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旅游
河南省文物古迹介绍
181、繁塔
繁塔位于开封城东南三里许。繁塔,原名兴慈塔,又名天清寺塔。塔所在地,原为自然形成的高台,因附近多居繁姓,故名繁台。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曾一度改名讲武台,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建寺于繁台上,因在世宗柴荣的生日建成,柴荣生日为天清节,故显德四年(957年)赐寺名天清寺。作为世宗的功德院。当时,其殿堂壮丽,与相国寺、开宝寺齐名,为东京名刹之一。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重修,元末兵毁。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僧人在前楼废址改建佛殿,取名国相寺。十九年(1386年)就寺的中部天清殿废址,重行修建,仍名天清寺。同年,僧胜安等在寺西北白云阁废址重建佛殿,取名白云寺。明代在繁台上同时存在3个寺,且不同宗派,为讲僧、禅僧、瑜珈僧分据。直到明末河决,三寺皆圮,只存形迹。清顺治六年(1649年),僧桂山云游来开封,见繁塔奇特,发愿重修,寄居于繁塔后洞。先募化修建后殿、中殿,后又募化巡抚、布政使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2、伊川大觉寺
伊川大觉寺位于伊川县高山镇谷元村,坐北面南,长300米,宽120余米,占地50余亩,目前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它就是大觉寺。根据有关记载该寺始建于元朝惠宗至元年间(公元1335年至公元1340年),已历逾600年沧桑,曾多次重修。据残碑记载,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是大觉寺的鼎盛时期。当时的大觉寺包括东西跨院,有房舍200余间,建筑面积达5000余平方米,寺内及寺外有古柏数百株,寺地六七百亩,僧侣多达300余名。从碑刻上看,仅圆平、圆钦、圆仲等圆字辈僧人就有80多名。如今的大觉寺大部分建筑为清代遗留,其中轴建筑依次为山门、伽蓝殿、三圣殿、大雄宝殿。从整个建筑布局看,大觉寺主次分明,左右对称,呈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传统风格。大觉寺于2008年被列入第五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呈现我国古代建筑传统风格山门为大觉寺的大门,五级石阶之上,一对石狮与门礅连为一体,石狮栩栩如生,左右对峙,门槛为浮雕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3、郾城九女冢
壮观九女冢:九女冢,俗称九女城。位于郾城县城西北35里新店镇台王村。九座墓冢大小无异,分东西两排,东排五、西排四。南北长195米,东西80米,占地三亩余。长期以来,对墓冢年代、墓主姓名及其死因众说纷纭。其主要有四说:其一,金代九女避乱,遇贼不肯受辱同死其处,遂为九女冢;其二,九女与近族兄弟争其父遗产继承权,被县官错判含冤九泉。其三,九女因避风雨,不幸遇难身亡;其四,九天玄女葬此。四说殊异,无证可考。这里选传说一二,供读者品味。据传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都咸阳。他即位后传下圣旨,要在普天底下挑选美女供其享乐。他派使臣在中国东部挑选了九个美女,在送往咸阳的路上经过这里。这九个良家女想到家中父母兄妹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想到将要遭遇的蹂躏和不幸,悲伤交加,痛不欲生。他们共同发誓:宁死不入宫。于是碰头而亡,都死在这里了。后人为了纪念九女的贞烈,修建了九女冢。又据传说,从前这里有个庄主,有大片家业,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4、金刚台红军洞群
金刚台红军洞群位于商城县城东南20公里的大别山,在河南境内的最高峰金刚台主峰。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长征后,鄂豫皖边区遂开始进入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1935年6月,为打破敌人对赤城根据地的-,保护地方革命武装,赤城中心县委书记石裕田率商北大队南下潜山、太湖,赤城根据地的斗争环境更加恶化。6月底,主持县委工作的二区苏维埃主席张泽礼率少数武装和几十名妇同志及红军家属,转移到金刚台,以山洞沟壑为依托,坚持斗争,保存力量。商南县委将地方党政干部中的女同志、原红军医院的部分护士和红军家属,编为一个妇女排,在金刚台开展游击战争。1934年—1937年,妇女排一直在金刚台英勇机智地同敌人斗争,赢得了“金刚台红旗不倒”的英雄赞誉。红军战士和伤病员经常居住在豹虎洞、凉子洞、水帘洞、朝阳洞、妇人洞、蝙蝠洞等70余个山洞,其中以水帘洞最为隐蔽、坚固,此洞的上方是西河上游河流,水从洞门上往下流,把整个洞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185、延津大觉寺万寿塔
大觉寺,位于延津县城北街,始建于唐天宝年间(724-755)。明洪武年间置僧令司,宣统六年(1426)僧定元重修。大门三楹,二门三楹。正殿为大雄殿,三间,供奉佛祖释迦牟尼。大雄宝殿前右侧有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字子昂)亲书《长明灯记》石刻一副。正殿两厢房左为伽蓝殿,右为地藏殿,正殿后为水陆殿(万历年间改为大土阁),三殿各三间。现仅存大殿。大觉寺门口,高耸着一座六角七层的古塔,这就是万寿塔。据延津县志记载,万寿塔始建于唐天宝年间,毁于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又二年,知县李元春劝令士民重修,修了两层因财力不足而停工。隆庆三年(1569年),知县陈彝募捐续修,又未完成。至万历十一年(1583年),知县郝亦立再次施材续建,因郝奔丧,又未完成。直至万历十三年(1585年),才有知县张光宇捐俸银命匠合顶,并铸千余斤重的铜宝瓶(塔葫芦)置于塔顶,至此才算竣工。重修该塔自破土到完成,共经历了三代皇帝、十五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6、秦赵会盟台
古秦赵会盟台会盟台在渑池城西约1公里的渑水和羊河之间的三角台地上,视野开阔,地势平坦,相传是战国时期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友好”会见的故地,故称它为“古秦赵会盟台”,其地理座标是北纬34。45,。东经111。45,。秦、赵渑池之会的过程见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公元前279年,秦在屡败赵的情况下提议双方在渑池相会,以期在谈判桌上达成战争中未获得的利益。宴会上,秦王胁迫赵王鼓瑟,并令赵国史官记入秦史,使赵王感到无比难堪。当时,赵国上大夫蔺相如正气凛然地强请秦王击缶,亦令赵国史官记入赵史。秦国官员不服,胁令赵国割十五城给秦王祝寿,蔺相如也迫请秦国割都城咸阳给赵王祝寿。如此针锋相对,直到宴会终了,秦王也未捞到丝毫便宜,最后双方为表示和谈成功,将兵器埋于地上,令士兵捧土掩埋,故成土堆,被后人称为“会盟台”流传至今。在漫长的岁月里,会盟史实,被赞为“以弱强胜”的范例,传诸于世。此台历代不断予以修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7、伊川书院
伊川书院位于鸣皋镇,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距今有918年。北宋元丰五年,理学家和程颐(字伊川)因与王安石新政不合引退归洛。时居北宋相位,与程颐政见一的文博赠与程伊川鸣皋镇旧园一址,良田千顷,以书为学之所。程伊川于元丰五年(1082年)退出政坛,招收生员,“讲易经、授理学”,专事著书讲学,把其传道授业的学府取名为伊皋书院。程伊川学识博大精深,经术通明,程义理精微,诲人不倦,四方俊秀闻风而至,士大夫从学者日盈门。程伊川定学制,列校规,言传身教,名声大振。他先后共收徒63名,名儒孟厚、杨时、游酢、邵伯温等皆出其门下。流传千载的“程门立雪”典故即发生于伊皋书院,鸣皋镇因之被誉为“理学名区”。元大德九年(1306年),驻鸣皋镇总兵克烈士希读程伊川先生《易传》、《遗书》有得,感慨万千,立志兴学。他目睹书院经220余年风雨剥蚀,已破败不堪,就自筹资金,招募民工,在伊皋书院旧址修建历时十年乃成,使书院得以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8、延津大觉寺
大觉寺,位于延津县城北街,始建于唐天宝年间(724-755)。明洪武年间置僧令司,宣统六年(1426)僧定元重修。大门三楹,二门三楹。正殿为大雄殿,三间,供奉佛祖释迦牟尼。大雄宝殿前右侧有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字子昂)亲书《长明灯记》石刻一副。正殿两厢房左为伽蓝殿,右为地藏殿,正殿后为水陆殿(万历年间改为大土阁),三殿各三间。现仅存大殿。寺庙介绍大觉寺门口,高耸着一座六角七层的古塔,这就是万寿塔。据延津县志记载,万寿塔始建于唐天宝年间,毁于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又二年,知县李元春劝令士民重修,修了两层因财力不足而停工。隆庆三年(1569年),知县陈彝募捐续修,又未完成。至万历十一年(1583年),知县郝亦立再次施材续建,因郝奔丧,又未完成。直至万历十三年(1585年),才有知县张光宇捐俸银命匠合顶,并铸千余斤重的铜宝瓶(塔葫芦)置于塔顶,至此才算竣工。重修该塔自破土到完成,共经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9、司马光故居
司马光故居景区位于光山县城正大街中段,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的出生地,北宋真宗时期为县署官余,宋真宗天喜三年(公元1019年)农历十月十八日,司马光出生于此。据县志载:官舍面南二进,院为四合院落,大门门屋北檐外有照壁,有前厅、厢房、书斋、后堂等。都为悬山式砖木结构建筑。院中植柏树、胡桃、梧桐、中置一井(司马井)。宋嘉定十年(1217),县城遭金兵袭扰,官余舍毁而再复。明洪武八年至十年(1375—1377)间,知县黄德昭迁治另建新署,自此,县署及官舍移办学宫所用。清初,官舍在学宫之内为训导署,之后,训导署圮,井亦随址弃于学宫西墙外为民间所用。至清乾隆五十年(1785),在清理学宫故地时,将井、地收归旧制。1980年,司马光故居被光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对故居进行了修复;2004年,故居被信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司马光(1019—1086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0、张钫故居
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又一次把地处河南洛阳的那座古朴宏大的张钫故居推到我们的眼前,这里不仅可观赏古宅建筑的奇艺,更领略了中原文化的发达。河南遗存的明清宅院比较多,尤其在豫中一带更为集中。一方面是当地政府和群众注重对古宅的保护,另一方面也说明政要臣贾在此地的发展基础雄厚,张钫故居就是很有代表性一个。张钫故居是一座历史较长且具有典型北方传统特点的民宅,当地百姓叫它“张公馆”,位于河南省新安县铁门镇铁门村,距古城洛阳市区仅40余千米。这座大院是著名的中原儒将张钫(字伯英)的宅第,由其父张子温始建于清末年间,后经不断扩建、增修,成为现在占地4200平方米,全封闭的建筑群。整个院落历经世代沧桑,大部分完好地保存了下来,经整修现已成为河南省保护单位和旅游景点新星。当我们走进大院的正门,透过一扇扇大门,可以看到院子分三进,每进又成独立小院。各院有正房厢房,正房建于台基之上,高于厢房,层层递进依势而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1、鹤壁集古瓷窑遗址
鹤壁集古瓷窑遗址位于市区北10公里处,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多次发掘,清理出窑迹作坊、盘、罐、坛等生活用具,狗、马等动物模型,象棋、铃铛等大量器物,器物有白釉、黑釉、酱釉、天兰釉等,其中白釉器居多,而黑釉晶莹发亮,可见人影,工艺居众釉色之首,纹饰有刻花、铃花、剔花、印花、加彩等,构图简炼,笔法流畅,写实性强。1986年5月,遗址内建立了“鹤壁集瓷窑遗址陈列馆”。鹤壁集古瓷窑遗址位于鹤壁集羑河两岸,分布区域东西长约1200米,南北约650米,面积84万平方米,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民间窑场之一,是称誉世界的古代民间陶瓷的杰出代表之一。该窑始烧于晚唐,中经五代、北宋、金时期,终烧于元代,历始五百余年,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是鹤山先民对中华文明的一大贡献。该窑址于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重新开发民间古陶瓷艺术,经该区积极申报,近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2、博爱西关清真寺
时代:清地址:博爱县西关村西关清真寺建筑形式似凤凰回头看牡丹。大门为凤凰头,楼阁式建筑,座北朝南,歇山顶,上封宝胡芦,兰琉璃瓦覆盖,正、垂戗脊均有跑兽,正面竖匾上书《开天古教》,檐下有斗栱。大门口两侧石狮守门。照壁西侧为二门,亦称“望月楼”,面向东,面阔三间楼房,歇山。正门上匾书《敬一归真》,楼后匾书《望月楼》。顺中轴线往西二十米砌一大型月台,月台两侧各有一个碑楼均为重修牌。月台上,清代所建卷棚,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两侧无墙壁,均以木柱支撑。殿顶兰琉璃瓦覆盖,中间竖一匾额楷书明太祖百字赞褒语,檐下普间普作共八攒斗栱,每赞三踩,角作五踩,殿两侧和正面一样结构,耍头为像形龙头。与卷棚紧连为拜殿,面阔五间,顶覆盖绿琉璃瓦,再往西为窑殿,面阔八间,中间筑有藻井,转周围雕有斗栱,十字垂柱,精湛花丽。窑殿顶为重檐歇山,上封一米八高宝葫芦,四周拉链牵扯,脊瓦均为兰色琉璃构件,富丽堂煌,各殿内雕梁画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3、小潘庄遗址
小潘庄遗址位于西平县出山镇西北小潘庄村,距西平县城37公里。遗址位于青铜河上游两支流间台地上,面积469500平方米,海拔高度82.8米。遗址自南向北逐渐增高,省道S331线横穿遗址中部。从遗址上部表层遗留的文化遗物看,北部为汉代时期文化堆积,其范围从小潘庄村向北300米,东西宽215米,向南汉代遗物逐渐消失。村庄南遗址表层露出的为夏至商文化遗物。修筑省道S331线时,两侧路沟断崖露出灰坑、井、瓮棺葬等文化遗迹。从出土遗物陶质、陶色、纹饰、器型看均为新石器文化类型。在遗址的西部,小潘庄西南发现了大量战国时期的文化遗物盆、罐等容器残片。以上这些文化遗物表明,小潘庄遗址是一处包涵上至夏商,下到汉代不同时期的大型文化遗址。省道S331线高兰路修建时从遗址南部穿过,两侧取土沟断壁发现有最深1.5米的文化层堆积和部分遗迹。文化层从上至下可分三层。第一层为灰土层,在断壁同一平面分布较为普遍,厚0.35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4、临颍文庙大成殿
文庙,位于临颍县城东南隅,县第二高中院内。现存的大成殿高9.6米,殿基高2米。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九脊歇山顶,绿色琉璃瓦覆盖,黄色琉璃瓦插花,透花滚龙雕脊,色彩艳丽。鸱吻耸立,飞檐高挑,海兽仙人姿态各异,殿顶正中置一大宝瓶,光彩夺目。檐下铁马叮当,清脆悦耳。五踩双昂抖拱,彩绘藻顶,雕梁画栋。楹栏间雕绘山水花鸟,奇禽灵兽及二十四孝图,气氛祥和。殿前月台东西22米,南北15米,周围青石栏杆。踏垛中间青石雕二龙戏珠阶袱,长3米,宽1米。月台前两株桧柏,甬道两旁丰碑林立,富丽堂皇,庄严肃穆。文庙始建于隋朝。乾隆《临颍县志》载:“康熙五十四年,风折庙柏,掘一古砖,得大业年字。盖城自大业年由固城迁此,庙与俱立也。”由此可以看出,城址从固厢城顶迁来时,就建成了文庙。宋大观元年(1107年),于戟门东立《御制学校八行八刑条》碑,用以规范学子行为,以八刑处罚违规生员,其刑赏由学官主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5、郑州铁路职工学校旧址
郑州铁路职工学校旧址位于郑州市管城区南乾元街与东三马路交叉口西北角天荣服装城内(原三益街小学),在原日本驻郑州领事馆旧址的北侧.民国年间曾是“湖北会馆”。1920年北洋政府交通教育司在这里创办铁路职工学校,被称为“京汉铁路郑州职工学校”,新中国成立后改为“三益街小学”。1921年初,经北洋(京)政府交通部批准,在郑州建立郑州铁路职工学校。1921年6月,学校建成并启用。因铁路工人高斌、姜海士等人经常于夜晚来校上课,故称“工人夜校”。武汉共产主义小组成员赵子健从北京被派到郑州铁路职工学校任教,并代校长。他从调查工人情况入手,向工人讲授文化知识,介绍俄国十月革命,传播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觉悟。1921年3月,李大钊到郑州视察和指导工人运动,并在赵子健陪同下,到夜校向工人介绍俄国工人解放的情况,宣传马克思主义。工人夜校很快成为联络团结工人的阵地。8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邓中夏到郑州向工人进行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逍遥观
逍遥观位于禹州市浅井乡马沟村。年代为明。逍遥观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逍遥观景区处于禹州市西北浅井乡马沟村北崆峒山。距禹苌公路仅3公里,东南距许昌火车站58公里,东北距新郑国际机场15公里。区位条件优越。逍遥观,依山靠水而建,傍峡谷而坐,境地险峻,景色壮观。崆峒山,山清水秀,别有洞天。道观核心区周围群山环抱,奇峰竞秀,古树参天,古桥流水四季潺潺,可谓人间仙境,法道自然,是道家修身养性的绝好之处。黄帝得道庵的西崖,峭壁陡险,每逢雨季,飞瀑数丈,声传数十里,景色甚为壮观。东崖根处,有泉水涌出,为逍遥正源。流水贯于青竹园,向崖下飞去。整个逍遥观景区植被较好,河流秀俊,具有极佳的自然环境。文化氛围特殊的地理地貌成就了特殊的文化积淀,逍遥观是上古传说—释教鼻祖元始天尊的弟子广成子-成仙的地方。据《神仙传》记载:“三皇之时,玄中尺法师,全阙帝君,郁花子,九昊老子布疲乏于仙山。”轩辕黄帝时有广成子真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宝轮寺塔
宝轮寺塔位于陕州风景区内,原为陕州城内宝轮寺的寺塔。始为唐僧道秀所建,金大定十七年(公元1177年)僧人智秀重建,距今已有800余年。寺已早毁,唯塔独存。此塔塔门南面,平面作正方形,为13级迭涩密檐式砖塔,高26.5米,围21.6米,用青灰条砖一顺一丁垒砌而成。塔底有台基和台座。塔的正面刻有三圣舍利宝塔的塔铭,塔身自下而上逐层收敛,每层高度均匀递减,外轮廓呈抛物线型,用菱角牙子砖和迭涩砖层砌出塔檐,秀丽俊俏。每层塔身分别辟有半圆形拱券门、佛龛、窗洞,翼角下有风铎(铁铃),风吹铃动,叮当作响。塔内有塔心室和梯道,可以登临远眺,观赏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壮景。该塔外形作唐塔,内部结构承袭宋塔的建塔方法,融合了唐宋密檐式塔和楼阁式塔的艺术特点和结构方法,是比较特殊的塔形,宝轮寺塔风格典雅,结构坚实,虽然历经16次地震,其中4次破坏性地震,塔身仍基本完好。游人立于塔四周数丈,叩石、击掌,会听到呱呱呱的类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中共中央平原分局冀鲁豫军区司令部旧址
中共中央平原分局冀鲁豫军区司令部旧址位于清丰县东南单拐村内。1944年到1945年平原分局和军区机关及邓小平带领的北方局,先后进驻这里。领导八路军和冀鲁豫军民英勇奋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1943年11月,为了加强冀鲁豫与冀南两区的统一领导,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冀鲁豫分局(平原分局),领导冀南、冀鲁豫两个区党委。1944年5月11日,冀鲁豫和冀南两区合并,两个区党委机关撤销,各地委(12个)直接由分局领导。合并后的冀鲁豫军区,宋任穷任司令员,黄敬兼政治委员,王宏坤、杨勇任副司令员,-任副政治委员,曹里怀任参谋长,朱光任政治部主任。下辖11个军分区和水东独立团。1944年7月黄敬回延安治病后,宋任穷代理平原分局书记。1944年9月,分局和军区机关迁单拐办公。这时,因彭德怀、刘伯承等仍在延安学习,由太行分局书记邓小平代理北方局书记。1945年1月23日,中共中央为加强冀鲁豫工作,给北方局发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199、龙塔古篆
龙塔古篆:在郾城区第一实验中学院内的苍松翠柏之中,有一座身形似古塔,底部由八根透雕蟠龙石柱支撑,且有古朴篆书刻于其上的柱状文物,这就是有名的郾城八大景之一的龙塔古篆。因其建于唐代佛教名刹彼岸寺内,且为记载彼岸寺兴衰始末及佛家传经之事,故史称“彼岸寺经幢”。又因其幢基为石刻八角形香水海池,且拥幢于其上,所以又叫“香水海石幢”。经幢是古代宗教石刻的一种,创始于唐,用途主要是“借表麾群生,制魔众,而于佛前建之”。可以镇魔驱邪、护佑太平。郾城龙塔古篆既彼岸寺经幢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通体高12.18米,由底盘,基座,篆文碑,造像碑,幢顶等部分构造而成。2006年被确定为“国家级保护文物”。底盘为直径5米的八角形香水海池,内刻海浪蛟龙,海岩浮雕有亭台楼阁,禅堂佛殿,高山流水,苍松翠柏,仪仗出行,车銮户舆,西天取经故事,讲经说法活动。基座取须弥山之意,分上下两层。下层是一八面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林州兴国寺
兴国寺在传说尧帝避暑宫的东面。现存雕龙碑三通,均高约丈余,属县级保护文物。几通碑文有这样的记载:“隆虑名寺虽多,而最上者惟四,姚社兴国其一焉”’“姚之南有寺曰兴国,山神庙在其东,庙下日泉出焉:避暑宫在其西,傍有石塔十余,错落屹立,如玉笋环列左右,·又有东岳祠,七佛塔诸院”明时兴国寺有钟楼一座,佛殿及其它房屋58间,上下两院,庙地129亩,且有铜佛一尊,高约1.5丈,在林州独一无二。兴国寺创建年代已无可考,现存有“兴国院牒”碑一通,乃金大定年间立,文曰:“相州林虑县东姚村寺,主僧即窃状告,现主持本村佛堂一座,肆拾肆间,从来别无名额。今与小师定园同共纳钱二百贯文,承卖到‘兴国院’,名额壹道,乞书填给赐者。牒奉敕,可特敕‘兴国院’。牒至。准敕。故牒。大金四年六月”还盖有尚书礼部之印。所以,现在考证兴国寺的创建年代一般以此为准,有大定4年说,有大定23年说。大定是金世宗的年号,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