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樟树市旅游
樟树市十大旅游景点
1、中国古海养生旅游度假区
古海位于被誉为中国药都、盐都、酒都的千年古城江西樟树境内,离樟树城区约4公里。在1亿4500万年前,江西原是一片浅海区。地壳运动把局部地块隆起,形成了高山深盆,而江西樟树正处于盆地中央,所以周边残留的海水都不断往樟树这一深凹迁移汇集,并在长期干旱的气候条件影响下形成了沉积盐矿床。后来,地壳运动再次使江西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把这个巨大的沉积盐矿床埋到了千米地下,形成了储量达103亿吨的岩盐矿,沉淀了含有大量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盐卤精华。历经亿万年沉淀的盐卤精华,对于人体的健康来说具有非比寻常的功效。据科学检测,盐卤水中氯化钠占比在28%左右,为盐养最佳比例,人体可自由漂浮。古海中富含的钠、钾、钙、溴、碘等40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含量则是顶级温泉的5倍以上,同时对皮炎、风湿、关节炎等45种以上的身体症状有明显辅助疗效,美容养颜瘦身效果则可达到99%以上。更为神奇的是,在古海中漂浮1小时等于熟睡8小时,不但可以全面放松身心、消除疲劳、改善失眠,而且可以调节人体酸碱度,使人体远离亚健康,甚至有助生男孩。被誉为“世界首创古海养生旅游目的地”、“中国第一养生旅游天堂”的中国古海养生旅游度假区,
2、阁皂山
道教名山——阁皂山,又名阁山,海拔802.7米,位于市境东南隅,雄峙赣江东岸,蟠衍200公里,成为樟树碧嶂。山名肇见于东汉。宋代以来,即有“天下名山,道教福地,神仙之馆”的誉称。东汉建安七年(202)著名道家葛玄在此悟道修真,在此山建“卧云庵”,筑坛立灶,“九转金丹”,尊称樟树药业之祖。唐仪凤年间(676-678)朝廷赐阁皂山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到宋代进入鼎盛时期,与金陵(今南京)茅山、广信(今贵溪)龙虎山并称为天下三大名山。[引路松]也叫唐松引路,位于福地景区登山公路东侧,高耸路旁,恰似给游人指点路途,故称引路松;它们又像一对孪生姐妹,婷婷玉立于道旁迎送登山客人,故又名姐妹迎客松。古志记载其皆为唐宋物,经考证确定为千年古松,已载入《中国古树志》。现仍枝繁叶茂,其中一株顶侧枝上有片针叶特别茂密,远看像鸟巢,北宋陈孟阳咏閤皂山诗中就有松巢空见鹤飞翔句。传说松巢晚上会发出缕缕红光,有缘者见之沿红光指引的地方挖掘,可挖到优质伏苓,这更给古树平添了一番神韵。[大万寿崇真宫]位于福地景区东峰之南麓,为道教圣地。由朝阶、宫门、正殿三部分组成,占地2000余平方米。原为吴嘉禾二年(233)葛玄再次入
3、三皇宫
三皇宫位于中国江西省樟树市城区边街西12米处,占地3600平方米,建筑面积889.83平方米,是一座宫殿式的砖木结构建筑,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三皇宫由正殿、神殿、左右厢房、里院、戏台、套间、客厅、膳房、寝室等部分组成,形似四合院布局,轴线对称,主从有序。大门呈八字形门楼,青砖平砌,中嵌青石、豆绿石,浮雕人物、走兽、翔禽、花卉、楼阁于石上。门楼上端竖镶“三皇宫”石匾,横镶“如游上世”石匾,门联为“历劫真师朝圣阙,终天草木载皇仁”。入宫门通道顶部为木构戏台,高2米,台面60平方米。台顶为藻井雕菱角形木作螺旋排列,正中镂雕隆起云龙,天花板以条木组成几何形纹饰,朱漆为地,图案贴金,色彩鲜明,造型美观。戏台面对正殿,中间为石砌方形场地,左右设长方形神殿,供奉文昌帝君、关圣大帝。正殿为歇山顶,通柱整齐排列,构架举拆较高,彻上明造,殿正梁载:“皇清光绪十三年丁亥洪岁孟夏四月吉立樟树药材行铺公建”。正殿供奉伏羲、神农、黄帝及扁鹊、华佗、张仲景、王叔和、王惟一、李时珍、叶天士、皇甫谧、葛玄、孙思邈等历代药王、医药学家塑像。用途三皇宫是樟树药材行铺集资修建,它不仅是祭祀中华医药始祖和历代药王的
4、临江古府
临江自唐朝武德八年建镇至今已有1370多年,历史上曾为军、路、府署所在地,明朝被列入全国33大工商课税重镇,鼎盛时期“一府辖四县”、“城内三万户,城外八千烟”,为“舟车孔道,四达之地”。作为江西省第二批历史文化名镇,临江古府至今仍留存有大量历史人文景观。·大观楼:位于临江镇县前街,始建于北宋淳化三年(992),尔后几经修缮,屡有改观。原名谯楼,系临江军、路、府署大门望楼,是江西省现存唯一规模宏伟的郡治头门旧址。整体为城楼式建筑,通高22.4米,登楼眺望,远山苍松,桔林农舍,江上风帆,城廊街衢,历历在目,故又名大观楼。1951年江西省临江荣复军人疗养院进驻后,将原县府旧址辟为院址,该楼遂成为院门楼。虽修缮时局部略有改变,但风貌基本如旧。2006年公布为江西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钟鼓楼:原名“观音观”,又名“钟楼”,位于临江镇府前街与民主街之间,素与大观楼相媲美。始建年代不详,明初大学士解缙曾夜览临江,吟出诗句“风夹钟声过渡口,月移楼影到江心”,据此证实此楼明初即有。钟鼓楼楼高30米,内置铜钟一座(尚存)重3000余斤。民国时遭日本飞机轰炸,楼体倾斜。1979年1月将危楼拆除,保留楼基观
5、国字山墓群
国字山墓群位于江西省樟树市大桥街道办事处彭泽村委会洪光塘自然村西南,位于大姑山北坡余脉土岗上,赣江东岸的丘陵山地的西侧边缘地带,在其正东约200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筑卫城遗址,国字山墓群属于筑卫城遗址保护范围之内。国字山墓群是因盗墓所发现的。2013年9月12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樟树市博物馆随即组织人员对国字山一号墓进行了初步钻探,可以初步判断为一座大型古代墓葬,时代为春秋至战国。为了对筑卫城遗址国字山墓群进一步了解,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于2014年到2018年年连续对国字山周边区域进行了系统考古工作,发现了四座大型墓葬(编号M1-M4)及其附属设施等遗迹等,并对其中的M1和M3进行了考古发掘。考古勘探显示,国字山墓群均为双斜坡短墓道中字形竖穴土坑墓,-有方形或圆形围沟(兆沟),围沟上有过道相连接,有单独墓园,墓园内还有外藏坑。正在发掘的一号墓面积达到230平方米;其他墓葬均达200平方米左右。国字山墓群的等级、规模、数量在江西目前发现的先秦时期墓葬中都是绝无仅有的,在我国南方地区同时期也是最有特色、十分罕见的,多座高等级墓葬并存于筑卫城周边,也足可说明该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吴城遗址
位于樟树市西南44公里的山前乡吴城村,处萧江上游的丘陵坡地,以村为名。当地村民自古以来亦称吴城为“铜城”,这与历史上出土过青铜器、冶炼过青铜器有关。距今有3500多年的历史。1973年秋,樟树市博物馆配合兴修吴城水库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了吴城遗址。自发现以来,吴城遗址先后经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樟树市博物馆等有关部门进行了十次大规模的考古科学发掘。通告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该遗址分布面积约4平方公里,其中遗址中心是一座61.3万平方米的商代中晚期都邑古城。从揭露6000多平方米面积来看,清理了一批房基、陶窑、水井、铸铜作坊、道路、祭祀场所、墓葬、城墙和城壕等重要遗迹,出土了石器、陶器、原始瓷、玉器、牙雕等5000多件。出土有青铜戈、矛、刀,陶器及原始瓷器鼎、罐、盆、大口尊、鬲、缸、碗、盂、爵、尊,陶质和石质生产工具有马鞍形刀、纺轮、网坠、拍、垫、斧、镰、铲,以及铸造青铜器的石范。同时,还发现200多个刻画在陶器和石范上的文字符号,几何形印纹陶纹样40多种。吴城遗址在西段土城墙的城壕里,在近4米深不到4平方米的范围内,出土了20多个商代人头颅骨和部分肢骨。根据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塔前彭家古村
位于距樟树市区35公里的刘公庙镇杨家村委,是始建于清代初期的古村落,历代临清商帮源地的核心区域。该村为形式单一的彭氏村落,坐北朝南,现保存的古建筑绝大部分是名列临清商帮的彭氏族人所建。在古村落内,目前仍保留清代中晚期由青石板与青砖铺砌的七条古巷道,并有古代完整的排水系统。据《清江县地名志》记载,该村是元初彭氏由新余某村涉此建于一宝塔前的,故称塔前。现存的许多房屋建筑是始建于清代初期的,村域面积3平方公里,整体布局以彭氏宗祠为中心,村前为扇形池塘。民居向两侧展开构筑,形成街巷规整的聚落格局。古民居依山而建,层叠而上,共计六排,并呈扇形向两翼辐射,形成街巷规整的村楼格局,保留着鄱阳湖滨湖地区村落的特色,其单体建筑亦呈现较为典型的“赣派”风貌。祠堂为嘉庆二年(1798)、道光元年(1821)的遗构。建筑工艺特点为石砖和木雕。现存传统清代居民25栋,祠堂一幢,厢房一间,其他三幢。村落营建受传统、风水、朝向文化影响,巷道、排水设施科学、精致、合理。2013年8月,塔前彭家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8、鸣水桥
宋代鸣水桥位于樟树市阁皂山风景名胜区凌云峰山口。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即1111年,系石质拱桥。桥桥长7.3米,宽6.8米,为石砌单孔,呈半月形,拱高2.5米。桥身横砌长条方石,拱上再覆盖两条条石。桥面用等边方石成对角菱形铺砌。桥上两侧设石栏,由望柱、栏额、华板、地栿相构。望柱上雕刻莲花瓣、桥瓮内,东岸石壁上17道拱圈,每圈的第一块拱石,顺溪流雕刻楷书铭文:大宋政和元年辛卯岁阁皂山道众化缘信,人财物建此石桥至四年冬至日毕工谨题”。字大如斗,清晰可辨。鸣水桥是阁皂山八景之一。据《阁皂山八景记》载:阁水源处九龙。依势西流,至凌云峰口,冲崖直泻,咆哮如雷,水上横卧一桥,约一百年后,在南宋开禧年间始建亭于桥上曰“鸣水台亭”。亭台“清初焚毁”,因桥畔景色秀丽,且闻飞瀑之声,故桥曰“鸣水”。桥上台亭曾有“鸣扬万壑,水击千岩”和“水流激石如飞雪,树影连山欲化云”对联。历代名人朱熹、文天祥、何中、吴澄、解缙等先后道此游览题咏、1987年重新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在2006年,鸣水桥被评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樊城堆遗址
位于樟树市区西南约24公里刘公庙镇庙下村东侧,雌溪上游。据清同治九年《清江县志》记载:“樊城樊将军旧宅”,因以得名。1975年,在距该遗址几公里的横塘村出土了著名的商代龙足虎耳青铜鼎后,樟树市博物馆考古人员在扩大调查范围时发现了樊城堆遗址。后来,通过樟树市博物馆、江西省文物工作队、广东省中山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先后三次发掘,出土文物丰富,遗址的时代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到商周时期。它的文化面貌,不但与樟树市境内其他新石器时代遗址属同一类型,与新余的拾年山、九江的神墩、永丰的尹家坪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也属同一类型,并且与湖南东部的岱子坪、广东北部的石峡等新石器时代遗址有许多相同之处。可见,它是一支分布在赣江中、下游,并与湘东、粤北有联系的原始部落。考古学者称它为“樊城堆文化”。该遗址高出周围稻田1至3米,南北长124米,东西宽101米,周长380米,面积1.2万余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2至4米,是一处典型的土墩遗址。樊城堆遗址通过三次考古发掘,出土的生产工具有石斧、石锛、石铲、石刀、石镞、网坠、陶纺轮、石钻、砺石等;生活用具有杯、盘、碗、钵、豆、罐、壶、水缸等;陶炊器有盘形鼎、罐形鼎、釜形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永镇塔
永镇塔又名永泰塔。位于樟树市城南偏西17公里的永泰镇。赣水河畔。据清同治九年《清江县志》永泰团图载:“市前小港,明成化末,赣水暴涨冲决,遂成大江,因水势直下,建永镇塔以控下游”。当时村民建塔九层,为镇水患命名为“永镇塔”。系砖石结构。六边形,共7层,从下而上逐层递缩,高24米。清光绪十七年(1981)“辛卯风灾”,刮去塔顶,注入江口。乡民又捐资整修,由9级改为7级。至今塔身保存尚好。塔基系用灰绿色花岗石砌成。青砖作平台,砖上压印铭文,有“洪永昌修”、“洪永昌会公修”、“永镇塔砖”等。每层高3米,设6门,三虚三实,塔身眠砖垒砌,塔壁白灰粉饰,腰檐皆以青砖叠涩铺挑出,上盖青石吻鳌斜出联角,雕作翘式,下部吊挂铜铃,顶层以青石覆盖,顶部铜帽呈圆锥形。塔内中心竖一参天杉木柱,柱直径80公分,直通塔顶。各层设有井字木架四根,夹嵌木柱,使木柱与塔身紧密地连结在一起。原塔内设有楼板、木梯,现已废。1984年公布为樟树市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部樟树市景点>>>