白马、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梅庵
梅庵,在肇庆市西2公里梅庵岗,北枕北岭山,面对滔滔西江水,是岭南少有的千年古刹.梅庵始建于宋至道二年(996年).据载,唐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回新兴时路过肇庆曾在此山岗插梅为记.后来智远和尚为纪念先师,便在惠能插梅处建庵,取名梅庵,以示不忘.梅庵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四周筑有围墙保护.主体建筑由山门、大雄宝殿、六祖殿、前后天井、前后两廊组成;附属建筑有庵前平台、六祖井、两侧的众缘堂、荃香室、常光亭、六云亭、碑廊和梅园等.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梅庵曾改为夏公祠,佛像全部被弃置于庵后露天处.明万历元年(1573年)后,一些寺僧曾对梅庵先后作过7次较大的重修和扩建,对佛像进行过2次装金.1995年,梅庵经全面维修与扩建后,面貌为之焕然一新:山门前,几株新载的印度正宗菩提树,叶茂枝繁,常绿如盖;梅花园,每岁新春,梅花压枝怒放;新修建的壁画室,壁上展示了六祖惠能学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庙祖石南母寺
庙祖石南母寺地处紫金县崇山峻岭之中的九树镇海拔800多米的庙祖山中。该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佛教文化,自然景观绚丽多彩。通往该寺的小径由一块块黝黑的岩石砌成,共有432级石阶。石阶两旁树木虎踞龙盘,奇花异草相映成趣。庙祖山自然生态景色毓秀神奇。庙堂雕檐画角,古色古香,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庙祖石南母寺始建于北宋时期,至今已有832年的历史。寺内供奉有观音菩萨莲花宝座一尊。《金山铁水》记载,此寺1932年重修,1966年被毁,后由乡民和港澳同胞自愿捐款,于1989年重建,现有一座占地面积为80多平方米的香房和一座庙堂宝殿。正殿侧有石钟、石鼓,殿旁左侧石洞内有一种黄土,古人称之为“金黄散”,传说能治百病,常有乡民取土回家备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荔山村黄氏宗祠建筑群
荔山村黄氏宗祠建筑群(含黄氏大宗祠、月轩黄公祠、黄氏名贤祠)位于珠海市斗门区乾务镇荔山村,坐北向南三祠并列,由东至西依次为:月轩黄公祠、黄氏大宗祠、黄氏名贤祠,均属清代大式建筑,总面积1667平方米,分别由该村黄氏族裔、同治进士黄槐森及其兄德森倡议,于同治至光绪丙子年间(约于1862-1876)陆续建成。建筑格局均为三进连庑廊夹天井布局,均为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石础青砖墙,硬山式顶,抬梁木架构;绿釉瓦当滴水。建筑群气势雄壮,祠内外保存有石刻、木刻、砖雕、灰雕等多种饰物,其中以放置祠前的6只神态各异的石雕狮子最为精美。黄氏大宗祠基本保存原来的建筑格局,具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同时又是带有浓烈的地方色彩的人文景观,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黄氏大宗祠、黄氏名贤祠建筑群始建于明朝中期,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清朝晚期(1889年),状元黄槐森、黄德森兄弟组织了重修。该祠堂群为三进两院结构,总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大岗山窑址(唐代龙窑遗址)
大岗山窑址(唐代龙窑遗址)位于交通便利、环境幽雅的游览景点“西江画廊”灵龟公园内(荷城街道沿江路283号)。区内每一趟公交车都可到达灵龟公园站。窑址逢周一闭馆,其余时间免费对外开放,开放时间上午9:00—12:00;下午2:30—5:30。联系电话:0757—88883320。窑址于1957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当时《南方日报》曾以题为“广东发现的古窑址,高明县算最先”进行报道。1986年,在省博物馆的指导下开挖清理了1号窑,窑的前后段因修路和挖土已遭破坏,窑顶塌落,残存的窑长9.55米,前宽2.64米,后宽2.8米,倚山倾斜25°。窑床上可见经高温形成的一个个圆窝,窝内残存当年的陶器近百只,在窑床外20米外的土层下,废弃堆积近千件陶碗、碟、盘、缸、四耳罐、六耳罐、釜、三足器、耳杯、砚等。陶器以施青绿釉为主,部分施酱釉,碗、碟底内多留有垫泥和垫烧物,足部造型以饼足和假圈足为多见。目前,1号窑依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4、凤岩古庙
凤岩古庙始建于宋末元初(大德年间),屹立在凤凰山的半山腰,依山傍海,殿宇恢宏,香烟缭绕,晨钟暮鼓,不绝如缕,成为深圳乃至周边地区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之一。该古庙是文天祥的曾孙文应麟为了纪念文天祥所建,相传文应鳞来此正值岁荒,为便于了解灾情、他在大茅山巅建了一座望烟楼,只要晃望到无炊烟的村庄,便立即派人去救济。有一天,文应麟出外查看灾情,走到凤岩,看到这里地势奇特,山岭峻秀,奇石多姿。他便打算在这里建一座庙来纪念自己的曾祖父文天祥。恰好当夜他又作了一个梦,梦见观音老母叫他在凤岩建“凤岩古庙”。于是,他便筹资修建了这座庙,一则供奉观音老母,二则纪念文天祥。因为这一缘故,远近居民和游人都喜欢到这里进香祈福,庙内香火一直很盛。庙内建有文天祥纪念馆和应麟亭,以纪念文氏先贤。明朝孝宗弘治年间,文天祥义军将士的后人郑士忠,得中进士后来到凤岩古庙。郑士忠感戴观音菩萨的恩德,在凤岩古庙右侧刻下了“净瓶洒甘露”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5、九星岩
九星岩云浮市九星岩位于云城区东北,是游客揽胜、文人访古、广结佛缘、市民假日信步的极好去处。九星岩旅游点,主要分为岩洞景点与山顶揽胜两部分。早在北宋元祜年间,便有名入张诩涉足探奇。到明朝万历年间,瑶乱平息,镇守这里的参将,守备及文化-,对九星岩进行重点开发--题字、赋诗、刻石、明傅良桥、曾有诗赞“虎节开疆驱魍魉,鹦怀缓带笑沧田。”参将邓钟诗“倚剑云边生紫气,论文纸上起雄风”。其后,文人墨客络绎莅临,搜奇探胜,饮酒赋诗。“醉中联句写山河”。及之清代的康乾盛世,九星岩更成了集雅士,聚文豪的地方。令人赞美,令人留连。清吴允中有诗云“游客十年诗酒处,今将半壁镌新篇”。当时九:星岩新旧摩崖石刻已达几十几处,又是佛缘深刻,佛法庄严之吉地。据旧县志记载,岩洞中“有石状如观音,因名观音洞”。明代“岩中设有观音大士像,旁列十八罗汉”。邓钟诗“瑶台积翠侵衣湿,佛火留光落酒红”。何士光也有诗云“诸佛应怜岩冷落,九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6、龙门鹤湖围
鹤湖围屋位于广东省龙门县永汉镇鹤湖村,始建于清代同治二年(1863年),为清代晚期建筑,其结构为三堂、四横、一-、四碉楼、一望楼(中心楼)的城堡式客家围屋。围屋前有大面积池塘连接两侧壕沟,三面环水,围后依山,前筑女儿墙,后筑高围墙,建筑长宽均为80米,占地面积6400平方米,共有108间通廊房,东北边仅设一斗门架石桥供出入。2001年5月被录入《南粤客家围》,2003年7月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列入第六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入选为第三批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据鹤湖王氏族谱记载,王氏十五世洪仁公由梅县松源满田村迁龙门永汉莲塘开基,悬壶济世,执医为业,先在下莲塘村建王屋,继建鹤湖围村,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竣工。祠堂三进,鹤湖围村的祠堂中堂正厅上悬挂着一副“树槐堂”的牌匾。而《宋史》记载,王氏先祖王佑为勉励子孙立志求进,以槐树象征渊博的学问和崇高的地位,在庭院中手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7、浴日亭
在南海神庙西侧,有一座小山丘,古时叫做章丘。这大约10多米高的山上有一座小亭。唐宋时这里是三面环水,“前临大海,茫然无际”,人立亭中,当然是观赏海景、对大海抒怀的最佳位置。据有关史书记载,古代这山岗的阶梯共108级,但如今仅余72级岗阶了。这里东连狮子洋,烟波浩渺,夜幕渐退,红霞初现,万顷碧波顿时染上一层金光,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之际,有一半仍沉在大海之中,吞吞吐吐,此景象壮观极了——这就是历史上宋元羊城八景之一的“扶胥浴日”。难怪当时有众多的文人墨客游完南海神庙,喜欢黄昏泛舟于此,第二天拂晓时分才登上古亭观日出呢!北宋绍圣初年(1094年),大文豪苏东坡被贬至岭南途中,在广州停留,慕名拜祭南海神。他登上浴日亭,惊叹这大海的壮阔,太阳的辉煌,天地的浩茫,庙宇的古朴,便感怀身世地写下了“南海浴日亭”一诗:“剑气峥嵘夜插天,瑞光明灭到黄湾。坐看谷浮金晕,遥想钱塘涌雪山。正觉苍凉苏病骨,更烦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伍庭芳墓
伍庭芳墓伍庭芳墓位于越秀山孙中山纪念碑的东面。伍庭芳是我国近代外交官,先后任司法总长、外交部长、代国务总理等职。伍朝枢是伍庭芳之子,先后任外交部长、广东省政府主席等职。两墓之间前面建一碑亭,亭内立孙中山撰伍庭芳墓表碑。墓东北面塑有伍庭芳铜像。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燕喜亭
因韩愈留下名篇《燕喜亭记》而闻名于古今的燕喜亭位于连州城东北风景秀丽的燕喜山麓(即现连州中学所在地)。燕喜亭始建于唐代贞元年间(公元800年前后),为连州司户参军王弘中所建,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千百年来,这里文人墨客络绎不绝,是久负盛名的旅游胜地。唐代的诗人元结、刘禹锡、孟郊,宋代的哲学家、文学家周敦颐,南宋的宰相张浚都慕名前来游览,并在亭周围的岩壁上留下了石刻诗文及题字。建亭者王弘中,正名王仲舒,于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以礼部员外郎贬连州司户参军。贞元十九年十月,监察御史韩愈被贬为连州郡所属的阳山县县令,韩愈来连游亭,至兴处,写下了《燕喜亭记》,并命亭名为“燕喜”,此乃取“鲁侯燕喜者颂也”之意,而于亭后高岩,有大石似燕子低飞,更有春来之时,燕群戏于亭前绿树之间,因此燕喜亭有“燕子喜爱之亭”之解。燕喜亭的龙檐次翅角,雕梁画柱,以及那亭中刚劲的古碑,与周围的碧树峭岩组成了一幅如诗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碧江古村
顺德碧江村位于顺德区北滘镇碧江社区,在大良北面11公里,始建于南宋初年,因有一小山岗称碧岗而得名,后用同音字改称碧江。最鼎盛时期曾有3万多人口。该村人才辈出,据《顺德县志》载,自明景泰三年建县至清代中叶,碧江村出了17名进士,而中举仕子更达106名以上。这些仕人遍布京城和全国各地,他们告老还乡后,致力建造祠堂和宅第园林,因而在碧江村留下了大片特色十足的祠堂等古建筑。碧江村现存的祠堂、宅第、民居、书塾、园林等明清古建筑共有1万多平方米。由于经济与科名、文化的发达,碧江给后代留下了丰厚的古建筑资源。祠堂、书塾、古桥等处处可见。清咸丰《顺德县志》留下“俗以祠堂为重大,族祠至二三十区,其宏丽者,费数百金,而莫盛于碧江”的记载。碧江的古建,仍保存得较完好。其中金楼及古建筑群包括金楼、泥楼、见龙门、慕堂苏公祠、砖雕大照壁、苏三兴大宅等建筑,已于2002年7月17日成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还有泰兴大街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