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南省旅游
湖南省文物古迹介绍
1、塔卧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红军兵工厂旧址
塔卧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红军兵工厂旧址位于湘西自治州永顺县塔卧镇和万坪镇。1934年12月,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省军区迁到塔卧后,在塔卧涂家台办起了临时修械厂,厂长是当时能造步枪的铁匠马立盛,政治指导员曾陆生,经理田端武,管理员周锡鹏,工人来自红军和当地的铁匠、木匠,共50多人。1935年春,红二、六军团从慈利缴获敌保安团兵工厂的两台车床和一些原材料,俘获40多名兵工人员,连同涂家台修械厂迁到龙家寨多士坪,扩充为兵工厂,共380多人,厂内设有红炉、翻砂、修理、木工等车间,主要生产刺刀、火药、子弹、炸弹、手榴弹和0零件,修理和组装一些0。厂里还有负责保卫的警卫连,共50多人,连长朱曹文。工厂原材料的来源,一是缴获战利品;二是收购破铜废铁;三是发动学生、儿童收捡弹壳;四是设法从白区采购。1935年1月至4月,约生产刺刀450把,子弹22500发,修理长短枪2700支。工厂都是以产品直接支付的方式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防教育基地
2、益阳白鹿寺
白鹿寺,位于资江南岸白鹿山,距离资江一桥仅200余米,始建于唐代宪宗元和年间,曾是益阳最大的一座寺庙。据明《一统志》载:唐裴休讲道于此,有白鹿衔花出听。传说唐代名相裴休,贬任荆南节度使时,曾来益阳,在古木葱郁的江边山上小住。裴休博学多能,喜欢佛学,夜深人静,他便在山上秉烛夜读,朗朗的诵经声,引得一只仙白鹿驻足聆听,每晚只要经声响起,仙白鹿就飞来听经。一天晚上,白鹿听经的秘密被人发现,仙机泄露,再也不见白鹿复来。山民们认为白鹿驻足听经之地是块风水宝地,遂命名白鹿山,并在山下建了一座庙,取名为白鹿寺。古白鹿寺香火鼎盛,名气很大,尤其叫人称奇的是寺内的那口一千公斤重的古铜钟,声极洪远,堪称古城钟王。夜晚,和尚上香的钟声,响彻古城十五里麻石街。悠扬的钟声,飘逸清盈,震撼心灵。“白鹿晚钟”便成为了古益阳的十景之一。古白鹿寺几经沧桑,如今荡然无存。今白鹿寺,是1987年落实宗教政策,经政府批准同意,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郭亮墓和生平业绩陈列室(郭亮陵园)
郭亮墓和生平业绩陈列室(郭亮陵园)位于长沙市望城区茶亭镇郭亮村刘家坡。郭亮于1901年12月3日出生于长沙县临湘都文家坝(今长沙市望城区茶亭镇郭亮村)。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经毛泽东介绍,成为湖南最早入党的党员之一,并成为毛泽东领导湖南工人运动进行革命实践的得力助手。1922年,郭亮从第一师范毕业后,组织发动了粤汉铁路全路大罢工。随后,当选为湖南工团联合会副总干事。1923年3月成立陶业工会,发展第一批工人党员,建立中共铜官支部。马日事变后,代理中共湖南省委书记。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尔后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湘鄂赣特委书记等职,并被选为第五届中央委员。在任湘鄂赣特委书记时,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1928年3月29日被杀害于长沙司门口,时年27岁。1928年郭亮英勇就义后,群众用木匣子将无首遗体抢回文家坝,将偷回的头颅与尸身缝合在一起后,安葬于郭亮旧居的后山刘家坡,与早年亡故的大哥郭砚章合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4、长沙玉泉寺
长沙玉泉寺,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据光绪三年《善化县志·卷之三十·祠庙》关于天妃宫记载:昔名玉泉寺,建自明初。雍正九年,藩宪张创修,改名天妃宫。乾隆五十四年,众姓重修,四抵均以墙基为界。嘉道年间,累有修造。咸丰二年,兵焚复修。光绪三年,柱栋被蚁。众复捐建,轮焕一新。详察玉泉寺(天妃宫)易名沿革,即1731年(雍正九年),长沙府布政使张凤仪(下属尊称藩宪)维持玉泉寺时,增塑天妃圣像,并按其所好,将玉泉寺更名为天妃宫。玉泉寺一代又一代的僧人,秉承佛祖慈悲济世精神,-利生,普度有情。历经了600多年钩沉风云,仍佛号绵延,焚香绕梁,正法久住无息,香客络绎不绝,使之成为长沙市一座具有重大影响的佛教古寺。2004年,因为城市建设需要,市委第十届135次常委会议作出易地重建的决定。同时,政府主管部门同意在新开铺铁路桥处过渡,并恢复玉泉寺原寺名。经过住持坚愿法师的不懈努力,2005年9月,市民宗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百梅窑址
百梅窑址时代为东汉—宋。位于湖南省湘阴县樟树镇百梅村,此为典型的南方宋代窑址。窑址分布在湘江两岸的百梅村马草坡、窑堆岭和亲爱村一带,面积约15万平方米。1986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88年,由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湘阴博物馆联合分三处地点进行了发掘。一是在马草坡路口开5*5米探方一个。文化层厚约两米,上部有少量宋代窑址堆积,下部为汉代窑址堆积。汉代时期的青瓷器种类以碗、盅、釜、罐为主,器物的造型与风格同青竹寺东汉窑址基本一致。釉色以青釉为主,少量褐釉。青釉开小片,色泽光洁如玉,器物胎质灰白,火候较高。纹饰有方格纹、波浪纹、弦纹、蕉叶纹等。探方中未找到窑床。第二处在窑堆岭附近,此为宋代龙窑窑床遗迹。窑床呈斜坡状,坡度为15度,窑床宽2.6米,残长22米,壁残高0.2~0.4米。出土有宋瓷残片及环形、齿状形支钉。第三处为窑堆岭,开5*5米的探方,文化层厚达2.5米,发现一残窑床,呈斜坡状。出土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新宁刘氏宗祠
刘氏宗祠时代为清末。位于湖南省新宁县崀山镇石田村。此为颇具江南风格的古代建筑,对于研究建筑史具有一定价值。刘坤一所建刘氏宗祠前后三进呈纵向排列,依次为门廊、前堂和神主堂。首进两侧为厢房。门廊面阔3间,进深1间,与西侧厢房的前廊构成“凹”字形通道连接前堂两侧,以丹霞石筑成天井。天井左上方有光绪皇帝御赐高4.2米的表功碑,右上立刘氏3米宽的谱系刻石。前堂面阔3间,进深两间,明间直通神主堂,两次间为客厅、议事堂,其后中建廊亭,两侧为两天井与神主堂相接。神主堂面阔3间,进深两间,内设先祖牌位、香几供案、方桌坐椅等物。额枋上有“严肃整齐”四字。其平面布局、前堂与神主堂沿纵深排列,按其功用主从布置有序,显得通畅古朴。从建筑风格上看,青砖外墙上大门及两侧门一字排开,两侧有两垛封火山墙,脊上四角麟凤起翘。前堂、神主堂为木结构,单檐悬山式青瓦布顶,抬梁式穿插枋榫卯连接。梁柱全部采用大木做法。前堂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红二军团鸭田战斗指挥所旧址
红二军团鸭田战斗指挥所旧址位于邵阳市隆回县金石桥镇五罗村芦基湾。1935年12月13日,贺龙、任弼时率红二、六军团,由溆浦县金鸡垅进入隆回境内,驻黄金井、五罗一带,并在芦基湾陈家大院设立战斗指挥所。15日晚,担任后卫任务的6师奉命派一个连队往鸭田方向警戒,在鸭田附近遭到敌保安团的袭击。原来敌人害怕贺龙部队再次攻打湘中重镇新化县城,令第六区保安司令员晏国涛、副司令谭友晋带领保安1团、5团从新化县城赶到鸭田一带阻击红军部队。16日早,贺龙命令红6师发起攻击,从老鸭田的三板桥沿河而上,一直把敌人赶到卿家庄。中午,敌人增援部队赶到,红军才向金石桥方向撤退。为确保主力部队后方安全,17日凌晨,贺龙命令红6师兵分三路,奔袭鸭田,围歼保安团。在当地百姓特别是孙家垅游击队的支持下,贺龙指挥的鸭田战斗取得了全面胜利,消灭保安团1个营,活捉敌兵100余名,缴获重机枪3挺,无线电发报机1台及许多0弹药。指挥所原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名录
8、兵书阁与文星桥
兵书阁与文星桥兵书阁位于通道县西北50公里的戈冲乡占字岩村。它的始建年代,以遗存迄今的0梁记载,为清朝嘉庆十五年(即1810年)。与兵书阁一箭之隔,遗存一座三亭式廊桥,名叫文星桥。清道光五年(1825年)和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兵书阁和文星桥相继进行过维修,属于集桥、亭、阁、殿为一体的古建筑群系。兵书阁和文星桥坐西朝东,南北通面阔19.2米,东西通进深15.4米,通高14.72米,西侧建有一座祠庙,总面积为420平方米。兵书阁系穿斗与抬梁混构纯木件楼阁式古建筑。清嘉庆年始建时为双坡屋面单层民居建筑。清道光五年(1825年),村民集资,重建兵书阁和文星桥,并在原阁殿的明间伸出二座高14.2米,三层六角翘角檐攒尖葫芦顶式楼阁,使其“整新俾宇,巍峨再出冲霄之像”。文星桥也颇有建筑特色,东头是双肩庶殿顶盖八字门坊入口;西端与山欹侧,建单檐庶殿顶门坊作出口;桥中部建重檐歇山顶式0,构成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城头山古文化遗址
城头山古遗址新石器时代。位于湖南省澧县车溪乡南岳村,此为国内发现时代最早的古城址之一,并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田。城头山古城址是澧县文物考古干部在文物普查中发现的,后由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96、1997年进行发掘。通过对西南城墙的解剖,确认古城曾经4次修筑过,其中第一期城墙建于大溪文化时期,高3米多,垣底宽10米多,距今6000年前,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古城址之一。第二期筑造于大溪文化二期偏晚,高5米,顶宽20米,底宽30米,距今5300~5200年。第四期约筑于屈家岭文化中期。整个城址废弃于石家河文化中期。第一期除城墙之外,同时修造了绕城一周,宽1米、深3~4米、长1000余米的大环壕。沟内坡、外坡都有用木柱、芦席-的护坡设施,有的部位还有大块砾石筑成坡岸,东面南面有宽敞的通道,粗略估算,土堤超过3万立方土。为了使城墙发挥更大的防御作用,将城墙修在高于周围平地近2米的圆形岗地边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何叔衡故居
何叔衡故居位于长沙市宁乡县沙田乡长冲村。何叔衡,谱名启璿,字玉衡,号琥璜,学名瞻岵,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876年5月27日,何叔衡诞生在这里,并在此就读私塾。1902年,26岁的何叔衡考中清末最后一届秀才。他激愤于官府腐败而甘愿在家种田,长期从事私塾、小学教育。直到1909年,何叔衡离开家乡开始走向革命的道路。1913年春以37岁的大龄考入湖南公立第四师范,1年后并入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得以结识时年21岁的同学毛泽东。何叔衡热情厚重老成,一直是毛泽东在湖南开展社团运动、-、驱张运动和建党建团运动的得力助手和密友。1918年参加新民学会,为最年长者会员。毛泽东曾有评价说:“叔翁办事,可当大局。”1920年参加长沙早期共产党组织,1921年7月和毛泽东代表长沙早期党组织一同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革命时期,何叔衡以国民党省党部监察委员和学界名流身份相继担任湖南省法院(控诉法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1、王船山故居及墓
王船山故居及墓时代为清。位于湖南省衡阳县曲兰乡,此为清初思想家王船山的纪念建筑。故居为王船山自败叶庐、观生居之后自置的隐居处,命名为“湘西草堂”。始建于清康熙十四年(1675),茅屋3间,中为堂屋,左为住房,右为书房。王船山在此居住17年,发愤著述,逝世后其子王敔改建为砖木结构瓦房。之后,草堂及田土典出,至乾隆六十年(1957)始由其后人赎回,嘉庆年间(1813—1815)改为“船山祠”。后由农民居住,1981年由政府收回并全面修葺,复制匾额、楹联,进行复原陈列,供人参观。故居占地150平方米,呈横列式平房3间。门额题“湘西草堂”,门联曰:“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堂中悬船山自撰联:“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走廊竖石碑两方,一刻清衡永郴桂道保护草堂文告,一刻新中国建立后衡阳县人民政府保护草堂的公告。大罗山有王船山墓。王船山(1618—1692),字而农,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叶氏家庙(敦本堂)
叶氏家庙(敦本堂):始建于明弘治至嘉靖年间(1488—1528),由朝门及家庙组成,均为砖木结构。朝门座西南朝东北,建筑面积70平方方米;家庙座南朝北,建筑面积378平方米,面阔三间,进深三进,两天井。家庙的朝门与家庙主体分开,建筑风格别具一格。朝门青砖青瓦青石地板,门前黑漆廊柱上书“世系由来根叶尹,家声自昔著崖州”,点明始祖来自河南叶县,本系源于崖州都督。打开中门,两侧有两副红底黑字的对联,分别是“七叶重光辉翰苑,三枝毓秀耀庐阳”和“政声传东鲁,世泽著南阳”。进朝门,过一小坪,才是家庙门楼。门楼比起朝门来,显得特别精致,鸿门梁三层镂雕双龙戏珠,云水纹环绕,层层相扣,形象逼真。梁枋上悬挂“叶氏家庙”匾额,两边门柱有对联。门楼下的大门为四对落地隔扇门,雕刻工艺精美。进入前厅,厅柱挂一长联:“地分东南橘绿柚黄敢思异地忘真本,天共楚粤湖深海阔总为同天溯大源”。中厅正中悬挂“敦本堂”匾额,左右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熊亨瀚墓
熊亨瀚墓时间为现代。位于湖南省桃江县大栗港乡,此为熊亨瀚烈士的纪念建筑。1928年11月27日,熊亨瀚在长沙遇害。19日,乡亲将遗体运回家乡安葬。墓冢占地120平方米,下有长方形台阶,墓围建矮墙装铁门,墓道进门石柱上置石狮2.墓坐北朝南,墓冢长3.5米,宽2.5米,高1.5米,用水泥覆顶,墓前竖花岗岩石碑一块,直书镌刻“革命烈士熊亨瀚墓”。冢后有大墓碑一块,高2.8米,两侧有联曰:“发轫忆当年,洞庭月汉口风长剑走天涯,功垂九域春似海;举头思志士,睢阳齿常山舌丹心昭宇内,血溅三湘鬼亦雄。”1992年其妻詹石兰去世后,家人将其与革命烈士合葬于此。2002年5月19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编号30-30。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4、湘粤赣红军游击队桂东活动旧址——西边山桃寮村
湘粤赣红军游击队桂东活动旧址——西边山桃寮村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这里有离天三尺三的八面山。有古树参天,密林簇拥的原始次森林。现在,我们在这个美丽的地方。看到了附近那一排排高大的核桃树吗?正是有了这一片的野生核桃林。所以当地人把这个小村庄叫“桃寮”。桃寮村是有名的红军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湘赣边区游击队、湘南游击队在这八面山的桃寮村一带进行艰苦卓越的革命活动。西边山中心苏维埃政府革命旧址大家随我来。现在我们站在的这个地方,地名叫长排脑。是西边山中心苏维埃政府革命旧址。桂东分东西两边山。诸广山脉的群山桂东人叫东边山。而八面山脉一带地区叫西边山。东边山与西边山在桂东基本是这样划分的,1935年5月,红军的副政委游世雄和政治部主任李国兴率湘粤赣边区红军游击支队中的一支队伍,从普乐的赤水仙到西边山开辟新的游击根据地。很快成立了西边山中心苏维埃政府。西边山苏维埃政府的办公地方就在这栋房子里。现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15、湘潭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湘潭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位于湘潭市雨湖区沿江东路北段与城正街南端之学坪,原文庙奎星门外学坪中。学坪,过去是湘潭民众-的地方。1938年7月7日,即抗日战争爆发一周年之际,湘潭各界人士为纪念浴血奋战的抗日阵亡将士,在学坪公建了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当时的碑名由湘潭名宦黎丹(1873-1938)题写。“忠贞永式”的奠基礼碑由原陆军中将、步兵学校教育长王俊书丹。1944年湘潭沦陷后,这座纪念碑遭到日军毁坏。1945年抗战胜利后,各界人士对纪念碑进行修复。1985年,原碑再度拆除重建。重建后的纪念碑,耸立在花岗石台基之上。台基高0.65米,边长6米,正方形,台基四周绕以石栏,栏高0.8米。栏内栽花植草。碑身立于台基正中,高9.18米,呈方锥形,上宽0.6米,下宽1.2米。碑座四侧为石纹,碑、栏、阶均为花岗岩质地,青灰色。碑身改用花岗石贴面。四面均用原书正楷镌刻“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九个大字。整个建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6、月岩石刻
月岩石刻时代为明至清。位于湖南省道县月岩村,此为湘南地区石刻聚集地之一。月岩在远古时期由于河流冲刷,形成河道穿山溶洞。后洞顶部塌陷,堵塞河道,河流变成阴河从附近岩洞中流出,这里成为天然岩室。洞中顶部塌陷部分形成大圆形天窗。东西两洞口高大如城阙。游人入岩洞,仰望天空,初如月的上弦,再进入中央,天空如满月,将出洞口宛如月的下弦,故称月岩。明地理学家徐霞客游此,谓“永南洞三,月岩第一。”洞内两侧岩壁题刻甚多,共有明清题刻54方,如“月岩”、“寒岩”、“鸿门窍”、“理学渊源”及诗词游记等。当地群众谓:清咸丰元年(1851)洪秀全率太平军进道州时,曾游此,并题词镌于岩壁,今已不存。岩上有0,传为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濂溪)讲书处。名濂溪读书室。石穴、石床犹存。1983年10月10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编号121-13。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7、岳阳粤汉铁路英国专家楼
岳阳粤汉铁路英国专家楼(俗称“五号高楼”或“洋房”),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吕仙亭办事处吕仙亭居委会,在岳阳市城西最南端的三角坪贮木场内。原隶属岳阳木材公司,现属泰格林纸集团华泰木业公司范围,该楼是清末修建粤汉铁路时专门为英国铁路工程师所建的一处二层券廊英式高级住宅楼。1914年,铁路督办詹天佑任武长段修建总指挥,自武昌至长沙,陆续动工修建路基。同时,在粤汉铁路岳阳段的山坡上修建了五栋(或是五栋以上)两层楼的洋房,作为英国专家工作与生活用房。现仅存此一栋。“专家楼”为砖木结构,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18米,东西宽19.8米,占地面积293平方米,通高10.9米,方向北偏西40°。该楼四周环以回廊,底层抬高砌成约0.8米的架空层。一层回廊柱之间作成券,上下两层均铺设木地板。二层廊柱均为双罗马柱,外墙为水泥混凝土涂抹糙面,屋顶为单檐四坡顶,现为红陶平瓦。当年岳阳粤汉铁路英国专家楼建成竣工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天问遗址
天问台位居桃江县城凤凰山顶,座落在桃花江汇入资江的入口处。一山独峙,两江相拥,山势雄伟,古树参天,是一处壮丽的自然景观。相传楚国左徒、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因遭受楚怀王和顷襄王的-,曾怀着满腔悲愤被流放到此。凤凰山是屈原作《天问》的地方,故名“天问台”。如今,凤凰山还留着几处与屈原相关的古迹。当年居住在此地的屈原,向天提出170多问,以抒胸臆,写下了一首举世最长的问答诗《天问》名篇。后人在山上曾建有一座雕龙画凤的天问阁,后来阁毁于火,只留下了一块“古天问阁遗址”的石碑。凤凰山峭壁上今人题有“天问台”三字。在天问台下的资江岸边,有一块形如飞鸟的盘石伸向江中,盘石上倚峭壁,下临深潭,传说处在流放中的屈原,常来石上垂钓,借钓消愁,所以后人称之为“屈子钓台”;这里还有“天问石”之说,流传忧国忧民的屈大夫,当年常伫立在这块石头上,对天长叹,问天不已,发泄自己对楚朝廷的愤懑和不平。沿钓鱼台而上的半山腰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胡颖故居
胡颖故居又叫胡安抚故居、胡石壁旧居,位于湘潭县梅林桥梅市村土城湾。胡颖,字叔献,南宋绍定三年(1230年),赵范讨李全,邀胡入幕。五年(1232年),中进士,历任平江(苏州)知府兼浙西提刑,到湖南后,兼提举常平。后加枢密都承旨,做了广东经略安抚使。咸淳八年(1272年),任静江知府,转广西经略安抚兼节度转运使,再到京湖总领财赋。死于咸淳年间。据清嘉庆《湘潭县志•古迹》与光绪《湘潭县志•山水》载:“颖尝屯兵于此”,“文端宋(南宋大臣文天祥之字名)开府湖南,推胡为甚至。师潭未几,石壁病终。”胡颖去世后,文天祥立即挥毫写下《祭都丞胡石壁文》,并亲临土城湾参加悼念。故居经历700余年沧桑,其建筑结构与规模待考。内设来谂堂,是“胡颖筑以奉母的地方”。现在故居仅存断壁残垣。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来,土城湾一带,仍有砖瓦、钱币等出土。故居旁有一北宋墓葬,已被人盗挖,仅留空洞。故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汝城“绣衣坊”
绣衣坊”今年483岁有“湖南第一坊”之称的绣衣坊,位于汝城县城郊乡益道村范氏宗祠前之道口。坊为青石结构,四柱三门,高6.8米,宽6.5米,额柱镂雕有龙、凤、狮、麒麟、猴、白鹭、鹤、鹰、马等,中门门额正中刻着“绣衣坊”三个大字。门额右前款为:巡按湖广监察御史毛伯温等字样,左尾署为(当承右前所款):桂阳县知县陈德本等字样。据湖南省文物局副局长何强介绍,绣衣坊是巡按湖广监察御史毛伯温领衔率领郴州和桂阳县(今汝城县)的一批地方-于正德十四年十二月(1520年元月)专门为监察御史范辂所建。“绣衣”为古代监察御史别称,故牌坊冠名为:“绣衣坊”。“绣衣坊”反映了古代两位监察-为了维护封建的统治秩序,不畏强权,敢于坚持原则、敢于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的事迹。系古代表彰功德的纪念性坊表建筑物。绣衣坊座东朝南,横跨在范家通往县城的主道之上,造型精美,结构科学,工艺精巧生动,运用阴刻、浮雕、圆雕、漏雕各种手法,把绣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