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宁波市 > 象山县旅游
象山县文物古迹介绍
爵溪抗倭城墙
据民国《象山县志》记载,明洪武31年建爵溪千户所,千户王恭筑城,“高二丈八尺,址广三丈,延袤三里,辟东西南三门,楼如之,设吊桥于南门外,罗以月城。城上雉堞八百有三、警铺二十三、敌台十一、外为濠三百五十丈。”以后,永乐、成化、嘉靖以及清代乾隆、光绪年间曾为修整。城墙为明代抗倭军事设施,距今已五百八十多年。清末撤兵防,城墙严重毁坏,目前仅存东北段及南段部分长约一千余米。东段临海,长四百余米,高4.4米,厚9米,有一城门,宽1.5米。北段城墙依山而筑,长约600米,高10米,厚7米(最厚处14米)。因年久失修,高低不平,厚薄不均,顶部多坍塌,但气势如故。这对研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贺威圣烈士墓
贺威圣(1902—1926年),乳名凤宝,字刚峰,号薏农,本县海墩村人。一九二○年去上海求学,一九二四年在上海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年冬回家,先后发展王家谟、杨白、范船僧、赵文光为中共党员,并成立党支部。先后担任“上大”临时委员会领导成员、上海闸北区委书记等职。北伐初期,调任中共杭州地委书记,策动浙江省省长夏超独立。一九二六年十一月三日在杭州城站仕学旅馆被捕,十三日被害于清波门外梅东校场。遗体由其母舅运回安葬。烈士与其父亲、祖父合葬,中为祖父,西为父亲,东为烈士。烈士墓碑文为“殉难义士沪江大学毕业生贺威圣君暨配姚氏孺人之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欧阳桥
儒雅洋欧阳桥,民国。位于儒雅洋乡儒雅洋村东北约2.5公里西沙岭之西坡岭脚。为三孔乱石拱桥,东西走向,横跨于溪上23米,桥上24米,宽4.5米,东首引桥长11米,西首引桥长9米,桥面用鹅卵石铺砌而成。据民国《象山县志》记载,“欧阳桥,县西35里,西沙岭下(案嘉靖志)县西四十里,旧名儒雅洋桥,成化时重修,同知欧阳懋过之,适遇交桥,里人请名,因改名。”公元一九四八年重修。因遭受一九九七年的十一号台风洪水破坏,于一九九八年五月至七月再度重修。欧阳桥横跨于象山最长溪缘溪上,每至春夏之交,盛雨期时,溪水哗哗,遥望横卧于溪上的欧阳桥别有一番神韵。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寺
此寺始建于南北朝宋元嘉二年(公元四二五年),为浙东禅院之一。宋治平二年(公元一○六五年)改称“等慈禅院”。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一三九一年)被立为“丛林”。嘉靖四年(公元一五二五年)重建。后寺废,至清代,僧会司、支云等又重建,俗名西寺。民国时,释明跃、传常等又相率修建,逐形成较为完善之佛教寺院。解放前后,因年久失修,几遭火灾,该寺破坏严重。但山门(金刚殿)、大殿、西厢、经堂、方丈室等建筑于今幸存,基本完好。大殿面宽十六点三五米,纵深十一米,系五开间。明间为抬梁式结构。次间、尽间均穿斗式、十架梁、石柱、木柱相间组合。柱形有圆有方,并刻有名人撰写之楹联。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门灯塔
东门灯塔位于象山县石浦镇东门岛东南,由任筱和、任筱孚兄弟(称二难先生)于1915年出资建造,后被烧毁,1919年,任氏兄弟与延昌纪传长等筹资重建。灯塔由塔基、塔身与灯室组成。塔基用条石砌筑;塔身三层,圆柱形,用石块拼接构筑而成,内径2.13米,外径3.7米,塔高5.44米,内部设旋转楼梯,通往塔顶;塔顶穹窿状,高2.74米,窗槛用八块石板拼接而成,窗户用玻璃构成,室外设走廓,廊外设铁护栏。东门灯塔整体保存较好,是重要的海上交通设施,北渔山灯塔对研究我国近代科技和航海史具有重要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百丈岩画
大百丈岩画位于象山县鹤浦镇大百丈村坑门里山北面山腰,临坑门里溪而刻,面积达20多平方米。岩画内容丰富多样,可辨认的有神像、鱼、船、驴等纹饰,线条简洁、流畅,造型准确、生动,但部分纹饰已模糊难辨。岩画具体年代尚不确定,根据元宝船的特点初步推断其为宋元时期作品。众多不同纹饰组合在一起有何含义需进一步研究、分析,此岩画形式独特,内容丰富,在象山甚为罕见,为象山古代石刻艺术研究和渔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被评为2008年度“宁波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2011年1月7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龙潭--蟹厂武圣庙民俗遗址
白龙潭--蟹厂武圣庙民俗遗址位于象山县鹤浦镇樊岙水库龙潭坑及蟹厂村武圣庙。该遗址原为百姓遇旱灾祈雨之处。逢大旱,由地方官员组织亲自祈雨,场面壮观,远汲宁海等邻近县求雨百姓,每在此时,广大民众脚穿蒲鞋,身着胡进士官袍,至蟹厂武圣庙连做三天三夜水陆道场,忏文焚于白龙潭,白龙化身白蛇请往旱地,雨后送还放养入白龙潭。现原址存有16块祈雨留下的碑刻,山下巨岩上留有原南田县长吕耀钤题写的“白龙潭”三字阴刻摩崖。白龙潭——蟹厂武圣庙祈雨遗址对研究我县乃至全国民俗文化都具有一定的价值。2007年10月30日被公布为第六批象山县级文保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渔山灯塔
北渔山灯塔位于位于猫头洋的东部,象山县石浦镇东南25海里的渔山列岛,北渔山山巅,中国领海线基点,是我国最东面的一座国家一级灯塔,有“远东第一大灯塔”之誉,成为国际航标。光绪二十一年(1895)建成,塔身呈圆台形,生铁所铸,塔高16.9米,直径4米。1944年灯塔灯器毁于战事,民国36年(1947)重修,1955年灯塔塔顶和灯器遭国民党破坏,1987年重修塔顶、重置灯器。现灯塔为1985年交通部批准原址重建,装置国内领先。北渔山灯塔对研究我国近代科技和航海史具有重要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吴乾养墓道石刻
吴乾养,号绿野,本县人。据道光《象山县志》记载,他“三岁而孤,克自树立”,由乡荐任星子县县令。三年后,以政绩升钧州知州。后以劳卒于官。又据樊家桢《象山县志志文存疑》记述,星子县令吴乾养墓在县东二十里三角地。原墓道在三角地东边坟地山脚下,长约五十米,宽约八米,有石人、石马等石雕四对八具,等距排列于墓道两侧。一九五八年坟墓被掘,石雕六具被毁。今存石人、石马各一。石人造型比真人略高大,石马则较矮小。两具石雕比例精确,层次严谨。石人武将造形、服饰与石马鞍辔等雕刻,线条清晰精细,图像美观大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欧家新祠堂
墙头欧家新祠堂,清末兴建,民国三年竣工。位于县城西8.5公里墙头镇墙头村西面。建筑具有晚清风格,保存较完整。正堂七开间,明间抬梁式,次间、梢间均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六柱落地,脊檩下饰花篮悬柱,抬梁上为花篮式瓜柱,檐廊柱间卷棚式曲椽,檐柱梁枋雕饰戏曲人物及花卉。两侧三开间厢楼。戏台正方,台柱前两柱上部铁质圆形,下部石质方形,后两柱全为石质方形,柱础镌刻花饰,三面檐枋刻有戏曲人物和花卉雕饰。门楼七开间,前有一荷花池,周植花木,外砌砖墙。祠堂构件,雕刻工艺较好,有一定历史、艺术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鸡山炮台
金鸡山炮台坐落在金星金鸡山村前的金鸡山顶。据考证,炮台为清代建筑。民国《象山县志》载,金鸡山设有隘口,委官一员,配兵三十名。炮台东南临石浦港,与高塘岛隔港相望,扼守三门口海道,地理位置险要。炮台台基呈长方形,占地约118m2。台身为梯形,高3.8m,东北西南两面底宽8.5m,顶宽7.6米,西北、东南两面底长13.85m,顶长13.5m。四面均由条石砌成,共19层,每层条石直横相间。条石厚18cm,宽28cm,长则60cm至225cm不等。该炮台对研究清代军事设施有一定实物资料价值。2011年1月被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励氏宗祠
建于明代,清代以后都有局部维修。平面总布局为纵长方形,中轴线上依次为大门、天井、山门、戏台、正殿,左右天井,两侧建厢房。占地面积1008平方米。大门,高2.34米,宽1.88米。门额石匾题“励氏宗祠”,左右石联镌“当时声名重魏群郡”“迄今支派衍东溪”。山门、正殿皆通面宽27.9米,七开间,正殿明、次间都为抬梁式结构,其余为穿斗式结构。厢房为三开间,抬梁、穿斗混合结构。山门和大殿间以穿堂相连抬梁式。该祠装饰雕刻精细,工艺水平较高,明代风格明显,在现存县内祠堂中时代最早。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丹山井
该井相传为秦代方士徐福所凿。梁代陶弘景炼丹于此,并投丹于井,故名丹井,俗称丹山井。又因“井水清澈甘美”,以瓮瓶貯之,即有水珠透瓶而出,故有“透瓶泉”之别称。井体石砌,圆形。据史志记载,原石井栏围于宋大中祥符年间(公元1008-1016年),为濮阳吴处士琢置。但现存之石井栏已非原物,为一六角形青石井栏。井栏六面均有字,东面“丹井”二字清晰可认,余则多模糊不清。其中“嘉靖元年壬午岁正月十五吉日”依稀可认。可知此石井栏当为明代遗物。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屿烽堠
公屿烽堠位于象山县爵溪街道东的周家山小山顶上。该台1999年调查确认为清代建筑,是爵溪所管辖之烽堠之一,与城西另一烽火台(无存)成犄角之势,为防倭报警而设。目前建筑实体基本完好,背山面海,视野宽阔,台基近方形,占地约一百平方米。台身呈梯形,四面乱石砌成,内实泥土。台高5.6m,东西两面底宽各10m,顶宽各5.9m,南北两面底宽各10.6m,顶宽各6.3m。台顶中间略显凹形,未见其他遗迹。2011年1月被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岙青瓷窑址
窑址在黄避岙东塔村陈岙黄大山脚,两窑并列,窑头朝西,面临象山港,窑尾朝东,顺山坡而上,各长约五十米,宽约五米。两窑南侧有圆形工场一处。据史籍记载,此窑在当时有重要影响。所产青瓷质地简朴,色泽滋润,是我国唐代著名越窑窑场之一。一九七四年十月,经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及省文管会等实地考证,确认此窑为唐初所建。窑址原来有一部分暴露在外,群众也常常掘得青瓷碎片。近几年来,由于发展茶叶生产,窑体已埋入地下,但不曾破坏。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姚家山遗址
姚家山遗址发现于1991年2月25日,分布在丹城镇姚家山村西,简易公路路北的西山岩头南坡为主的整座小山丘上,西与塔山遗址相距约0.5公里。已经数次调查勘探,范围大致确定,性质与塔山遗址类似。某些迹象表露,与塔山遗址关系紧密,有可能是塔山遗址的东向延伸,但又保持相对的独立性,故其内涵有待将来的考古发掘。对地位偏僻的我县来说,实属珍贵;与塔山遗址一样,是可引以自豪的文化财富,亦是世界人类的共同财富。它预示着中华古老文明史研究在我县良好的考古前景。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钟郝遗徽》石亭
该石亭座落在月楼岙村北路口,建于清咸丰元年(公元1853年),为一正方形四柱两层全石建筑体。正面朝南,额刻“钟郝遗徽”四字,四柱刻有楹联,亭中立一石碑,高173cm,宽82cm,厚18cm,上刻“坤德永员”四字,款为“浙江巡抚部院、布政使司,宁波府正堂,象山县正堂所立字样。据民国《象山日志》记载,该石亭为庄耀亭妻黄氏而注。“钟郝遗徽”石亭虽为封建礼教产物,属贞节牌坊一类。其结构奇异,造型独特,是我县全石建筑珍品。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象山庆丰桥
据车岭《张氏宗谱》载,该桥始建于明嘉靖前,原为木结构建筑,桥上有屋三五间。后两次被洪水冲毁,屡毁屡建。现存之三孔两面宽0四米,以石板铺设。桥墩高二点八五米,用条石砌成。桥面两边搁石梁,两侧设石栏板。石栏板左右各三块,高四十四厘米,厚十六厘米,内侧均有麒麟、凤凰、花鸟等雕饰。东面中间栏板外侧刻“庆丰桥”三字。栏间立望柱,高七十二厘米,两端望柱顶部覆以莲蓬,中间望柱顶部一侧为石狮,一侧为石象,神态生动,雕工精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山书院
书院前身为许氏崇德义塾,清道光十八年(1828年),由许超昆季创建。同治十三年(1874年)已衰落,同知杨殿才会许氏后裔商议,咨禀上宪,将义塾修整,改额为“金山书院”。民国时,又改为“敬业高级小学”。解放后,定名“石浦小学”。著名历史学家吴晗曾随父亲在此就读。现金山书院存“敬业堂”主房和后楼五开间一栋。2002年,按(道光、同治)历史建筑风格进行修复。《石浦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把书院辟为“石浦教育史陈列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沈家洋牌坊
沈家洋牌坊位于象山县贤庠镇沈家洋,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建,为旌表坊。石结构,重檐歇山顶。通面宽5.4米,正门高5.1米、宽2.1米;侧门高3.7米、宽1.25米。圣旨碑上刻有“圣旨”二字。枋上镌“瑶池冰雪”。题“为故儒士沈在缙发妻王氏立”。背镌“景明”、“节郎”两额。正背面皆有精细的动物、云气、花草雕刻。该牌坊是县志记载的73座牌坊中仅存三座之一,且工艺水平较高。2007年10月30日被公布为第六批象山县级文保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