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三明市 > 三元区旅游
三元区十大旅游景点
1、格氏栲森林公园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三元国家森林公园的主景区之一。面积1.41万亩,木材总储量21万立方米,其中格氏栲占80%以上,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天然栲树林。100多年前,英国植物学家格瑞米在三明发现这片栲树林,回国后专门撰文介绍,人们因此将其命名格氏栲。格氏栲系珍稀林木,又名青钩栲,俗称“红柯”。常绿乔木,树冠浓密,开黄花;材质坚实,纹理细密,耐腐蚀,为造船和高档家具的上等材料;树皮可制栲胶;其果实含淀粉,甘甜可食,有“小板栗”之称。这片天然栲树林已有200多年历史,平均树高26米。保护区内伴生有樟、楠、檫、建柏、黄杞、黄楮、山肉桂等24科34属50多种树木,还有水鹿、飞鼠、黑熊、穿山甲和白鹇、足鸡等飞禽走兽。格氏栲森林公园建有度假村,内有餐厅、客房和会议室,栲林中散布着十几座“空中楼阁”(鸳鸯楼)。地址:位于三明市区西南20公里的莘口楼源小湖村。门票:30元开放时间08:00—17:30。
2、月亮湾客家文化园
月亮湾·三明客家文化园,位处三元区莘口镇河滨村,离三明市区仅8公里,规划占地面积近5000亩。月亮湾依山傍水、风景优美,被誉为“三明滨江旅游画廊中最唯美的山水墨宝”。月亮湾作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和世界客属第25届恳亲大会的重要展示项目,致力于打造以客家民俗文化、生态养生文化为主题,集文化观光、休闲娱乐、餐饮住宿、会议商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景区。1)客家会馆在踏入大门的一刻。浓郁的客家气息扑面而来。石的质朴,线的律动,纳客家之风,聚客家之魂。聆听月华坠落水中的轻灵声响,在水乡揽山绵延起伏的韵律上,醉心于蔚蓝晴空下的掬水庭院。2)“王宅城”民俗村村内陈列着上千件艺术展览品和收藏品,有古韵悠长的乡土民俗、旌旗如歌的红色文化、燃情四溢的知青年代。按不同的品类被细致周到的陈列在各自的展区,走进历史的长廊,感受岁月光影的回溯流年。历史只是历史,只有艺术和后人的纪念可以随着时间流逝越发的弥足珍贵。3)客家文化演艺馆客家文化演艺馆是月亮湾的歌舞曲艺演艺中心,可容纳千人以上观看,在这里每日上演的是最炫民族风,还有纯朴动情的客家歌舞,更有夜幕下的篝火晚会,让游人尽情地载歌载舞,充分享受身心的放松与愉
3、十八寨(忠山民俗村)
位于三元区国家森林公园格氏栲景区西北5公里的岩前镇忠山民俗村。历经千年的乡间古镇,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和民风民俗,更凭借满目绿意的景致入选“福建最美的十大乡村”。十八寨历史悠久,古风淳朴。相传旧时村子是由大大小小18个寨子组成,故古名十八寨,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现有保存完好的唐、宋、元、明、清古建筑二十余座,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民俗。村落中古老的建筑群掩映于群山绿树的疏影中,错落在青瓦白墙的普通乡村居所间,为溪水、稻田和竹林所环绕。砖雕石刻、牌匾楹联旧态斑驳,却依然精美。各式各样的老房子,保存良好的多是元、明、清时建造的:四贤祠、庄氏宗祠、楚三公祠、杨氏三公祠、陈家祖屋、万安桥、文昌阁、蒙古墓、元帅亭、永兴庵轻轻地走近,甚至可以闻到空气中若有若无的木头腐朽时潮湿却略带甘甜的味道。每一块青砖每一片瓦砾,都坚守着这片古村独有的记忆。位于村口的万安桥建于南明隆武丙年,为石构平梁桥,三墩四孔,长37米,用长方体花岗岩条石砌就,船型桥墩设计最具特色,外形像船,用整块巨石打磨而成,在国内罕见。村中有一条“蜈蚣街”,因其形似蜈蚣而得名。其始建于元代,总长470多米,中线均用
4、忠山古建筑群
忠山古建筑群位于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忠山村,年代为明、清。简介:由先贤祠、永兴庵、楚山公祠、隆武桥、庄氏宗祠、陈家大院、庄述富民居等七座建筑组成。先贤祠:始建于元至正年,清康熙年大修,坐东朝西,由院坪、下堂、边廊、天井及上堂组成,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上堂面阔五间,进深六柱,上堂四根正金石柱为梭柱造,柱高4米,直径近1米,柱础为上、下两节高浮雕的莲瓣仰覆式样,有明显的元代建筑风格。永兴庵:始建于唐会昌年,清同治辛未年(1871)重修,由院坪、山门、前殿、天井、边廊、大殿组成,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九柱,明间抬梁减中柱,悬山顶。楚山公祠:始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坐东朝西,由院坪、护厝、门楼、下堂、天井、花厅、上堂、后堂组成,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隆武桥:始建于元至正年,明隆武年(1646)重修,桥身东西走向,通桥长37米,桥梁24米、东端引桥7米、西端引桥6米,三墩四孔石平梁桥。庄氏宗祠:始建于明正统己巳年(1449),明宗祯癸酉年(1633)重修,坐东朝西,由门楼、下堂、天井回廊及上堂组成,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门楼为八字木构斗拱牌楼式,屋顶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万寿岩
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由石灰岩构成,岩溶发育,生成十几个洞穴。旧石器时代文化埋藏在灵峰洞和船帆洞内,遗址总面积1200多平方米,发掘面积400平方米,船帆洞下层文化层发现的距今约20000年的人工石铺地面,属全国首次,世界罕见。共出土800余件石制品、少量的骨角器和20余种动物化石,年代分别为18万年和1万〜3万年。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发现于1999年秋,2000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为2000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万寿岩内不仅有古人类活动遗址,还有丰富的历史人文和自然岩溶景观。目前该遗址已被列入三元森林公园八大景之一。地址:位于三明市区西面的岩前镇,驱车10多分钟,即达山脚下。门票:20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深坑岭战斗遗址
深坑岭战斗遗址位于三明市三元区筠竹村后山深坑岭。1934年5月,东方军离闽参加第五次反“围剿”主战场,留下红7军团转战闽西北。28日,寻淮洲、粟裕率领红7军团从沙县向明溪转移,驻扎湖源和筠竹,国民党80师239旅从莘口向湖源转移,抢先占领深坑岭的南洋峡等主峰。29日早晨战斗初始,我军仅以一个团出击,很快处于仰攻不克的被动局面。红军以筠竹和湖源村民为向导,指挥另两个团分两路从侧后直插敌一二线阵地空隙地带。下午二时到达预定地点后发起总攻。国民党军一二线阵地被打乱,前后互相攻击,我军乘势攻占南洋峡等主峰。国民党兵大势已去,纷纷涌向深坑岭向莘口撤退。深坑岭只有一条险要的羊肠小道,一边是高山一边是深百米的悬崖。我军乘势穷追猛打,国民党兵死伤之外摔死深崖无数。战后观察,深崖一边草木被滚得精光,时过数十年,坑底留有许多残骸和头盔。深坑岭战役后中央苏区机关报《红色中华》报道:“结果整个一旅全部被我消灭,计俘获人、-近两千,重轻机关-数十挺,炮数门,其他军用品堆积如山,现正在清查中。”中革军委发布命令,授予团长王蕴瑞、参谋长夏兴忠二等红星奖章,团俱乐部主任张志坚三等红星奖章。深坑岭战役是第五次反“围剿”
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7、底曹源土堡
底曹源清代土堡建于清代,距今已近200年,选址、造型均有独到之处。土堡建在缓坡地段,因为有居民一直居住在堡内,所以堡内的建筑物基本保持原貌。其共有厢房5间,大小房屋50余间。房屋随地势层层抬高,并呈椭园形排列,由黄土及鹅卵石砌成的4米高的厚土墙坚固异常,墙上留有斜插竹筒、观察台、观察窗等,大门以厚木制成,内设仓库、水井等物,可容纳300人居住和御敌。底曹源土堡之美,在于它的围墙,这种依山势层层抬起的围墙屋顶极富特色。土堡后部几乎是圆的,前部却是椭圆。大门修在前方左侧,为两指宽的木门,门内两侧有两排供人休息的石凳。整座围墙依缓坡地势而建,外部轮廓鲜明,富有变化。远远望去,象一只开屏的孔雀,颇为宏伟壮观。
8、许瑞芳故居
许瑞芳故居位于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忠山村楚-祠。许瑞芳祖籍江西崇仁县,生于1906年,自幼随父来三元区忠山村落户,住在楚-祠上厅两厢房,左厢房为其父母居所,右厢房为许瑞芳居所。许瑞芳父亲以经营日什布匹为生,经常在通往永安、贡川、忠山、三元、梅列的官道间奔波。许瑞芳十八岁时(1925年)考入江西省立第三师范,同年冬参加革命活动。192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负责支部宣传工作。1927年底回到忠山村后,建立秘密农会,鼓动农民起来-征兵征粮,苛捐杂税,应聘任永安县立中学教师,创办农民夜校,宣传革命思想。1929年,毛泽东率领红军入闽,消息传到永安,许瑞芳到闽西找红军,回到了革命队伍。1934年冬,许瑞芳随红军北上,在一次战斗中不幸牺牲,年仅二十八岁。许瑞芳青年时期在楚-祠居住时间长达十几年。他同情贫苦百姓,痛恨黑暗统治,勤奋学习,接受进步思想,为以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红军,开展一系列革命斗争打下基础。回到忠山村后,继续献身革命,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组建农会创办夜校,为三元区和永安县早期革命斗争作出贡献。该建筑始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由忠山杨氏第十三世杨公楚三所建。至今有
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9、中共归化县东南(区委)办事处暨岩前乡苏维埃政府(支部)旧址
中共归化县东南(区委)办事处暨岩前乡苏维埃政府(支部)旧址位于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岩前村郎官第。1931年11月,全国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结束后,在汀州召开闽西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指出今后的工作任务是巩固和恢复各级工农民主政府,积极开展闽西北地区的革命斗争。闽西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从老红色区域抽调一批有斗争经验的干部、积极分子到清流、归化(现明溪)工作,加快了三元所在明溪区域红色政权的发展,县东南区委等城市党的组织建立起来,东南区委辖坪埠、溪口、岩前等乡党支部。岩前乡党支部书记邓朝正。同时,成立岩前乡苏维埃政府,主席邓朝正,副主席是王清贵,文书吕张狗,秘书邓有良。1931年至1934年间,岩前乡党支部和苏维埃政府多次在郎官第召开会议,宣传革命道理,发动农民群众,打土豪,分田地,筹粮筹款,转送食盐等物资到明溪、宁化、瑞金等中央苏区,组织青年人参加红军,支援红12军解放岩前,支援东方军解放归化和沙县,前后组织和领导岩前一带农民群众坚持革命斗争近3年。该建筑为清代建筑,坐南朝北,基本格局保持完整,平面呈长方形,通面阔35.5米,通进深43.2米,总占地面积为1800平方米。四周为民居。前部由垂
10、蜈蚣街
蜈蚣街古城蜈蚣街它长达近一华里,由罗浩然始建于元代,从远望去,象蜿蜒在村街上的一条大而长的蜈蚣。据考究:象这样形状的街路,全国各地实为罕见,因此,享有“天下三条半,忠山有半条”的美称。,又名南门大街,全长93米,宽8.5米鹅卵石铺就成一条巨大的蜈蚣图案。蜈蚣头朝上(观音堂),脚朝下(南门口)蜈蚣背宽2米,脚长2.5米,共56只脚。据古城中的有关碑记记载和老人们的口碑传,其来由有两说一说是“脚踩吴三桂”。“蜈蚣”即“吴公”者,指平西王吴三桂也。清顺治15年,朝庭废除卫所制后,吴三桂派员到隆里所收缴千户所官印,变军户为民户,从此隆里人失去了高贵的身份,当地人非常痛恨吴三桂,因“蜈”与“吴”同音,后来隆里人在整修街面时,砌成一条蜈蚣图案,意思是使千万人,千万年用脚踩吴三桂,使其永世不得翻身。二说以“水”克火。按照阴阳风水的学说,南为午门,属阳,风水学分类中,其正五行有诀说“东方木、南方火、西方金、北方水、中央土,故南门在金、木、水、火、土五行中属火,有古语云,“南门火旺”,须以水克之。而蜈蚣属“水”,故在南门大街铺上一条“蜈蚣”,以遏制南方乃至整个隆里的旺火。蜈蚣位于古城中心观音堂大庙的门前
全部三元区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