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旅游
江西省文物古迹介绍
1、乐平古戏台
乐平戏台(含传芳余家戏台、余家戏台与祠堂、涌山昭穆堂戏台、龙珠戏台、戴村上房祠堂戏台、车溪敦本堂戏台、横路万年台)乐平素有“中国古戏台博物馆”之称,现存412余座。它们灿若星辰,遍布全市农村各地。其中不乏明清建筑。接属性分,有祠堂台、庙宇台、会馆台、宅院台等;接功能分,有晴台和晴雨两用台;接结构分,有木质结构台、石质结构台和石木混合结构台。无论何种戏台,其造型之雄伟,气势之恢宏,工艺之精湛,无不令人叹为观止。乐平古戏台是熔建筑、工艺、雕塑、美术和文学于一炉的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国内外罕见的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和观赏价值,已引起国内外众多的新闻媒体、专家学者和广大游客的普遍关注与浓厚兴趣。海内外近40家新闻媒体对它作了专题报道。乐平古戏台具代表性的有:(1)涌山昭穆堂祠堂台涌山昭穆堂祠堂台建于明崇祯年间。三间四柱歇山式。戏台简约古朴、精致灵巧,“工艺之精细,建筑之宏伟,堪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为中国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石鼓书院、河南商丘应天书院)之一,位于五老峰东南,始建于公元940年,书院“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至今已有1000多年。书院历经沧桑,屡兴屡废。至到南宋朱熹重建书院,并亲自在此讲学,方得以兴盛。白鹿洞书院现存在建筑群沿贯道溪自西向东串联式而筑,由书院门楼、紫阳书院、白鹿书院、延宾馆等建筑群落组成。建筑体均坐北朝南,石木或砖木结构,屋顶均为人字形硬山顶,颇具清雅淡泊之气。新中国成立后,白鹿洞书院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各级政府先后拨巨款进行三次大的维修,再度兴盛。1959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截至2012年,白鹿洞书院已形成集文物管理、教学、学术研究、旅游接待、林园建设五位一体的综合管理体制。据陈舜俞《庐山记》等史志记载:唐德宗贞元时(785-805),河南洛阳人李渤与其仲兄李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曾氏祠堂
祠堂,作为客家崇拜祖先的历史见证,在赣南是再也平常不过了。然而,当你走近坐落于全南县城厢镇镇仔村的宗圣公祠,仍会有一种惊艳的感觉。首先让人为之一震的,是它的气度不凡。长52.8米,宽18.5米,高9.7米,占地面积976.8平方米,这般规模宏大的祠堂,在全南是凤毛麟角,在整个赣南亦不多见。抬眼望,青砖、朱门、雕梁、画栋、飞檐,虽经岁月的洗礼已显斑驳,但其特有的精气神是怎么也跑不掉的,宛若一位饱经沧桑的无言老人,安详得令人敬畏。这就是宗圣公祠,一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祠,一座文化底蕴极为深厚的古祠。古祠始建于明朝永乐2年(公元1404年),于永乐7年落成,系当地曾氏开基之祖荣千九郎为祭祀始祖曾子(即曾参)而修建的。曾子是孔子思想的正宗传人,与孔子、孟子、颜子并称中国历史“四大圣人”,人称“宗圣”(宗圣公祠由此得名)。他上承孔子之道,下启孔孟学派,编《论语》、写《孝经》、著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庐山定慧寺
定慧寺,原名定慧庵,土名城墙沟,位于庐山北麓莲花洞景区内,背倚双剑锋,面对城南山,驻市区9公里。元末明初始建。据九江旧志记载,元末明初,一佛者明心觉显的赤脚僧人曾在此清修,因荐药治好明太祖之疾,圆寂后赐葬庐山。明末清初,文石和尚募缘数哉,始修大佛殿,时僧人九百,香火极盛。至隆钵和尚,鼎盛之至,朝奉者万计。清顺治十七年(1660),刑部主事送“定慧禅林”匾额。乾隆十六年(1752)显亲王感其幽谷松啸,亲题“松风临水”金匾,寺庙名噪一时,住持隆钵法师由此又称“听松和尚”。清末,寺宇、佛像毁于兵火,金匾遗失,僧人遣散。民国五年(1916),福山和尚重修佛殿、寮房,维持香火。新中国成立后,宗教信仰自由,僧人恢复早晚课诵,--参禅。“文革-”间,僧人再度被逐出山门,经书、法器等皆被损毁,祖师墓塔亦被推倒。1971年始,为保持定慧寺法脉不断,住持释观行、释从阳,汇集各方信土,复(拓)建佛殿,寮房等寺宇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徽饶古道
徽饶古道始建于唐代,均用长约4尺青石板条铺砌而成的,由长江以北通往徽州、饶州等地的客商必经之道,故被称“古徽道”,“徽饶道”即属旧时的“国道”。徽饶古道穿越是徽道的其中一段,全程15公里左右,由于年久失修,现在尚未完全开发,沿途断崖峭壁林立,崇山峻林,自然风光秀丽,适合初级户外爱好者的穿越体验。最佳徒步线路:休宁县汪村——桐子岭——连坑——石屋坑——塘窟——婺源沱川——理坑——白石坑——虹关——岭脚(耗时约13小时)一条斑驳的古道,纵横深山老林,贯穿阡陌乡间。它就是徽饶两地文化中的亘古大脉——徽饶古道。历史上,徽饶古道又称“徽州大道”,始建于唐代,自皖南歙县城起,从休宁至婺源,最后蜿蜒而达瑶里,全长百余公里,路面皆由长约4尺青石板条铺砌而成,未经任何人工雕凿。在交通闭塞的古代,这条徽饶古道相当于现在的“国道”,在当年的地位与徽杭古道相当,是古代徽商入赣的经商要道。近些年,它们却渐渐湮没于山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梅关古驿道(梅关古道)
梅关古道分为两个景区,南边的广东南雄市的梅关古道景区,门票40元,北边的是江西大余县的梅关古道景区,门票25元。梅关古道设关始于秦朝,后来关楼为战争所毁,所以从汉至唐,梅岭只有岭之称,而无关之名,宋嘉佑年间建关楼后,才有梅关古道之称。梅关古驿道历经二千余年沧桑至今依然保留完整。梅关是横跨赣粤两省天然屏障,这里山势险峻,峰峦对峙,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陈毅同志曾在这里打过三年的游击战,并留下《梅关三章》的著名诗篇。梅关又是古代赣粤二地商贾交通的必经之路,被称为“岭南第一关”。唐开元年间开始修筑梅关驿道,沟通了内陆与“海上丝绸之路”,对于促进赣粤经济起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庾岭红梅”是当地著名的景观,在梅关可以看到南枝花落、北枝始开的奇景,梅关一带因而又有“梅国”的美称。梅关古道是唐开元四年张九龄奉诏开凿,巅建梅关,砖石构筑,座南朝北,东西横卧,紧连山崖。关楼上方先镶刻明万历年间南雄知府蒋杰题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叠山书院
叠山书院位于江西弋阳县城东、滨临信江,占地近7000平方米,原是南宋学者谢枋得早年读书学习的地方。谢枋得,字君直,号叠山,南宋为元所亡时,全家殉难。元仁宗延佑五年(1318年),当地民众不顾官府的阻挠,建成这座书院,以纪念榭枋得的民族精神和气节。后毁于火,明嘉宗天启年间重建。书院建筑古朴宏伟,礼堂大门上金匾“叠山书院”四字,为民族英雄林则徐手笔。礼堂中木质楼台、巨大石柱均保持旧貌。礼堂后文昌阁,是当年书院祭圣的地方。青石墙壁上留下的“八仙过海”、“嫦娥奔月”浮雕,为明代原物。叠山书院自元、明、清以来,一直是赣东信江流域文化、教育中心之一,培育了大批民族英才。1916到1919年期间,方志敏、邵式平等革命先辈曾在此处求学,现为弋阳二中校址,其校校名为原江西省省长邵式平所题。叠山书院一直是传授知识的重要场所。元、明、清时期,是科举学子们的授教场地。清末废科举办学,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叠山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关西新围
位于江西省龙南县关西镇新围村和杨村镇鲤鱼寨,是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两座大型土堡。其中,关西新围始建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占地2.7万平方米,有建筑20栋,建筑面积7898平方米。围内有祠堂、厅堂、内花园、戏台、小花洲和梅花书院。燕翼围建于清顺治七年(1650年),围屋四层,平面呈“口”字形,占地3700平方米,建筑面积3741平方米。围屋四角设有炮楼。关西新围,是关西名绅徐名钧所建。徐名钧在兄弟中排行第四,故又称老四。徐老四曾经营木材生意发了大财,后又开药铺、当铺,资产越滚越大,成为一方富豪。因为子女增多,原居家围屋日显拥挤,于是耗资百万,费时十多年建造了这幢围屋,因未正式命名,与老围“西昌围”相对映,俗称为“新围”。关于关西新围,有下面这样一个故事。关西新围占地总面积7700多平方米。依山傍水,绿竹、池塘、农田、蓝天交相辉映。新围呈正方形,长宽均为88米。围墙高约9米,墙厚2米,围屋四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东华寺
东华寺,位于江西省万安县五丰镇东华山,从万安县城东门出发,经龙溪、富坑口来到蕉源水库,由水库大坝沿山间长约5公里简易公路蜿蜒登山而上,这就是有名的东华山,山上有一古剎,名为东华寺。说起东华寺,先要介绍东华山。东华山座落在万安县五丰镇,枧头镇的西南边,五丰镇龙王潭上方,离县城二十公里,海拔五百六十二.二米,面积三十多平方公里。虽然海拔不高,面积也不大,但却有着悠久历史,充满了神话色彩。据《万安县志》记载:“道教在万安,始于三国,由丹阳人葛仙翁携子弟传入,并在仙坊岭炼丹。后其儿子葛洪亦好道术,云游至仙坊岭,至今尚有丹灶、丹池故址,相传旧时有天灯,现则时和,紫殿绕堂,则神人降,后人即于其地立观,名玉华山,山南有雷坛,祷之辄应。”这葛洪(二八四年至三0年)是东晋道教理论家、道学家、炼丹术家,其子葛玄亦善神仙保养之法。他们骑马来到东华山炼丹,至今留有马蹄印、炼丹池、香烛洞、炼丹灶等奇异景观。炼丹池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如日山普照禅寺
如日山原名高寨,古时山顶有一个尼姑庵,相传庵中有块玉碑能随日而转,故高寨改名为如日山。该寺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历经兴废。普照禅寺是江西规模最大的寺院之一,总体结构呈阶梯状,寺内有大小佛像100余尊,该寺有过两次人数超千人的活动。一次是84年10月的三坛大戒,另一次是88年12月的佛像开光庆典。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笔为该寺“大雄宝殿”题名。明代万历年间,僧性期来此建寺,该寺自明清以来,曾出过四位佛门宗匠,即:惠显禅师、了凡稀寿大师、德勤亮如禅师、印慈大师。后有正静、慈慧、法登、能良、仁善等名僧先后在寺担任方丈,弘扬佛法。0期间,寺废僧散。1979年后,仁善和尚率徒福贤等来山,以其两师徒在佛教界的影响及缘份,引进大量海内外资金,重造古寺,建筑面积共6000多平方米,常住僧尼多时达50余人。1984年9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该寺为全省14所重点开放寺院之一。寺院最前方是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铜鼓县摩崖石刻群
摩崖石刻群于1983年公布为铜鼓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铜鼓石”石刻,是我县最闻名的石刻,我县因其取名,也因此而古今闻名。据《义宁州志》载:“铜鼓石在武乡二十四都,屹立数丈,形如铜鼓,相传许旌阳逐蛟过此,石中有声,疑以为怪,挥剑劈之,今一石中分,宛如剑劈,县诸石屹矗,森若列载,故因其胜而建官司马。”“试剑”石刻,明末隆庆年邓子龙书,与“铜鼓石”同一石体,又名“试剑”,下则署“武桥”二字,为邓子龙之别号。“潘周过化”石刻,与“铜鼓石”同一石体,明末邓子龙书,是我县重要石刻之一。“潘周过化”其含意是:江西巡抚潘季驯,巡道周思敬派鄱阳守备邓子龙到赣西边陲,镇压了李大銮农民起义之后,铜鼓地境才开化了,为表现潘周的功满,特在石壁上刻下了“潘周过化”四字。此石刻,反映了明末封建王朝与起义农民的一次浴血博斗,说明铜鼓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邓子龙过铜鼓石石刻诗”石刻,明万历五年(1577年)邓子龙书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嵩山岩塔
“嵩山岩塔”地处冈上镇兴农村圆塘雷家的一个面积约600平方米的竹园内,四面均为翠竹,西侧约20米处是该竹园主人的住房。“嵩山岩塔”原名“普陀佛塔”(该塔基下刻的“嵩山岩塔引”已非常明确地言明塔名),但因当地群众见塔上多刻佛龛、佛名和--,故习惯地称其为普陀佛塔。据刻在塔基部位的“嵩山岩塔引”介绍,该塔是当地老百姓为了驱邪、镇邪而于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建造并于清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由原位置向东前移数倍至现位置的。处于塔基部分的“嵩山岩塔引”全文如下:嵩山岩塔引是塔也昉于嘉靖五年揆厥所自大都其间无居人□□条之属又濯濯然一童山也旅里父老嫌其荒辟谋建是以镇压之迄今百余年矣高者平之下者堙之所植之木欲森托处者已成比屋似无烦是塔但以昔人之旧迹在焉因舍旧图新移前数武崇扩较前盖倍亦聊示不忘□尔时(注:碑刻上该字为上下结构:上部是“山”且中间一竖往下连接下面一横,中部是“一”,下部是“日”。经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程氏宗祠
宗祠是一个以姓氏、宗族的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和组织起来的,用以宗族内的祭祖和其他公共活动的空间,它承载着一个家族的传统和文化。程氏宗祠又名“惇睦”堂,释义为“惇厚诚实、相敬和睦”,“惇睦”二字,即是程氏祖先对族内子孙后代的期许,也是长辈对晚辈的教育。程氏宗祠始建于明代中叶,清代道光年间重新整修过,是当时瑶里程姓人家的活动空间,他们在这里祭祖先、议事、审断、举行婚丧嫁娶仪式,他们将之视为神圣之地,敬畏、信仰它。瑶里程氏以唐代开国元勋、瓦岗寨英雄程咬金为始祖。每年冬至和清明节,族人都在这里祭祀他们的先祖,其中尤以冬至节祭礼最隆重。立于程氏宗祠之中往日的祭祀场面仿佛历历在目——跪拜、上香、祭酒、奉食、进汤。“子孙入祠堂,当正衣冠,即如祖考之在上,不得嘻笑、对语、疾步。”意为晚辈进入祠堂时衣着要整齐,不能在里面嬉笑、说话,走路的步速要慢。当然,不是人人都能亲历这个神圣的场合,宗族在选择参加祭祀的人时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4、广昌大觉寺
大觉寺位于广昌县东盱江镇吴家岭,占地2000平方米左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现有僧尼及管理人员18人。该寺始建于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今存佛殿既有明代构建,又有清末、民国之建筑风格。新中国成立初期,大觉寺宗风不减,有僧尼数十人,50年代中叶,僧尼被解散还俗,随后佛寺几易其主。90年代初,广昌县人民政府落实党的宗教政策,批准大觉寺为开放寺庙。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大觉寺的房产权问题也得到了妥善解决。至此,大觉寺禅风佛影再展新姿。大觉寺是一座省内外驰名的古寺。它之所以驰名省内外,这与他的古佛、古韵、古风、古碑有关。古佛显圣乃大觉寺的一神奇光环。清同治六年(1867)《广昌县志》记载:宋代中叶有一尊古佛,自河流而下,然后又逆小溪而上。佛像能逆水而上,这真是一件怪事。于是,人们就将佛像入口处称为“佛流口”,而将佛像所止处称为“佛流源”。县令赵彦博即在流口建大觉寺,佛流源建永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5、武功山祭祀遗址
武功山祭祀遗址,位于安福县钱山乡、泰山乡境内,处在东经114°10’,北纬27°27’,以主峰金顶葛仙坛、冲应坛、汪仙坛、求嗣坛、白鹤峰寺为主,范围衍及观音岩、三天门、九龙山、集云庵、箕峰、行台、南坪、文家一带,面积3000公顷,散落在60平方公里范围之内。金顶海拔1918.3米,被誉为:“乾坤之胜境,神仙之福地”。这里地处吴楚交汇之要冲,自古以来,即为湘赣两省先民朝天祈福的圣地,吴风楚韵演绎、发展和丰富了武功山祭祀文化。祭天祈福之风历代不衰。直到明代,地方官吏率吏民上山祭祀的活动,仍不绝于史书。自三国吴赤乌年间,葛玄入山--,首开武功山道教之风,后世道徒来山修真者甚众。葛仙翁也成为武功山历代宗教信徒崇祀的主神。唐宋以降,道、释、儒三教融汇于山,逐步形成多教派、多神祗、多坛庵的局面。道徒羽流、释子梵民、香客信民及儒士贤达来山朝圣者络绎不绝。至明代,仅白法寺一处,即有“食僧千指”,进山朝圣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6、羊角水堡
羊角水堡位于江西省东南部的会昌县筠门岭镇(距县城56公里,东毗福建,南临广东,扼闽粤赣三省咽喉,为交通要冲)羊角堡村。该村距筠门岭10多公里,处湘水上游,紧邻省级风景名胜汉仙岩。羊角水城堡,汉仙岩脚下的湘江绕城堡而过,宛如一只羊角,城堡则依着羊角水而筑。这是赣南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村落,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因为扼湘江守会昌,自古以来便是兵家重地。在江西南部与粤、闽边界线上有数百条大大小小的道路彼此相通,延伸着客家人迁徙的脚步。赣南客家古村(镇)甚多,其历史成因诸多,大多数古村(镇)因道路处于关隘或要汇之处而形成,部分因为军事、商业、围屋因素形成。府志载:“会昌羊角水,扼闽广之冲,为南赣咽喉重地”,作为江西东南通往闽粤的水陆交通要道——羊角村,很早就有依寨屯兵据守的兵营。明成化年间,在羊角城堡建提备所,屯兵百人,作为一般的防守和暸望。每当遇有大队“流寇”到来时,官兵只能紧闭城堡以自守。羊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7、赣县宝华寺
宝华寺系佛教大丛林中之古刹,位于赣县田村镇东北边境的东山村,与兴国县永丰乡李树下村之交界处。据《赣县志》记载:唐开元年间,马祖禅师到龚公山传播禅法,为开山祖师,后历代高僧在此传经诵佛,为赣南佛教圣地。该寺建在群山环绕之中,清净幽雅,风景独特。今存三殿,雄伟庄严。寺内有十大宝:大宝光塔、出木井、古鼎锤、千人锅、龙泉井、千年杏、千年柏、千年松、四方竹、灵照女莲。宝华寺在中国佛教发展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自从马祖在宝华寺建佛教丛林(俗称佛学院)开始,僧人就不再受颠沛流离之苦,才使得佛法在中国大地上有发扬光大,深入人心的机会。宝华寺佛学也因此源远流长。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的佛教与宝华寺皆有缘源,其佛教人士每年都会专访宝华寺。主要景点1、出木井。传说此井位系马祖率众侍所穿。井深三十余米,井底与万安县良口圩赣江相通。马祖在龚公山建禅堂时,井中自动出木,取用一根又升上一根,如此升取不绝,直至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清华彩虹桥
彩虹桥建于南宋,距今已有八百多年,是古徽州最古老、最长的廊桥,被众多媒体誉为“中国最美的廊桥之一”。彩虹桥的魅力,不仅在于桥体与青山、碧水、古村、驿道的完美结合,而且更重要的体现在建造的生命力,科学合理的选择了建桥的地理位置——建在最宽的河面上;分解洪水冲击力的半船形桥墩设计;根据洪水主流速桥墩之间的差异分布;条石砌法的紧密牢固;桥面设计理念的长远、实用,易于后人维修,充分体现越简单实用的工艺越容易传承、延续的哲学思想。历经八百多年,依然完整、古朴、厚重、积淀感强。彩虹桥与登云桥一高一矮、一大一小的连接,解读了古徽州桥文化的精髓:祈盼吉祥、发达。人生的最佳境界,无论读书、做官、行商登青云,踏上一道吉祥、美丽的彩虹,飞黄腾达,何等风光、潇洒、光宗耀祖。两桥桥名的巧妙组合,正是古人对子孙后代的祝愿、祈盼。桥下的一池碧水,因篆刻流派鼻祖文彭与何震泛舟于此,见这里秀美风光,文彭欣然在临水石壁上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寻乌调查旧址
寻乌调查纪念馆是毛泽东寻乌调查纪念馆的简称,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马蹄岗上,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1930年5月,毛泽东同志为了纠正党内和红军中存在的某些错误观点,进一步了解中国农村的现实状况,曾经在这里开展了为期20天的广泛深入的社会调查,并写下了著名的《寻乌调查》和《反对本本主义》两篇光辉著作。在这两篇著作里,毛泽东同志首次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科学论断,第一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要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观点,为我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也是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的标志之一。3开馆信息2003年11月25日下午,马蹄岗上花团锦簇、鼓乐喧天,我县毛泽东寻乌调查纪念馆举行了开馆仪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之上洋、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作兼秘书长杨胜群、中-史研究学会副会长、原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作石仲泉、原全国政协常委、省政协副主席刘建华,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室务委员、毛泽东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景贤贾氏宗祠
景贤贾家古村依山傍水,村内古巷道纵横交错,路面皆用青砖、麻石铺设,深深的车辙印痕是贾家村沧桑历史的见证。古村排水系统科学合理,沿用至今,村内散布着12口水塘,用以调蓄雨水、吞吐淤泥。古建筑历史悠久,庵、堂、祠、寺、观、书院遍布于古村内外,抬轿、神龛、匾额、古陶瓷、木质家具等文物众多,七级玉塔矗立于古村前的田野上。称贾家为现实中的“荣国府”,是说贾家的官宦发达。对此,从村民口口相传的一个掌故可以说明:因为贾信身为朝廷要员,与皇室关系密切,贾信的父亲贾季良在入宫的时候,通常情况下只会跪拜男性的皇室成员,而拒绝向女子跪拜,理由是“左脚踏金,右脚踏银,怎肯低头拜妇人?”以显示自己的不寻常。当然,对于这种说法常人只当传闻一听了之,不过贾家古村至今还保留着明显的官宦建筑风格,依然可以印证这一点。“也正是因为贾家村在外任官的人多,回来以后所建房子风格多变,甚至含有皇宫建筑的元素。”刘金成说。最有代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