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旅游
安徽省文物古迹介绍
皖东烈士陵园
皖东烈士陵园原名半塔烈士陵园,隶属于安徽省来安县民政局。半塔烈士陵园2009年10月应安徽省民政厅提议,经国务院批准,更名皖东烈士陵园,历史上著名的半塔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皖东烈士陵园是为了纪念在半塔保卫战中和抗日战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所建。陵园位于安徽省来安县城东北30公里半塔镇,地处安徽省和江苏省的交界。陵园坐落在半塔镇西北部,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头道光山上,全园占地面积260亩。皖东烈士陵园始建于1944年3月,后因新四军北撤而中止,1958年续建后对外开放。陵园1999年被安徽省政府批准为“安徽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安徽省军区命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射蛟台
《史记·孝武本纪》载:“元封五年冬,汉武帝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曰南岳。浮江,自浔阳出枞阳,过彭蠡,祀其名山川。”《明一统志》载:“射蛟台在枞阳镇,汉武帝亲射蛟即在此处。”浔阳,即今天的九江。这里的盛唐,指盛唐山,即今安庆市内的登云坡。盛唐后成为安庆旧称。东晋诗人郭璞曾登安庆长江边的盛唐山远眺,曰“此地宜城”,这就是“宜城”一称的由来。盛唐山位于安庆江边,又称盛唐湾。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的冬天,汉武帝出驾南巡,他沿江而下,抵达枞阳时,忽见江水泛滥成灾,波涛汹涌。汉武帝登上枞阳江岸边达观山,他怀疑江中有蛟龙在兴风作浪,于是捻弓搭箭,射向江中,顿时风平浪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徽州古道西线
徽州古道西线位于安徽东至县葛公镇、洋湖镇、尧渡等乡镇,黄山市祁门县箬坑乡仙寓山(红旗村里中组山脚至榉根关与东至分界处。(1)东至古徽道,始建于唐代,是明、清时期南来北往的咽喉要道。青石板沿途铺设,每块石板长1-1.2米、宽0.4-0.6米、厚0.3米,有横跨古道、石亭、石凳、古井等。由于灰岩有不耐分化的特点,沿途的青石板、石拱桥、雕刻等出现不同程度的溶蚀现象。(2)榉根岭古道,古道全部用青石板铺设,总长约11公里,早在公元873年就已经是交通、军事要道。古道祁门段长约3.5公里,青石板约1.4米,宽0.4米。古道上遗存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古墓葬及古战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岳西孙氏宗祠
孙氏宗祠位于安徽省岳西县姚河乡梯岭村杉宕村民组,距舒城县、岳西县交界的105国道仅5公里。这里崇山峻岭、峰峦巍峨,,青山叠翠,荫翳蔽日。依山而建的孙氏宗祠,气势恢宏,祠宇轩昂。据祠内碑铭记载,该祠于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开始兴建,至十八年(1753)落成,历时八年。祠宇座北朝南,建筑面积3220平方米,还不包含祠前的开阔祠埕和旗杆石柱基占地和门前池塘。祠堂东侧建有一栋供族人子弟求学攻书的学堂曰“映雪斋”,取义唐代孙康家贫好学,无油点灯,映雪苦读的故事而定名。西侧建有庖厨餐厅供族人来祠庆典或祀祭膳食和住宿,两者建筑面积1056平方米。祠屋本身三重五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山口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小山口遗址,位于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小山口村北1公里处,西部紧邻萧县,北部邻江苏省铜山县,东部靠京沪铁路。遗址地势平坦,面积约3万平方米。其西侧有一条河,叫倒流河,东部山峦逶迤,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为先民们的繁衍生息提供了优越条件。小山口遗址,包含新石器早中晚三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对于进一步研究淮北地区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特别是淮北地区新石器早期文化的面貌和性质,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填补了宿州市新石器早期文化的空白。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碳十四测定,遗址的地层堆积包括了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小山口文化,分别为公元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程端中墓
位于金寨县长岭乡撞畈村境内,系南宋朝廷为表彰忠烈程端中所敕建。墓高2.5米,长5米,条石结构。居中竖有白色石碑,高1.8米,阔0.7米,上刻有“宋伊川夫子长子六安知军端中谥忠烈程公之墓”,并署有“皇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岁次丁卯六英霍合族重建”字样。墓前陈设有石柱净瓶香炉等石器。墓左即是忠烈祠。程端中,南宋时期人,祖籍中山博野,宋太宗因为其家世功勋显重,赐第京师,程端中是程羽的曾孙,程向的孙子,程颐儿子,年少时,聪明过人有非凡的见识,笃信好学,博通经史,父亲和伯父都十分喜爱他,宋哲宗中举士开始时官职不详,靖康末年,随宋高宗南渡,管理云安的军事,兼管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繁昌窑遗址
繁昌窑遗址位于繁昌县城南郊1公里的箬帽尖和锥子山北坡下的岗丘上,是五代――北宋时期一处专烧青白瓷的大型古窑遗址。柯家村遗址是繁昌窑的主要集中地,龙窑均依山坡而建,山坡下为废弃匣钵、瓷片堆积场,形成东西1公里、南北1公里的遗址分布区,总面积l平方公里。柯家村遗址创烧于五代,废烧于南宋初。遗址主要烧制青白瓷,次烧白瓷,采取龙窑一钵一器仰烧法,早期有过支钉烧造的过程。青白瓷胎质洁白细腻,釉色莹润,呈现出不同的白中泛青泛黄,青中显白的色调。产品有碗、盏、杯、碟、壶、盆、炉、孟、罐等,造型工整,制作精细。柯家村遗址青白瓷是五代时期南北方制瓷工艺交流而创烧出来的一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琉璃瓦窑址
琉璃瓦窑址分南北两窑址,隔姑溪河相望,遗址面积约5000平方米。南窑位于青山东麓姑溪河南,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西侧有一座现代窑厂,西部有取土现象,南窑址原烧制琉璃制品,遗址上采集的标本有瓦当、筒瓦、屋脊兽等,釉色有红、黄、绿色等,筒瓦上有“万字一号”至“万字十九号”戳记,并有调官、上色、风火人的姓名。北窑位于姑溪河北吴马村内,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原烧制城砖,上有“太平”“当涂”楷体字。此窑址为建造中都凤阳皇陵用。该窑址对研究明代窑烧技术及中都皇陵建设提供了研究资料。(1)南窑。保护范围:本体外,南、西、北各50米,东3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和沙颍河国家湿地公园
太和沙颍河国家湿地公园主体为耿楼河道湿地,位于太和县城周边,延伸面积达20平方公里,湿地河流、沟渠、沼泽集中连片,相互连通,形成了相对完备的复合湿地系统,发挥着行洪、灌溉、航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的生态功能。沙颍河湿地是永久性的河流湿地,湿地公园原有生态环境现保持完整,动植物资源丰富。地理条件优越,湿地周边历史遗迹众多,文化久远,内涵丰富。沙颍河是淮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河南省伏牛山区,跨河南、安徽两省,河道全长620千米,其中太和县境内40.5千米。安徽太和沙颍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太和县城西部沙颍河流域,从耿楼水利枢纽到沙颍河三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贞一堂
贞一堂位于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渚口村。始建于明,1673年重建,1910年再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267平方米。徽州民国第一祠,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砖木结构,分前、中、后三进。大门两侧有黟县青石鼓一对,雕饰有龙凤呈祥、隐瞒送子等图案。进门为前进,左右两厢,中为通道。过天井即为正厅,正厅有108根立柱支撑,规模宏大,是春秋二祭和举行庆典的场所。后进有东西天池各一,天池四周石柱和栏板上,均刻有各式各样的花鸟图案,如鲤鱼喷月、雁落荷花、松鹤延年、松柏长青等,雕刻精细。过天池为享堂,是供奉诸口倪氏祖宗神位之所。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贞一堂位于祁门县渚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丰牌坊群
永丰牌坊群位于黄山区永丰乡,时代为清。1965年,永丰乡修建沿山水库,岭下苏村牌坊群被作为封建余孽全部推倒,断裂的牌坊石作为兴修水库的石料,全部砌成水库的基坝和涵洞。2013年,这些湮没的牌坊石在冬修水利时被当地村民发现,又全部从水库大坝下挖掘出来。2014年,永丰乡政府为永久保存这些文物古迹,着手开展古牌坊的修缮和重建工作。2016年,在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积极努力下,这些基本上保存完好的牌坊石依照原样拼接,重新竖立在岭下苏村水口的观音桥处。从牌坊的建制格局和规模来看,岭下苏村牌坊群仅次棠樾牌坊群,是皖南地区屈指可数的牌坊建筑艺术代表作,也是安徽省第二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潜山杨家祠堂
杨家祠堂位于潜山县龙潭乡万涧村中涧组,始建于清乾隆初年,建筑平面座西朝东,呈明三暗五状,由前厅戏楼、中厅“四知堂”、后厅寝堂在一条轴线上构成。原旧构面积约700平方米;曾在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公元2004-2005年三次修葺。现有规模已经形成了一个面阔27.30米、通进深42.63米、占地面积约1164平方米的四合院式建筑体系。其中,单檐歇山式戏楼是祠堂里最为著名的建筑,建在前厅。戏楼为两层结构,二层明间为戏台,离地面高约2.8米,左右次间为伶工房。戏台面阔5.5米,进深6米,空间高度约3米;台口有雕花栏杆,台顶有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歙县西园
歙县西园位于歙县郑村镇,时代为明清。西园位于黄山脚下,徽州古城歙县,练江西岸,26栋已建成的房屋,各具体例,古色古香,完美重现了明代建筑肥粱瘦柱,简约舒展,清朝及民国建筑内涵丰富、雕饰细腻的特征风貌。无不尽显徽商大家族宅第礼仪、教化、进取、休闲等诸多功能。歙县作为古徽州府的所在地,在这里重建徽派大宅院,再现徽商的辉煌在情在理。作为西园摹本的徽派老宅,其主人曾是唐太宗李世民之后,为了躲避战祸,更名改姓南迁到古徽州落户。徐普来之所以选定这座大宅为西园摹本,主要是看重中它的建筑中不同寻常的雍容气度,可谓精品中的精品。经过对房屋构件的编号、分拆,再按照修旧如旧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碧霞元君庙
碧霞元君庙八公山主峰四顶山之巅,昔有碧霞元君庙。庙在四项山顶,故又称四顶奶奶庙。这是八公山历史名胜之一。庙殿始供神妃碧霞元名群象,故名;寿凤人多又称神妃为“四顶奶奶”,故知四顶奶奶庙者甚众,谓碧霞元君庙者鲜少。明栗永录嘉靖《寿州志》称之为“东岳祠”,清李师沅嘉庆《凤台县志》则称“元君庙"。元君庙(四顶奶奶庙)始建年月无考。仅据《凤台县志》记,嘉庆间县民吴芳春曾损资维修。《凤台县志》记:嘉庆十九年八月造北山碧霞元君行宫。新修碑记略曰:“惟东岳岱宗神妃碧霞元君,厥有行宫,崇于兹山;灵宫有年,梁栋朽坏。武进李君,作宫五载,年谷屡登,民无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门洞摩崖石刻
山门洞摩崖石刻位于安徽宁国市港口镇山门村文脊山下。汇集山、石、泉、潭、瀑、洞,寺等景观于一体。保护区域面积23.06公顷。山门洞古名石门,别称灵岩。在山门镇山门村境内。石灰岩形成的奇峰、怪石、岩洞,千姿百态,独具一格。著名岩洞有朝阳、紫云、涟漪、枇杷、龙潭、灵岩六洞。其中灵岩洞(今名山门洞)最深,民国(宁国县志)称其:“石翌峭立,划然中开,俨若城。”宽约17米,高10米,游人过此,顿觉豁然开朗,别有天地。第一个开发山门的是东晋时期的瞿硎。瞿硎隐居紫云洞,死后葬此,后人更此洞名为“瞿硎石室”,并立“晋隐者瞿硎先生之位”石碑。唐贞元间,于灵岩洞旁建寺(已圮)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侯家寨遗址
定远县七里塘乡侯家寨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发掘时间:1986年9月。发掘工作单位: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基本情况简介:侯家寨遗址位于定远县七里塘乡北3公里,四家刘村袁庄组后,为单一的新石器时代台形遗址,面积3万余平方米,1977年春发现,1985年5月进行过试掘,历史书有记载。迄今已发掘375平方米,文化堆积可分为四个自然层次,计早、晚一、中一龟其两期。出土较完整陶器、骨器、石器300多件,并收集了大量的骨骼标本。还发现了居住硬面和灰坑等遗迹。出土的陶器以夹砂粗红揭色陶、红陶为主、手制,素面,有少量的堆纹、划纹、刺点纹、指纹等。器形有鼎、签,钵、豆、壶、支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杏花村古井文化园
晚唐诗人杜牧脍炙人口的《清明》诗,唱出了一个闻名千古的杏花村。杏花村,因诗而得名,这里是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为一体的文化古迹,是安徽池州城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村。古井文化园位于池州市城西的杏花村,是在杏花村古井遗址基础上建成的旅游景点。园区占地面积约13520平方米,主景区由黄公井院、酿酒坊、杏花亭、村志馆、焕园等组成。园区风格朴素、典雅,园内广植花草、杏树成林、溪流纵横,仿唐建筑错落有致,古戏台还有文艺演出,是现代游人凭吊怀古、休闲娱乐的好地方。古井文化园古有酒肆,产名酒。南至齐山湖,北至钵顶山,东接西门吊桥,西临秋浦河边,杏花飞雨,横贯十里。昔日的杏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舒余庆堂
余庆堂黟县屏山村建于1600年前后(明万历年间),占地480平方米。大门朝南,正面是水平型高墙。用水磨砖砌成的双柱三楼大型贴墙牌坊,高约10米,砖柱宽50厘米,呈梭形。月梁砖雕细致精美,简朴大方。两层楼檐,层层挑起,承以斗拱,整个牌坊造型的主从、疏密,互为拱托比衬,相得益彰。高大的石库门坊里,是方砖铺面的厚实大门,方砖衔接处,全部用铁皮压缝,成斜方格形,每块砖中央都钉有圆头大钉,显得宏伟庄严。祠堂分下厅、中厅、后厅三进,布局得体,梁柱雄伟,主要构造全用银杏木构造。大柱直径0.4米,梭形,柱础为覆盆形,衬有梓木板。月梁硕大,略呈梭形。梁头柱间挑木,均以斗拱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癨园寺
癨园寺坐落于青阳县九华镇九华街东北、插霄峰西麓。始建于明代,称“癨树庵”,清康熙年间(1662~1723年)为化城寺东序寮房。嘉庆年间(1796~1820年)住持隆山在此重建殿宇,其规模为九华山寺院之冠,遂易今名,其后屡有修建。整组建筑坐东朝西,现存清代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光明讲堂、方丈寮。经修复,目前已达10余座殿宇斋寮,建筑总占地面积240878平方米。作为山地寺庙,其总体布局顺应山形地势,将主要殿宇布置在四层台地上。山门、天王殿位于第一层台地,因地形而异,偏离大殿的中轴线,经转折、登高,进入大雄宝殿、地藏殿所在的第二层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蕲县古城遗址
蕲县古城遗址位于宿州市南20公里处蕲县镇境内。206国道穿城而过,是安徽省内发现最早的一座古城。秦统一六国时置蕲县,南梁改设蕲城郡,隋朝复称蕲县,元代废县迁至宿州,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蕲县镇历史源远流长,是公元前209年秦末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发源地。1988年蕲县古城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区,其上秦砖汉瓦,俯首可拾。境内陈胜吴广起义点—点将台,陈胜之妹陈雪花墓地——雪花山,后人纪念陈胜吴广而建的三贤庙、庙前陈胜手植的红果树历历在目;镇域东西的古战场闻名天下—陈胜、吴广农民大起义、汉刘邦征讨淮南王英布、淮海战役双堆集大血战,均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