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内蒙古自治区旅游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古迹介绍
1、云中郡故城
云中郡故城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古城村西,土默川腹地,为战国至隋唐时期的遗址。其城垣周长约8公里,呈不规则状,墙体夯筑,东、西、北三面城墙破坏严重,唯南城墙存留较完整。城墙夯土中含有战国至西汉陶片,外层夯土还夹杂北朝遗物。出土有汉魏北朝、战国、秦代的遗存。城中心有一高大土丘,为钟鼓楼遗址,曾出土北魏大代太和八年鎏金铜佛像一尊。城西墙外有古墓群。云中郡故城遗址南墙长1920米,残高4.5米,宽6.5米,夯层厚8~12厘米。城墙夯土中含有战国至西汉陶片,外层夯土还夹杂北朝遗物。城内地表散布的陶片瓦砾大都是汉魏北朝遗物,下土中有战国、秦代遗存。西南隅散布有石柱础、砖瓦等北朝遗物,原为一方形小城,当是官署所在。城西墙外有古墓群,曾发掘东汉闵氏壁画墓一座。史载战国赵武灵王曾于阴山河曲筑城,昼见群鹄游于云中,因名城为云中,当是此城。秦置云中郡,城为郡治,汉因之,魏设云中县。此为内蒙古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金斯太洞穴遗址
时代:旧石器、商金斯太洞穴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是旧石器时代至商朝草原先民的居住遗址,洞穴宽16米、深24米,其堆积层厚达5米,共分3层。在最下层的堆积物中,考古人员发现了距今5万至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遗物,有石砧、石锤等工具,还有野马、披毛犀、野鹿和转角羚羊等动物的骨骼并已呈部分石化,其中野马的石化骨骼为最多。考古专家认为,这反映了当时生活在草原地区的原始先民,主要以猎取野马为生的生活状态。在中层和上层的堆积物中,考古人员发现了距今3万年至3000年左右的文物遗存。特别是上层文化遗存出土了大批灰色、黑色的陶器碎片和少量的铜制品。陶器的主要器型有鬲、罐、杯和三足瓮等,均为手制,火候较低。中层文化遗存出土了大量细石器和一些骨制工具。金斯太洞穴遗址的发现表明,至少在1万年以前,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上就有人类居住。它对于研究内蒙古草原古代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研究我国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梵宗寺
梵宗寺称北大庙。在翁牛特旗乌丹镇北4公里。始建于清代乾隆八年(1743年),乾隆二十年竣工。寺为汉式建筑的藏传佛教寺院,依山势起伏由南向北布局,由山门、正殿、东西配殿、关帝殿和经卷殿组成,现有房屋115间,占地5000多平方米。每座殿宇都建筑在石台基之上,都为青砖灰瓦木架结构,梁枋上绘有多彩的游龙和花卉,墙上还保存有一批壁画,以及精美的雕刻等。这是赤峰地区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寺院周围树木茂密,环境优美。梵宗寺座落在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人民政府所在地乌丹镇四公里外,由乾隆帝赐名,成于清代乾隆八年(1743年),原占地面积一公顷,有佛殿十多座,曾被旗扎萨克定位总揽全旗-庙务的旗庙。景色绮丽、环境清幽的梵宗寺,坐北朝南,依山而建,随地势高低而形成阶梯式院落。整体布局庄严肃穆,气势超俗,南半部明朗开阔,北半部严整紧凑。寺院以正殿和配殿作为称式,即以山门(天王殿)、正殿(大雄宝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额尔古纳黑山头遗址
黑山头遗址为元代古城,位于呼伦贝尔盟额尔古纳河东岸的额尔古纳旗,是蒙古族的发祥地。元代建筑的黑山头古城遗址便是蒙古族发祥史上的历史见证,也有认为是辽代遗址。黑山头古城位于额尔古纳右旗根河、得尔布尔河注入额尔古纳河间沼泽地东部台地上,它背山面水,正当大兴安岭山地与呼伦贝尔草原交接之处。黑山头古城南临根河,北倚得尔布尔河,地势险要,可攻可守,是古代扼守草原北方的门户,进出草原的咽喉。古城在黑山头西北约10公里处,因地处黑山头而得名。分内城和外城,城墙均为土筑。外城呈方形,周长2.35公里,占地346,290平方米。城墙残高1-2米,最高4米以上。墙体顶宽2米,底宽6米。城墙外有护城壕,壕底宽5-9米,深1-2米。四面均设有城门,门垣宽9-12米。门外设瓮城,城墙外每隔100米左右有一马面,城墙拐角处有高大的角楼突出于墙垣之外。内城处于外城中间偏西北位置,呈长方形,周长560米,占地18871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寿因寺大殿
时代:清地址: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库伦旗该寺俗称“迈德尔格根庙”,又称“那顺之都吉勒呼里特”,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始建于1920年。寿因寺现存大殿为汉藏结合风格建筑,二层三顶式。正面前出3间抱厦,4根石雕明柱支擎第一、二层建筑。前檐斗拱作木雕虎头、象头。屋顶前部为卷栅式,中部、后部为单檐歇山式。大殿内有彩绘,并且供奉佛像。大殿门前西南墙内侧,绘有十八层地狱轮回图。2013年,寿因寺大殿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辽中京遗址
辽中京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大明城老哈河北岸的冲积平原上。中京是辽代的五京之一,从辽统和二十一年(1003年)开始,到统和二十五年基本建成,并设立了大定府,辽代帝王常驻在这里,接待宋朝的使臣。辽亡后,金代改称其为“北京路大定府”,元代又改称“大宁路”,明代初年在此设大宁卫,永乐元年(1403年)撤销卫所,从此沦为废墟。1959年~1960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等单位对遗址进行了调查和考古发掘。辽中京的城市布局仿照北宋汴京开封的布局制度,有外城、内城和皇城三重。外城的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4200米,南北宽3500米,南墙正中开辟有门,筑有瓮城,四角有角楼。自南门朱夏门到内城的南门阳德门,全长1400余米,正中有一条宽64米的大道,大道的两侧有用木板覆盖的排水沟,直通朱夏门两侧的城墙下的石涵洞。在距朱夏门约500米的大道中心,残存一座马鞍形土包,推测可能是市楼的遗址。大街的两侧有对称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隆盛庄清真寺
隆盛庄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始建礼拜寺,成为内蒙古境内回民居住和建清真寺最早的乡镇。清乾隆末年,归绥富商路径丰镇隆盛庄出资购下现清真寺院落,建造8间殿宇,形成基本规模。道光十年(1830年)陕西华隆马阿訇被请来住寺。隆盛庄清真寺初有大殿3间,后因居民繁衍发展、来往商客川流不息,原大殿显得狭窄,沐浴室尤其拥挤,遂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由群众捐资加盖大殿13间,教长室、满拉宿舍、沐浴室、库房等一应俱全,形成里外三进院落,大门、二门、围墙、照壁、南北配房齐全的完美建筑群落。1926年又扩建大殿5间、抱厦5间,建筑总面积达2700平方米,大殿建筑面积820平方米。建筑形式为传统的中国宫殿式风格,布局对称合理、玲珑精巧,全寺雕梁画栋、巍然壮观。该寺被列为内蒙古重点保护的清真寺之一,内存阿文楹联1对、匾额2块、汉文康熙圣谕1块、咸丰十一年丰镇府台赠“道通乾坤”匾1块、光绪十一年“遵大清高”匾1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王昭君墓
王昭君墓,又称“青冢”,蒙古语称“特木尔乌尔琥”,意为“铁垒”,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呼清公路9公里处的大黑河畔,是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汉朝明妃王昭君的墓地。始建于公元前的西汉时期,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悠久历史。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汉族。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汉元帝时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和亲,昭君自愿出嫁远入匈奴,后立为宁胡阏氏,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昭君出塞”的故事。现在的昭君墓是20世纪70年代重新修筑的,占地面积3.3公顷,墓高33米,墓身呈台体状,墓顶建有一座凉亭,是一座人工夯筑的大土丘,是昭君的衣裳冠墓。昭君墓是中国最大的汉墓之一,因被覆芳草,碧绿如茵,故有“青冢”之称。墓地东侧是历代名人为昭君墓题写的碑文,西侧是文物陈列室。青冢兀立、巍峨壮观,远远望去,显出一幅黛色朦胧、若泼浓墨的迷人景色,历史上被文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黑城城址
黑城城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甸子乡黑城村西南500米,为西夏黑水城和元代亦集乃路城址,蒙古语为哈日浩特,意即“黑城”。虽然黑城因水源枯竭早在14世纪中期就已成为沙海中的孤城残址了,但两千年前开辟的丝绸之路的北线——居延北线,就在黑城附近通过,因而黑城仍有极高的考古价值。1976年清理出城址,分内、外城。外城俗称罗城,呈长方形,东西长1800米,南北宽800米,城垣基宽16~20米,残高1~3米,城中南部有王莽时期制钱作坊和窑址。内城在外城内偏北,俗称黑城,东西长700米,南北宽500米,垣基宽15米,残高8~9米,四墙开门,宽约9米,外设瓮城。内城西北部有夯筑小城,俗称花城,南北长250米,东西宽200米,垣基宽5~6米,残高1~2米。花城出土有战国绳纹灰陶片,内城有大量云纹瓦当、钱币等,外城有汉代陶片、坩埚残块、钱币、铁器及辽金遗物。据出土“部曲将”铜印以及“白狼之丞”、“渔阳太守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阿拉善延福寺
延福寺系阿拉善旗八大寺之一,位于巴彦浩特镇王府街北侧,俗称“王爷庙”,藏语名为“格吉林”,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保护的古式建筑之一。该寺从乾隆七年(1742年)开始修建大殿,以后陆续完成周围的建筑。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帝为该寺赐名,并赐用满、藏、蒙、汉四种文字书写的金字匾。整个建筑群共建有大经堂、菩萨殿、四大天王殿、转经楼、钟鼓楼、如来殿、阿拉善神殿、药师殿、密宗殿等大小殿堂10多座,共200多间,计800多平方米。1919年前后为鼎盛时期,-达500人。该寺同其它黄教派寺庙一样,设有神学院,共分四大部,每部有一座专用殿宇。该寺-称为甘珠尔巴格西-。寺内至今保存有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所铸青铜香炉一个,高2.2米,直径0.85米。铸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的大钟一个,其钟声音洪亮,每击,整个巴彦浩特镇余音缭绕经久不绝。内蒙古阿拉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内蒙古日报社旧址
内蒙古日报社旧址,位于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兴安北路西侧、科右前旗人民医院院内。内蒙古日报社旧址始建于1935年,为王爷庙兴安医学院,建筑面积2520平方米。1946年7月1日,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东蒙古总分会机关报《内蒙古自治报》在王爷庙创刊。1947年1月1日,决定将《内蒙古自治报》由内蒙古共产党工委直接领导。1948年1月1日,《内蒙古自治报》更名为《内蒙古日报》,并作为内蒙古共产党工委机关报用蒙、汉两种文字出版发行。《内蒙古日报》是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刨办最早的省级党报,也是蒙古族历史上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出版的第一张日报。《内蒙古日报》的创办,为内蒙古共产党工委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领导内蒙古解放区各族人民进行土地改革和牧区民主改革、剿匪反霸斗争,支援东北解放战争等,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1949年11月,内蒙古日报社随内蒙古共产党工委和内蒙古自治政府机关迁至张家口,旧址由科右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12、四子王旗王府
时代:清地址:内蒙古中部阴山北麓乌兰察布高原这是唯一幸存的清代乌兰察布盟四子王旗扎萨克郡王府。辛亥革命以后,四子王旗扎萨克被袁世凯政府和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分别封为亲王,随后被称为“四子部落扎萨克多罗达尔汗卓力克图双亲王旗”,名声传遍漠南漠北大草原。该王府座落在四子王旗所在地乌兰花镇东北24公里处的查干宝力格苏木,紧靠通往格根塔拉草原旅游点和苏尼特右旗的公路左侧。王府由扎萨克王府及后宫、衙门等组成,占地一万多平方米,由当时的扎萨克王拉旺诺尔布于清末光绪31年(1905)建成。接着于光绪34年(1908)建成王府家庙。王府以及后宫、扎萨克衙门等建筑为汉式砖瓦结构,雕梁画柱,极其精美。王府家庙由藏式两座独刚和舍利塔组成,古色古香,别有韵味。王府倚靠河床,河床长满芨芨草,四边平坦无障碍物,为典型的草原景色。四子部落做为成吉思汗胞弟哈萨尔后裔属部,在清代为蒙古阿鲁部落的重要一支,具有悠久和充满传奇色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定远营
定远营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行署驻地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王府衔。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蒙古族顾实汗之孙和罗理归顺清政府,后又出征青、藏有功,-为世袭亲王,封其驻地为定远营(今巴彦浩特)。雍正九年(1731年),清政府又将定远营赐予和罗理之子阿宝。阿宝之子罗布桑多尔济袭位后,在王府西侧建家庙,清乾隆八年(1743年)建成,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重修,赐名延福寺,俗称衙门庙。定远营坐北朝南,占地约25万平方米,四合院式布局,设计独特,建筑精巧、宏伟,兼具蒙古、汉民族建筑艺术风格。原有衙门、宅院、庙宇、花园等。西院现存府门、大殿及东、西配殿等,东院存王爷眷属住所,东北部尚有民国时期建造的一栋中西结合式房屋。定远营建筑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王府、延福寺、传统民居、城墙、城门遗存及城内历史街区、历史文化遗存、遗迹等。这些建筑体现了中原主流文化与蒙藏文化的融合,故巴彦浩特镇素有塞外“小北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4、天女神庙
天女神庙位于库伦旗库伦镇中心河南岸,库伦一中东侧。据记载,吉祥天女神庙为锡勒图库伦旗三任扎萨克达-班禅达诺门汗西布扎衮如克于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监工督建。当时,西布扎-奉五世0-和四世班禅之命,离开西藏东渡东蒙古时,五世0-便把自己供奉的吉祥天女画像赐给西布扎-,此后西布扎-做为其护身佛一直供奉在身边,直到晚年,监造天女神庙,将天女神像供奉于庙中,并立下举办各种法会和供奉的礼规。从此,吉祥天女神便成了锡勒图库伦的主神,备受人们的信崇。吉祥天女,亦称吉祥天母,俗称天女神。吉祥天女庙住持达-,拜见锡勒图库伦政教首领扎萨克达-时,扎萨克达-还需起身还礼,并让座赏茶。吉祥天女庙除在本旗几个自然村有哈力亚图(属民)外,在辽宁省清河门地区还有高、马、刘、李、罗等姓庄头,每年定期缴纳贡品。吉祥天女庙,现有正殿3间,东西配殿各3间,均为硬山式建筑(诵经殿,白塔和山门殿均在文革中被毁),占地297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5、巴丹吉林庙
时代:清地址: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该庙是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唯一的寺庙。它始建于乾隆年间(公元1755年),由于深处大漠、人迹罕至,一直保持着原貌。其规模不大,占地仅273.7公顷,是一座上下两层的中式楼阁建筑。因为有庙,所以当地的蒙古族牧民把这个沙漠绿洲称为“苏敏吉林”,意为“有庙的海子”,简称“庙海子”。这里虽然仅有3家住户,却是巴丹吉林沙漠牧民的活动中心。巴丹吉林庙的建筑结构与其它藏传佛教寺院大同小异。寺庙坐北朝南,外有半人高的围墙,墙外西侧矗立着一座白塔,与庙遥相呼应。寺庙总建筑面积近300平方米。庙室分上下两层,呈楼阁式。四角形的角楼,重檐山顶,正面有两小窗,两侧各有4扇小窗。整个建筑刚刚经过一次维修,庙室里五彩斑斓,四周的墙壁上绘满了佛教题材的壁画,神龛上供着许多佛像,藏经阁里摆满布裹的经书,精美的砖雕、木雕令人目不暇接。虽然巴丹吉林庙地处偏远,周边地区人烟稀少,但这里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6、乌盟岱海遗址群
岱海遗址群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凉城县岱海周围,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该遗址由王墓山、老虎山、园子沟等三处典型遗址组成。王墓山遗址分成上、中、下三区,总面积约17万平方米。已清理出半地穴式房址21座、灰坑15个,其年代为距今6000年至5000年左右。老虎山遗址是“老虎山文化”的命名地,总面积约13万平方米,已清理出半地穴式房址68座、灰坑34个、窑址和墓葬各3座。其年代为距今4500年至4300年左右。园子沟遗址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已清理出窑洞式或半地穴式房址87座、灰坑4个、窑址6座,出土陶、石器200余件。房址均沿等高线成排分布,居住面及墙壁上抹有白灰面,这批保存较好、布局有序、形制规范的窑洞式房屋在国内同期遗址中少见。其年代为距今4500年至4300年左右。岱海遗址群是了解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史前考古文化序列、聚落形态及文明起源的典型资料。(国家文物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7、马鬃山墓群
马鬃山石构墓群,位于中旗呼勒斯太苏木达格图嘎查北15公里的杭盖戈壁马鬃山地区希日楚鲁山一带。墓葬环希日楚鲁山分布。地表可辨石堆、石板墓葬107座,分布面积达4平方公里,墓葬形制有方形、亚腰形、工字形、圆形、T字形,大小不一,是一处从青铜时代一直延续到汉代的规模宏大、分布集中、型制多样的石构墓群。据悉,马鬃山石构墓群于2008年“三普”调查时发现,2014年被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名称为“马鬃山石板墓群”,由于墓群内除了石板墓还有石堆墓,包含着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因素,故更名为“马鬃山石构墓群”。该墓群先后由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国家博物馆等单位专家学者做实地考察,初步判断是一处包含不同民族、具有浓郁北方草原民族特色的墓群,对于研究从青铜时代至汉代时期在乌拉特草原地区-的少数民族的葬俗、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习俗、社会形态提供了珍贵的资料。2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贝子庙
贝子庙是内蒙古四大庙宇之一。位于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北部的“额尔敦陶力盖”敖包南坡下,蒙古语名“班智达葛根庙”,汉名“崇善寺”。贝子庙始建于清乾隆八年(公元1742年),历经七世-不断修缮。整个建筑群有朝克钦、明干、却日、珠都巴、甘珠尔、丁克尔、额日特图七座大殿,五座拉布楞(-殿),五座佛塔,此外尚有30多个庙仓及两间-住宅在庙宇的东西两侧和后面。建筑群规模庞大,气势雄伟,主要殿宇重楼复阁,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壮观典雅。位于锡林浩特市内额尔敦敖包山下的贝子庙,始建于清乾隆8年(公元1743年),历经七代-精修而成,共耗费白银174多万两。全庙共分五大殿,中为朝克沁(行政教务)殿,两侧分别为拉布楞(-)殿,却日(哲学)殿,满巴(医务)殿和珠多都巴(天文数学)殿。此外,贝子庙周围还有十几座小殿和两千余间-住宅,总面积达1.2km贝子庙建成后,有一百多年的兴盛时期,喇麻最多时达1200人,当时,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包头广福寺
广福寺广福寺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2年),是内蒙古塞北草原重要的-教活动中心,历史上与青海塔尔寺、甘肃拉布楞寺齐名,是漠南佛教圣地,九世班禅大师曾在这里讲经布道。公元1670年,由归化席力图召第四世-阿卜干拉布腾指导设计庙型和规模,制定了建庙方案,并呈报康熙皇帝恩准。公元1702年正式破土施工,模仿归化席力图召的建筑模式,采用京、藏两种风格,利用三年零两个月的时间建成了朝克沁独宫。康熙皇帝为庆贺建庙嘉奖诺内亲王,赠送朱墨《甘珠尔经》赞礼,赐名该庙为“广福寺”。用满、蒙、藏、汉四种文字书写匾额,并盖有康熙皇帝御玺。寺内设大-席位,按照黄教法规广招信徒。该庙很快就成为漠南地区信徒最多、权势最大的-教圣地之一。因是贝勒王主持兴建的庙,当地群众称“贝勒庙”,汉语音译“白林庙”。后德王自治时“蒙政会”设在此地,取“人杰地灵、百灵相助”的吉祥之志,遂改称“百灵庙”。广福寺共建有八座殿堂,分五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怀朔镇古城遗址
怀朔镇古城遗址怀朔镇古城遗址位于固阳县城东北35公里处,是迄今已发现的内蒙古西部地区规模较大的北魏古城遗址,属于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怀朔镇最早建于北魏始光年间(公元424年—428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当时属朔州管辖。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7年)朔州内迁,怀朔镇废弃。该镇在北魏时期是河套及阴山地区重要的政治和军事要塞,被称为“六镇之首”。从这里走出高洋、高欢、侯景三代皇帝。相传花木兰曾经在这里替父从军。距考古专家考证,古城面积为1.6平方公里,城墙周长4667米,古城中覆盖着世界罕见的“佛像土窟”,并有大量的文物出土。怀朔镇经历了1500多年的历史,仍可从遗迹中看出当年宏伟的气势。目前,我县拟对怀朔古城复原建设。复原后的怀朔镇占地面积约为1600平方米,内容包括四面城墙、城门、皇帝宫殿、贵族豪宅、兵营、寺庙、商业街、民俗大院等。并建设一座博物馆,收藏、存放北魏时期有关文物。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