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上海市旅游
上海市文物古迹介绍
261、圣三一基督教堂
上海圣三一座堂是中国上海市现存最早的基督教英国圣公会主教座堂,位于上海市中心黄浦区九江路219号,俗称“红礼拜堂”。这座教堂曾是英国国教会设立的英国圣公会维多利亚教区英侨教堂、圣公会华中教区主教座堂、中华圣公会主教院主教座堂,现在又成为中国基督教三自-委员会和中国基督教协会(“两会”)总部附属教堂。圣三一堂位于九江路江西中路西南角,现归宗教机构,曾为黄浦区政府大礼堂。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同治五年(1866年)拆去老堂,新堂奠基,至同治八年(1869年)竣工,新堂因以红砖为墙,俗称红礼拜堂。占地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40平方米,大堂高17米,2层,由当时国际著名建筑师司考特爵士仿照西欧13世纪哥特式的礼拜堂设计。结构采用砖木结构,并将建筑结构重量及伸引力集中在石柱及拱壁上。营造者为番汉公司。该堂是上海最老的基督教礼拜堂,也是闻名远东的基督大教堂,平面呈长方形,长约47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62、平原村古文化遗址
平原村古文化遗址(PingyuancunGuwenhuaYizhi)位于位于城西北约13公里、小机山东侧山脚下。1960年,市文管会组织考古调查时发现,在南北穿过山脚下平原村的新开河道的两岸,暴露出古代遗物。采集的遗物主要属于晚期印纹陶文化亭林类型,有灰陶三足盘--纹圈足簋,夹沙陶圆锥足鼎,以及曲折纹、绳纹、席纹等印纹陶片。1979年,小机山附近的天马公社农机厂在基建挖掘深坑时,在深0.80米的黑土层内,出土崧泽文化型长方形磨光穿孔石斧,镂孔纹粗把灰陶豆,四系鸡冠耳罐和压划网纹坛等遗物。从而认定,这一遗址早期部分属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类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63、上海古城公园
古城公园位于人民路、安仁街、福佑路之间,绿地总面积近4万平方米。绿化建设工程于2002年2月10日开工,同年5月31日竣工,历时110天。古城公园的设计方案注重体现“三个为主,五个兼顾”的原则。公园以绿为主,以人为本,以生态为主;兼顾反映古城的历史文化,兼顾人流的集散,兼顾教育基地,增强市民的忧患意识,兼顾体现古城公园标志性的景观,兼顾旅游资源的重新组合。公园的整体景观以现代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处理手法为特征,形成与周边城市建筑和空间尺度相平衡的大型城市公共空间。主要景观视觉通道由新开河伸向豫园,形成上海未来和昨天(陆家嘴和豫园)的对话。沿下沉式广场至丹凤台的弧形坡道逐步上升,似乎在探索历史的轨迹,述说着“城墙的故事”。沿人民路为大片草坪和蜿蜒曲折的小溪,让人联想到老城厢的护城河,形成了蕴藏着特殊历史人文内涵的城市景致。沿福佑路和安仁街为密植树林,一方面成为老城厢城市机理与现代城市空间之间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64、招贤浜古文化遗址
招贤浜古文化遗址位于亭林镇东新村9组招贤浜口新开河两岸。遗址发现于1975年,分布面积约1万平方米,主要遗物有良渚文化黑衣灰陶片、夹砂红陶T字型鼎足,马桥文化篮纹、叶脉纹、绳纹印纹陶片,吴越文化灰陶豆把、回字纹、米筛纹、米字纹等印纹硬陶陶片。2003年为建A7高速公路,上海博物馆考古部对遗址进行了再次调查和试探性挖掘,发掘面积共200平方米,出土少量西周至唐宋时期的文化遗物。招贤浜遗址的发掘,丰富了马桥文化的内涵,为了解上海地区马桥文化的分布提供了新的资料。招贤浜遗址中心区域主要分布于现在招贤浜的两侧,面积大约在1万平方米左右,遗址的堆积以马桥文化为主。值得注意的是,1975年的考古调查采集文物中,曾发现有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陶片,但是本次野外工作,在已发掘的范围内未见新石器时代遗存。招贤浜遗址的马桥文化遗存的文化内涵与马桥遗址十分相似,它不仅体现在遗物所反映出的纹饰作风、制陶技术等特征上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65、上海法华塔
嘉定法华塔在今嘉定区嘉定镇的中心,又名金沙塔。法华塔建于南宋开禧年间(1205~1207年),当时这里还叫“练祁市”,十年后,嘉定设县。县城建设就以此塔为中心,因它是全城最高点,在东、南、西、北四条大街之中心。塔建成后,至大元年(1308年)重修。后几经兴废,至明代万历年间损坏尤甚,只剩下底层还比较完整。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知县陈一元募款重修,仍恢复七重楼台,四面设壶门,砖木结构,高40.83米,各层有平座、栏杆、腰檐,层间飞檐翘角,下悬檐铃,风动铃响,清脆悦耳。“金沙夕照”是当时嘉定的人文胜景之一。明末嘉定四先生之一、书法家娄坚题了“法华塔”之匾。塔传至民国期间又凋零不堪,民国十三年(1924年)邑人戴思恭募款大修时,改底层围廊、各层腰檐栏杆、七层塔顶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新中国成立后,嘉定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与嘉定县政府决定联合拨款近20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66、冈身遗址
冈身遗址位于漕泾镇沙积村7组。冈身是由死亡的海生贝类生物壳体和沙积聚而成的沙脊,南宋绍熙《云间志》即有记载。冈身遗址为南北走向,长约40米,宽约20米,面积约800平方米,经C14同位素测定,形成时间距今6400年。该遗址是本区现存的唯一一处古生物、沙冈遗址,同时也是上海地区古海岸变迁的重要物证之一。2005年10月26日公布为金山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67、留云禅寺
留云禅寺坐落于上海嘉定南翔镇,1500年前南北朝时,一位农民在种地时掘到一块一丈见方的巨石,随即便有两只仙鹤飞来停在上面,有一个名叫德齐的和尚看见后,便认定此处是“佛地仙迹”,于是天天骑上仙鹤四处化缘集资,在此兴建了白鹤南翔寺,当时香火十分旺盛,遂因寺成镇,诞生了南翔镇,后因清康熙赐额“云翔寺”,遂更名,云翔寺几经兴废,如今只留下两座砖塔依旧。景点位置福建宁德霞浦县981县道留云禅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68、徐光启故居——九间楼
九间楼(JiujianLou)在南市区乔家路234~244号。原为徐光启故宅,建于明万历年间,因上下二层各九间,故称九间楼。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意大利人郭居静受徐光启之邀来沪传教,即寓此。该屋迄今已有三百余年,为该区仅存的明代宅第,屡经修葺,现上下各7间,为居民住宅。1983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69、四明公所
地址:黄浦区人民路830号邮编:200010电话:021-63556666*3207(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物业管理处)开放时间:全天公共交通:公交11、24、911路四明公所建于1797年,原来是在上海经商的宁波商人和手工业者的行会组织所在地。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5月,法租界当局以“开筑马路”为借口,妄图强占四明公所来扩大其租界地盘,法租界巡警疯狂地在四明公所门口开枪打死打伤愤怒反抗的上海群众多人,激起公愤。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7月,法租界当局再一次想侵占四明公所,致使上海人民发起了全市性的罢工罢市斗争。殖民者慑于人民群众的威力,最后被迫放弃了侵占四明公所的企图。四明公所成为上海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扩张租界斗争的历史见证。现仅存牌楼,免费参观。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70、汇中饭店大楼
汇中饭店大楼(PalaceHotel)现为和平饭店南楼,位于中山东一路19号,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英商马理逊洋行设计,占地面积212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697平方米,为六层,高30米,由王发记营造厂承造。建筑采用砖木混合结构。这里原是座英国式的三层楼房,名中央饭店,清同治四年(1865年)香港汇丰银行在上海设立分行时,曾租借此饭店开业。光绪二十九年中央饭店改组为汇中饭店。光绪三十二年翻建新楼,是当时上海最高的大厦。建筑外墙底层以花岗石砌筑,上部为清水外墙,上部各层饰白色面砖,楼层间和最上二层窗间墙上有红砖饰带,红白相间,鲜明的砖墙,形成该建筑明显的特征,部分窗口上沿有三角形与弧形楣饰,外貌为仿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建筑风格。大楼有屋顶花园,花园东西两端各有一座很大的凉亭。约在民国3年(1914年)时六楼突然起火,屋顶部位建筑装饰全被烧毁,修复时改为平顶。该大楼内部装修精致,多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71、沪江大学历史建筑建筑群--思伊堂
思伊堂建于1919年,是由美国芝加哥伊文斯顿的哈里斯先生捐资4.35万美元建造。建筑高四层,砖木结构,红砖砌墙,窗套和阳台饰以白色,入口处微凸,设拱形大门洞,窗户均为矩形平窗,三开间并排排列。建筑初建时作为学生宿舍使用,因其临江而建,视野极佳,浦江的美景可尽收眼底。建筑原为坡顶,1984年大修时改成平顶。现为上海理工大学第四宿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72、翔龙桥
翔龙桥位于漕泾镇蒋庄村11组,又名环龙桥,系单孔石拱桥,清雍正年间潘龙初建。东西走向,跨蒋庄塘,全长19.5米,宽2.3米,桥高3.2米,拱高2.55米,拱直径4.8米。素方望柱,桥面两侧为石栏板,东西端各有15级阶石。桥身两侧刻有正楷阳文字“翔龙桥”。2003年公布为金山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011年公布为金山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73、南阳港古文化遗址
南阳港古文化遗址位于山阳镇大兴村11组。1960年疏浚老红旗港时在南阳港与青龙港汇合处的河岸上发现有灰色文化堆积,分布面积约500平方米。经考古勘探证实,文化层距地表深约1.5米,长约50米,采集遗物有春秋战国时代吴越文化的回字纹、米字纹、网格纹等印纹硬陶片以及夹砂绳纹陶釜、扁足鼎等残陶器。2005年公布为金山区级文物保护地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74、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
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位于普陀区志丹路和延长西路交接处。水闸总面积1500平方米,由闸门、闸墙、底石、夯土等部分组成。根据考古发掘及出土文物,结合文献记载,确定志丹苑水闸遗址为元代建造,距今有700年历史,是已发现的同类遗址中规模最大、做工最精、保存最好的一处,在中国水利工程发展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延长西路619号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75、贞节桥
贞节桥位于张堰镇秦望村2组6190号西10米。单跨梁桥,民国十五年(1926年)由高雅言堂为族中陈姓贞节女子而建。花岗石质,南北走向,全长13米,宽1.66米,净跨5.18米。桥面由三块条石拼建,桥两端各有6级台阶,桥面两侧刻正楷阳文字“贞节桥”。南侧桥墩东侧嵌有“贞节桥记”石碑一块。2011年公布为金山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76、查山古文化遗址
查山古文化遗址(ZhashanGuwenhuaYizhi)位于金山县金卫镇查山山麓。1977年发现。东南山坡上,第一层出土物为西周和商代遗存,第二层为马家浜文化堆积层。坡下耕地上,第一层出土物为唐宋陶瓷片,第二层为南北朝到唐宋时期遗存,第三层为春秋战国时期遗物和早期印纹陶文化马桥类型遗存。1977年被列为市级保护地点。位于金山卫镇长春村1组查山东侧。发现于1972年,同年考古清理163平方米,出土大量马家浜文化、马桥文化、吴越文化及南北朝、唐宋等不同时期的文化遗物。2008年,上海文管委考古部对查山古文化遗址进行第二次考古发掘,确认遗址分布面积为3万平方米。该遗址是上海迄今发现的三处年代最为久远的古文化遗址之一。明代《颐清府志》载:“钱野人兖定名为查,今山临海,上有浴丹井、炼丹室,山下乡又名仙山,盖其为查无疑”。山之东麓有仁寿寺,寺额为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所书,山上景观甚多,其中十景尤佳。山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77、柘林古文化遗址
柘林古文化遗址(ZhelinGuwenhuaYizhi)位于奉贤县柘林镇冯桥村小学西的新开河两岸,沪杭公路以南约300处。遗址东西长100米,南北宽70米。出土遗物有黑衣陶残器、夹沙陶丁字形鼎足、长方形穿孔石斧、有段石、柳叶形石镞等。为良渚文化遗存,对研究上海地区古海岸和成陆年代有重要意义。1977年被列为市级保护地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78、姚家圈古文化遗址
姚家圈古文化遗址(YaojiaquanGuwenhuaYizhi)位于松江县小昆山镇姚家圈。1980年当地社员在田野翻地时,发现一口古井,从井的下层和附近新开河两岸断面上,采集到数十件新石器时代遗物,分布范围约1万平方米。其中有早期印纹陶等马桥类型的文化遗存,崧泽文化类型的各式夹沙陶残物。1985年被列为县级保护地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79、南桥佛阁月城
南桥佛阁月城(NanqiaoFogeYuecheng)位于奉贤县南桥镇人民北路。占地1360平方米,建筑面积741平方米。原名文昌阁,俗名佛阁。元时建,下筑月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文昌阁毁,独存月城。同治五年(1866年)募捐重建,并重新修缮月城。同治十一年春重建斗姥阁。1983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80、青浦普济桥
普济桥在金泽镇南首,是全泽最古老的右桥之一,因桥畔有圣堂庙,故俗称圣堂桥。建于南宋,即公元1267年,明清两代作过重修,加置石栏,为单孔石拱桥,桥长26.7米,桥高5米。古时桥顶处,有木框架子,装置木门,晚间关闭木门,为使两岸镇民的安全。普济桥的建桥设计,很有讲究,它的拱圈砌置,与河北省著名的赵州桥相同,它的石料,与上海松江县方塔公园内的望仙桥相同,都用珍贵的紫石,有紫色的光彩。每当雨过天晴,阳光照射桥上,紫石发光,晶莹光泽,宛如一座用珠宝相嵌的宝石桥。桥下的石砌拱圈上,在中间的一块拱石上,镌刻“咸淳三年”四个大字,庄重有力,证明此桥是宋代建筑物。普济桥在7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它经受风风雨雨,看到的历史变迁,真如一位饱经风霜的历史老人。赵孟頫是宋代后裔,赵匡胤(yin)第十三代孙,著名书画家,他43岁时,遭受南宋--之痛,一度谐夫人管道升,隐居金泽颐浩寺,以抄写经书,作些书画来苦渡时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