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旅游
安徽省文物古迹介绍
三塔寺风景区
三塔寺,江淮名刹。在安徽全椒县城西北18公里六镇东北侧。创建于隋大业(605—618)年间。北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在寺前建塔三座,因名“三塔寺”。相传扬州琼花,实产于全椒六镇,名“六丈琼花”(六丈,六镇原名六丈市)。并建有一座巨大的琼花池(宋参知政事、邑人张AAA《琼花池》诗云:“此花已去不须嗟,-亡家总为他。父老不知前日事,逢人口口道琼花。”)。隋炀帝移琼花于扬州后土祠后,琼花池边便建此寺,以取天地灵气。明洪武年间,因谒泗、凤两陵,取三塔之砖,“毛汤桥,塔久圮,天启年间重修,杨宏宇有记”(民九《全椒县志》)。此寺历代屡有修葺。有殿宇五进,廊房迥
铜陵市科技馆
铜陵市科学技术馆是政府投资建设的公益性设施,是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养的基础性科普教育重要阵地。是国家AA级旅游景点、省级科普教育基地、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青年文明号单位。铜陵市科技馆展教面积为2495.76平方米,一期工程于2004年12月20日建成开放。现有各类展品70件,主要展出内容包括:主楼一层为视觉、智力、机械展厅。主要有“磁悬浮地球仪”、“模拟驾驶”、“欢乐坞”等展品。附楼一层为力学和声光展厅。主要有“自己拉自己”、“腾空而起”、“无皮鼓”等展品。附楼二层为磁电、数学展厅。主要有“磁悬浮列车”、“混沌水车”、“滚出直
繁昌县烈士陵园
繁昌县烈士陵园建于1984年,位于芜湖市繁昌县城南峨山头。烈士陵园占地13万平方米,由烈士纪念碑、纪念塔、烈士公墓、烈士事迹陈列馆、凭吊台等纪念建筑物组成。总建筑面积982平方米的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为一幢两层楼房。在两层800多平方米的陈列馆大厅里,陈列着各个革命时期的繁昌乃至皖南革命斗争史料;645名烈士遗像及生平事迹介绍和部分遗物等。有着抗日战争时期谭震林率领新四军三支队指挥的“繁昌五次保卫战”史料;有苏托夫、罗锋等遭敌残害的悲壮事迹;有南繁芜地区军民策应的人民解放军27军300余人的“先遗渡江大队”和“渡江第一船”的史迹;还有建国后繁昌儿女在抗美援
杨文会故居
杨文会,号仁山,安徽石埭县人,生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自幼读书,但不喜科举业。当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革命军进攻安徽,他随着家人辗转迁徙于各地,前后十年。这时他学习音韵、历数、天文、地理以及黄老庄列等学问。同治三年(1864),他因病专心研究有关修养的书籍,得《大乘起信论》,反复读诵领会其中的奥义。接着又看到《楞严经》,更有会心,增加了对佛经钻研的兴趣。同治五年(1866),他到南京在工程界工作,同事中有真定人王梅叔,深通佛学,时相切磋。他又认识了魏刚己、赵惠甫、刘开生、张浦斋、曹镜初等人,和他们讨论,以为当时佛经大部分刻版都毁灭了,对于弘扬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包公墓园
包公墓园全称包孝肃公墓园,位于合肥市内包河南畔林区,与包公祠紧紧相连,整座墓园面积1200平方米。墓园由主墓区、附墓区和管理区组成。主墓呈覆斗型,墓室内安放有包拯墓志铭和2.4米长的金丝楠木棺,棺内安放包拯遗骨。北侧是附墓区,有包拯夫人董氏及其子、媳等墓5座。整个墓园庄重肃穆,寓包拯禀性峭直、刚毅之意。主要建筑上置有全国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刘海粟、启功、溥杰等撰书的楹联。墓园外有神墙围护,内有神道贯通。园区规模宏大,建筑古朴典雅,满园苍松翠柏,地势起落有致,与相距不远的包公祠和相邻的清风阁遥相辉映。北宋嘉祐七年春天(公元1062年),宋仁宗见包公年事已高,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安古城墙
年代为明清。六安是皋陶后裔的封地,商为六国,汉属六安国;城墙显示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卓越才能。六安城墙自洪武13年建砖垣以来,因战事连年而防卫修城不止。1514年(正德9年)知州李衮修城,扩大了城池范围,加强防御措施,政绩卓著,六安名士潘锐写有《修城记》载于史册《六安州志》。1553年(嘉靖3年)六安知州邵惠久同邓向荣于北门之西辟“便储门”取运道达舟之便。1517年(隆庆5年)知州唐可封改题“文昌门”。1579年(万历7年)知州扬际会为仓库安全之计封闲便门。1581年(万历9年)知州李懋桧加修仓库高墙,复开“文昌门”,在东南西北四门各建三间角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风阁
清风阁位于合肥包河南岸,是1999年为纪念包拯诞辰1000周年,弘扬包公精神,宣传安徽悠久历史文化而建造的。清风阁园区占地33亩,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包公文化旅游区东侧,东邻包公墓园,西接包公祠,是一组集纪念、展示、游览、休闲为一体的大型仿宋综合性建筑群。清风阁景区主要有功德广场、清风阁、陈列馆区三个部分。功德广场区由大门、引路灯柱、功德广场、明月亭、鱼沼飞梁几部分组成。大门的层顶四角分别是马、牛、羊、仙人带路,平台四角为四角兽。主道两侧各有三根引路灯柱,灯柱为天然石料雕刻而成,高度1.76米,造型用料都经过考证并符合历史的文化氛围。灯柱上有莲花宝座和花瓣灯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歙县郑氏宗祠
郑氏宗祠座落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古徽州府)郑村镇郑村村,是郑氏的祖祠,始建于明成化(1466年)年间。是为纪念元代著名学者、教育家郑玉(人称“师山先生”)而建,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宗祠占地1856平方米,规模宏大,空间层次丰富,为典型的徽州廊院式祠堂。200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氏宗祠从前往后,由门坊、门厅、享堂、寝堂四部分组成。首先见到的是高大的门坊耸立在仪门之前方,门坊三间四柱五楼,宽约9.86米,高12.5米,是明代万历43年(公元1615年)祠堂大修时加造。梁、柱和枋额遍饰锦纹雕刻,典雅工丽。牌坊正面上方原刻有“奕世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水东老街
水东镇始建于隋唐时代,山清水秀,古迹众多。该镇系国家级文明村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省最佳旅游乡镇和省级重点中心镇,目前正在积极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明清时期,古镇水东因水阳江这条“黄金水道”而成为鼎盛的商埠码头。现存的老街街区面积约0.5平方公里,街道全长740米,宽4米。上街头、下街头、正街、横街、当铺街、网子街、沈家巷等街巷纵横交错,形成连环街市。与徽派建筑一脉相承的水东老街,青石板铺成的街道两侧,是清一色的青砖、黛瓦、木檐、马头墙,与光溜溜的青石板街道路面相映成趣,更显盎然古意和徽风皖韵。老街现存古宅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都是明清建筑,内部架构简洁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祁门古戏台
祁门古戏台,在中国戏曲舞台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明清以来各个时期遗存的11座古戏台是一部完整的徽州舞台史及实物例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徽州建筑艺术的造诣和成就。祁门古戏台主要分布在城西新安乡、闪里镇汪家村、文闪河流域,历史上这一带文风昌盛。古戏台作为一种演出场所,不仅有娱乐功能,更有宗族教化功能:一方面可以维系宗族的血缘关系,徽州人讲究忠孝节义、尊祖敬上,演戏时打开享堂的隔门,可与0同乐,使人感到宗族的荣耀;另一方面体现出宗族的威严。祠堂是执法的场所,通过演戏既处罚了违法和触犯村规民约的族人,由他们出资请戏班演出,又教育了全村人,起到警世的作用。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四墩遗址
张四墩遗址,即张四墩文化遗址,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大桥街道三义社区境内。遗址于1976年发现,1978年由安庆市文管所试掘,1980年安徽省文物考古工作队正式发掘。遗址堆积两个文化层,一层大约从公元前7000—5000年的母系氏族公社后期,另一层从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商代,出土器物主要有石器和陶器。石器有石锛、石斧、石铲、石球、石镰、石璜、石网坠等。陶器有鼎、釜、罐、盆、杯、网坠、纺轮等,以红陶、灰陶居多,纹饰多种多样,异彩纷呈,显示出较高的制陶技艺。简介张四墩遗址南距长江仅8公里,东距长江也仅15公里左右,东北部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心安禅寺
心安寺初名文殊茅蓬,又名“心安禅寺”,俗称“六亩田”,位于佛教名山九华山东麓,是安徽省52座重点保护寺庙之一。它南邻黄山太平湖,东望铜陵长江大桥,北接318国道,距青阳县城不足20公里路程。所处海拔800—1000米,高山环抱,俊峰笋立,竹林如海,古枫参天,环境静谧,气候宜人。不因其周围三、四平方公里范围内还有可供观赏的景观景点10余处,且景点形成的传说大都与“仙”有关,有“仙山琼阁”的美称。明初始建文殊茅蓬。清光绪二十八年翠峰寺僧直妙到此,见茅蓬已倒毁,遂“以八元银币购地六亩”,重建庵堂,故有“六亩田”之俗称。后扩充殿宇,易名“心安禅寺”。继之住持僧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醉翁亭
醉翁亭坐落于安徽省滁州市市区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亭”。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写的就是此亭。醉翁亭小巧独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它紧靠峻峭的山壁,飞檐凌空挑出。数百年来虽屡次遭劫,又屡次复建,终不为人所忘。解放后,醉翁亭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多次整修。醉翁亭一带的建筑,布局紧凑别致,具有江南园林特色。总面积虽不到1000平方米,却有九处互不雷同的景致。醉翁亭、宝宋斋、冯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古梅台、览余台,风格各异,人称“醉翁九景”。醉翁亭前有“让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华山翠峰寺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的九华山,是“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大愿地藏王菩萨道场,与五台山文殊、峨眉山普贤、普陀山观音并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被誉为开创中国僧伽教育史上设立华严大学之先河,成为信众朝礼参学圣地的千年古寺――翠峰寺,就座落在九华后山的朱备镇青峭湾滴翠峰下。翠峰寺是安徽省重点保护佛教寺院,位于九华山后山的天柱峰景区,“天柱仙踪”为“九华十景”之一。翠峰,也称滴翠峰,最高处海拔1087米,头大尾小,最为奇特。清人陈蔚《九华纪胜》描述:“九华诸峰皆耸身锐首,唯滴翠峰上大下小,苍翠三层,露洗烟消,鲜新可掬。”朝朝暮暮,峰顶烟云缭绕,如凝烟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程大位故居
程大位故居坐落在市内前园村,始建于明弘治年间,距今已490年历史,几经原样修缮,现辟为旅游景点,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程大位(1533~1606),字汝恩,号宾渠,屯溪区屯光镇前园村人,明代著名数学家、珠算发明家。故居坐落在屯溪区率口渠东,占地540平方米,建于明正德年间。宅第主楼坐北朝南,三开间两进(俗称“一脊两堂”),二层,砖木结构,门楼里外挑檐,曲梁斗拱,马头山墙。西侧为把祖楼,五开间,倚主楼而建。入口处就势建“宾园”一座,园内有仿古回廊、草坪及花圃。临宾园原有人工水渠一道,当地程氏后裔称该渠为“宾公渠”,公号“宾渠”即派出于此。故居为两层,一脊二党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放王岗汉墓
1997年,巢湖放王岗汉墓博物馆动工兴建,分为放王岗汉墓原址、巢湖汉墓出土文物精品陈列两部分,2002年又扩建成巢湖市博物馆。【放王岗】放王岗也被称作桀王城,是一座南北走向、长约500米的土丘,距离巢湖市区2.5千米,东面不远处是“旗鼓相当”的旗山、鼓山。根据《尚书》记载:“成汤伐桀,放于南巢。”夏王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最后一个暴君,但却文武双全,赤手可以把铁钩拉直。关于他还有个成语叫“桀骜不驯”:桀是凶猛的意思,骜是马不驯良,驯是驯服;桀骜不驯比喻傲慢,性情-不驯顺。夏王桀曾经说过:“天上的太阳会灭亡吗?!太阳灭亡,我才会灭亡。”他宠幸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亳州白衣律院
介绍又名白衣庵,因供奉白衣大士观世音而得名,位于亳州市交通路西端,是安徽省重点开放寺院和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顺治6年(1649),白衣律院由僧人尽休创建,后经华山僧人妙湛、五台山盲僧德升、山西药商董继文先后扩建,规模宏大,建筑巍峨。为纪念盲僧德升和药商董继文,白衣律院山门一反习俗面向西北,对着山西方向。山门石扁上“白衣律院”四字为乾隆时期著名书法家邓石如先生手书。现在的白衣律院是由居港亳人唐德荫先生捐资兴建的。山门三开间,重檐歇顶,琉璃瓦屋面,门内两侧有四大金刚塑像。大雄宝殿为主体建筑,殿宽5间,殿内供奉白衣大士观世音的木雕相,后殿位于院北侧,
许村景区
许村古名溪源、任公村。历史悠久,南朝梁时,时任新安太守任氏即在此流连忘返,垂钓之余,更设许村十二景以寄:武岳凌云、文峰贯日、林嶂环青、黄山蕴秀、西溪渔唱、箬岭樵歌、平畈朝耕、幽窗夜读、任公钓台、淮阳忠庙、沙堤晚翠、古寺晨钟。这是最早对于许村山水风光的记载。许氏为古歙县巨族。唐以前,颜、任、杨、蒋诸姓先后移居该地。许姓先世祖知稠公徙居于此,嗣后人丁兴旺,至今已逾四十代。宋王安石还曾为《古歙许氏宗谱传》做序。由唐至宋,人文著盛,乡0进士以上共十八人。明、清更加发达,豪杰辈出。南宋以后,徽商崛起。“往来淮楚间,起家累巨万。”由于许村地处安庆府和徽州府之间的交通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许国石坊
许国石坊位于安徽-黄山,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歙县城内,是全国罕见的典型明代石坊建筑,立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石坊四面八柱,“口”字形,故俗称“八脚牌楼”。南北长11.54米,东西宽6.77米,高11.4米,面积78.13平方米。许国(1527一1596),字维桢,歙县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历仕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万历十二年以云南“平夷”有功,晋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许氏衣锦还乡,当年即立此坊,故坊上镌有“恩荣”、“先学后臣”、“上台元老”、“大学士”、“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字样。字为馆阁体,明书法家董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范蠡冢
范蠡墓在安徽涡阳县城东南15公里,范蠡、西施死后就合葬在西子河畔的范蠡墓内。1981年载入《中国名胜大词典》,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叫范蠡孤堆,位于涡阳县西阳镇西,原属蒙城县。清光绪年间《安徽通志》说:越大夫范蠡墓在涡阳东南范蠡村。《蒙城县志》说:范蠡墓在县西五十里,湖水环绕,墓浮其中,高苦土山,上建庙宇,内塑范蠡西施像并有松柏密林覆照,异常壮观,行者皆瞻望凭吊焉。范蠡,字少白,春秋末政治家,越国大夫。他助越灭吴后,功成身退,偕西施游齐、鲁,一度为齐相,改名鸱(音翅)夷子皮,不久又离齐,治产经商,成为巨富。十九年中,三致千金,散而复聚。晚年寄居于陶朱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