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旅游
安徽省文物古迹介绍
301、明中都皇城
明中都皇城,又称明中都紫禁城、明中都皇故城、凤阳明故宫、凤阳紫禁城等。明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朱元璋诏以家乡临濠府(洪武七年更名凤阳府,今安徽省凤阳县)为中都。集全国名材和百工技艺、军士、民夫、罪犯等,近百万人,经过六年的营建,到洪武八年四月,突然以“劳费”为由罢建。然而此时,一座宏伟豪华的都城已经屹立在凤阳大地之上。中都皇城是最里面的一道城,周长3.68公里,平面近方形,规模较北京故宫大一万平方米。城墙“高三丈九尺五寸,女墙高五尺九寸五分,共高四丈五尺四寸五分”。每边城墙开一门,南曰午门、北曰玄武、东曰东华、西曰西华。皇城之外二道城禁垣,周长7.85公里,平面呈长方形,“砖石修垒,高二丈”。每边城墙亦开一门,南曰承天、北曰北安、东曰东安、西曰西安。两城的东、西华门和东、西安门,位置皆设在东西两墙的南部,使得宫阙在守卫上更加严密。中都建有内、中、外三道城。外为中都城,周长60余里,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02、多宝庵塔
多宝庵塔,时代为北宋。为楼阁式砖塔,平面六角形,原有9级,第八、九级早年已毁,现存7级,残高21.6米,底层边宽4.4米,高3.9米。以上各级逐层收缩,呈锥形。多宝庵塔为平面六角形,楼阁式造型、大砖结构的空心塔,现存7级,残高计21.6米。基层每边宽4.4米,高3.9米,各级宽、高逐层缩小,呈角锥形。第七层(即现在的顶部)每边宽3.1米。塔身正面向西,基层有塔室,室门为圆拱形,高3.3米。室内地平面随塔壁转折同为六角形,其每边和角的上方都有仿木作斗拱,承托着叠砌穹窿顶。室内原设置有佛龛、佛像,于“文革-”期间毁去。塔体外部的各级平座(塔檐),均系平砖叠砌挑出,下承以砖雕斗拱。塔心(塔桩)和塔壁(外层)之间,有50至80厘米宽的砖砌梯道,沿梯可盘旋登上塔顶。《六安州志》(清同治本)载:“多宝庵在北门外街东。内有塔,传为尉迟恭监造,贼毁其巅数尺。先年掘地得古钟,观其所载年号,知为唐之药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03、东门渡官窑址
东门渡古称符里镇,三国东吴时建镇,位于芜湖县花桥镇东门村,境内的东门渡官窑,建于皖唐至北宋时期,是最早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范围包括小山、营盘山、康王山、-地、窑头山、小竹园等6处,总面积达20万平方米,陶瓷堆积厚达10余米,遗物主要有容器、动物造型、砂质碾槽、陶楼、蓬花钵、舀子等。“古窑址”与境内的“万佛塔”、“宝鼎庵”、“符川观”、“登亥井”、“百门潭”及“营盘山”、“康王山”等名胜古迹相映成片,与花桥镇沿山村南村的宋代9座古窑群遥遥相望,距新丰林场甚近,可建成集旅游、观景、购物为一体的休闲观光中心。东门渡窑址,为五代-宋窑址,位于花桥镇东门渡行政村,1985年经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门渡窑址分布范围包括-地、康王山、营盘山、小山、窑头山、小竹园等6处,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窑址表面存有大量烧造残片,发现有青釉碗、钵、盏、灯盏、执壶、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04、金寨县列宁小学
金寨县列宁小学位于金寨县汤家汇镇瓦基村境内。民国19年(1930年)春,苏维埃政权创办。校匾为六区一乡列宁小学校。创办时有4个教学班,1个早晚识字班,适龄儿童和成人均可免费入学。教师4人,学生百余人。学校由苏维埃政府管理,校长由乡苏维埃主席兼任,共青团支部受委托领导学习工作,成立学生公社,下设总务、教育、卫生、宣传、音乐5股。学生学文化、学政治、学军事,参加劳动,站岗放哨,开展政治宣传活动。吴尚慈、周百莲均在宣传活动中不幸被捕,英勇牺牲。民国21年秋,国民党军进犯大别山,列宁小学停办,大部分学生参加红军长征,校舍被焚,仅存前幢瓦房6间。农民程德燊(音:shen)和周百龙机智地保存了六区一乡列宁小学校校匾。1957年,瓦屋基小学与四道河小学合并,迁入列宁小学旧址,复名为列宁小学。1961年,该校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6年,附设初中班。1978年,六安地区革命委员会命名学校为六安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305、二野渡江司令部旧址
渡江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司令部(简称渡江战役二野司令部)旧址,位于桐城市北大街桐城中学校园内。1949年4月19日,司令部由舒城移此。作战室设在中学图书室内,此系一幢高台基的近代建筑,面积231平方米,座西朝东,抬梁式砖木结构,下为砖石垒砌台基。面阔一间,进深三间,四周设回廊,宽1.2米,回廊设16根木柱,垫以四方石柱础。砖砌隔墙,东设大门,南北墙各设五个券窗,两旁设边门。西墙设两个券窗。梁架结构露明,五根硕大七架梁,四角用扒梁与之连接。屋顶四坡水,小瓦铺盖。现辟为“二野渡江司令部展馆”,向海内外开放。据《二野大事记》和二野司令部《阵中日记》记载:4月15日二野在此召开师以上干部会议。-传达0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号召部队:“用最大力量,进行渡江作战准备和加政治思想工作”。4月17日,刘、邓向西线部队下达了于21日开始渡江作战的命令,决定所属三、四、五兵团渡江的部署。4月19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306、天寿寺
天寿寺大圣塔位于广德县城迎春街北侧。1956年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寿寺大圣塔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天寿寺创建于唐代天佑年间(905年左右),塔随寺名,故称天寿寺大圣宝塔。该塔初建五层。宋元符二年(1099年)塔为火焚,元符三年至崇宁四年(1105年)重修建成七级浮屠,体形高大,属江南楼阁式建筑,砖木结构,挑檐窜角,角悬风铃,高31.34米。明万历35年(1607年)和清康熙七年(1668年)又两次修葺。光绪26年(1900年)毁于火,仅存砖砌塔体。1983年10月,发现一“地宫”。“地宫”为砖砌直口坑,深110厘米,正方形边长32厘米。宫内有石碑一块,刻记塔之渊源。1986年重修。复修后的大圣宝塔基本保持了原来特点,七级六面,六角飞檐,铁链式塔顶,总计高42.8米,塔基面积46平方米,青砖铺地,各层檐角悬挂风铃,风拂铃摇声声悦耳,七级浮屠再现风光。塔内有转梯可登顶层,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07、共姬墓
【共姬墓(皇姑墓)】位于淮北发电厂内的王姬山南坡。此墓覆土成阜。俨如岗峦,墓地周长324米,坡高60米,占地面积10余亩,其坟下有:“周宋共姬之神道”和“宋共姬墓”碑。“0”初期被砸坏,今无存。墓室的外廓南墙、西墙和部分东墙曾被挖开取石,在距墓室南34米的土层中发现一道东西方向12米长的1米见方的大石砌。在该墓已出土的墓石上发现有带字的墓石数十块,书体均系隶书。从墓葬结构及墓字石的书体考证此墓为汉代大型墓葬,并非共姬墓,但也可能为叠墓,上为汉墓、下为共姬墓。1966年发现带有“吕朱笔”、“看皿宋石”、“山阳玉敬”等墓字石5块。1968年2月14~16日发现有“国王季”、“山阳”、“梧李高”、“山阳文小”、“鱼目”等墓字石8块。1975年7月4日相山公社文化站在西城大队农民家中发现“山阳荫伯子”、“砀张石”、“文阳”、“山阳斋文石”、“郡戌式张沛石”、“杨田伯”、“山”、“国王季”、“须陈”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08、希范堂
希范堂位于黄山市黄山区永丰乡岭下村。是清朝官员、著名抗法英雄杜冠英故居。希范堂建于清光绪11年(公元1885年)间,距今有120多年历史,2004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希范堂主体建筑三进三开间,砖木结构,左右两边有厢房,后进为3间走马楼。堂内的斜撑、雀替、梁托等均雕有龙凤、狮子等飞禽走兽和花草图案。后进正面均用格子门构成装饰,门肚板上刻有家训名言,均为劝导世人训诫子孙箴言警语,富含-哲理。前厅中堂悬有一块金面匾额,上书--“希范堂”3个遒劲行楷大字。该堂正面宽18.8米,进深29米,檐高8.2米,建筑面积728.12平方米。杜冠英,原安徽太平县泾阳卓村(今属黄山市黄山区)人。1885年3月,法国孤拔率远东舰队进犯镇海,冠英与守备吴杰亲自指挥,督战数昼夜,击沉法军“纽回得答拉克”舰2艘,旗舰“巴麦尔”号也中弹多发,孤拔身受重伤,狼狈逃窜。清廷衔赐杜冠英“奋勇可嘉”匾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09、方士载宅
方士载宅建于明中叶,为许国府邪的部分遗构。坐东朝西,凹字形平面,一进二层,面阔13.94米,进深8.65米。大门开在左侧,两傍为廊房,中央为天井。山面穿逗式梁架,月梁雕刻华丽,双步梁端雕饰的构图下面用两朵小云承托上部的大云,有的大云前后两端作尖状。三架梁上立有脊瓜柱承托脊檩,两侧置雕花叉手,整个形状很像一条飘带。不用平盘斗时,脊瓜柱下端咬杀成鹰嘴形。1987年,曾按原样进行维修。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被辟为建筑史陈列馆。位于县城向阳路,原系明万历大学士许国“阁老府”的部分遗构。砖木结构三开间楼屋,面阔14米,进深8.65米。宅中为厅堂,两边为住房,前临小院,后背为马蹄形回廊,右侧为楼梯间,左侧为后门过道,中间为小天井。该宅具有明代建筑的典型特征:底层较低,复盆础梭形柱,月梁、密栅,窗扉外另设窗栏,置荷花柱,净瓶荷叶栏杆和方格栏板。楼上另起构架,中间为抬梁式,山面为穿逗式。金柱下端置莲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10、郑之珍墓
郑之珍墓系明代剧作家郑之珍夫妇的合葬墓,墓建于明万历壬子(1612),位于渚口乡清溪村西北三里的圣堂坞山坡上,依山面水,座西朝东,整个墓地呈椭园形,直径长14.7m,宽8.7m,占地142.6㎡。整个墓地分墓冢、祭坛、拜台三部分,墓冢直径4.4m,宽4m,墓冢后靠墙围处有高1.47m,宽0.64m,墓碑一块,阴刻碑文“明痒生高石郑公讳之珍夫妇墓”冢前祭坛及二级拜台,益附台阶,可拾级而上,皆用碎石片铺砌而成,冢前祭坛部分嵌有宽1.4m,高1m的墓志铭一块,阴刻铭文二十四行,详细地记载着郑之珍“生于正德戊寅九月二十四日,殒于万历已未正月初四,享年七十有八“及郑氏生平事迹,铭文为郑之珍之婿河南按察司知事进秩修职郎叶宗泰撰。墓地居高临下,气势开阔,墓墙四周松柏竞茂,枝枝交映,郁郁葱葱,高雅清幽,使古墓更显得庄重肃穆。虽经历了三百多年的风雨剥蚀,却依然完好,尤为难得的是墓志铭亦安然无恙,以无可辩驳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11、曹操宗族墓群
曹操宗族墓群位于在毫州城区,曹氏公园东门附近,现已开出来的有董园二号墓和章园一号墓。据考证董园二号墓是曹操的祖父曹藤之墓,章园一号墓为曹操父亲曹嵩之墓,现在曹操宗祖墓群已被列为亳州十大建筑之一,现在正在此开发大型的曹四公园。董园村石墓,位于亳州市董园村东南,1973年清理发掘,根据《水经注》记载和出土文物考证,墓主人是曹操祖父曹藤。董园村石墓,外形为一高大土丘,内系青石筑砌,墓门朝东,墓内长15.3米,宽10.2米,高3注,甬道、前室、中室、后室、南北耳室,东西偏室等组成,共用872块大条石筑成,董园石墓内各室均有壁画如仕女图、游天图、天象图、仙境图等,整个石墓建筑考究,工程浩大,俨然是一座宏伟的地下宫室,对研究东汉历史和地下建筑有重要意义。墓内很遗憾的是随葬品几乎被焚盗一空,从中清理出的文物有:铜缕玉衣、玉枕、金属猪、铜爪饰、陶瓷残片等,尤其金属猪,造型与今巴克夏品种猪十分近形,脊上凸,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12、烟墩山遗址
位于九华路中段的烟墩山遗址总面积近3万平方米,已发掘出土石器、陶器、原始瓷器、玉器、青铜器等近400件,发掘出9座墓葬、7处建筑房基、8处灶址、30个灰坑以及大量的红烧土。烟墩山遗址是5300年前的人类居住遗址,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面积3万多平方米,2003年安徽省考古研究所主持局部抢救性发掘,共出土400多件玉器、青瓷器、陶器等重要文物和多处灶台及灰坑,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宗教中心和政治中心。该遗址紧邻马鞍山市政务中心、文化中心和烟墩山公园,视野开阔,是展示长江中下游悠久历史文化的窗口,对研究该地区早期的文化谱系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烟墩山遗址紧临马鞍山市行政中心和文化中心,是5300年前的商周人类居住地,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面积3万多平方米。2003年,经安徽省考古研究所主持局部抢救性发掘,共出土400多件玉器、青瓷器、陶器等重要文物和多处灶台及灰坑,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13、胡适故居
胡适故居在上庄村内。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建。是胡适先生父亲胡铁花所造的两进一楼通转式结构。正屋南向,砖木结构,二进三间两厢,“回”形通转楼。占地208平方米,建筑面积350平方米。门面二柱单门一楼式,上嵌砖雕等。前庭有天井,两旁有厢房,楼上为“通转楼”,楼下是堂屋。后进为内庭,栏板隔扇,精雕细刻,梁托上一对荷花仙子栩栩如生,门窗上饰以兰花雕板,出自胡开文墨庄制模高师胡国宾之,返映出胡适“我从山中来,带来兰花草”的浓浓乡土之情和立出风格。辟为庵堂。大门前和正厅上各悬着我国著名书法家沙孟海亲题的“胡适故居”直,横两块黑底金字牌匾。厅内摆设如旧。门前黑底金字“胡适故居”横额,下挂胡适中年画像,两旁对联:“身行万里半天下,眼高四海空无人”。东西分列茶几、靠背椅,壁间挂胡适直系亲属图表。胡适先生当年结婚用的房间里,西部是胡适与江冬秀结婚房间,房内有木床、桌、椅、橱、凳等。特别的是一张“月宫床”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14、安庆南关清真寺
安庆南关清真寺始建于明成化五年,为明世袭骠骑将军马义所建。于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全寺规模宏大,结构精巧,金碧辉煌,是全国一百个重点清真寺之一。无像宝殿的面积;高度和精致程度在长江沿线的宗教殿宇中罕见,有“万里长江第一殿”之誉。—赞颂归于安拉!南关清真寺座落盛唐山麓,正门在清真寺街,面向城墙(现城墙已拆)。早先从城墙上望去可见殿脊起伏,白墙黑瓦很是壮观。寺院为中国传统建筑形式。进寺门绕过隔门(“文革”期间被拆)和抱鼓石拱门,是一长方形院落,南为客厅、西面经垂花门青石大院,则见礼拜大殿,殿阔5间,前有抱厦,侧有阔廊,后是窑殿,气势宏伟而穆静。礼拜大殿面积约6O0多平方米,中立两人合抱圆木屋往36根。地板平正清洁,殿高20余米,可容10O0多人排班聚礼,人多时抱厦方院均销以草席,供礼拜之用。大殿前有石阶四级,中斜嵌汉白玉石1块(宫廷名“陛石”),约1.5米见方,上刻云龙飞舞,刻工极为精细。大殿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15、槐塘双坊
槐塘双坊明、清黄山市歙县槐塘双坊包括龙兴独对坊和丞相状元坊。龙兴独对坊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为纪念元末明初槐塘人唐仲实和朱元璋对话而建。明末进行了大的修复改建,清中期进行了维修,近期又对牌坊四周石基进行了加固维护,本体状况基本完好。槐塘双坊四柱三间五楼,坊阔8.63米,白麻石(砂岩)鳌鱼吻脊饰,挑檐下作仿木结构斗拱,梁枋、雀替。明间二柱外础石上立蹲狮一对。南宋理宗时,槐塘人程元凤(1200--1269)官至右丞相,弟元岳官工部侍郎,因称亚卿,侄扬祖为廷对御赐状元,侄念祖官至秘阁学士,四人共立一坊。丞相状元坊为四柱三间楼阁式牌坊,卷草式纹头脊,中有宝顶,宽约8.4米,高9.1米。明间龙凤板上镌“丞相”二字,额枋镌“状元坊”三字,左间题“亚卿”,右间题“学士”,因额枋、圣旨牌用红色沙砾岩制成,故群众称该坊为“红牌楼”。牌坊其他材质为茶园青石,当为明清重修时所换。槐塘双坊额镌“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16、余大化烈士墓
余大化烈士墓位于官庄镇驼岭林场以北的锣彭山岗上,坐东北朝西南。墓冢呈圆形状,高8.7米,底径6.5米,墓表面积约50平方米。墓前有现代石碑1通,为潜山县人民委员会于1966年元月立石,镌楷书“烈士公墓永垂不朽”;1996年11月,中共潜山县委、潜山县人民政府对墓进行修整,砌三级水泥台阶,并在二级台阶的墙体上镶嵌墓志文,楷书“余大化烈士之墓”,正文约计270余字,记载建墓始末以及烈士事迹。墓内另葬有新四军政委牛金山等18位烈士遗骨。余大化烈士墓于1986年10月15日被潜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余大化(1899—1927),又名犹龙、鉴民,潜山县官庄人。在安庆求学期间,就开始投身于“五四”运动和“六二”-。1921年春参加了安庆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筹备工作;1925年7月赴日本东京留学,次年急回潜山建立国民党潜山县党部,并任执委;192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就任中共潜山县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17、双墩春秋墓
时代:春秋双墩春秋墓位于蚌埠市淮上区小蚌埠双墩村,南距淮河2公里,北距双墩遗址250米,占地1000平方米,是安徽省境内新石器时期大型墓葬,双墩1号墓和2号墓相距200米,大小近似,其中双墩1号墓封土高达9.5米,南北60米,东西80米。2号墓南北50米,东西60米,高8.5米,两墩均为夯土构成,夯土层厚约15-20厘米,双墩墓葬封土高大,说明墓主生前地位很高。上世纪80年代曾对其进行勘查,未发现被盗的痕迹。1998年蚌埠市政府将其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国家文物总局批准,对双墩1号墓进行了挖掘。11月27日下午3点,正式动铲挖掘,历时19个月,挖至墓底,依据随葬品和墓底埋葬布局,其时代为春秋,距今2500年。该墓葬出土文物很多,计有青铜器12件,钟、鼎、盉、舀、铃、戈、矛、剑、镞、车马器、石磬,彩陶器(壶、罐、盆)、玉器、漆器、木器、海贝等共400余件,10具殉葬人体骨骼,猪、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18、霍山文峰塔
文峰塔又名南塔,位于霍山县城东南约一公里,是霍山县境内仅有的一座古塔。塔身矗立在幽芳河畔,螺蛳台的阜顶上,是该地带的最高点。四周空旷,视野开阔,极目环眺,方园胜景,尽收眼底,诚然一塔巍巍,远衬山城之秀。昔曾有记胜诗句云::“青溪曲曲抱螺台,白塔红桥画障开;南去渐知龙井逼,活云飞出石门来”。(龙井、石门均地名)据光绪《霍山县志》记载:“螺蛳台上有旧塔,后邑令某泥形家言毁之。道光二年知县朱士达重建。”何以名“文峰”?《文峰塔记》介绍云:“因学宫与书院名之也”。故不同于一般佛塔,而是“人杰原于地灵,欲启人文,宜培地脉”,实为“风水攸关,表镇山城市”之塔。嵌在塔基层的碑刻铭文曰:“浮图七级,拔地凌云;巍峨矗矗,蔚启人文。”象征“弦歌不辍;炳焕奎文”之意。塔为砖石结构,实心密檐,棱角六面,浮图七级,造型挺拔隽秀。塔顶峰有葫芦形镇极,直插云天,蔚为壮观,塔身高21米。底层围长22米,塔基占地面积16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19、安徽省博物馆陈列展览大楼
安徽省博物馆陈列展览大楼位于合肥市安庆路北的安徽省博物馆内,建成于1956年2月,是安徽省博物馆的主体建筑,建筑面积11580平方米,展览面积7826平方米。陈列展览大楼为仿苏式建筑,砖混结构,面南背北,造型呈U形。正中主楼五层(第五层为塔楼),两侧副楼两层为展厅。建筑简洁壮观,平面规矩,中轴对称,庄严肃穆。主楼高耸突出,回廊宽缓伸展,是合肥市20世纪50年代兴建的三大建筑之一,建筑时代特色鲜明。安徽省博物馆是毛泽东同志生前唯一公开视察并作重要指示的博物馆。1958年他在视察该馆时发表的讲话“一个省的主要城市,都应该有这样的博物馆,人民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的力量是一件很要紧的事”,成为新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方针,带来了解放后我国博物馆建设的第一次高潮。在此前后,周恩来、邓小平、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几乎都视察过该馆,陈毅元帅为陈展大楼题写了馆名。该馆成为20世纪50年代全国四大样板馆之一。2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20、歙县徽州古城城墙
歙县徽州古城城墙位于歙县徽城镇,时代为隋—清。徽州古城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歙县县城徽城镇中心,东北与绩溪县和浙江省临安市交界,东南与浙江省淳安县、开化县毗连,西南与屯溪区、休宁县相邻,西北与徽州区、黄山区接壤。徽州古城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建于明、重修于清的歙县古城,分内城、外廓,有东西南北4个门。此外还保留着瓮城、城门、古街、古巷等。歙县从唐宋以来共建了400多座牌坊。歙县徽州古城城墙被公布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